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视野:了解生物演化,放眼宇宙构成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内容,体会学术论著与科普作文的不同。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结构,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与逻辑结构。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观点,思考基本观点与所列事实的关系。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科学,构建人类历史与空间存在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梳理结构,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与逻辑结构;理解观点,思考基本观点与所列事实的关系。
教学过程:
《自然选择的证明》:拆解语言嵌套,读懂学术论著
(一)教学导入
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界诞生了三个重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恩格斯高度评价说:“有了这三个大发现,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归结到自然的原因了”。
对于生物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在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换句话说,只要证明四点中的其中一点,就证明自然选择学说。
【特创论】特创论是神创论的一种表现形态。认为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都是上帝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它们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永恒不变,或只能在种的范围内变化。
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是特创论的典型代表:它认为上帝在创世的第二天创造青草、蔬菜和树木,第四天创造水中的动物和天上的飞鸟,第五天创造牲畜、昆虫和野兽,第六天创造人。
所以,特创论认为地球生物是上帝创造的,而且不变;达尔文认为地球生物是在自然条件下不断演化而来的。达尔文证明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就是批驳特创论的过程。
(二)任务一:拆解段落语言逻辑结构,读懂文本内容
【提问】从标题“自然选择的证明”可知,本文是为了证明自然选择学说的存在,阅读文本,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概括每一段核心意思。(提示:本文很多句子的修饰成分多,句子结构往往是重复句,呈现多层嵌套的现象。首先,将语段按句号先拆开,用“/”在“。”后断开,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其次,划出表示分句间关系的逻辑关联词。信息上,要舍次保主,舍原因而留结果。最后,通过缩句,理出全段的层次与逻辑关系,总结核心意思)
【第1段原文】①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②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③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④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⑤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⑥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⑦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⑧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⑨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它们被一些有经验的博物学家归为变种,或被另一些博物学家列为地理种或亚种,而另一些却将其列为亲缘很近、特征明显的物种。
【第1段概括】①地质学家告诉我们:环境条件变迁会导致生物的变异,②这直接反驳了“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说”的观点,③也有人认为这种变异只发生在很小的范围内,这也是错的,其实是大范围存在。④生物的变异确实存在,尽管微小,却可以积累产生大效果。⑤⑥⑦众所周知,物种存在个体差异,同时自然变种也存在,而且变种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⑧虽然一般人难以区分这些差异,⑨但有经验的博物学家们能,并做好归类。(小结:自然条件下,生物会变异)
【第2段原文】①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②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④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⑤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⑥我已经尽可能忠实地将反对这一学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意见加以概要地综述,现在我将转而谈谈支持这一学说的各种具体事实和论点。
【第2段概括】①动植物确实存在变异,它们将有利的方面保存和积聚起(这叫适者生存),②人类能做到适者生存,自然界的生物也是一样,③④⑤所以,自然选择的力量是一定会发生作用的,而且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力量。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确信自然选择的存在。⑥接下来,我将一边反驳一边证明。(小结:生物变异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
【小结】第一部分(提出观点):生物变异,适者生存,这就叫自然选择。
