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9 21:2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
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
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健康发展
2.(本题3分)邮政事业在中国起步较晚。1878年清政府同意由海关试办并管理邮政,当时海关由西方列强把持,同年,由海关筹备发行中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下图),也称为“海关大龙”。大龙邮票的发行反映出( )
A.清政府主权进一步丧失 B.清政府开始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C.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当时邮政事业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色彩的
3.(本题3分)1830年,英国采矿工程师斯蒂芬森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行驶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由此可知( )
A.铁路成为英国主要交通方式 B.人类活动区域得到极大扩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了运输业发展 D.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得到加强
4.(本题3分)当今世界有两条著名的国际运河,一条是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最近的航线,另外一条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一条捷径。这两条运河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井分别成为两国的经济生命线。文中“两国”指的是( )
A.澳大利亚、新加坡 B.葡萄牙、西班牙
C.英国、中国 D.埃及、巴拿马
5.(本题3分)1666年10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决定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以“提高朗格多克省和吉耶纳省的优势”促进贸易的繁荣。为此,他( )
A.强化王权并基本统一了法兰西 B.授权官员开通米迪运河
C.宣传牛痘接种法遏制瘟疫蔓延 D.资助卡蒂埃开辟新航路
6.(本题3分)二战后,美国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后来,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C.房地产企业无序盲目扩张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
7.(本题3分)下图是唐宋海上交通路线简图
此图反映出( )
A.中国与天竺、波斯交往频繁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D.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8.(本题3分)1910年,我国沪宁铁路上就有了专载女客的三等车,“车上标有女客座位字样,凡男客年逾十岁者,无论是否女客之亲属,均不得同坐”,而女客若不愿意乘坐“女车”,进入别车“仍听自便”。这反映出( )
A.政府颁布法令保护女性权利 B.女性获得了平等的权利
C.民国建立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D.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9.(本题3分)如图为元朝运河和海运示意图,对这两大交通运输线理解正确的是( )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A.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B.平衡了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利益
C.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大 D.折射出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分离
10.(本题3分)晚清竹枝词中,对汽车的早期描述是“汽车来往疾如风,苦煞行人在路中。”后来对汽车的描述则是“有轮无马亦飞行,机器开车制亦精。时止时弯真便捷,呼人让路气球鸣”。这反映了( )
A.百姓的交通规则意识普遍淡薄 B.民众需求促使汽车安全性提升
C.汽车在公共交通中占主导地位 D.民众对新式交通认知的渐进性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1)工业革命促进了陆上交通的发展
①蒸汽机的发明改进,促进了蒸汽机车的出现,也使得交通运输行业迎来突破性发展。
②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革新,为了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原料,人们想方设法地改造交通工具。
③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它成为车辆等交通工具上通用的便利的动力机器,促成了以 建设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铁路时代。
(2)工业革命促进了水上交通的发展:人类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始自蒸汽机的使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
(3)使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12.(本题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 ,汽车保有量超过 。
(1)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了。 ,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1988年建成的 ,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2)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
①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 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 。
②中国自 开始建设高铁。2008年, 通车运营,中国进入 。中国高铁积极 ,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 ,在2014年建成通车。
13.(本题3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成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14.(本题3分)
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 、 和 发展
交通的改变影响了 的发展
交通的改善方便了 和 。
15.(本题3分)基础设施的发展: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表现:
(1) 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2)煤气灯、 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3)电报、 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4)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 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5)20世纪以来,电车、 、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 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
17.(本题2分)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18.(本题2分)海上“丝绸之路”连通亚非,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19.(本题2分)米迪运河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
20.(本题2分)最早的自行车出现于法国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地球村”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路改变了英国社会,这不仅体现在成百倍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行速度上,也体现在把全国交织成一张铁路网,从而把各地区不分远近连成一体。
