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过秦论 》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过秦论 》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9 23:1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秦论》
《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本单元,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理解史家笔下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艺术。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艺术
【知识讲解】
一、作者简介
文才超众的汉赋作家——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著有《新书》十卷。以文才显名,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不久就擢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服鸟赋》。
其文议论风发,雄辩有力,颇有文采,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
二、思想情怀
贾谊名言集锦
1.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2.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
3.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5.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
[情境活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贾谊年少得志,后来遭文帝幸臣的诬陷排挤,但文帝惜才,不忍心把他放逐太远。于是灵机一动,便派贾谊去做自己最疼爱、寄望最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梁国太傅。贾谊知道刘揖在文帝心目中的位置,如果能教导、辅佐好小刘,假以时日,封侯拜相绝不是妄想。
岂知人事能料,天命难违。前169年,贾谊任梁怀王太傅四年之后,刘揖不慎坠马而死。而刘揖之死,让他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轰然委地。文帝虽没有直接怪罪于他,可文帝的悲恸更让贾谊心如刀绞。贾谊整日茶饭不思、诗书不进,以泪洗面,一年后,撒手人寰,年仅33岁。
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
一、文学常识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二、文化常识
1.履至尊而制六合
六合: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为荒远之地。八荒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
3.序八州而朝同列
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其他八州。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河:战国时魏地。
【提问学生】
请你思考一下,贾谊郁郁而死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贾谊是政论家而不是政治家,官场上的显规则与潜规则他都不放在心上,他的政治理想全系于明君,文帝听他的,却受制于幸臣。他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梁怀王身上,所以在贾谊看来,梁王坠马不仅非寻常之事,简直是“梁柱折而泰山崩”,他的死不仅是因为内心的愧疚,更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破灭。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结合资料翻译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标题的含义。写作目的以及作者贾谊不凡而短暂的的一生进行讲解,教学目标明确,对于作者抑郁而死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过秦论》2
《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本单元,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理解史家笔下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艺术。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艺术
【知识讲解】
[NO.1文本初读]
阅读课文,填写框图空缺处,整体感知文意。(可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叙史实 ②仁义不施 ③攻
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
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
本段用排比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气势,突出秦孝公独霸天下的野心以及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做了铺垫。
第3段中哪些句子阐述秦始皇“攻”天下取得的业绩?哪些句子体现了秦始皇“守”天下采取的措施?(用原句回答)
(1)“攻”天下取得的业绩:①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守”天下采取的措施:①于是废先王之道;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第4段从哪些方面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作了对比?
从领袖地位、指挥作战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作了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
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
1.《过秦论》中为什么写九国“合从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过秦论》对秦国以外的其他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进行了极为铺张的叙述。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是为了写秦国。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对比映衬。一个卑微弱小的陈涉一举消灭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这种对比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引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国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之手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2.作者为什么从秦孝公起笔,而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呢?
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当。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国相比,也并无优势。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虽然已有了“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但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所以作者从秦孝公写起。
【提问学生】
陈涉起义影响有哪些?(用原句回答)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李商隐的《贾生》和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看人们如何评价贾谊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整体结构再到具体段落的分析符合学生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利于对学生思维深度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