【第3段原文】①物种只是特征显著而稳定的变种,而且每一物种开始时都只是变种。②根据这种见解,我们就很难在通常认为是由特殊创造行为而产生的物种与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变种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来。③而且我们还可以了解为什么在某一地区内已经产生了归入同一属内的许多物种,并且这些物种现在仍很繁盛,仍会有那么多的变种存在。④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按照一般的规律,可以确信这种作用仍在继续。⑤当变种是初期物种时,其情形确是如此。⑥另外,大属内的物种,为了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变种的性状,就需要产生大量的变种或初期物种,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要比小属内的物种小。⑦大属内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显然在分布上有明显的限制,它们按亲缘关系围绕着其他物种聚集成许多小的群体,这两点都与变种的特征相似。⑧假如承认每一物种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上述关系就显得颇为奇怪而无法理解了。⑨但若认为它们起先是以变种形式存在的话,上述关系就颇易理解了。
【第3段概括】①每一特征显著而稳定的物种,源于变种,②按这种观点,据特创论或神创论而产生的物种,就没有办法区分物种和它的变种,因为他们认为每一物种都是单独创造的,③④⑤我的这种观点可以解释同一地区物种和变种的繁盛,因为变异一直在发生,特别是物种变异初期。⑥⑦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品种多的物种(大属物种)比品种少的物种(小属物种)的变异多,因为大属物种的品种差别小,再加上大属物种内的品种又各自分布,各有限制,为了保持性状,变种会更多。⑧⑨用特创论没有办法解释同一地区物种繁盛的现象,而用生物变异说就很好解释。(小结:为什么同一地区物种的繁盛?因为物种始于变种,品种多的物种变种也多,而特创论无法解释这一点)
【第4段原文】①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②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③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④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⑤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⑥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⑦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
【第4段概括】①因为每个物种繁殖快,且变种后很快适应不同生存环境,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②③④按这种法则,随着变异的积累,同一物种内的不同变种的特征差异越来越大,结果是优势变种替代劣势变种。因为保留了优势特征,整个物种的特征更加明显。所以,每一个生物纲中的优势生物属群,其规模就会扩大。⑤⑥但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必然存在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又使优势类群不断扩大,导致其它物种灭绝。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少数大纲(生物群)始终占优势,而这个大纲里又可划分大小不等的类群,如纲、目、科、属、种,这些都是变异来的。⑦而这些特创论是无法解释的。(小结:为什么存在物种灭绝?因为生物变种,导致优胜劣汰,而且优势物种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群,而特创论无法解释这一点)
【小结】第二部分:物种的繁盛与灭绝角度,证明自然选择学说,反驳特创论。
【第5段原文】①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②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③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④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⑤但是假如说每一物种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话,那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构成了自然界的一条法则。
【第5段概括】①②③自然选择导致的变异是缓慢的,所以“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句话可以用自然选择说来解释,其原因在于生物特性具有遗传性。④⑤总之,自然界的变化是微小缓慢的。关于这一点特创论无法解释。(小结:生物遗传有稳定性,特创论无法解释这一点)
【第6段原文】①许多其他的事实,据我看也可用这一理论予以解释。②下述现象似乎十分奇怪: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的鹅很少或根本不游泳,但却具有蹼状脚;一种像鸫的鸟却能潜水并取食水生昆虫;一种海燕却具有适合海雀生活的习性和构造。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④每一个物种总是力求扩大其个体数目,而且自然选择总是要求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⑤根据这种观点,那么上述的那些事实,不仅是不足为怪的,甚至是意料之中的。
【第6段概括】① 自然界的其它事实,也可以用生物变异缓慢来解释,②如很多动物的身上留有不符合它生活所需的特征,③这样的例子很多,④⑤原因在于每一物种一方面为适应生存在缓慢变异,又因为遗传的稳定性而不得不保留一些原来的身体特征,这不足为怪。(承前论述:遗传的稳定性与变异的缓慢性并存)
【第7段原文】①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②美对于人们的感官来说并不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只要见到过某些毒蛇,某些鱼类,或一些丑得像扭歪的人脸那样的蝙蝠,他就会承认这一点。③性选择给了雄性以最鲜艳的色泽、优美的体态和其他华丽的装饰。④有时在许多鸟类、蝴蝶和别的动物中,雌雄两性都是如此。⑤拿鸟类来说,性选择使雄鸟的鸣叫声不仅取悦了雌鸟,同时也给人类以一种莫大的享受。⑥花和果实由于有绿叶相衬,其色彩更为艳丽、醒目,更易被昆虫发现、光顾并传粉,而种子也会被鸟类散布开去。⑦至于某些颜色、声音和形态何以能给人及动物以愉悦呢?⑧即最简单的美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呢?⑨这是很难搞清楚的,就如同某种气味和味道,最初是怎样使人感觉舒适一样。
