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翰林高级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前五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说“木叶”》的开头,从屈原到谢庄、到陆厥、到王褒,木叶飘然,何以成诗?何以诗性洋溢?如此,洞庭木叶便缠绕着我的思绪,为什么“木叶”与洞庭波,成为屈原心中秋日自然景观的代表?为什么是“木叶”而不是“树叶”?为什么“木叶”成为《九歌》之始?为什么林庚先生能用诗的语言论屈原?“木叶”不就是“树叶”吗?为什么屈原和后来的诗人们,甚少写为“树叶”?这一切,使我激动并牵动着我的心思、目光。
2011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其中有《说“木叶”》,我从书店购得,如获至宝。我可以慢慢地读先生的作品了,可以品味着先生的文字去读了。我的惊讶是:形象思维的某种后果——出人意料的语言的诞生——林庚先生告诉我们,它既是一种“大胆地发挥创造性”,也是一种“冒险”。也就是说,别树一帜的形象思维,多数人不识其妙的诗的语言的创造,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何险之有?言他人所未言?思他人所不思?然,又不尽然。诗人中有追求奇险怪僻生涩者,为新而“新”,被读者遗弃。但“无边落木萧萧下”,却至今不朽。不言“树叶”而言“木叶”“落木”,其中有一个跨越:由树而木,或认为树与木同为一义,有“树木”之名在;然而,当诗人在写秋风落叶环境中的或者飘摇,或者飘零,或者软软的叶的性状时,均不用“树”而用“木”,均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落木”;木从树木中分离出来,删去冗繁,木变得简单、兀立、有质感,由此可知,“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经历了诗人的“思”——哲学意义上的“思”——“在思中,存在成为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人,诗意地安居》)。
诗不只是概念的写作,诗要重视形象、意象。
重读《说“木叶”》: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诗的形象万不能是“一般的形象”。这里仍然有一个“思”——对字、词、语句的非常人所思之“思”——诗人特有的几乎不带共性的形象思维之深入、拓展的问题。假如很省力也不用冒险地以“一般的形象”写作,那就不会有佳作、佳句,这样的诗不在少数。
“树”之称为“木”,不仅在诗人笔下,也在护林人中。我曾走遍中国除西藏地区以外的各大林场,林业工作者、护林员,总是会把一些稀有的、材质极佳的树木,称为“美木”“佳木”“美木良材”,可见,木之名,非诗人专享。2014年初冬,我到辽宁本溪的一处红叶园,红叶铺地,也有半红半黄的,一层又一层,一脚踩上去踩不到地,不忍踩又不得不踩,陪同我的省林业厅工作人员说:“这里是美木之园。”有艺术学校的男女学生十几名,坐在红叶毯上写生,他们从各个角度去素描红叶树以及地上的红叶,他们知不知道:落叶皆木叶?我看见的是有色彩的木叶,是季节涂抹的色彩,木叶萧萧,有声有色。
在自然界,木则木矣,美则美矣,美木是无分季节的存在。但在诗人那里就不同了,他要求自然情景的融洽和谐,他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季节,树木于其中,让“木叶”飞动起来,让灵感和独有的场景飞动起来,从而洋溢诗性,构成美妙的、独特的,又是读者熟知的特定环境中的动人的诗歌语言。林庚先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词句和语境呢?林庚先生说:“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此后的诗人们,均在以秋天为背景的情景中写“木”,得到的是不同寻常的形象、佳构。从谢庄而陆厥而柳恽而吴均而王褒而沈佺期而杜甫、黄庭坚等,无不如此。
先生认为: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林庚先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更为广大而美丽的树木的空间,他以诗人的思维或推进,或跳跃,或深入其中,是诗歌中对“木”与“树”本源的深入,是充满想象力的一往无前的深入,是对“树”与“木”的诗性的评述,能使人想起鲁迅先生对《庄子》的评价:“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吾师差近之矣!信夫?
