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检测
测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福建泉州高一期末)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这一讨论( )
A.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B.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
2.(2024·广西北海高一期末)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发表以《“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为题的文章,省委书记池必卿却表示:“《贵州日报》观点不代表省委观点。”贵州在1979年底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队达到半数以上,并自发性进行包产到户的尝试,但省委却开始要求纠偏。这说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未实行
B.人民公社体制具有优越性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不大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受束缚
3.(2024·九省联考·吉林省、黑龙江省适应性考试)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元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起了铅笔厂、筷子厂等企业。2012年,该村铅笔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被称为“亚洲铅笔之乡”。昔日“光腚屯”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这说明( )
A.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B.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C.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D.新型城镇化战略已全面实施
4.(2024·林州一中月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党内外干部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牵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这表明( )
A.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B.党的实事求是原则得到落实
C.新时期民主制度日臻完善
D.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形成
5.(2024·安徽芜湖高一期中)据统计,1977年年底全国尚有地主分子279.7万人,富农分子189.5万人,合计469.2万人,至1980年年底,全国只剩有地主分子4万余人,富农分子2万余人。1983年7月到1984年10月,国家对最后一批地、富、反、坏分子79 260人进行评审摘帽。材料中地主、富农数量的减少和“摘帽”工作的开展,主要得益于(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
B.“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
C.党对地、富、反、坏分子的改造
D.“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被彻底清除
6.(2024·美岭中学高一期中)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上史无前例地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商业广告。这则广告说明(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B.政企不分弊端得到彻底解决
C.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D.国有企业在探索扩大自主权
7.(2024·江苏盐城高一期末)1982年3月,江苏省常州市根据国务院决定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内容包括:经营方式开放;管理权限下放;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实行厂长负责制;改革流通体制,建立多渠道开放型流通体制。这些措施(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B.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C.推动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建立
D.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
8.(2024·河北邯郸高一期末)198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组织市体改办、经委在调查研究试点的基础上,对工业公司进行了全面改革。改革贯彻“放权于厂、还政于局、归位于厂、为厂服务”的“十六字”方针,开发出了“山城”手表、“嘉陵”摩托等名噪一时的产品。据此可知,上述改革( )
A.激发了企业的经营活力
B.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摆脱了计划体制的束缚
D.受到了农村改革的直接影响
9.(2024·山西运城高一期末)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陈云把搞活经济比喻成鸟,把国家计划比喻成笼,他指出:“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也可以跨国跨洲。另外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陈云提出“鸟笼经济”理论的实质是( )
A.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B.确立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目标
C.强调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
D.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
10.(2024·哈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设立蛇口工业区到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 )
A.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B.积极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
D.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组织活动
11.(2024·河北保定高一期末)下图选自2006年《中国物价年鉴》。图示内容反映了( )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由此展开
D.经济全球化冲击我国分配体制
12.(2024·河南郑州高一期中)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已从单纯的“卖产品”“引外资”“拼政策”逐步提升到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和全球经济关系治理上来。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D.顺应全球挑战的需要
13.(2024·福建泉州高一期末)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先国家,后集体,剩多剩少归自己。不记工,不算账,集体社员两清亮。”歌谣所反映的制度(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调整了城市的产业结构
C.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实现
D.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14.(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末)“鸡毛换糖”是浙江义乌长期以来流行的一种小商品交易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方式一度被视作投机倒把,遭到禁止。1982年,义乌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这一变化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5.(2024·山西太原高一期末)下表是1988—2004年“八二宪法”的修改内容(部分)
时间 会议 内容
1988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增加“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增加“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增加“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据此可知,“八二宪法”的这一系列修改( )
A.提升了宪法的权威性
B.旨在保护公民权益
C.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
D.保障了经济的转型
16.(2024·广东江门高一期末)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巴西客人时说,“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一论断( )
A.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B.主张全力支持第三世界发展
C.确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D.强调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7.(2024·广东茂名五校联盟高一期末)1991年,国家调整了25年没有动过的城镇居民定量平价粮的销售价格,改变了因多次提高国家定额粮油收购价格而不动销售价格所造成的购销价格严重倒挂现象;同时下放一批轻工商品价格管理权限。这一调整意在( )
A.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B.打破农产品平均分配制度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扩大商品市场机制的作用
18.(2024·贵州铜仁高一期末)中国政府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继1994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后,又制定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等配套法规。这反映出,我国( )
A.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对外贸易逐渐与国际接轨