【第7段概括】①②自然选择让自然界处处充满美,这一点随处可见。③④其中的性选择为了让雄性吸引雌性,格外俊美,甚至有些生物的雌性也是如此。⑤⑥雄鸟的叫声不仅可以取悦雌性,也愉悦了人类;植物的花和果实的色彩艳丽,更容易被发现和传播。⑦⑧⑨当然,这些颜色、声音和形态为何给人美感,不得而知。(小结:自然界处处充满美是生物改良的表现,这种改良叫性选择)
【第8段原文】①既然自然选择表现为竞争,它使各个地区的生物都得到适应与改良,而这仅对同时同地生物的关系而言是如此。②所以某一地区的物种,虽然一般说来是为这个地区独创的,并且特别适合于那个地区的,但却会被从其他地区迁移来的、驯化的物种所打败和排挤掉。③对此,我们不必惊奇。④自然界的一切设计,就我们所知,并不是绝对完美无缺的,即使是我们的眼睛也不例外。⑤或许其中的一些构造甚至不合情理,对此你也不必惊奇。⑥为了抵御外敌,蜜蜂舍身刺敌;大量雄蜂的产生,却仅为单纯的交配,交配结束便被它们能育的姊妹们杀死;枞树花粉惊人地浪费;蜂后对于其能育的女儿们存有本能的仇视;姬蜂在毛虫体内求食;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例子:都不足为奇。⑦依照自然选择学说,真正奇怪的倒是没能发现更多完美无缺的例子。
【第8段概括】①②③自然选择导致生物竞争,竞争使生物适应环境和改良自己。所以,长期习惯某个地区的物种会被迁移来的物种排挤(原因在于迁移来的物种适应性更强),这种现象常见。④⑤为了适应环境,一些生物甚至改良出一些并不完美,甚至不合情理的特性。⑥⑦如蜜蜂自杀式的防卫特性的形成,虽然不可思议,却是为适应生物竞争的改良结果,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足为奇。(小结:竞争让生物适应和改良,但并不都是完美的)
……
【第9段原文】①再看一看本能吧。②某些本能虽然神奇,可是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③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然在赋予同一纲中不同动物的许多本能时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④我曾试图用级进原理来解释蜜蜂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能力。⑤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它们并无后代来遗传其长期连续的习性效果。⑥根据同属内的所有物种都是从一个共同祖先而来,并且继承了很多共同的性状这一观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但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⑦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鸫类,与我们英国的那些物种一样,要在其所筑的巢内糊上一层泥土?⑧根据本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缓慢获得的这种观点,当我们发现某些动物的本能并不完美和易于发生错误,甚而许多本能还会使其他动物受害时,就无须大惊小怪了。
【第9段概括】①②③④生物某此本能的形成,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且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赋予的,如蜜蜂的建筑能力的形成。⑤生物的习性对其本能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⑥⑦根据遗传学说观点,本能也会遗传,所以同一属内的物种,虽然生活在不同地区,却有相同的本能,如鸫类, ⑧甚至有些动能的本能是不好的,因为是通过自然选择而缓慢获得的,所以它也没有办法。(小结:生物的本能有遗传性,即便有些本能是不好的)
【第10段原文】①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②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
【第10段概括】杂交(其实就是变异)的后代与其父母有相似性(遗传),而特创论无法解释这一点。
【第11段原文】①如果我们承认地质记录的极端不完备性,那么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就强有力地支持了遗传变异理论。②新的物种缓慢地出现在连续的时间间隔内,而在相同的时段内不同类群的变化量是很不相同的。③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在生物演化史上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为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④世代链条一旦中断,单个的物种也好,成群的物种也罢,将不再重现。⑤优势类型的逐渐散布,伴随着其后代的缓慢变异,从而使得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后,生物类型好像很突然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变化。⑥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这一事实可以简单地以它们处于世系链的中间来解释。⑦一切绝灭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⑧这一重大事实是现生生物与绝灭生物来源于同一共同祖先的必然结果。⑨由于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和变异历程中,通常其性状都随之发生了分异,所以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比较古老的类型或每一生物群的早期祖先类型,在分类谱系上常或多或少地处于各现生类群之间的位置。⑩总的来说,现生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因为在生存竞争中,新的改良类型征服了较老的、较少改良的类型,它们的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11)这一事实与大量生物由于生活条件简单,因而仍保留着简单且改造少的构造相吻合。