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28 16:3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性别:
民族:
原名:
学历:
出身:
生卒:1328-1398
主要经历:男汉朱重八无文凭,曾自学贫农放牛;当和尚;造反;当皇帝朱元璋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学习目标了解:元末农民起义、明朝建立、“靖难
之役”的史实
【重点】掌握明太祖、明成祖的集权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88-89,根据表格在文中圈画关键信息。(时间:5min)明太祖 朱元璋南京1368朱元璋南京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  怎样才能让大明王朝历经万代,长治久安呢?材料一: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胡惟庸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问题1:地方威胁中央问题2:相权威胁皇权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中央行中书省布政司
(民政)按察司
(邢狱)都司
(军政)权不专于一司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丞相上朝仪式变化图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
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
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胡惟庸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据统计,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2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
------《明代政治史》另设殿阁大学士。①职能:②特点:“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锦衣卫对臣民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约束。皇帝中央左丞相——(中书省)——右丞相地方( 行 省 )布政司—民政按察司—刑狱都司—军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殿阁大学士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六部三司锦衣卫八股取士四书五经八股文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
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
见解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加强思想控制明朝科举制已经趋于僵化,
这是思想上加强君权的体现。各抒己见如何评价八股取士?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材料三:材料二: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各抒己见如何评价八股取士? 积极影响:使考试更加规范化。 消极影响: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及时巩固1、济南城区有一条街名叫按察司街,从历史角度推断这条街获此名最早是在( )。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2、中国古代设置丞相和废除丞相的两位皇帝分别是( )。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崇祯帝 D、隋炀帝;雍正帝BA及时巩固3、假如你是明朝的一名锦衣卫,你必须( )。
A、是锦衣卫学校毕业的 B、由六部直接指挥
C、受到法律的约束 D、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
4、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取士和焚书坑儒的相同之处有( )。
①加强了思想控制;②强化了君权;③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④给我国文化的发展造成破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D√√√D朱元璋分封藩王自学指导2:阅读课本P90-91,根据表格在文中圈画关键信息。(时间:3min)建文帝 燕王朱棣削 藩靖 难PK建文帝实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对,获胜称帝,是为明成祖。目的: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南京北京迁都北京实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迁都北京实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材料一: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官员、读书人,甚至是皇帝,你生活的幸福指数高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感知历史 你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创设怎样的环境?民主自由开放创新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明朝建立强化君权1、改革行政机构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另设殿阁大学士2、厂卫特务机构小结明太祖 设锦衣卫明成祖 设东厂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落3、八股取士5、迁都北京4、削藩《优化设计》(历史)
完成至第15课
做题时划关键词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