林庚先生的心境是空阔而缠绵的,他爱“木叶”,他爱“落木”,他爱秋天,他爱“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他爱自然万物。他人在燕园,诗心却是游走的,游走于一个意象和一个意象之间,游走于“落木”与“木叶”之间,游走于江河大海千山万水间。
(摘编自徐刚《自然笔记:诗在“木叶”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对《说“木叶”》一文有着深厚的情感,当“我”有机会细细品味此文时,对其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语言深有感触。
B.在古诗中,“落叶”很少出现,“树叶”的形象不好,而“木叶”“落木”则因为有了“木”字,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妙性。
C.将“树”称之为“木”,存在于包括诗人在内的其他行业。“美木”在自然界中可以出现于任何季节,但诗人只将“木叶”限定于秋季。
D.作者认为,用鲁迅先生评价《庄子》文章特色的语言来评价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九歌》中“洞庭波兮木叶下”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和形象思维无关。
B.与一般的概念表述不同,诗歌语言稍微不同,传达的意义就会差得很多。
C.虽然“我”不知写生的学生眼中的落叶是否是木叶,但“我”眼中的木叶是声色并茂的。
D.林庚先生对自然万物的爱和宽阔缠绵的心境,赋予了“落木”“木叶”独特的魅力。
3.下列对原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获至宝”,表现了“我”对买到林庚先生作品的欣喜之情,也流露出对他的尊敬。
B.“别树一帜”,是对林庚先生作品中体现出的诗一般的语言的创新性特征的肯定和欣赏。
C.“假如”一词,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旨在指出佳作、佳句创作过程的极其艰辛。
D.“一步一步”,是指林庚先生在对“木”与“树”本源的探讨上非常具有逻辑性。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郑谷把齐己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B.苏轼说:“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不如‘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C.韩愈建议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用“敲”比“推”更好。
D.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添酒回灯重开宴”,有的版本写为“添酒移灯重开宴”。
5.本文是怎样写出林庚先生以游走诗心创造出诗意之美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的名将——蓝玉 当年明月
蓝玉永远也忘不了洪武五年的那次战争,王保保的军队突然出现,将自己打得措手不及,他连王保保长得什么样都没有看清,就被击溃。虽然这次失利并不是他的责任,但他明白,要争取自己的光荣,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与王保保交锋,彻底击败他,然后站在他的面前,骄傲地对他说:我就是蓝玉,曾经被你击败的蓝玉,现在,你是我的俘虏!
从那之后,蓝玉苦苦思索着用兵之道,他不断地总结经验,熟读兵书,朝思暮想的就是与王保保再战一场。然而他的愿望落空了,洪武八年(1375),王保保死在了漠北。
蓝玉一度失去了目标,但他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彻底消灭北元!
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自己比任何人差。
这次远征的目标是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元太尉纳哈出,纳哈出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在王保保死后,他拥兵二十万,占据辽东的大片地区,严重威胁着明朝的边界。蓝玉看着他的部下们,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即将出征去获取更大的光荣。
此时天降大雪,万物被白雪覆盖,天地一片苍茫,山川大地似乎已经没有了界限。大军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发,向那不可知的前方挺进。
在出征之前,蓝玉对他的士兵们说道:“我们马上就要出征了,此次攻击务求必胜,各位要奋力杀敌!唐时名将李愬冒雪下蔡州,一举荡平藩镇,立下不朽功业,今天又降大雪,岂非天意!望各位以身许国,至死不弃,建立功勋,名留青史!”
言罢,他翻身上马,向庆州出发。
这支军队就在白茫茫的风雪中开始了行军,严寒之下,万物似乎都没有了生机,一片寂静中,只能听见急促的马蹄声,疾驰而来,又飘然而去。马蹄印很快就被大雪覆盖,仿佛从未有人经过。
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战马,踏上征途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边塞里,在沙漠中,处处都有战死士兵的尸体,无数的家庭失去了父亲、丈夫、儿子。为了解除北元的威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毕其功于一役吧!
当蓝玉从朱元璋手中接过帅印的时候,他感受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自己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上天给他的比他要求的还要多。
蓝玉的军队出征了,他们的目标是脱古思帖木儿驻扎的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
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路上还要经过荒芜的沙漠,后勤也很难得到保障,一旦迷路,后果更是难以想象,军心也会动摇。他们攀越高山,渡过大河,进入了沙漠,在这片不毛之地里,有的只是那刺眼的阳光和漫天的风沙,他们的后勤无法保障,士兵们只能自己携带笨重的干粮辎重,不断有人倒下,但余下的人继续向前走。
蓝玉看着他的士兵们,他为自己有这样的部下而自豪,但他也明白,这次战争的关键不是排兵布阵,而是找到敌人。
很明显,北元已经知道了明军的行动计划,他们躲藏了起来,这可不是平日孩童们玩的躲猫猫游戏,茫茫大漠,又没有侦察卫星,到哪里去找人?
