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押题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押题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9 22:46:46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押题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 福建省平潭县壳丘头遗址群距今7500至3000年,考古人员在该遗存不仅发现了大量的海生贝类、鱼类骨骼,还发现了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这说明当时( )
A. 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 最早培植了人工水稻
C. 生产生活已基本稳定 D. 原始手工业尚未产生
2. “奏谳书”是秦汉时期一种逐级上报的文书批复制度。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参照的案例或类推适用的律令)以闻。”这一制度( )
A. 确保了司法判决公正 B. 体现了礼法有机结合
C. 提高了地方治理效率 D.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3. 唐代,都城长安不仅有近万家的流寓突厥居民,还有大量外国留学生,甚至“客(外国人)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安居不欲归”。这表明当时( )
A. 对外贸易的繁荣 B. 民族交融的深化
C. 统治政策的开明 D. 坊市制度的崩溃
4. 明嘉靖年间,安徽商人阮弼在芜湖设立染布局,“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毂遍于吴越荆梁燕豫齐鲁之间”,后“又分局而贾要津……伸降赢缩莫不受成”。这说明当时( )
A. 国家商业政策松弛 B. 商人群体开始兴起
C.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 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5. 1899年,梁启超指出,“凡一国之强弱兴废,全系乎国民之智识与能力……然则欲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识力”,要建立“新国家”必先培养“新国民”。其旨在( )
A. 弘扬传统民本思想 B. 唤醒救亡图存意识
C. 揭示中国贫弱根源 D.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6. 1919年中国纺织工业的资本收益率出现了大幅增长,大生纺织公司的资本收益率由1916年的9.8%增长为1919年的108%,1916年新建的申新一厂资本收益率也翻了10倍。能够说明这些现象的是( )
A. 生产技术的革新 B. 西方经济侵略停止
C. 国货市场的扩大 D.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7. 下表是1947年11月晋察冀边区十九个县民众参加贫民团情况。由此推知( )
村数 男贫民团员数 女贫民团员数 女团员占百分比
3606 276643 277902 50.1%
A. 解放区实现了男女平等 B. 土地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C. 人民民主政权广泛建立 D. 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变革
8.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全球治理、国际秩序等方面,我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方案”,诸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这表明中国( )
A 主导了国际新秩序 B. 积极推进睦邻友好
C. 具有大国担当意识 D. 意在提升外交自信
9. 美洲印第安人的农业生产有许多创举。他们不仅发明了适合高原地形的梯田和水渠,还首创农作物间作技术,将玉米和豆类等不同作物进行套种。这可以用来说明美洲( )
A. 吸收了亚洲农耕技术 B. 农业生产领先世界
C. 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 D. 注重利用土地资源
10. 1831年,英国政府在澳大利亚殖民地推行新土地政策,用出售土地的收入资助新的移民,从而吸引了大批自由工人移入,使澳大利亚由曾经的犯人流放地转变成自由人的移民地。这一变化( )
A. 开启了英国殖民统治时代 B. 缓解了英国社会就业压力
C. 实现了澳大利亚英国化 D. 加剧了澳大利亚经济恶化
11. 1885年柏林会议后,英法德等国家纷纷让在非洲当地活动的商人、探险家担任“专员”或领事,利用各种手段与非洲人的酋长或国王签订协议,以示“有效”占领。这可以用来说明,柏林会议( )
A. 标志着殖民体系形成 B. 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
C. 使欧洲列强矛盾激化 D. 引发资本输出的盛行
12. 冷战结束后,随着新一轮“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前作为“边缘”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将诉求投向“中心”,以寻求参与国际事务。这反映出( )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 国际和平局势的持久
C 世界霸权争夺加剧 D. 政治多极化进程加快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16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利国家过度慷慨的福利政策助长了社会的懒惰,正在滋生福利懒汉,催生懒人群体。丰厚的失业补助金正在消磨求职者寻找工作的动力和意愿,不上班的收入差不多也能维持生活,以致相当一部分失业者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一些人甚至选择“主动失业”。……1980年,保守党政府就已经开始降低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包括减少病人、失业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者的短期津贴,降低养老金津贴水平,将国家收入养老金的最高津贴水平降低到平均收入的20%,而不是工党政府时期的25%。除此之外,在诸多领域的支出比起工党执政时期也大幅削减。
——摘编自刘保中《高福利制度下的“懒人现象”》等
材料二 相比西方福利国家,中国无疑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鉴于此,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要坚持把公平放在首位,通过加大财富和收入再分配力度以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社会全体成员享有基本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就防止和消除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极分化而言,中国不能选择完全个人账户式的(即缺少互济功能的)制度模式。另一方面,中国社保体系建设的核心制度仍然应当立足于缴费型的社会保险,这既可以防止单位和个人对政府和社会的过度依赖又坚持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化。
