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芳模拟卷(押题卷)
历史(一)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要求。
1.春秋之前,史官负责对文字材料的归档及档案利用,具有封闭性。春秋晚期以后,封闭的史官制度
开始动摇,士阶层迅速崛起,这些饱学之士利用档案典籍编写教材、著书立说、建立私学,使档案典
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材料所述变化
A.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铲除了周王朝统治的根基
D.形成了尊崇儒学的社会氛围
2.冀州(河北)刺史部设立于汉武帝时期,但从西汉后期开始到东汉,冀州(河北)地区时而设立“刺
史”,时而设立“州牧”,所辖区域也时有变动,如表1所示。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表1
区城
出处
常山、真定、中山、河间、信都、清河、魏郡、巨鹿、广平、赵国
《汉书·地理志》
巨鹿、常山、中山、清河、河间、赵国、安平、魏郡、勃海
《续汉书·郡国志》
A,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B.地方机构设置较为随意
C.监察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D.郡国并行体制长期存在
3.唐律注重“礼法并用”的立法思想,一方面定下“擅权”“逾制”等罪名,对所有涉及皇帝的犯罪都一
律处以重罪;同时,规定“同居相为隐”,即子孙不许告发长辈的罪行,量刑中“准五服以定罪”。由
此可知,唐律立法指导思想包括
历史(一)第1页(共8页】
①君臣上下贵贱有等
②维护了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
③长幼尊卑亲疏有别
④渗透了宽刑慎杀的仁政理念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43世纪时,蒙古统治者对少数较早投附的汉族军阀、官僚家族有优待,视同“国人”,南方汉族大地
主“无爵邑而有封君之贵,无印节而有官府之权”。而广大蒙古下层百姓,要为国家承担沉重的军
役、赋税,不少人破产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阶层间流动逐渐加速
B.少数民族统治的社会基础扩大
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
D.民族交流交融的趋势显著增强
5.明清时期,山东济宁的夜市中有许多手工业产品,其大多来自家庭或者小作坊,比如榨油、木器甚
至一些铁制品或铜制品等,“这些手工业都集中在南关,规模都不大,生产与销售合二为一”。这反
映出当时
A.商品性生产经营方式灵活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持续松动
C.雇佣劳动的优势日益凸显
D.朝廷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6.表2为中国近代主要港口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表(1870一1895年)(单位:%)。由此可知
表2
年份
上海
广州
天津
总计
汉口
其他
价值(1000关两)
1870
63.6
13.4
1.5
1.7
19.8
118.988
1875
55.2
11.6
2.9
4.2
26.1
138.907
1880
57.8
9.9
3.4
4.8
24.1
159.523
1885
56.4
10.5
3.3
4.9
24.9
154.413
1890
45.9
12.0
3.0
2.7
36.4
215.903
1895
52.0
10.6
4.4
1.7
31.3
323.240
A.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渐趋紧密
B.通商口岸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剧
C.西方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变化
D.天津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7.19世纪末,一些知识分子“破二千余年之结习”,以办报开展活动。这些报刊种类繁多,有的以政治
论说为主,有的以提倡实业为主,有的偏重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此外,这些报刊还普遍具有出
版周期短、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该做法在当时
A.推动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分化
B.为思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C,使报纸成为救亡图存主要阵地
D.调动了人民群众革命积极性
历史(一)第2页(共8页)历史·辽宁名校联盟
参考答案及解析
历史〔二】
一、选择题
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富翁的观点与传
1.C【解析】根据材料“《尚书·尧典》记载”
统义利观即重义轻利是对立的,不能体现回
“考古证据显示”“湖北神农架山宝洞高分辨
归,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市民阶层逐利
率的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可知,这既是多重
的价值观,而非理学世俗化,排除D项。
证据法,又是跨学科综合研究,得出的结论5.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佃农长期租种地
也符合逻辑椎理的过程,C项正确。文献记主的土地,地主与佃农签订契约,在佃农不
录虽然距离万邦时代年代较近,但是无法确
欠租的情况下地主不能另付他人耕种,这体
保文献记载的绝对真实性,排除A项;神话
现出永佃制的发展,以及佃农可以根据收益
传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排除B项;对万
进行经营,反映出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D
邦时代的研究能够彰显家国情怀,但不能说
项正确。租佃制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
一定会影响结论的可靠性,排除D项。
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种植业是否以经济作
2.B【解析】根据材料“文学作品与游艺活动
物为主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
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碰撞在一起,推动了魏晋
断商品经济是否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
文学游艺书写进人了兴盛时期”并结合所学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清末立宪运动
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中,湖北行动滞后,对请开国会一事敷衍了
击,B项正确。材料没有统治者奉行开明文
事,有关提议均被拒绝,反映出当时湖北思
化政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C项表述过
想保守封闭,A项正确。武汉是当时长江中
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
游地区的洋务运动重镇和经济中心,排除B
主流文学体裁发生变化,排除D项。
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
3.B【解析】根据材料“‘天下百姓输赋税于
现当时湖北是否追求独立自治,排除D项。
府’,一日上供,二日送使,三日留州”“其中7.D【解析】材料显示,民国初年,新型商人
每一部分都必须按时运送至规定的地区”并本着“有分地无分民”的理念开创了新型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政府赋税分配原则
赈模式,建立起网络化、规模化的赈济结构,
明确,也限制赋税上交时间,①③正确,B项
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反映出当时民族共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央财政收入拮据,也
同体意识的增强,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无法体现租庸调制依然流行,②④不准确,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
排除A、C、D三项。
有革命运动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C项表
4.B【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当时人们致富观念
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与儒家伦理道德的冲突,因此反映出价值观8.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南京国民政
的冲突与矛盾,B项正确。材料虽然体现了
府于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发行的金融长期
致富之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政府抛弃重农抑}
公债票,可用于研究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