(12)同样的,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的各个阶段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13)最后,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如大洋洲的有袋类”、美洲的贫齿类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为何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在同一地区,现存的和绝灭的类型通过世系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11段概括】①地质记录能证明遗产变异理论。②③④⑤地质记录显示:演化史上,总有新的物种缓慢出现,自然选择必然让改良的新生物代替旧生物,某种生物一旦绝灭,将不再出现,而新的生物将逐渐散布,缓慢变异,从而改变全世界的生物类型。⑥这一点各地质层中的不同化石可以证明。⑦⑧但是绝灭生物与现有生物有相似性,可以放在一起分类,因为它们有共同的祖先。⑨⑩所以,古老生物或多或少地可以在归类于现代生物谱系,只不过生物在漫长的演化中,其性状发生了分异;但总的来说,现生生物的身体组织结构要比古代生物更为高级。(11)简单的身体结构能适应简单的生活条件这一事实,今天仍存在;同样的,有些现生生物为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在身体结构方面也在退化。(12)这样就可以解释,在同一大陆上为什么仍有一些近缘生物(在进化树上彼此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生活在一起,因为它们有共同的祖先。(小结:地质记录的生物演化事实,证明了自然选择的存在)
【小结】第三部分:从遗传与变异(物种进化)角度,证明自然选择学说,反驳特创论。
【第12段原文】①谈到地理分布,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于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②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③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④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⑤这使每一个旅游者都会感到惊奇,但对我们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⑥根据前述迁徙理论,加之在多数情况下的生物变异,我们借助于冰期事件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同时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⑦虽然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⑧而且,在这两个地区,在不同的阶段内,从其他地区或者这两个地区之间彼此接受的迁移来的生物的比例也是不同的。⑨所以,这两个地区中生物变异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不同的。
【第12段概括】①气候与地理变化会导致生物大规模迁移,这种事实可以证明遗传变异学说。②③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原因是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④⑤⑥在同一大陆的不同环境下,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有明显的联系,因为它们有共同的祖先。由于迁徙,加上变异,另外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4次超大冰期,我们能理解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气温带有少数生物相同,还有些极为相似。⑦⑧⑨一般来说,不同地区因为长期隔离,生物一定存在极大差异,而且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接受的迁移生物也不同,变异也必然不同。(小结:为什么不同大陆有相同或相似生物?因为生物的迁徙与遗传变异的作用)
【第13段原文】①根据这种迁徙的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物变异,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海岛上仅有极少量的物种栖息着,而其中的许多还是特殊的地方性类型。②我们清楚地看到为什么那些不能横渡广阔大洋的动物类群,如蛙类和陆栖哺乳类,没有在海岛上居住;另一方面,为什么那些能够飞越海洋的动物,如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类型却在远离任何陆地的海岛上被发现。③海岛上有特殊类型的蝙蝠存在,但却没有发现任何陆生哺乳动物的事实也是特创论根本无法解释的。
【第13段概括】①用前面讲的迁移学说和变异观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海岛上只有少量的物种,而且类型特殊,因为受海岛条件的限制,只有少量生活能迁徙过来。②所以,海岛上没有蛙类和陆栖哺乳类动物,而有蝙蝠,③这一点特创论是无法解释的。(小结:为什么一些海岛上物种数量少、类型特殊?因为迁徙与变异受自然条件限制,而特创论无法解释这一点)
【第14段原文】①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②并且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栖息在两个地区,我们必然还会在那里发现这两个地区所共有的物种;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许多亲缘关系密切的特征性物种出现的话,那么属于同一类群的一些可疑类型和变种也同样会在那里出现。③各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徒源区的生物有关,这是一个极为一般性的法则。④我们可以看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胡安·斐尔南德斯群岛以及其他美洲岛屿上的动植物均与其相邻近的美洲大陆的动植物有着惊人的联系。⑤同样的,佛得角群岛及其他非洲岛屿上的生物与非洲大陆上的生物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⑥必须承认,靠特创论无法对这些事实作出解释。
【第14段概括】①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② ③④⑤各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徒源区的生物有关,这样的例子很多。⑥ 物种的这种分布特点,特创论是无法解释的。(小结:为什么不同地区的物种有亲缘关系?因为按遗传变异学说,它们有共同的祖先,而特创论无法解释这一点)
