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历史解释:遣唐使的含义;鉴真东渡传授佛经;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或其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唐朝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使学生体会唐朝的繁荣强盛与自由开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以及启示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长安水路运河与东部地区相通,而且是国内与国际的陆路交通的枢纽。唐朝与外国联系交往密切。当时的唐朝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往来,在众多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中,最突出的是日本、新罗与天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的含义:
材料:日本孝德天皇于大化元年(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实行改革,封建制度开始确立,史称“大化改新”,是时,唐朝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先进,对日本有很大的吸引力。——《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法度完善,文明发达),珍国(值得珍视的国家)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呢?
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材料:中国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 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 遣唐使。630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 共派出遣唐使13次。初期使团共200余人, 乘船2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 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 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请依据上列材料归纳遣唐使的特点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时间长
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次数多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规模大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素质高
2、作用:
材料一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遣唐使的作用?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材料: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玄宗时期的僧人,俗姓淳于,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为了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材料:
材料:鉴真将他在中国学到的佛法智慧和经验传授给了日本的僧人和信徒。他教导他们如何修习佛法,如何实践佛陀的教诲,以及如何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福祉。
鉴真的传播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佛教,他还传授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给日本的人民。他带去了中国的书籍、医学、农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丰富了日本的文化底蕴。
鉴真的东渡传佛法对于日本的佛教界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建立了许多寺庙,并培养了大批懂得佛法的人才。他的教诲也使得日本的宗教信仰更加丰富多样化,深深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以上材料反映鉴真东渡带来哪些影响?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关史事:
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随行的有36人献出了生命。鉴真虽失明,但百折不挠,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10年,极受到尊敬和爱戴。763年,鉴真卒于唐招提寺,
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思考:为什么鉴真坐像被日本人视为“国宝”?
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将他视为“国宝”,表示对建筑的尊重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背景:
材料:
“玉帛遍天下,梯航归上都。” ——唐玄宗《赐新罗王》
“兴言名义国, 岂谓山河殊。 使去传风教, 人来习典谟。”
材料说明了什么?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表现:
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②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③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④朝鲜半岛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三、玄奘西行:
1、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玄奘负笈[jí]图
此图根据宋人所绘《玄奘西游像》而刻在一块石碑上的。
后来,石碑遭破坏,人们根据原石碑的拓片重新凿刻,以后又根据石刻像做成画像,着色后现供奉在陕西长安县兴教寺内的殿堂里。
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玄 奘
2、玄奘的贡献: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大雁塔
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fàn]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
10多年后,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材料:
(一)综述各国的地理形势、气候、物产、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概况。书中多数国家的介绍都是从自然环境叙述到社会概况,尤为珍贵的是还用17个专题对印度作了重点介绍,基本上囊括了印度的全貌。
(二)记载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全书介绍的国家多数都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但该书并非历史人物传记,只是一部地理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是玄奘参谒名人故地、观看遗存文物时引发出来的。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尽管都与佛教有关,但对考察该国的政治状况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记述了佛教各教派的演变与分布状况。玄奘漫游印度各地,随时记录各国信教情况。
以上材料说明了西藏的哪些贡献?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课堂小结
唐朝前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给对外交往太贵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四)、课堂练习
1、“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 A )
A. 对日本的影响B. 对新罗的影响C. 对天竺的影响D. 对波斯的影响
2、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D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强化了唐朝国威C.扩大了唐朝疆域 D.促进了中外交流
3、下列能反映唐朝时期中国印度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是( B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入藏
4、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B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五)、板书设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的含义
2、鉴真东渡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背景
2、表现
三、玄奘西行
1、背景
2、概况
3、影响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