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篇明确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如果不纠正,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这交代了改造我们学习的原因。
B.材料一谈了三个方面缺点,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与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说法相契合。
C.材料二指出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D.材料二指出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论述研究现状和研究历史时,认为二者都缺乏研究的浓厚空气,致使我们对研究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漆黑一团。
B.材料一认为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不能片面地引用个别词句,而要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分析中国的问题。
C.材料二开篇就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所以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
D.材料二认为我们应当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能更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义务,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朱子语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C《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答:
5.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请举例分析。(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 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节选自鲁迅《阿Q正传》)
乙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罩所在的码头边游过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
“是碧溪蛆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
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阿Q自以为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其实是偏狭的,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就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
B.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说明了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C.乙文中的黄狗警觉忠诚又极富灵性,与翠翠的天真、单纯交相辉映,表现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使这里的风土人情充满和谐。
D.“码头上已无别的人”可见当时码头的冷清,衬托了翠翠越来越焦急的心情,这直接导致她在和二老对话时说出“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的小说一般不直接对作品的人物事件进行主观评价,而是让思想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流露。
B.甲文运用工笔细描来刻画人物,比如写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作。
C.乙文第一段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赋予翠翠山水般的灵性。
D.乙文主要运用对话缓缓推进故事发展,不注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体现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特色。
8.请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并结合选文阐述其具体表现。(6分)
答:
9.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但他们作品的呈现方式却不尽相同。请结合选文,从环境、人物、主题三个角度比较差异。(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辞不就职”与“念与世间辞”《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辞”意思相同。
B.伪朝,非正统的朝廷或非法政府。李密称蜀汉为伪朝,是迫于压力,讨好晋朝统治者而不得已为之。
C“今臣亡国贱俘”与“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两句中的“亡”意思不同。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与“然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区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密原是亡蜀之臣,对新建立的晋朝有所顾虑,他一再不应诏,违抗皇命,是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想“矜守名节”,做一名隐士。
B.李密为打动晋武帝,没有直陈其事,而是围绕“孝情”二字,营造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和怜悯。
C.李密慈父早亡,母亲改嫁,自幼体弱多病,全依赖其祖母抚养成人;家门人丁不旺,祖母又年老体弱,全靠自己侍奉汤药。
D.李密从年龄比较,说明自己正当年,感恩报国,来日方长;祖母年事已高,风烛瓦霜,瞬息可灭,表明自己先尽孝后尽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译文: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
14.文章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表达自己处于为难的处境的 (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16.“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十分精妙,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描绘了作者顺其自然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生理想。
(2)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绘自己好学,在项脊轩安居、休息、长啸、吟唱的两句是“_ , ”。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_ , ”两句来批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戴活动假牙的前两天, A ,避免假牙对尚未适应的黏膜造成损伤。第一次戴假牙时,如果没有异样感觉,那么前两天睡觉时可不必摘下,以加快口腔的适应,但饭后、睡前要做好口腔和假牙的清洁。待口腔组织适应假牙后,可以吃质地较软的食物,并感受假牙在咀嚼食物时是否存在不稳定或不适的情况,为复诊调改做好记录。
戴活动假牙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咬颊、咬舌及发音不清的情况,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和进食时轻嚼慢咽等方式, B 。坚持戴活动假牙、逐步适应,尽量避免在咀嚼过程中损伤口腔组织,使假牙功能最大化。
①初戴活动假牙的前几周,②患者的唾液分泌会明显增多,③因此这是正常的生理性保护反应。④此时口腔正在适应假牙,⑤戴用时间的延长,⑥此类症状会逐渐消失。⑦刚开始摘戴活动假牙时,患者应耐心练习,找到规律,不可强行摘戴。⑧摘取假牙时,最好推拉基托边缘,切勿轻拉卡环,以免假牙发生变形;⑨戴假牙时,应放稳假牙后再咬,以免损坏假牙。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A