——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河南道监察御史余联沅奏、近闻广东商人陈承德等票请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明国由天津至通州接造铁路,招股兴办,并许将来推广建造,是李鸿章以为大利所在也。第就近日所闻于众论者,若铁路一开,有害于舟车,有害于田野,有害于风俗,有害于财用,只利于洋人奸民。请下六部九卿会议具奏,是否可行,不必以李鸿章一人之言为据,毅然停止,天下幸甚。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
材料三 1908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开始生产T型汽车。T型汽车因使用T型发动机而得名。这款汽车以价格低廉、性能优越著称。截至1927年,福特汽车公司共生产了约1500万辆T型汽车,产量达到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昔日富豪的奢侈品进入了普通大众的家庭,甚至在乡间农舍,人们也能见到T型汽车的身影。T型汽车的外形很少改变,从1914年起,T型汽车一律被漆成黑色,独特的外形和统一的颜色成为它鲜明的特征。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路在英国出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铁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余联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造汽车需要哪些基础工业部门的配合;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所发挥的作用。
22.(本题15分)【近代铁路的兴办与发展】
材料一从铁路以知识形态传入中国开始,到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真正起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间有过7次讨论争论、7次铁路试办、7次列强的实验性活动、7个人不同的作用(李鸿章、张之洞的努力,刘锡鸿、徐致祥的反对,奕 、奕让的支持,慈禧的决策),最后才有芦汉铁路的“定计兴办”。在皇室游玩铁路的兴建过程中,订购7辆车和7里长的铁路轨料,动用700名工匠建设路基,第二期延长时又订购的是7里长的铁路轨料。
——摘编自朱从兵《晚清皇室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起步》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的铁路修建正在起步,里程数不多,干线尚未建成,但铁路的重要性已被朝野体认,衰败的中央与崛起的地方对铁路修建权的斗争导致了集权能力的颓丧与帝制国家的倾覆。一战中德国战败,德国权益被日本接管……日资随即大规模进入,遂成一枝独大之势,北洋政府的铁路外债主要向日本举借。一战结束后外部势力重返中国,中国主权呈瓜分之势,中国的路权与路政复遭严重侵夺,地方实力派借助列强之力控制地盘,对抗北洋政府,攫取和瓜分铁路收益,遂使北洋政府对铁路失去控制,中央建制沦为空壳。铁路与其说成就了国家,不如说肢解了国家。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至抗战爆发时止,铁路的修建、铁路的专业化和国家对之实行全面管理才勉强有了所谓“黄金十年”的气象。南京政府对铁路的财政、政治与人事的控制能力有所增强,铁路线的规划向着对其统治造成威胁的地区延伸,具有很强的政治集权、地方控制和国家统一的政治色彩。
——摘编自陈明明《铁路与中国现代国家的重建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铁路兴办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修建铁路的影响。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是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沟。隋统一后,隋炀帝征发民夫开凿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作用显著。此后,唐、宋、元均重视漕运,在整治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大运河的辉煌是在明清时期,中央设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掌管本地漕事。……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宋代,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级的商港,其贸易范围之广、商业发展之盛、经济作用之重,大大超过前代。北宋时期西夏崛起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政府规定“由广州路入朝……不得于西蕃出入”。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派遣内侍持敕书和金帛“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宋代广州,子城为三城核心,官衙区以经略安抚使司为中心,居于北部,朝南而治;而番禺县署和许多官员住宅却安排在东城,将交通便捷、位置优越的大片南部子城区域让位于商业区。西城因商业而兴,是主要的商业区和蕃商居住区。宋代广州形成了内外八港、城外三濠、城内六脉的水系格局,基本确立了广州港口城市的空间形态。广州的商业街市依托于大大小小的水道,形成以东濠、西濠和南濠为骨架,以珠三角细密水网为毛细血管的分布形态。随着对外贸易和海洋开发的日趋活跃,海神崇拜越来越流行,广州的真武大帝信仰、普陀山的观音信仰、湄洲岛的天后信仰,都是在宋朝兴起和盛行的。
——摘编自孙振亚《商业贸易影响下宋代广州城市风貌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运河发展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商业贸易对广州的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B
6.B
7.D
8.D
9.D
10.D
11.铁路
12. 2781.9万辆 2.4亿辆 高速公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上海沪嘉高速 “东海道新干线” 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20世纪末 京津城际铁路 高铁时代 “走出去”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
13.医疗服务
14. 政治 经济 文化 城市 物品传递 信息交流
15. 钢铁 电灯 电话 伦敦 汽车 多样
16.正确
17.正确
18.错误
19.正确
20.正确
21.(1)前提条件:蒸汽机改良(或蒸汽机车的发明)。
影响:生产上,降低了运费,加快了货物的流通,提高了生产销路,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生活上: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廉价的交通工具;进入铁路时代,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环境;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
(2)余联沅观点:反对修建铁路。
原因:害怕对传统造成破坏;害怕破坏生态环境;害怕洋人入侵;故步自封,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不了解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加剧政府开支等。
(3)配合:内燃机、发动机制造业;采矿业;冶金业;制造业(或机器制造业);钢铁、石油化工等。
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过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在一些后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重工业发展迅速等。
(4)作用:“一带一路”是商业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加速了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22.(1)特点:曲折性;列强介入与干预;重要人物的作用;铁路兴办认识存在不足。(任答三点)
(2)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建立。(任答两点)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3.(1)特点:历史悠久,修建时间早;功能多样,兼具政治和经济功能;规模大,涉及区域多;具有时代性,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广东环境相对稳定;地理位置优越,水系发达;宋朝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影响:商贸经济主导了三城并立格局;商贸通航引发了内外水利建设;商贸交流丰富了地域建筑风格;催生了新的民间信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