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11:1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检测
测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江西部分学校高一期末)1949年,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1949年新政协(  )
A.标志着国家政权机构走向完善
B.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具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
D.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
2.(2024·广东惠州高一期末)1949年10月1日,河南郏县的25岁农民曹铁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他在回忆当天的经历时难掩激动的心情感慨道:“那是翻身的日子。”曹铁发出这一感慨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D.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3.(2024·福建福州八县高一期中)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B.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C.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彭德怀在自述中回忆:“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后,四日午,北京突然派来飞机,令我立即上飞机去北京开会,一分钟也不准停留。当日午后四点左右到达北京中南海,中央正在开会,讨论出兵问题。”此次出兵(  )
A.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
B.标志美国亚洲霸权的失败
C.肃清了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
D.造成了朝鲜半岛分裂局面
5.(2024·九省联考·安徽省适应性考试)面对因复杂形势造成的物价猛涨,周恩来在1949年11月政务会议上指出:“它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物价上涨、负担增加的没落过程是完全相反的。”“今天的困难都是为胜利而负担的”。1950年春,物价暴涨的局面得以控制。为了从根本上稳定当时的物价,国家(  )
A.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B.采取措施统一财政经济
C.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D.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此举意在(   )
A.配合“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D.发展军工以提高国际地位
7.
(2024·山东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如图是1953年济南市铁业工人生产合作社发给社员邵芳亭的股票,上面写着邵芳亭入社时按社章规定缴纳股金,特发给股票。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济南掀起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D.手工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
8.(2024·福建福州八县高一期末联考)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公布。在此基础上,全国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的3.23亿登记选民进行了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这表明新中国(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践行了人民当家作主
C.体现了基层群众自治
D.确立了依法治国方针
9.(2024·湖南天壹名校联盟高一联考)1954年起,全国各地逐渐建立起供销社,通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合作,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这些措施旨在(  )
A.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战略
C.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2024·鞍山一中高一期末)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有权监督并依法撤换不称职的人民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本级政府,政府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些规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B.推动了基层群众自治发展
C.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
D.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195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制定了“必须走出去”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开始全力在亚洲推行睦邻友好外交,相继提出解决边界问题、处理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和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D.朝鲜和东南亚问题的解决
12.(2024·广东韶关高一期末)1952年至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如图所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13.(2024·辽宁大连高一期末)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日常用品名称之前往往冠以“洋”字,比如洋蜡、洋车、洋油、洋钉等,但新中国成立后,它们逐渐被蜡烛、自行车、煤油、钉子等代替。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A.人民的爱国思想得到强化
B.把服务民生作为首要任务
C.工业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
D.产品较外来商品质量更优
14.1964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集中力量、争取时间建设三线,防备外敌入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多次强调:“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线建设不好,睡不好觉,要认真研究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经验教训,斯大林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这是教训。”这一决策(  )
A.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是“左”倾错误持续发展的表现
C.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D.立足于我国面临的紧张国际形势
15.(2024·福建漳州高一期末)1965 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 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3 年至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超过了“一五”期间的速度。这说明(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上完成
B.工业落后面貌开始得到了改变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逐渐显现
16. (2024·河北张家口高一期中)下列图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教书育人、敢为人先
B.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C.不怕艰难、救国救民
D.刻苦钻研、勇于改革
17.(2024·石家庄辛集月考)下表所示为1968—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提案的表决情况。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票数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会议时间 大会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8年 第23届 44 58 23
1969年 第24届 48 56 21
1970年 第25届 51 49 25
1971年 第26届 76 35 17
A.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B.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
C.中美关系趋向和解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下表为1961—1964年我国农民基本生活情况表。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我国(  )
农民消费水平(元) 粮食消费量(斤) 猪肉消费(斤) 各种布消费(尺)
1961年 87 317.57 2.82 8.6
1962年 93 329.25 4.43 11.4
1963年 94 329.29 8.54 12.24
1964年 99 363.94 11.23 15.4
A.工业落后面貌得到改变
B.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
C.集体经营提高了生产力
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成效
19.1953—1957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93亿元,超过原计划的15.3%;施工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有921个,到1957年年底,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这些举措(  )
A.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导致中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快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进程
D.反映出冒进思想已影响经济发展
20.(2024·黑龙江鹤岗高一月考)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时代楷模。他们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C.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4·襄阳五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50年2月以后,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此之前,中国政府接管了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房产。美国国内以歇斯底里反共为特征的麦卡锡主义开始肆虐。后来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了朝鲜战争,但在敌视新中国方面比杜鲁门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段时间内采取“放蒋出笼”的政策,鼓励、纵容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进行军事骚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中,中美双方虽在言辞上一再严厉警告对方并表达了绝不在原则问题上与对方妥协的决心,但双方开始显示出了不使事态发展演变为战争的某种意愿。在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一再下令,要求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只打蒋军,不打美军”。当时美国正专注于欧洲事务,因而美国方面对危机的反应令人寻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第七舰队为向金门岛运送物资的国民党船只护航,但同时他又命令美军护航船只不得进入中国领海,以免擦枪走火。
——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等
材料二 从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继之,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年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家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美关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呈现此特点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6分)
2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单位:万吨)变化统计表
年份 项目 粮食 棉花 钢 原煤
1952年 总产量 16 392 130.4 135 6 649
比1949年增长 44.8% 139.7% 754.4% 106.3%
1957年 总产量 19 505 164 535 13 000
比1952年增长 19% 25.77% 296.3% 95.52%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0》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1949年开始,中国法制进入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法制之路。
——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主要表现。(6分)
23.(2024·莱西一中高一期末)目录是一本著作的精华所在,目录研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节 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第四节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第六节 文教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和进步
第七节 新中国外交基础的奠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写第四节目录标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12分)
1.C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政协能够代表全国人民,因此具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权机构尚未完善,排除A项;1949年的政协只是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并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第一届政协并不是代议机关,排除D项。]
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它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A项;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排除B项;抗美援朝取得胜利是在1953年,排除D项。]
3.B [据材料可知,在重大节日突出“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这使新中国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即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故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排除C、D项。]