B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水边,崖石上长出许多诱人的花朵;竹的叶面上垂挂着一粒粒 ① 的露珠,每一粒露珠皆是心灵世界的完美呈现,既映照他人,亦映照自身。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姓的矮小植物,相拥相抱,探头探脑,或伏或站,或凝眸,或眺望, ② 。
溪流中 ③ 的小鱼欢快地在水中穿行,拍打出波涛般的歌声。水中一丛丛水菖蒲,肃穆庄重,历经千万年岁月沧桑,依然伫立石头上放声歌唱,她们如同竹节的根茎上长满了细细长长的须根。
草吐上有一只蚂蚱,略显肥胖,干枯的树枝上,还有一尽,老态龙钟,它们缓慢地爬行着。光阴催人老,蚂蚱或许背负着太多的重任,以至秋日的每一步都需付出极大努力。此刻,蚂蚱的生命已达极限,它无须再张翅膀,也无力再张翅膀,它即将老死在幽谷中某一棵树下,化身为泥,滋养大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21.请从修辞和叠词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元旦,哈尔滨火了。雪城哈尔滨不断“整活”,从冻梨摆盘、冻梨咖啡,到人造月亮、飞马踏冰,每一种设计都别具匠心,受到游客的频频点赞。所有这些,都展示了哈尔滨以“冷资源”成就“热经济”的良苦用心。
类似这种“冷”“热”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我们也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认识往往需要经过……”错,扩大范围。根据原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可知,是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这样多次的反复。故选D项。)
2.C(“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可知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中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但在社会斗争中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项。)
3.B(材料二观点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A项,人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B项,在论述“修身”,意思是“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C项,勇于实践,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突破局限。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D项,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得亲身的实践。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B项。)
4.①先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1分)②再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2分)③最后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5.①引入鲜活灵动的口语,如“漆黑一团”“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②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如“粗枝大叶”“夸夸其谈”。③使用生动形象的俗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6.D(“直接导致”错误。文中说“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因此翠翠是“以为欺侮了她”,才有了这样的话。)
7.B(“工笔细描”错误,原文中“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是“简笔勾勒”,属于白描。)
8.内涵:“精神胜利法”是对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和满足。(2分)具体表现:①阿Q在被“假洋鬼子”打后,“反而觉得轻松”,而且马上忘记,“早已有些高兴了”,通过对屈辱的健忘来取得精神上的胜利;②小尼姑的出现让被打的阿Q找到了怒火宣泄的对象,通过向更弱者泄恨来取得精神上的胜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①环境:甲文呈现未庄人欺压霸道、冷漠凉薄、缺乏同情心、奴性病态的生存环境,着眼于国民性的批判;乙文呈现湘西的青山绿水,孕育了茶峒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友善、阳光健康的生存环境,作者是想重建这样的民族品格。②人物:甲文批判了阿Q麻木健忘、恃强凌弱的人性之丑,直接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可笑;乙文塑造翠翠单纯乖巧、天真活泼的质朴之美,体现了对人性纯净美好的追求。③主题:甲文通过刻画一个贫苦雇农的形象,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乙文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为: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1.A(A项,前者是“辞谢”,后者是“离开”,二者意思不同。C项,前者是“灭亡”,后者是同“无”,没有。D项,前者是“自己的私情”,后者是“极小的”。)
12.A(“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想‘矜守名节’,做一名隐士”错。这篇文章表达了李密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但绝非看透官场黑暗,不想做官。)
13.(1)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不行”“至于”“成立”各1分,句意1分)
(2)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许可;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苟”“告诉”“不许”各1分,句意1分)
14.①先描绘了一幅急于星火的郡县、州司催逼上路图,含蓄地表达出朝廷对自己再三“辞不就职”的不满,②接着用“奔驰”一词形象地写出自己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答朝廷器重的焦急心情,③然后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最后道出进退两难的处境。(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5.D(“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有误,“奔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特点,杜甫诗歌的特点是沉郁顿挫,这首诗也不例外。故选D项。)
16.①“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②“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文对蜀相祠堂的描写;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每点2分,意思对
即可)
17.(1)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2)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18.A不要使用假牙咀嚼食物 B使口腔组织逐渐适应假牙(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9.③强加因果,去掉“因此”;⑤缺少成分,在“戴用时间”前加“随着”;⑧不合逻辑,把“切勿”改为“要”或“请”,再或将“轻”改为“用力”(每处修改正确给2分,其他修改符合题意可以酌情给分)
20.①晶莹剔透 ②形态万千(千姿百态) ③无拘无束/安闲自得(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可以酌情给分)