正在蓝玉思考的时候,部将郭英向他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蓝玉明白,下决断的时候到了。
蓝玉终于明白了当年徐达被击败后的沮丧和失落,现在他也陷入了这种痛苦之中,何去何从呢?
就此退回去吗?那自己十几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等待了这么久,临到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不,我决不甘心!
直觉?对,就是直觉!这里漫天黄沙,遍地荒芜,没有人烟,但我能感觉到,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前进!这就是我的判断!我的判断是对的,我的判断一定是对的!
他下定了决心,沉稳地对那些等待他的将领们说道:“前进,敌人就在附近。”
于是,十五万大军出发了,士兵们向着未知的命运又迈出了一步,但这支荒漠中的军队没有犹豫,没有动摇。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如何困难,蓝玉一定是有办法的,这个人一定能够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并活着回家。
蓝玉带着他的军队继续深入荒漠,他们行军路上小心翼翼,就连做饭也要先在地上挖个洞,在洞里做饭,以防止烟火冒出,被敌军发觉(军士穴地而炊,毋见烟火)。这实在是一支可怕的军队,在茫茫沙漠中,还注意到这样的细节,这支军队就像一只沙漠中的蝎子,悄悄地前进,隐藏在阴影中,只有看到敌人,才会发出那致命的一击。
当大军到达捕鱼儿海南面后,蓝玉终于发现了北元大军的踪迹,但到底有多少人,首领有多高的级别,他并不知道。
他们不问来由,以千钧之势冲入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人就砍,无数的北元士兵在黑暗之中恐惧万分,以为这些人真是地狱中的妖魔鬼怪,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
皇帝已经跑了,统帅也死了,抵抗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很多人放下了武器。
当蓝玉来到北元军营时,他看到的是成群的俘虏和牛羊,是垂头丧气的北元贵族,是一场真正而彻底的胜利。
他遥望天际,仰天长啸:伯仁(常遇春,字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
(选自《明朝那些事儿》,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蓝玉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比任何人差,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
B.远征之路艰苦且遥远,但出征前蓝玉和他的士兵们乐观地认为能找到并全歼敌人。
C.郭英向蓝玉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说明蓝玉所率军队即将陷入困境。
D.蓝玉军队发现北元大军踪迹后,他们立即冲入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敌就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记叙蓝玉与王保保之间的故事,看似闲笔,却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蓝玉永不服输的性格特点。
B.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把蓝玉率部进军藏在捕鱼儿海北元大军的历史事件呈现给读者。
C.“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运用排比和转折句式,塑造了蓝玉在战场上刚愎自用的一面。
D.本文结尾,蓝玉的内心独白既表达了对已故的常遇春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他夙愿得偿的不易之感和激动心情。
8.蓝玉向捕鱼儿海进发的过程中,思绪随着他行军的所见所闻而逐步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5分)
9.《明史 蓝玉传》里面并没有记载蓝玉出征前以名将李愬的事迹来鼓舞将士之事,而当年明月却将其作为蓝玉与士兵们话语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信再拜贺曰:“……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注],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于是汉王大喜。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卷二》,有删改)
材料二: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鉅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佯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元敝,摩挲致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涉间不降A楚B自C烧D杀E当F是时G楚兵H冠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再拜,文中指拜两次,与“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中的“再拜”意思相同。
B.绝,文中指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 劝学》)中的“绝”意思相同。
C.莫,文中指没有谁,与“莫春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莫”意思不同。
D.属,文中指连接,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中的“属”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起兵反秦的时候,还只有二十四岁。项羽小时候,先后学书学剑,都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后来他的叔父项梁教他兵法,他也只懂了一点就不学了。
B.在援救鉅鹿的战役中,项羽率军渡过漳河后,破釜沉舟,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要决死战斗,与秦军多次交战后,最终大败秦军。
C.在荥阳之战中,项羽多次断绝汉军的运粮通道,以致汉王刘邦因缺粮而请求讲和;项羽想按照汉王的条件停战,而范增认为要趁机消灭汉王,不然会后悔的。
D.项羽的使者到达汉王的驻地,汉王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就准备丰盛的酒食款待;得知是项羽的使者,就换成粗劣的饭食给使者吃。项羽于是怀疑范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4分)
(2)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4分)
14.范增是项羽最重要的谋士,项羽为什么最终抛弃了范增?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国殇行①刘克庄
官军半夜血战来,平明军中收遗骸。
埋时先剥身上甲,标成丛冢高崔嵬。
姓名虚挂阵亡籍,家寒无俸②孤无泽。
呜呼诸将官日穹③,岂知万鬼号阴风!