——摘编自王瑶《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模式、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关于“福利制度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雕版图书之传播迅速,宋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若是写本,无论躬自抄录,或请人假手,都旷日废时,缓不济急,图书传播之速度与广度均嫌迟缓与狭隘,远不如印本图书传播所造成的效应。印本图书流行,购求容易,学者易得书籍,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南宋时,刻本书已超过写本书,知识传播更加便利,对读书穷理、创作评论生发许多影响。李约瑟强调,“印刷术的普遍应用,被认为是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及改变学术和著述风尚的一种原因”。当时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重镇、知名刻书中心;刻书既丰富多元,藏书家亦随之兴起。
——摘编自张高评《宋代雕版印刷与传媒效应》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阐明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4月提议筹办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开幕之前,在上海开展为期一周的国货运动大会,激发全社会重视国货、爱用国货、制造国货的热情;政府还颁布了《中国国货暂定标准》,成立国货调查委员会。政府还编印了《中华国货展览会纪念特刊》,还制定了会旗会徽,谱写了会歌,开幕之后,每天出版《国货日报》,在会场免费发放。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中华国货展览会于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南市正式开幕。展品对象仅限于国货,共分食用原料、制造原料、饮食工业品等14类。大会共征集到了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的共13271件展品。最多的是上海,有3798件,上海、江苏、广东、天津4个省市占了全部展品的一半以上。全场展品中,50%是原料品,40%是手工业品,机制与半机制品仅占10%。开幕之日,盛况空前,中外来宾1万多人,观者5万余,蒋介石亲莅会场举行了升旗礼。
——摘编自洪振强《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国货展览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的意义。202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押题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 福建省平潭县壳丘头遗址群距今7500至3000年,考古人员在该遗存不仅发现了大量的海生贝类、鱼类骨骼,还发现了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这说明当时( )
A. 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 最早培植了人工水稻
C. 生产生活已基本稳定 D. 原始手工业尚未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7500至3000年(中国)。材料中的“海生贝类、鱼类骨骼”说明当时渔猎经济占重要地位,“水稻遗存”说明已经产生原始农业,从而推知人们已经定居,生产生活已稳定,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依据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虽然材料反映了该遗存时期已有了水稻,但不能说明最早培植了人工水稻,排除B项;据该遗存的时间可知,该遗存处于新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普遍出现陶器,说明当时已经产生原始手工业,虽然材料没有涉及陶器信息,但不能说明没有产生原始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C项。
2. “奏谳书”是秦汉时期一种逐级上报文书批复制度。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参照的案例或类推适用的律令)以闻。”这一制度( )
A. 确保了司法判决公正 B. 体现了礼法有机结合
C. 提高了地方治理效率 D.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奏谶书”制度是下级向上级层层上报的制度,这种向上请示的制度设计,且以文书运行,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D项正确;虽然县级官员对有疑问的案件进行请示,有利于减少案件判决失误,但并不能确保判决公正,排除A项;礼是指儒家倡导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材料并不能体现礼法有机结合,排除B项;对有疑问的案件进行请示,有利于提高地方治理能力,但不利于提高治理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3. 唐代,都城长安不仅有近万家的流寓突厥居民,还有大量外国留学生,甚至“客(外国人)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安居不欲归”。这表明当时( )
A. 对外贸易的繁荣 B. 民族交融的深化
C. 统治政策的开明 D. 坊市制度的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都城长安不仅有近万家的流寓突厥居民,还有大量外国留学生,”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外国人和少数民族留居长安,这反映了唐朝统治政策开明,C项正确;材料仅为有大量外国人居住,不能得出对外贸易繁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除民族交融还有对外交往,B项未完全体现材料主旨,以偏概全,排除B项;坊市制度崩溃是在宋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与外国人留居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明嘉靖年间,安徽商人阮弼在芜湖设立染布局,“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毂遍于吴越荆梁燕豫齐鲁之间”,后“又分局而贾要津……伸降赢缩莫不受成”。这说明当时( )
A. 国家商业政策松弛 B. 商人群体开始兴起
