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停止思想”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是对马克思这一伟人逝世时所用的恰当的语言。
B.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个简单事实。
C.正因为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和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D“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是恩格斯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体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并用说明的表达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B.第三段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揭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C.第四段中“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
D.“一生中的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是“点”与“面”、“略”与“详”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繁芜丛杂”比喻以前的一些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
B.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科学领域,他不是浅尝辄止的。
C.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创办了报纸杂志,组织了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
D.对于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和诅咒,马克思从不在意,置之不理。
4.在本文中,恩格斯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为结尾。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回答结尾句中“将”字的表达作用。(4分)
答:
5.请根据画横线部分的内容,概括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的特点。(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道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我只见他迅速地做着这一切,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问清了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 ”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 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 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 ”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
B.“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这一连串的举动,展示了新媳妇的淳朴与善良。
C.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写出了她对卫生员的不满,也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歉疚等复杂的心理。
D.《百合花》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7.下列对《百合花》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心灵之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8.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是姑娘,也不是大嫂,作者有意设定为新娘、新媳妇,有何妙处 请简要说明。(4分)
答:
9.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燕赵之A君B始C有远D略E能守F其土G义H不赂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指战国时代燕、赵、魏、韩、齐、楚等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B.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辈和父辈,而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C.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
D.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刺客是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为这些人立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文中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文中前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文中前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4分)
译文: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译文:
14.简要概述未贿赂秦国的三国灭亡的原因。(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6.根据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两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感情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不要懈怠,要虚心纳谏才不致使被蒙蔽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较法突出表现阿房宫中音乐声之繁多的两句是“ , ”。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展开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慨叹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下各类文学刊物都面临着“订户消失”的困境,文学需要从 ① 中寻找“相爱相知的陌生亲人”,文学离不开人民群众,头部直播间无疑是扩大声量的流量池。评论区里有网友写下留言:“老牌杂志走进当红直播间,纯文学期刊携手知名主播,妥妥的双向奔赴!”还有网友对梁晓声与董宇辉互动的暖心细节 ② ,热度犹如活水涟漪,绵延数日。
一本杂志,一部好书,不是单一化商品,更蕴含了知识价值与人文情怀。“青春岁月里我们曾以文学的名义相聚,后来我们都感受到了文学的恩惠,生命得以被照亮。”董宇辉的这句总结道出了不少网友的心声。梁晓声打了个比方,作家就像采蜜的蜜蜂或蝴蝶,把文学的花蜜传播给更多的人,“这是文学 ③ 的生命力”。
近年来,作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卖书已不新鲜,文学消费生态格局正在重塑。新媒介为文学传播敞开新窗口,更具网感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吸引着更多人感受文学世界的温度与深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19.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0.下列句子中的“深度”与文中加点的“深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次工作例会上,他的发言缺乏深度。
B.深度近视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C.他们拿出仪器来测量河水的深度。
D.没有人能够说出这些炭层的深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 ① ,且风格多样。例如,分布在舟山群岛一带的东海渔歌,旋律简洁,曲调奔放,音域高亢,类似劳动号子。汕尾渔歌则与其他地区的渔歌不同,它旋律柔美,曲调婉转,以缠绵抒情见长,美妙动人。不少现当代音乐名家创作的歌曲, ② 。20世纪80年代,一首《军港之夜》一夜之间风靡全国,其旋律就来源于汕尾渔歌。
早期的渔歌, ③ ,只在蛋家渔民中靠口传心授、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位专业音乐人为了搜集和记录渔歌来到汕尾,某日夜晚,他偶然遇到一户人家娶亲。祖母、母亲等家中的成年女性,倚门送嫁,为女儿唱“叮咛歌”,教导女儿出嫁后要勤劳贤德。前来接亲的男方把听到这缠绵悱恻的歌曲而大为感动并躲在船下偷听偷记的音乐人当成了偷鱼贼。误会很快解除,渔哥渔女们没想到,他们世代传唱的渔歌,竟然是了不起的音乐“活化石”。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①
②
③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之先贤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学以经世。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责”,他们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即是……”以偏概全,这个规律不仅仅包括一个简单的事实,还有导引出的结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经济发展阶段等等。)
2.A(“说明”错误,文中是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马克思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D(“置之不理”错误,原文表述是“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4.①“将”意思是“将要”,暗含作者对马克思的肯定,体现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的坚定信念;②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赞颂之情:马克思将和整个无产阶级事业共存,感召现代无产阶级继承马克思的伟大事业。(每点2分,意对即可)
5.①由“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可知,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持续时间长;②由“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可知,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活动范围广;③由“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可知,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形式多样;④由“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可知,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功绩显著、卓有成效。(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意对即可)
6.C(“对卫生员的不满”错误,没有不满。)
7.B(“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错误,这里体现的是通迅员的无奈,没有看不起。)
8.①突出“新”字,更易于体现女性之美,进而以之衬托年轻通讯员的高大形象。②能够突出那条白百合花被子的新与珍贵,更能表现她对革命的支持与对烈士的关爱,从而凸显其心灵之美。③能为借被子、给伤员擦拭污泥血迹等情节提供心理依据,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④更易于表现借被之难与帮忙之羞涩,从而反衬出军民之间的感情的圣洁美好,突出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9.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④可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理解战争、理解人物,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
10.BEG(原文标点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11.C(“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中的“齐国”错误,应该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
12.B(“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错误。齐国是附随秦国,而燕国和赵国是“用武而不终”,他们都没有“赂秦”,所以并不能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而是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13.(1)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忧患,的确就不在战争了。(“患”“固”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苟”“故事”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①齐国,与秦国结盟,不帮助其它五国;②赵国,使用武力但未能坚持到最后;③燕国,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每点1分,意对即可)
15.C(“缠绵悱恻”错误,本诗的感情是深沉悲壮的。)
16.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②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
17.(1)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2)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8.示例:①人山人海 ②津津乐道 ③生生不息(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19.D(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以“干戈”代指战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无比喻。)20.A(A项和文中的“深度”都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B项,表示程度很深;C项、D项,指向下或向里的距离。)
21.①渔歌也有广泛的分布 ②都曾从渔歌中汲取养分 ③并没有文字记录(每空2分,意对即可)
22.音乐人听到这缠绵悱恻的歌曲,大为感动,躲在船下偷听偷记,却被前来接亲的男方当成了偷鱼贼。(5分,
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材料列举了古代肩负社会、国家责任的孔孟圣人和顾炎武,以及当今不忘“匹夫之责”的学者,并作出总结:“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材料引领学生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考量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考虑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据此,学生可以想到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责任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文可从“责任担当”的角度入手,担当责任需要自信,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实力……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有“铁肩担道义”的胸襟,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荣辱,不畏惧流言蜚语,不害怕艰难困苦……勇于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担当的人,才是大丈夫、真英雄,才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参考立意】①责任,国富民强的保障;②莫忘匹夫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