D.扩大服务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19.(2024·河北承德高一期末)1997年香港回归之初,很少香港人申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十年之后,根据特区政府的统计,在香港的700万居民中持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人数超过400万,而英国BNO护照持有者降为150万人。这一变化表明( )
A.香港人的“一国”意识有所增强
B.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逐渐确立
C.“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成功实践
D.新时期中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
20.(2024·湖南郴州高一期末)中国经济中的周期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有三个底部: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1年及1997年至2001年期间,都曾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其中第二个底部“触底反弹”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C.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
D.逐步深化对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4·广东梅州高一期末)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时期 口号、标语
①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革命加拼命,跑步学大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 “备战、备荒、为人民”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 会后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 “发展才是硬道理”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1)根据材料,指出①对应的经济建设时期,并概括当时口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标语口号反映的时代特征。(8分)
22.(名师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康有为看来,天下义理、制度皆出于孔子,他指出:孔子改制,损益三代之法,立三正之义,明三统之道以待后正,犹虑之不足以穷万变,恐后王之泥之也,乃作《易》,而专明变易之义,故参伍错综,进退消息,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圣人盖深观天道以著为人事,垂法后王思患而豫防之,孔子之道至此而极矣。
——摘编自刘会清《康有为社会变革思想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引发的思想解放的大潮,成为学界要求客观了解、评价儒学的一个重要契机。始于1984年的“文化热”也影响着儒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命运。
——摘编自郭齐勇《改革开放四十年儒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析康有为对孔子社会变革的认识。(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儒学的有利条件。(6分)
23.(2024·广东高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1977—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时间段或就整个时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并予以阐述。(要求:趋势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12分)
1.B [据所学可知,1978 年5 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排除A、C、D三项。]
2.D [据材料“省委却开始要求纠偏”可知,贵州省委不认可包产到户,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受束缚,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开始实行,排除A项;材料主旨没有涉及人民公社体制,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受到了农民的肯定,排除C项。]
3.B [据材料“元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起了铅笔厂、筷子厂等企业”“亿元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农村经济结构由建国初期单一的抓农业、抓粮食生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并且调整成效显著,B项正确;据材料“乡镇企业”“亚洲铅笔之乡”等信息可得出,材料只涉及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对企业的推动作用,不涉及“人才”,排除A项;城乡经济尚未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排除C项;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战略才全面实施,而材料时间则是截止在2012年,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B [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举措表明党敢于面对过去的错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民主制度材料无涉及,C项排除;国家形成了长治久安的局面缺乏材料依据,D项排除。]
5.A [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地主、富农数量的减少和“摘帽”工作的开展,主要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全面拨乱反正工作也由此迎来了新的局面,故选A项。材料中地主、富农数量的减少和“摘帽”工作的开展主要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无关,排除B项;党对地、富、反、坏分子的改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不意味着这种思想被彻底清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6.D [结合题干图文信息可知,这则商业广告刊登于1979年,当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我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宁江机床厂承接国内外订单的行为说明国有企业在探索扩大自主权,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1979年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当时政企不分的弊端并未解决,排除B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
7.B [据材料信息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之前,江苏常州地区已经在尝试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接下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教训,故选B项。我国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A项;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排除C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
8.A [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次改革增强了企业在经营中的权力,激发了企业的经营活力,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排除B项;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1983年,并没有摆脱计划体制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受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影响,排除D项。]
9.C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强调国家在计划指导下,通过市场去调节经济,故选C项。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才全面开展,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排除D项。]
10.A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反映的是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A项符合题意。B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未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1.A [由图可知,市场调节价占绝大比重,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A项正确。材料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管理体制的改革,排除C项;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D项。]
12.C [由材料并联系所学可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从“卖产品”“引外资”“拼政策”逐步提升到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和全球经济关系治理,主要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项正确。A、B、D项与“主要因素”不符,排除。]
13.A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歌谣反映的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故选A项。“调整了城市的产业结构”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实现”不合史实,我国仍在工业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排除C项;“改变了”不符合史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仍为土地公有制,排除D项。]
14.C [据材料信息可知,小商品交易由被视为投机倒把到政府鼓励,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中的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针对于农村改革的,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84年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1982年尚未实现全面展开,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D项。]