C.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 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转毂遍于吴越荆梁燕豫齐鲁之间”,可知芜湖染布局产品远销各省各地,这可说明当时长途贩运贸易繁荣,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商业政策的内容,不能说明“松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一人投资设立,并不能说明商人群体开始兴起,排除B项;材料说明当时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未反映出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5. 1899年,梁启超指出,“凡一国之强弱兴废,全系乎国民之智识与能力……然则欲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识力”,要建立“新国家”必先培养“新国民”。其旨在( )
A. 弘扬传统民本思想 B. 唤醒救亡图存意识
C. 揭示中国贫弱根源 D.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9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的“新国民”思想,将国家兴亡与国民智识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增强国民的爱国情感,从而有利于唤醒救亡图存意识,B项正确;传统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去关注民生,这与梁启超要求启“民智”不同,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国贫弱的根源,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梁启超主张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而非民主共和,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19年中国纺织工业的资本收益率出现了大幅增长,大生纺织公司的资本收益率由1916年的9.8%增长为1919年的108%,1916年新建的申新一厂资本收益率也翻了10倍。能够说明这些现象的是( )
A. 生产技术的革新 B. 西方经济侵略停止
C. 国货市场的扩大 D.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收益率大幅增长,这说明当时国货市场的扩大,C项正确;当时个别工厂虽通过引进新设备,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并非是资本收益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推动国货市场扩大,排除A项;材料状况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的结果,而不是西方经济侵略停止,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表是1947年11月晋察冀边区十九个县民众参加贫民团的情况。由此推知( )
村数 男贫民团员数 女贫民团员数 女团员占百分比
3606 276643 277902 50.1%
A. 解放区实现了男女平等 B. 土地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C. 人民民主政权广泛建立 D. 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7年中国。根据表格可知,土地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贫民团中女性与男性在数量上大体相当,甚至还多于男性,说明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变革,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贫民团员女性与男性在土地改革中地位平等,但不能说明解放区实现了男女平等,排除A项;土地改革不可能成为共识,地主阶级是反对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改运动,而不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全球治理、国际秩序等方面,我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方案”,诸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这表明中国( )
A. 主导了国际新秩序 B. 积极推进睦邻友好
C. 具有大国担当意识 D. 意在提升外交自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根据材料“我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方案’,诸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方案”体现了推进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具有大国担当意识,C项正确;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非要主导国际秩序,排除A项;睦邻友好针对的是周边邻国,与材料中的全球治理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我国外交自信增强,而不是为了提升外交自信,排除D项。故选C项。
9. 美洲印第安人的农业生产有许多创举。他们不仅发明了适合高原地形的梯田和水渠,还首创农作物间作技术,将玉米和豆类等不同作物进行套种。这可以用来说明美洲( )
A. 吸收了亚洲农耕技术 B. 农业生产领先世界
C. 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 D. 注重利用土地资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美洲)。材料中的“梯田”“水渠”“作物进行套种”,都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故D项正确;美洲印第安文明是较为孤立的文明,不可能吸收亚洲的农耕技术,排除A项;印第安人的农耕技术虽然较先进,但未与其他地区作比较,无法得知是否领先世界,排除B项;印第安人的农业生产创举,是在增加粮食产量,而非丰富民众日常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831年,英国政府在澳大利亚殖民地推行新土地政策,用出售土地的收入资助新的移民,从而吸引了大批自由工人移入,使澳大利亚由曾经的犯人流放地转变成自由人的移民地。这一变化( )
A. 开启了英国殖民统治时代 B. 缓解了英国社会就业压力
C. 实现了澳大利亚的英国化 D. 加剧了澳大利亚经济恶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1年(英国和澳大利亚)。19世纪30年代,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化使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材料反映了英国鼓励向外移民,这就缓解了英国的社会就业压力,B项正确;英国政府鼓励向澳大利亚移民,说明澳大利亚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而不是“开启了英国殖民统治时代”,排除A项;英国移民大量进入澳大利亚,虽然利于推进英国化,但英国化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故不能说明“实现了澳大利亚的英国化”,排除C项;大量自由工人的移入,传播了先进生产技术,有利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而不是加剧了经济恶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885年柏林会议后,英法德等国家纷纷让在非洲当地活动的商人、探险家担任“专员”或领事,利用各种手段与非洲人的酋长或国王签订协议,以示“有效”占领。这可以用来说明,柏林会议( )
