《 山水画 》
【教学目标】
1.体会山水画借景抒情的内涵,了解山水画一般表现规律,学会用墨色虚实,浓淡变化,表现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小品。
2.在体验接受式学习与小组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和爱好,借助笔墨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笔墨虚实,浓淡等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小品。
【教学难点】表现墨色浓淡,干湿,虚实变化的方法。
【教学资源】学习卡、教学课件、教师范画。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提问与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与方法
一、 课前查找资料 学习卡: 1.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 2.山水画画面讲究意境,你怎么理解? 3.你知道哪些山水画的著名画家? 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通过山水画课前资料整理,学生对山水画有了一定了解,初步感受山水画的魅力。
二、 感受意境 初识山水 请学生欣赏表现自然山川的动画片《山水情》 出示课题:《山水画》 欣赏大师作品: 黄宾虹称为山水画的一代宗师。 他的笔触墨干笔淡,清新飘逸。 傅抱石作品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长作泉、瀑布、雨、雾的景色描绘。 吴冠中当代中国具有国际声誉的杰出艺术家。它的作品用笔简练,作品常以点、线造型,诠释自然之美,寻味良久。 学生认真观看动画片,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大师山水画 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引入山水画的学习。
三、 探究技法 获得新知 探究活动一:小练笔 你能试着画出浓重,轻淡不同层次的墨色吗? 探究活动二:思考问题 画中近景,远景分别画的什么?在笔,用墨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学习指南。 (
同学仔细观察画面,远处和近处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验墨色变化与画面空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看课件观察明代画家沈周的《吴中山水图》。 通过学生小组研究,得出结论: 远山——远山无石 远树——远树无枝 近山——石有明暗 近树——树枝繁茂 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表现内容,进而通过读图,分析灵活多变的笔墨方法,最终发现用笔表现画面空间感的规律。
四、 总结规律引领示范 师生总结笔墨变化: 近浓远淡,近繁远简,近实远虚,近干远湿的一般山水画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作品: 教师示范局部近处山石的皴法。 指导学生表现远山。 教师真理画作,体现山水画意在借景抒情的精神内涵。 独立学习指南(建议时间:5分钟) 1.听音构思。 2.看了傅抱石谁能说一说作品的构思巧妙在哪里?
教师作品 学生观察近景处山石的皴法,在教师示范局部后,学生与教师在一起完成山水画小品。 虽然中国山水画在表现山石的质感上创造了许多皴法,但这一环节教师只作简单示范,与学生一起破解山水画的近石远山的空间表现方法。
五、 道法自然渐入意境 教师提供山水画图片,分析构图。 竖构图表现险峻的山势之美。 横构图表现山川磅礴的气势。 山水画可以诠释不同意境诗句,教师展示出山水画的作品,请学生说说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1.观看课件,走近傅抱石 2.欣赏傅抱石作品,了解傅抱石的艺术成就。 “黑山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启发学生表达情感,还可以把诗句作为作品的提款。
六. 艺术实践 教师提出艺术实践要求: 大胆用中国山水画的画法画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 学生运用生动的笔墨表现一幅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山水画。 将本课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七. 评价小结 作品展示,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小结: 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山水画家,其实,只要我们能像他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勇于创新,也一定会走向 学生通过笔墨是否有变化,是否表达美好情感,构思是否巧妙三个方面进行自评与他评。 通过评价环节,使学生在交流中对于山水画的理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