15.D [据题干材料,从修改内容看,“私营经济”“市场经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都是关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且“依法治国”也与上述转变相关,而1988—2004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期,所以上述修改保障了经济的转型,故选D项。宪法本身属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排除A项;由修改内容可以看出,其新增加的内容都是与经济转型相关的,因而其主旨是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只有2004年的修改内容与保护公民权益相关, B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修改内容都与经济转型相关,属于经济层面的内容,与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
16.A [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的外交政策是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维护和平,说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选A项。题干仅是述及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但是并没有述及中国“全力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排除B项;题干没有述及“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该政策与“世界多极化”无关,排除D项。]
17.D [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逐渐将商品购销的价格转向市场自主定价,这说明当时管理体制的调整主要目的在于扩大商品市场机制的作用,故选D项。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集中力量征调人力物力,更加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中价格调整的范围同时包括了轻工业品和供应城镇的农产品,而且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逐步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18.C [由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4年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适应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市场,推动对外贸易与国际接轨,故选C项。材料强调中国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非国际规则,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外贸易,并非特指服务贸易,不能偷换概念,排除D项。]
19.A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自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居民拥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人数不断增加并远超英国护照,在“一国两制”这一政策的指导下,香港地区的人越来越多的感受到这一政策影响下自身生活及权利的变化,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可及归属感不断强化,故选A项。“一国两制”政策有利于促进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发展,但材料仅涉及到港人的护照变化,没有明确具体的经贸情况,排除B项;“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成功实践的表现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而非护照办理,排除C项;新时期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但护照作为一国公民出入境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无法直接衡量综合国力的变化,排除D项。]
20.B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每次当经济下滑至较低水平时,政府都会进行一次重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在改革之后,经济增速便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第一次改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核心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与城市增强企业活力改革;第二次改革核心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是1997年至2001年期间,国企改革、1998年住房商品化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故选B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第一次高速增长的原因,排除A项;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也是第一次高速增长的原因,对材料解读不全面,排除C项;逐步深化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对三个时期发展原因的解读,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D项。]
21.[解析] 第(1)问“时期”,根据材料“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判断。“特点”根据这些口号的内容,并将其放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即可。第(2)问“时代特征”,根据材料“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等口号的内涵并结合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关社会经济政策、内外形势等知识分析作答。
[答案] (1)①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2分)
特点: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厚);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强调奉献精神。(4分)
(2)时代特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教育优先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8分)
22.[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天下义理、制度皆出于孔子”“圣人盖深观天道以著为人事,垂法后王思患而豫防之”可知,康有为认为孔子是社会变革理论的践行者,为后世变革提供了范本。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此观点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引发的思想解放的大潮,成为学界要求客观了解、评价儒学的一个重要契机。始于1984年的‘文化热’也影响着儒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命运”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80年代的“文化热”为新时期儒学研究提供了条件;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为儒学研究提供了条件。
[答案] (1)康有为认为孔子是社会变革理论的践行者,为后世变革提供了范本。孔子的社会变革者形象的树立是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康有为对孔子的认识转变成为近代维新变法理论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变法阻力,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8分)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热”现象出现。(6分)
23.[解析] 首先需要选取一个时间段,然后根据时间段的选取范围结合经济增长率以及设问要求总结出一个发展趋势特点。图示明显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故可以选择改革开放时期,通过趋势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阐述时迁移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的概况、原因及成就等角度进行。总之,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答案] 示例1
时间段、趋势: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分)
阐述:随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至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虽有起伏,但就1978—2010年整体看,仍实现接近10%的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的实现,与改革开放的逐渐展开、深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新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浦东的开发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我国成功入世等,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8分)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2分)
示例2
时间段、趋势: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率显著提高。(2分)
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这不仅使中国更为便利地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扩大利用外资等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国商品拓宽国际市场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显著提高。即便在遭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依然有接近10%的高速增长。(8分)
总之,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