A. 标志着殖民体系形成 B. 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
C. 使欧洲列强矛盾激化 D. 引发资本输出的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85年欧洲。柏林会议上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材料现象正是列强利用该原则,加速了对非洲的瓜分,B项正确;材料现象只是殖民体系形成的一个过程,不能说明标志殖民体系形成,排除A项;柏林会议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列强矛盾,排除C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引发资本输出的盛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冷战结束后,随着新一轮“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前作为“边缘”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将诉求投向“中心”,以寻求参与国际事务。这反映出( )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 国际和平局势的持久
C. 世界霸权争夺加剧 D. 政治多极化进程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中的“诉求”“参与国际事务”反映了以前“边缘”国家和地区崛起,这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结构,加快了政治多极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中“区域一体化”说明“边缘”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反映的是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边缘”国家和地区的崛起虽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但无法反映和平局势持久与否,排除B项;“边缘”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事务,并不等于争夺世界霸权,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16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利国家过度慷慨的福利政策助长了社会的懒惰,正在滋生福利懒汉,催生懒人群体。丰厚的失业补助金正在消磨求职者寻找工作的动力和意愿,不上班的收入差不多也能维持生活,以致相当一部分失业者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一些人甚至选择“主动失业”。……1980年,保守党政府就已经开始降低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包括减少病人、失业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者的短期津贴,降低养老金津贴水平,将国家收入养老金的最高津贴水平降低到平均收入的20%,而不是工党政府时期的25%。除此之外,在诸多领域的支出比起工党执政时期也大幅削减。
——摘编自刘保中《高福利制度下的“懒人现象”》等
材料二 相比西方福利国家,中国无疑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鉴于此,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要坚持把公平放在首位,通过加大财富和收入再分配力度以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社会全体成员享有基本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就防止和消除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极分化而言,中国不能选择完全个人账户式的(即缺少互济功能的)制度模式。另一方面,中国社保体系建设的核心制度仍然应当立足于缴费型的社会保险,这既可以防止单位和个人对政府和社会的过度依赖又坚持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化。
——摘编自王瑶《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模式、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福利制度改革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关于“福利制度与社会发展”认识。
【答案】(1)内容:降低社会保障项目津贴。
原因:社会福利加重了财政负担;20世纪80年代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高福利加重了社会失业现象;高福利导致了社会发展失去活力;高福利影响了社会公平和效率。
(2)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广泛;注重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意义:保障了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3)社会保障要顾及社会大多数群体;社会保障要与经济发展程度相一致;社会保障要能够体现公平和效率;社会保障要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英国。内容:据材料中的“降低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可知,降低社会保障项目津贴。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福利加重了财政负担;根据手续偶尔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根据材料“一些人甚至选择‘主动失业’”可知,高福利加重了社会失业现象;根据材料主旨可知,高福利导致了社会发展失去活力;根据材料“福利国家过度慷慨的福利政策助长了社会的懒惰,正在滋生福利懒汉,催生懒人群体”可知,高福利影响了社会公平和效率。
