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豪放不羁的苏轼
踌躇满志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知人论世:多面的苏东坡——
文
书
诗
画
词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列“唐宋八大家”。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文艺上独树一帜。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与陆游合称“苏陆”。
开豪放一派,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思想上集儒释道一体,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药美食、水利工程、天文地理、星象占卜,无一不通,无一不精,“千古第一文人”“中国文化史上全能王”。
“六边形”奇才苏东坡——
红袖添香:苏轼生命中的女性——
1、王弗(1039年-1065年),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16嫁于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卒,年方27。王弗聪慧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便陪伴在侧,竟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其它书时,皆说略微知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意深笃,恩爱有加。
2、王闰之(1048-1093),北宋眉州青神人。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她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和,知足惜福。
3、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浙江钱塘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红颜知己和侍妾。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伎。但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之,纳为常侍。
悼亡诗
古诗题材之一,主要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肇始于西晋时潘岳所写的三首《悼亡诗》。现在广义的悼亡诗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所表达的追悼、哀思类诗歌。
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人;用词写悼亡题材的,是苏轼的首创。
唐 元稹 遣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译诗】
其一:
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古槐落叶当柴也无怨无悔。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祭奠你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其二:
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贫贱夫妻事事更觉悲哀。
其三: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苏东坡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打击巨大,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词题中“乙卯”年是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年已40。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创作背景——
诵读入境,定准基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mǎo
zhēng
——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其有怎样的线索层次?
哀伤低回,凄切婉转。按“记梦”的过程可分为“梦前、梦中、梦醒”三节。
(一)
梦前相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梦前相思:
抓动情、深情处品味——
“十年”二字饱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凄清之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不矛盾。
①说不思量,即是思量。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直抒胸臆更显思妻之情的深沉。
②“不思量”并非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
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凄凉”表现在什么方面?
直抒胸臆
苏轼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又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无可诉之地,也无可诉之人,更无敢倾听之人,故而“凄凉”无限。
政治失意之凄凉
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相思之情的凄凉
梦前相思: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梦前相思:
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却为何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呢?
梦中相逢
(二)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中“忽”的妙处。
梦中相逢:
①(内容)“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
②(结构)“忽”字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
③(情感)表现了作者梦中还乡的喜悦心情(或表现的是诗人似喜而实悲的心境)。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如果你是导演,在拍摄“梦中相见”这场戏时,对比相拥而泣,互诉衷肠和“相顾无言,惟泪千行”两种拍摄脚本,你会选择哪种方式的表现呢?为什么?
梦中相逢:
抓动情处:聚焦细节描写
表现手法:细节描写
我更倾向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千言万语,从何说起呢?情到深处,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笨拙和苍白。感情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便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此时无声胜有声”,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其中,更显凄凉之情,呼应上片“无处话凄凉”。
动情点:生死相隔,只得梦中相会,
相顾无言,只好无声对泣。
梦醒悲凉
(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悲凉:
“料得”二字为何如此感人?
此处运用了对写法。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月夜,短松冈”尾句为何在写景?
梦醒悲凉:
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对写法
从对面写来,指诗人在构思时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感情表达得更为深沉的一种艺术手法。
以景结情
诗歌的一种构思立意技巧,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知识补充
——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境)
梦中相逢
——此恨绵绵无绝期(现实)
梦醒悲凉
——此情无计可消除(现实)
梦前相思
写法:虚实结合
小结:三节诗歌的情感内容
虚实结合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已逝之景之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壹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超幻的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
贰
设想的未来之境。是尚未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某个时刻而不间断。
叁
知识补充
纵观全词,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4.借景抒情——“千里孤坟”、“明月夜,短松冈”。
1.直接抒情——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2.虚实结合——夜来幽梦忽还乡,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3.细节传情(白描)——“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情景。如话家常,却字字发自肺腑,自然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情深情。
千年前的一声叹息,诉不尽才子佳人的一生遗憾;似真似幻的一段奇梦,见证了至死不渝的爱情浪漫。这是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是一篇传颂千古的悼词。
本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文题虽为记梦,实际上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并暗含了自己宦海沉浮,人世沧桑的感慨。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课堂小结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巩固训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末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B
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所见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2.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