[注]①国殇:指为国牺牲的人。诗人看到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一隅,边疆战士浴血奋战却遭遇不公,遂有感而作此诗。②俸:根据南宋诏令,战死者的遗族可享有一笔“军赏”。③穹: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从宋朝大军出师作战败北、撤军还营写起,起笔便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B.第三、四句写掩埋遗体之前先剥下战士们身上的铠甲,“先”字直斥将帅重物不重人。
C.第五、六句着一“虚”字,写出阵亡战士的妻儿老小得不到任何报酬抚恤的悲惨现状。
D.这首七言律诗截取宋军“血战”之后的几个典型画面,看似纯属客观叙述,却形象鲜明。
16.结尾二句饱含了诗人浓郁而沉痛有力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开篇在直说地点与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秋月下一叶扁舟在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上漂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墨戏》中,古筝演奏配合中国舞的水袖身姿,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展现书法艺术 ① 的音韵美、律动美和线条美,让人沉浸在水墨世界中。多媒体画面选自《兰亭集序》,琴音流转,笔墨挥洒。
《山水》的背景画面取材自上海博物馆藏品——元代画家钱选的《浮玉山居图》。画卷缓缓展开,或山势峻峭,或云雾缭绕,箜篌、阮、笙、筝等7种乐器悠然入画,遨游于群山雾影之间,古意盎然,与观众共赴山水之约。
乐曲《蜂飞》则融合了二胡、韶琴、阮、笙与打击乐,5名演奏家分别独奏,重奏环节则将5种乐器声音 ② ,呈现野蜂飞舞的效果。
有观众形容:“我听见了水的柔美、火的热烈、山的灵秀、墨的洒脱、酒的狂放……当代国乐的包容性之强,每次倾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都会 ③ 。”对此,罗小慈说:“热爱、敬畏、守正、创新,有这样的信念,民族音乐会更有长久的生命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鄂西南的一个小山村,有一棵神奇的树。A它为植物分类学树立了一座丰碑,让约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此考察。
为什么在世界上的水杉多已灭绝之时,鄂西南方圆600多平方公里版图上的水杉却“香火”不灭,延续至今?利川市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这里成为呵护水杉存续至今的“方舟”。利川平均海拔1100米,而磨刀溪海拔达1400米,这里四周都是高山峡谷,飞瀑流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势南低北高,夏天南风浩荡,雨量充沛,冬季朔风被阻,严寒难侵, ① ,而土壤中富含稀有元素硒,更是大大增强了植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往远说, ② ,是侏罗纪时期形成的紫色砂岩,侏罗纪以来很少变化,也未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所以,古生植物得以留存。
B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鄂西南的人民世世代代有植绿、护绿、爱绿、敬绿的传统。人们把先祖种植的或自然生长的水杉树当作祖传家珍, ③ ,要亲手栽一对“夫妻树”,以志百年偕老;家里添了子孙时,也要种一棵水杉,以示祝福。
20.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有病语,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方舟”引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新时代的利川,把水杉“文章”写得精彩传神。
B.东至黄海、东海沿岸,都有这棵母杉的“子孙后代”。
C.这是一棵水杉模式标本树,被誉为“水杉之母”。
D.鄂西南方圆600多平方公里版图上的水杉却“香火”不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常有这样矛盾的说法:有人说,多听听别人的话总没有错;也有人说,做事要有独立的见解。这样一来,弄得我们不知所措。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请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发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邢台市翰林高级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张冠李戴,应是“‘树叶’很少出现”“‘落叶’的形象一般”;另外“形象不好”错误,原文说“‘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2.A(“和形象思维无关”分析错误,从原文“‘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可知,用“木叶”还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
3.C(从文中看,这里运用假设论证,旨在强调独特的形象思维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4.D(画线句强调了诗歌语言的精妙性,古人写诗讲究炼字。A、B、C三项都和炼字有关,而D项是谈版本的问题,和炼字无关)
5.①具体解析《说“木叶”》中的词句及其形象思维,发现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②引用名家话语及经典著作言论,分析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③借助自己的实践活动,验证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要点,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出征前 乐观地认为”于文无据)
7.C(“刚愎自用”不恰当,这是蓝玉多年作战积累经验及熟读兵书的结果,可以看出蓝玉的胆识和自信)
8.①自豪且迷茫。当蓝玉看到自己部下的时候是自豪的,但他也深知此次出征是多么不容易,何况茫茫大漠,哪里去找敌人是最大的问题。②痛苦但不失理智。当蓝玉听到部将报告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但马上把痛苦化解为英明的判断。③喜悦而急切。他发现北元大军踪迹后,不问来由,以千钧之势冲入元军大营。(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都对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渲染了气氛和氛围。蓝玉特别指出军队出征时的天气和当年李愬入蔡州时的天气一样,皆为“雪夜”,渲染了恶劣的环境气氛和昂扬激烈的战场氛围。②突出了人物形象。以唐朝名将李愬的形象来衬托蓝玉的英雄形象,使蓝玉坚定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③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作者添加蓝玉以李愬的事例来激励将士的内容,使得小说情节更有张力,画面感更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0.BEG[(原文标点)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11.B(“意思相同”错误,“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是“横渡”,二者意思不同)
