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2.(本题3分)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生活方式由游牧到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经济的出现 B.阶级的产生
C.私有制逐渐产生 D.早期城市的出现
3.(本题3分)阅读下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早期农业
遗址地点 粟 黍 水稻 小麦 大豆
河南省灵宝西坡 1345 131 9
山西省襄汾陶寺 9160 606 30 3
河南省登封王城岗 1416 113 16 140
陕西省扶风周原 5826 160 5 1 22
河南省新密 62 12 11 4 3
黄河中游农作物出土绝对数量统计表(单位:粒)
A.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北方以种植粟为主
C.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D.南方以种植粟为主
4.(本题3分)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创历史新高。各国政府应该
①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加强国际合作应对粮食安全
③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的生产与供应
④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粮食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本题3分)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
A.铁犁牛耕普遍使用 B.巴蜀地区农业得到了开发
C.农业生产结构变革 D.农业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
6.(本题3分)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7.(本题3分)据下图可知,现代中国( )
A.粮食流通成本不断下降 B.粮食总产量一直上升
C.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D.粮食进口渠道多元化
8.(本题3分)美国历史学教授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讲道:“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和来自亚非的一些物种组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①促进了不同大陆间的物种交流
②推动了各大陆的城市化进程
③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④促进了美洲的原始资本积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本题3分)下图是战国时期的铜尊盘。尊是酒器,盘是水器。盘口外折下垂,下附四龙形蹄足。尊颈采用金属模具成批制作蜡质元件,在泥质模具中按预定图案组合,再逐层捏塑和连接蜡撑和蜡梗。这反映了( )
铜尊盘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冶炼技术的成熟
C.礼乐制度的崩溃 D.等级制度的森严
10.(本题3分)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 有了新的突破。2014年, 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 。
12.(本题3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聚焦:梳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概况及影响?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主要欧亚」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概况 粮食类:玉米、 、马铃薯。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明朝多途径传入, 遍布全国。 「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印度缅甸传入西南;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 蔬菜类: 、辣椒。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明朝引入,光绪年间番茄开始食用蔬菜种植。 粮食类: 大麦、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成为北美第 大农作物,仅次于小麦。 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黄瓜、豌豆。 经济类:甘蔗、 原产于非洲。 禽畜类:鸡、牛、驴、马、猪、羊等。
食物物种交流影响 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 激增。 玉米使非洲有了可靠食物来源;玉米、甘薯丰富中国的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欧洲人抗饥荒能力。 改变人们饮食习惯。 马铃薯在欧洲,小麦在北美,改变当地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 玉米、马铃薯、甘薯用作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肉、蛋、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 推动当地经济贸易发展。 北美:水稻大量出口,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中国:玉米增加粮食总量,粮食投入市场,促进 经济发展。 新物种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美洲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马、牛、羊繁殖超出土地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 中国水土流失:推广玉米、甘薯使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但过度垦荒造田导致 流失。
备注 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第一次革命——农业产生;第二次革命——手工业产生;第三次革命——商业出现。
13.(本题3分)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 来存储余粮。
14.(本题3分)改变了人们的 习惯。
15.(本题3分)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区域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和牛等家畜。 a.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b.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古代中国 主要分为北方 农业区和南方 农业区。 a.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b.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c.秦以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 d.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a.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b.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a.古罗马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b.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更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美洲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17.(本题2分)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18.(本题2分)农业产生后,人类进入父系氏族阶段
19.(本题2分)农业的出现使人们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0.(本题2分)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体现为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会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1950年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之外,应“试办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设想,年底发动爱国增产运动。1952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推广农业信贷措施的同时,重点试办棉花保险的方针。
——摘编自范明《新中国初期北京市农业政策述评》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原因。
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政府始终将粮食视为战略物资加以控制,这导致了古代粮食流通在大多时期处于政府的强力干预中,粮食的自由贸易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在古代社会早期,粮食作为商品进行市场贸易的规模很小。西周时期,政府对粮食流通进行干预,至春秋战国时期贩卖粮食逐渐成为商人经营的大宗买卖。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统一局面的形成,无论是政府组织的粮食流通,还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粮食流通其规模都大大超过以前。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漕运业的发展以及一大批转相灌注仓的修建,粮食流通出现更为兴盛的局面,并且开始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宋元时期,在粮食民间贸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即商人们开始置流行数百年的“千里不贩籴”的转运原则不顾,而参与粮食的长途贩运,“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其利”。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原来输出粮食的中心区变为输入粮食的缺粮区,原来的“苏湖熟,天下足”被改为“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时期江南区域内的粮食运销是相当繁荣的,如常熟地区外调浙江地区湖州米接济杭州,嘉定县因不宜植稻而“向赖邻邑之米接济”。所以,总体来看,古代粮食流通还是以国家的指令性计划为主,辅以市场调节。这样的流通体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急需如军粮、救灾及城市用粮,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却大大降低了粮食流通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流通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供不应求,粮商哄抬粮价,粮食问题突出。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开始起步,对粮食供应的数量及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953年的《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正是为了缓解当时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而出台的,由政府出面控制市场流通粮食,收购农村余粮,分区进行粮食供应,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供需矛盾。由此,我国进入粮食统购统销阶段。正由于有了政府的干预,以农支工,在粮食产量有限的情况下,国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工业建设需要同时得到了保障。
——摘编自肖湘雄、周梦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回溯与展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粮食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指出党和政府为此而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2008年以来,全球性粮食问题愈演愈烈,受地球自身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量下降。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强调工业化,忽视了农业发展。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因素考虑对本国农业实行保护补贴政策,农产品生产过剩,因而实施鼓励出口政策,摧毁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后影响了全球粮食的正常生产。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粮食需求量增加;由于能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中国必须立足自我,加强粮食安全建设,解决好自身的基本粮食需求;在全球性粮食危机中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加强与各国的粮食合作,推动危机的解决,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摘编自华凌志《全球性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3)据材料三说明全球粮食危机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简析当代中国政府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创新之处。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B
6.A
7.C
8.C
9.A
10.C
11. 杂交育种技术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创世界纪录
12. 甘薯 鸦片战争前 番茄 二 咖啡 世界人口 商品 水土
13.①地窖和陶器
14.饮食
15. 粟麦 稻作
16.正确
17.正确
18.正确
19.正确
20.错误
21.(1)内容:救灾与生产相结合;推进土地改革,实行农业互助;以爱国政治运动促进农业生产;借助现代金融手段保障农业。
(2)成就: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粮食完全自给;粮食安全能力提升。
原因: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的确定;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农业科技进步。
22.(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政府干预为主;民间粮食贸易不断发展,具有阶段性;逐渐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
(2)原因:投机商哄抬粮价;粮食需求量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战争破坏。
措施:米棉之战打击投机商人,稳定市场物价;出台文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土改运动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解放农村生产力。
(3)时代背景:各种客观因素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各国农业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带动需求量的增加;能源价格上涨带来能源结构的调整。
创新:立足自身的同时加强全球合作。
23.政策支持: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法律法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任答2点)
农业科技:大中小型相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