【14题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特点:结合材料中“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可知,社会保障覆盖面广泛;根据材料“把公平放在首位”可知,注重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保障了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有助于促进了社会稳定;根据材料“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要坚持把公平放在首位,通过加大财富和收入再分配力度以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社会全体成员享有基本保障”可知,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有自身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5题详解】
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世界。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覆盖面看,社会保障要顾及社会大多数群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要与经济发展程度相一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要能够体现公平和效率;从英国的社会保障教训看,社会保障要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雕版图书之传播迅速,宋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若是写本,无论躬自抄录,或请人假手,都旷日废时,缓不济急,图书传播之速度与广度均嫌迟缓与狭隘,远不如印本图书传播所造成的效应。印本图书流行,购求容易,学者易得书籍,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南宋时,刻本书已超过写本书,知识传播更加便利,对读书穷理、创作评论生发许多影响。李约瑟强调,“印刷术的普遍应用,被认为是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及改变学术和著述风尚的一种原因”。当时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重镇、知名刻书中心;刻书既丰富多元,藏书家亦随之兴起。
——摘编自张高评《宋代雕版印刷与传媒效应》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阐明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印刷技术的传播推动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阐述:雕版印刷术改变了人类图书制作方式,由手抄制作图书转向大规模的印刷制作,从而大幅度地增加了图书数量。图书数量的增多,使读书群体大幅扩大,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使学者更容易获得书籍,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深入,从而使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14—15世纪,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总之,印刷术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条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首先,要解读材料中的有关信息线索,如雕版印刷术与文化传播、雕版印刷术与文化传承、雕版印刷术与学术研究等;其次,根据所得的信息线索,拟定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论题,如“印刷技术的传播推动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印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变革”等。最后,围绕所拟定的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的评析,形成一段文字流畅、条理清晰、说明充分的答案。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4月提议筹办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开幕之前,在上海开展为期一周的国货运动大会,激发全社会重视国货、爱用国货、制造国货的热情;政府还颁布了《中国国货暂定标准》,成立国货调查委员会。政府还编印了《中华国货展览会纪念特刊》,还制定了会旗会徽,谱写了会歌,开幕之后,每天出版《国货日报》,在会场免费发放。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中华国货展览会于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南市正式开幕。展品对象仅限于国货,共分食用原料、制造原料、饮食工业品等14类。大会共征集到了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的共13271件展品。最多的是上海,有3798件,上海、江苏、广东、天津4个省市占了全部展品的一半以上。全场展品中,50%是原料品,40%是手工业品,机制与半机制品仅占10%。开幕之日,盛况空前,中外来宾1万多人,观者5万余,蒋介石亲莅会场举行了升旗礼。
——摘编自洪振强《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国货展览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的意义。
【答案】(1)政府主导;官商合办;专门机构负责,颁布标准规范;前期组织准备工作充分;参展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省市;展品工业化水平低。
(2)强化了国货意识;扩大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后世会展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4月提议筹办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可知,政府主导;据材料“在开幕之前,在上海开展为期一周的国货运动大会,激发全社会重视国货、爱用国货、制造国货的热情”可知,官商合办;据材料“政府还颁布了《中国国货暂定标准》,成立国货调查委员会”可知,专门机构负责,颁布标准规范;据材料“政府还编印了《中华国货展览会纪念特刊》,还制定了……在会场免费发放”可知,前期组织准备工作充分;据材料“最多的是上海……占了全部展品的一半以上”“全场展品中……机制与半机制品仅占10%”可知,参展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省市;据材料“ 全场展品中,50% 是原料品,40%是手工业品,机制与半机制品仅占 10%”可知,展品工业化水平低。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在开幕之前,在上海开展为期一周的国货运动大会,激发全社会重视国货、爱用国货、制造国货的热情”可知,强化了国货意识;据材料“展品对象仅限于国货,共分食用原料、制造原料、饮食工业品等14类”可知,扩大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