12.D(“汉王以为是范增的使者……给使者吃”错误。汉王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明知是项羽的使者,先假装认为是范增的使者,再装出认错的样子,换成粗劣的饭食)
13.(1)现在大王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用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诛灭的!(关键点“诚”“何所”每点1分,大意2分)
(2)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关键点“大定”“归卒伍”每点1分,大意2分)
14.①项羽中了陈平的离间计,怀疑范增,以致范增请求离去。②这是因为项羽做事有始无终,不能重用有才能的将领。(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都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项王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有部下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被封赏爵位时,他却把刻好的印章攥在手里,摸来揉去,以致棱角都被磨去,还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现在大王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用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诛灭的!”于是汉王听了大喜。
材料二: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识字写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鉅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鉅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诸侯军的将领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项王去援救彭城,追赶汉王到荥阳。汉军驻扎在荥阳,筑起甬道和黄河相连接,用以运输敖仓的粮食。汉三年,项王多次侵夺汉王的甬道,汉王粮食匮乏,心里恐慌,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阳以西的地盘划归汉王。项王打算接受这个条件。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把它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后一定会后悔的。”项王和范增立即包围了荥阳。汉王很担心,就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项王的使者来了,汉王让人准备了特别丰盛的酒筵,端过来刚要进献。一见使者,又装作惊愕的样子说道:“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把酒筵撤回,拿来粗劣的饭食给项王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项王报告,项王竟真的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私情,渐渐地把他的权力剥夺了。范增非常气愤,说:“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项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范增启程走了,还没走到彭城,由于背上毒疮发作而身亡。
15.D(“这首七言律诗”分析有误,从标题“国殇行”可看出是乐府诗)
16.①对腐朽无能、贪婪淫侈的将帅的谴责。②对朝廷腐败昏庸、择将非人的愤慨。③对战士们悲惨遭遇的深深同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①行云流水②融为一体③油然而生(每处填入的成语恰当且书写无误得1分,不恰当或书写有误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得分)
19.①通感。将听觉化为视觉,化抽象为具体,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民乐带给人的多种美妙的感受。②排比。使内容更加丰富,语段更有文采,增强了语势和音韵美。(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20.A句改为:它为植物分类学树立了一座丰碑,让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此考察。B句改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鄂西南的人民世世代代有爱绿、敬绿、植绿、护绿的传统。(改对一处得2分;一处为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另一处为语序不当)
21.C(文中“方舟”引号表特殊含义,C项引号表特定称谓,A、B、D三项表特殊含义)
22.①很适宜水杉的生长②这里的地质也很好③青年男女结婚时(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关于“听别人的话”与“要有独立的见解”的内容,具有辩证性。写作任务有二,一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发展”。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二)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如何看待这种情况。要有明确的观点。否则,内容不得被评为一类或二类文。
任务二: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对于材料中的两种情况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你是怎么看待的”“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发展”来写作。
(三)立意参考:
①从材料中“听别人的话”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学会聆听”“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善听他人意见对人生有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吸取他人意见,成就自我人生”等。②从材料中“要有独立的见解”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做真正的自己”“人生需独立”“独立思考,拒绝盲从”“人生要有自我独立意识”等。③结合两者来进行立意:“既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光要听还要善思”“听思结合助人生成功”等。当然,不管怎样立意,在写作时都要辩证分析“听别人的话”与“要有独立的见解”这两个方面,要有真情实感,切不可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