2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肃穆庄重”“伫立”“放声歌唱”等赋予水菖蒲以人的情态,表现了水菖蒲的积极乐观,表达了对水菖蒲的喜爱;②运用“丛丛”“细细长长”两个叠词,表现了水菖蒲生长的繁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2.一只在草叶上略显肥胖的蚂蚱与另一只在干枯的树枝上的老态龙钟的蚂蚱都在缓慢地爬行着。(3分,意
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本题由材料语和导写语两部分构成。材料语概括说明哈尔滨人用别具匠心的创意将“冷资源”变成“热经济”,点出了“冷”可转化成“热”。接着推而广之,由个别推出一般,类似这种“冷”“热”相互转化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可见,本题重心在于论述“冷”与“热”的辩证关系。
导语中的关键词“冷”与“热”既对立又统一“冷”可以体现为冷清、冷落、冷淡、冷眼旁观等状态;“热”则呈现出热闹、热忱、热爱、热血沸腾等情结。“刀子嘴豆腐心”正是面冷心热的表现;对敌人,要“横眉冷对”,对人民,要“古道热肠”;“板凳要坐十年冷”,比喻长期做寂寞清苦的工作,但如果没有对事业的由衷热爱,又怎能坐得住“冷板凳” 同理,不经过训练场上的热汗横流、热火朝天,运动员又怎能在赛场上频爆冷门、为国争光呢 可见,“冷”与“热”可以互为因果,“热”是“冷”的前提,“冷”是“热”的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立意参考】①冷与热,相得益彰。②冷门何须惧,爱促热力高。③捧“冷”文化清泉,煮新传承“热”茶。④“热血饮冰”,方能化“冷”为“热”。
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一、关于立意
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按层次分为四个方面:立意正确、立意鲜明、立意深刻和立意新颖。
1.立意正确
一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健康,一是作文的立意要符合材料给定的题意,不偏离题意、不跑题。作文的立意一旦不符合社会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就可视为偏离题意,思想感情不正确、不健康的作文在及格分以下;作文的立意也一定要符合材料内含的意义,不要为了图创新而轻易与之背道而驰,否则也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要抓住材料关键词,关键词抓错了,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立意上也会严重丢分。
2.立意鲜明
考生作文的立意必须集中、明确,不能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清楚;或者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立意分散、立意含糊,是作文的大忌。一篇1000字以内的作文,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集中、明确、鲜明的主旨对高考作文来说,不是一句空话,阅卷老师在紧张的阅卷环境中,首先抓的就是作文明确的立意。
3.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的要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中的关键词是“本质”“内在关系”“启发”,这就要求作文立意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要求自己深刻透彻的观点,发人深思。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得分一般不超过50分。
4.立意新颖
写作中要追求“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境界,这就需要在立意上要体现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套作,千篇一律。作文写得好,要“以识为主”,和现实结合,深入思考,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识。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新颖,不是违背材料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特立独行,危言耸听,吸引人眼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二、关于等级
具体评分,可参考列表《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
等级的几个方面不是孤立的。每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分”与“发展等级分”之间,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分”与“表达分”之间,发展等级中的“创新”与“深刻”之间,通常具有一致性。高考评分要求,凡是“内容分”与“表达分”不在同一个等级内,两者的级差不要超过两个等级(如一个为一等,另一个不得低于第三等),也就是说,一个等级不足,会对其他等级造成影响,因此,作文一定要注意综合能力提升。
对作文等级的判定,要综合考量,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比如对基础等级,不能仅看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中的一点,而应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因为阅卷环境的影响,现在卷面对作文的影响非常大。在具体操作时,要客观看待卷面分,卷面不好的,适当扣分,不能以“一丑”而遮“百美”。
对作文等级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比如一类卷(54--60分)、二类卷(45-53分)、三类卷(33 44分)、四类卷(21--32分)、五类卷(20分以下)。评分标准不要随意变动,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同一等级内,根据内容、结构、语言等合理打分。
三、关于表达
1.文体:文体特征不明的文章,建议总分不超过36分;文体不合要求的,建议总分不超过30分;文体格式不对的,建议总分不超过50分。
2.结构:写足字数成篇,层次分明,过渡衔接紧密,可视为“结构严谨”;首尾完整,段落连贯,可视为“结构完整”;字数超过800字,但缺少自然结尾的视为“结构基本完整”;明显拼凑,或者直接抄袭试卷相关文段的,以“结构混乱”处理。
3.“语言流畅”原则是指没有语病;“语言通顺”可以允许有偶发病句(两个左右),但是不影响相关阅读和意思表达;“基本通顺”可以允许有3个句子不通顺,但是能够表达基本意思。全文有6个以上病句则视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对于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表达的,评卷时需要慎重处理。
4.字迹:全文个别文字书写不标准或有涂改的不视为“字迹潦草难辨”。
四、关于特征
1.深刻。一篇作文整体都体现独到、深刻的思想,可在特征分上给满分。部分段落、句子深刻,按评分等级给分。
2.丰富。作文内容丰富,使用的素材新鲜、典型,特征分上可给满分。内容较丰富,部分素材引用了典型素材,按评分等级给分。
3.有文采。整篇作文文采斐然,展现了作者的文笔与才思,特征分可给满分。开头结尾使用修辞、化用诗句、引用名言,也可归为有文采,在原有给分基础上适度加分。
4.有创意。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体现出自己的创意,且论据充分、叙述合理,特征分可给满分。部分段落、语句有创意,可视为作文亮点,在原有给分基础上适度加分。
五、其他问题
(一)关于扣分
1.缺标题扣2分。
2.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建议字数不够600字的文章,总得分控制在36分以内。全文不足400字,综合给分不能超过20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
3.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上限5分(考虑偶有1-2字笔误的情形,评卷程序从第三个错别字开始扣分,扣满5分为止)。
4.标点错误多,或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的扣1到2分。
5.用繁体字或甲骨文;用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二)特殊情况处理
1.如确定为套作的文章,给分不超过20分。抄袭的基础等级控制在四等内,发展等级不给分。认定抄袭试卷要慎重。
2.满分作文。评定要慎重,确保满分作文的高质量、耐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