4.A [根据材料“彭德怀”“1950年10月”“出兵”等可以判断,此次“出兵”是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胜利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A项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表明美国亚洲霸权受挫,但不是“失败”,排除B项;抗美援朝不属于国内战争,排除C项;朝鲜半岛分裂是二战后美苏冷战的结果,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各地物价猛涨。为此,国家采取措施统一财政经济,使得物价暴涨的局面得以控制,B项正确;1953至1956年的三大改造变革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A项;1953年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排除C项;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D项。故选B项。]
6.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实施“一五”计划,推动我国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苏联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可知主要服务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C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有利于大量聘请苏联专家,但“配合”与材料主旨不符,因果倒置,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而学习苏联等国技术发展基础工业是发展生产力,B项错误;发展军工以提高国际地位是目的,但不符合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的信息,排除D项。]
7.D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1953年济南市铁业工人生产合作社发给社员邵芳亭的股票”体现的是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手工业合作社的性质是集体所有制性质,D项正确。1953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刚刚开始,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B项排除;C项结论材料依据不足,排除。]
8.B [由“选举”“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等信息可得,这是新中国践行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举措,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立于199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依法治国方针是指国家治理方面必须依据法律,与题干中反映的人民当家做主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9.B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4年,国家通过供销社的建立把农副产品统一安排生产和销售,利用国家的力量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原材料,故选B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统筹安排产品的分配与生产资料性质的改变无关,排除A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三大改造完成后的1956年,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而1954年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排除D项。]
10.A [材料中的“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有权监督并依法撤换不称职的人民代表”突出的是人民的主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A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基层群众自治和社会主义原则无关,排除B、C项;1954年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刚刚建立,D项错在“完善”,排除。]
1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即将展开。为了给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共中央转变外交策略,决定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制定了“必须走出去”的方针。据此,C项符合题意。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1953年,中印就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当时朝鲜和东南亚问题等尚未解决,排除D项。]
12.B [据表格信息可知,1952年至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都呈现较高的增长状态,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推动,故选B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才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的作用,并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效显著,排除C项;此时正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时期,不会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D项。]
13.C [洋蜡、洋车、洋油、洋钉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物资匮乏,许多日常用品需要从国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洋”字被逐渐取代,这说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已经能够生产这些日常用品,C项符合题意。A、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新中国成立后“洋”字逐渐被取代,无法说明中国产品比外来商品质量更优,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线建设不好,睡不好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周边国际关系趋于紧张,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军事压力和威胁,立足于这一紧张国际形势,中共中央决定从备战出发进行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即三线建设,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A项;1964年“左”倾错误得到一定纠正,三线建设并不是“左”倾错误持续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与以国防为重点的三线建设不符,排除C项。]
15.C [据所学可知,1961年1月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与题意相合,故选C项。“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上完成”在1952年底,排除A项;“工业落后面貌开始得到了改变”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逐渐显现”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D项。]
16.B [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故选B项。“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反映的是教育人物精神,排除A项;“不怕艰难、救国救民”属于近代民族革命斗争的时代精神,排除C项;“刻苦钻研、勇于改革”属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
17.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在北京和周恩来举行会谈,并就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交换了意见。这些史实说明中美关系正在逐步解冻,有了缓和的迹象,促使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票数发生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较早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大部分是以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1968年至197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投赞成票的国家数量平稳中有所上升,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票数已经逐渐饱和,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并非1971年票数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一个稳健的过程,并不会导致1971年票数的剧烈变化,排除B项;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理念的成熟,并非票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
18.D 据表中数据信息可知,1961—1964年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有所提升。联系所学可知,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工业落后面貌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村的机械化生产,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农民生活的改善,未涉及集体经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
19.A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这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A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项;1952年底,中国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排除C项;这一时期工业发展不能说明当时冒进思想已影响经济发展,排除D项。]
20.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体现了探索时期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D项正确。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指红船精神,排除A项;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的特色,排除B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新时期的丝路精神,排除C项。]
21.[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后来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了朝鲜战争,但在敌视新中国方面比杜鲁门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他又命令美军护航船只不得进入中国领海,以免擦枪走火”等归纳。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当时美国正专注于欧洲事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站在中美双方的立场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继之,基辛格秘密访华”归纳。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国内民众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由直接军事冲突到双方均保持相对克制。(2分)原因:朝鲜战争给中美双方均带来较大伤亡;中国经济建设需要稳定的环境;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4分)
(2)变化: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由紧张转向缓和。(2分)因素: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内民众的影响。(4分)
22.[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状况”,依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单位:万吨)变化统计表”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主要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迅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分析,得出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土改运动、人民政权的巩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五”计划以及三大改造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主要表现”,依据材料二“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得出,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角度分析,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答案] (1)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主要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迅速。(2分)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经济发展赢得了稳定的国际环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推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8分,任答4点即可)
(2)主要表现: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6分)
23.[解析] 首先,补写第四节目录标题,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中,第三节是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第五节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可知,第四节应该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然后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提出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 第四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2分)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到1952年底,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4分)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6分)(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题有所创新,且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