【小结】第四部分:从物种的地理分布角度,证明自然选择学说,反驳特创论。
【提问】请梳理全文的逻辑层次关系?弄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观点):生物变异,适者生存,这就叫自然选择。
第二部分(3-5段,论证观点):物种的繁盛与灭绝角度,证明自然选择学说,反驳特创论。
3. 为什么同一地区物种的繁盛?因为物种始于变种,品种多的物种变种也多,而特创论无法解释这一点。
4. 为什么存在物种灭绝?因为生物变种,导致优胜劣汰,而且优势物种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群,而特创论无法解释这一点。
5. 生物遗传有稳定性,特创论无法解释这一点。
第三部分(6-11段,论证观点):从遗传与变异(物种进化)角度,证明自然选择学说,反驳特创论。
6. 遗传的稳定性与变异的缓慢性并存。
7. 自然界处处充满美是生物改良的表现。
8. 竞争让生物适应和改良,但并不都是完美的。
9. 生物的本能有遗传性,即便有些本能是不好的。
10. 杂交(其实就是变异)的后代与其父母有相似性(遗传)。
11. 地质记录的生物演化事实,证明了自然选择的存在。
第四部分(12-14段,论证观点):从物种的地理分布角度,证明自然选择学说,反驳特创论。
12. 为什么不同大陆有相同或相似生物?因为生物的迁徙与遗传变异的作用。
13. 为什么一些海岛上物种数量少、类型特殊?因为迁徙与变异受自然条件限制。
14. 为什么不同地区的物种有亲缘关系?因为按遗传变异学说,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板书:
提出观点:生物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论证观点:1. 从物种的繁盛与灭绝看。
2. 从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看。
3. 从物种的地理分布看。
《宇宙的边疆》:追问说明对象,体会形象语言
(一)教学导入
本文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的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而本文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意思是要说明宇宙的范围、构成等问题。
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有以下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
(2)解说词会补充相关信息。如对光年的介绍,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
(3)解说词是一个整体,但各个部分又相对独立。
(二)任务一:阅读全文,理清说明对象及特点
【提问】阅读1-6段介绍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人类对宇宙持什么态度?
【明确】1-6段介绍宇宙,作者认为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补充了“光年”知识)
人类一直好奇地对宇宙进行着探索,这种探索虽然目前很浅显,更勇于怀疑,又富于想象,充满信心。
【小结】宇宙无限,探索不止。
【提问】7-9段介绍的对象是什么?你获得哪些关键信息?
【明确】介绍星系。
第7段:星系的外形——像浪涛上海水的泡沫,飘荡。(比喻)
第8段:星系的组成(气体、尘埃、恒星群)——星系像汪洋中的贝壳或珊瑚。(比喻)
第9段:宇宙中星系多,星系中恒星与行星多,宇宙里很可能到处充满生命,我们准备从银河系开始探索。
【提问】第10-11段介绍对象有多个,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明确】由本星系群——M31(仙女星系)——“我们自己的星系”(银河星系)
关系:本星系群是银河系和相邻仙女星系、麦哲伦星云等50个星系组成了一个规模较小的集团。
【提问】第12段重点介绍了恒星的哪些方面?请梳理概括。
【明确】①自身发光,大小密度不一;②多数恒星组成恒星团;③亮度与光彩不一;④动转方式不一;⑤发光颜色不一。总之,银河系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动转复杂巧妙,目前人类了解的只有一个:太阳。
【提问】第13-16段分别讲了哪些信息?
【明确】第13段首先说人类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过渡段,调节叙述节奏)
第14段介绍包围恒星的行星。认为有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第15段先宕开一笔,介绍太阳边上(地球的后院)的慧核——一群巨大的星球。
第16段介绍其它行星: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和火星,这些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而太阳像一个热核反应堆,光热无穷。
【提问】第17-18段具体介绍了地球的哪些信息?
【明确】①浅蓝色,在宇宙中微不足道,但对人类意义大;②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③宇宙中必定有许多像地球一样的星球,等待我们去探索。
(三)任务二:理清说明顺序,体会形象语言
【提问】作用解说词,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明确】电视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
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介绍:宇宙的总特点——星系——本星系群——M31星系——M31以外星系(银河星系)——恒星——行星——地球。
好处:1.引导读者跳出宇宙之外,将宇宙作为客观说明对象来解说,更清晰直观。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有利于表现我们对宇宙的敬仰和探索热情。
【提问】《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分别属于学术著作和科普作品,他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宇宙的边疆》:作为解说词,一方面大量列数字,体现科学性;另一方面还用大量议论和抒情,增强感染力;而且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体现文学性。
《自然选择的证明》:作为学术著作,一方面内容学术性强,有理论高度,多以例子阐述观点;另一方面语言表达严谨,用词准确,句子结构复杂。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