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高适
燕歌行并序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边塞诗
内容: 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4、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5、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手法——比喻 夸张 用典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
析小序·明背景
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
此诗是有感而发。其所感之事,则与张公有关。张公者,张守珪也,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高适对此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原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解题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人:
景:
战争
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
塞外秋景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
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
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
突出壮志豪情。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
死斗心愿怀念李广
思考一: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敌军入侵,汉唐将士离家参战。)
思考二: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两层含义:
(1)赞颂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思考三:诗人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谈谈你是如何 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思考四:“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中的 飞和照说明当时战争的情况如何?
明确: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夸张)
思考五:“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这两句写出官兵处境险恶。
思考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对比:战士在前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军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愤慨)
思考七:“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写了什么景?景的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唐军士兵(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思考八:“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明确: 对比: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愤慨)
六月
本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苦
具体如何表现?
环境之苦
战争之苦
相思之苦
1、请找出体现“环境之苦?的诗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边塞环境
作用: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秋末衰败、凄凉的自然景色。渲染了肃杀、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
2、战争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诗句?写了什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3、相思之苦
(二)思考:是什么造成这些苦?请找出相关诗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二)是什么造成这些苦?请找出相关诗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造成战士沙场征战苦的原因,也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将领过于轻敌,
贪图享乐,
只想邀功求赏,
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李广:
将领:
此句吊古伤今。暗含了将昔时李将军与如今将领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李将军关爱士卒的赞誉,以及如今将领好大喜功、轻劲敌重享乐的讽刺与批判。
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
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提示:赞扬了一部分人,讽刺了一部分人,同情了一部分人。)
(三)探讨诗歌的主旨
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
1、讽刺和批判了将领们的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且
不恤士卒。
2、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
3、礼赞了将士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士兵伤亡惨重。
对朝廷用人不当的讥讽嘲弄,对良将的期盼。
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
流露自己驰骋沙场、建立功业的渴望,暗含不得重用的郁闷。
(四)探讨艺术手法
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的辛苦作战*将军的纵情声色
士兵的效命死节*将军的贪功懈怠
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或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边塞诗表达的思想 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