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人 XX 备课学科 数学
备课年级 六年级 备课时间 2024年X 月
辅助备课 新课标、教材、练习题
课题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
内容 教科书第100~104页“数与代数”内容
教学目标 1.经过回顾、梳理所学知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巩固百分数和比的认识等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册书中数与代数相关的各个知识点系统的回忆和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整理“数与代数”部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过程 (教与学) 一、回顾复习 教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这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同学们对本册的内容掌握得怎么样呢?我们来复习一下。这节课我们复习数与代数的内容。 教师:关于数与代数,我们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和比。我们班共有40人,其中男生有19人,女生有21人,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比较全班同学、男生、女生人数的关系吗?(出示数与代数独立思考第1题) 学生1:我用分数来比较,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7.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2.5%,男生人数约是女生人数的90.5%,女生人数约是男生人数的110.5%。 学生2:我用百分数来比较,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学生3:还可以用比来表示。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19∶40,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21∶40,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9∶21,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21∶19。 教师:举例说说百分数和分数的异同。(出示数与代数独立思考第2题) 学生1:它们的意义不同。比如,我吃了个苹果,但不能说我吃了50%个苹果,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 学生2:它们的写法也不同。比如,25.5%一般不写成分数形式;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而且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教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出示下面内容) 百分数和分数的异同: (1)意义不同。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某一个具体数量(不能带单位)。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表示数时可以带单位)。 (2)写法不同。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分数的分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整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百分数的分子最后的结果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例如,18%,16.7%,180%,100%。百分数的分母固定为一百。 教师: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出示数与代数独立思考第3题) 学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比如,8÷5=8∶5=。 学生2:被除数除以除数,就是被除数与除数的比;分数可以看成分子与分母的比。用可以用关系式表示:a÷b==a∶b(b≠0)。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呈现它们的关系。 教师:分数、除法和比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数,而比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习题讲解 1.出示教科书P102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教科书P102第2题。 教师:你能找出几组相等的数? 学生:我先把这些数都化成小数,分别是0.6,0.25,0.25,0.125,0.25,0.6,0.125,0.6,这样很容易找出,60%、0.6和相等,、0.25和25%相等,12.5%和相等,一共有三组相等的数据。 教师:很好!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 3.出示教科书P102第3题。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道题。 学生:图中一共有5支钢笔,钢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是26∶5,比值是5.2,表示的是钢笔的单价。 4.出示教科书P102第4题。 (1)甲正方形和乙正方形边长的比是6∶5,比值是; (2)甲正方形和乙正方形周长的比是6∶5,比值是; (3)甲正方形和乙正方形面积的比是36∶25,比值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等于它们的边长比,面积比等于边长的平方之比。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数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本节课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彼此的想法。 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只要能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者举例说明,教师都应肯定,不能死记硬背 对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涂法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作业设计 四、布置作业 (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布置)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1)
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多个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展开想象,能力得到发展。本节课,由始至终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涨,比较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复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