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一《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一《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9 23:1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程标准解读》
通过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完善论证。经过这样的“逻辑之旅”,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逻辑”一词的具体含义及基本知识。
2.辨析排中律和矛盾律。
3.归纳逻辑错误的类型,增强辨析谬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辨析排中律和矛盾律。
【教学难点】
辨析谬误的能力
【知识讲解】
活动一 了解逻辑含义及基本知识
(一)辨析言语活动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下列句子中的“逻辑”是指什么?请分别指出。
(1)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
(2)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3)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
(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1)规律、事理 (2)道理、理论 (3)思维的规律 (4)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5)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二)逻辑的基本知识
1.概念
定义:事物或现象特有的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关系 定义 例子 图形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
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 “法律”与“刑法”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学生”与“共青团员”
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 “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
反对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2.命题(也叫判断,语言表达方式为句子)
定义: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如:①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命题有一个真假的问题,命题要注意预设义和隐含义。
活动二 理解并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及其运用规则
逻辑规律类型 规律要求 公式表示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的含义始终保持如一 A就是A
矛盾律 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非A即B
排中律 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A或者非A
充分理由律 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一)同一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一则小品文,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作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个论题。
(二)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2.常见的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例如下面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一只鳄鱼偷了一位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三)排中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2.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四)充足理由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2)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
2.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1)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
(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3)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
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二: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提问学生】
结合有关逻辑的基本规律,分析下列材料,指出其中违背的逻辑规律和逻辑谬误。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 ——“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课后作业】
请判断下列句子的逻辑错误。
(1)某网站就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以82.48%的关注度高居榜首。(    )
(2)我喜欢读外国作品、古典作品、小说、散文、唐诗等。(    )
(3)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
(4)夜间驾驶,驾驶员要严格控制车速,适当加大跟车距离,随时准备停车,以防止追尾事故不再发生。(    )
(5)学生个人素质能否稳步提升,及时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力度大。(    )
(6)他的文章写的不长,所以艺术成就很高。(    )
(7)张明很聪明,学习成绩好,这次评三好学生他肯定能评上。(    )
(8)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填为平地而建成的。(    )
(9)这份报纸创刊三十年了,它对热爱新闻的人们是不陌生的。(    )
(1)概念不清 (2)并列不当 (3)自相矛盾 (4)否定误用 (5)一面对两面 
(6)强加因果 (7)以偏概全 (8)不合事理 (9)主客颠倒
【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学习逻辑单元的入门课,其中涉及了多个逻辑规律名词,在具体操作判断过程中学生感到力不从心。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课程标准解读》
通过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完善论证。经过这样的“逻辑之旅”,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的概念及三大类型。2.掌握演绎推理的四种常用形式。
【教学重点】
1.推理的概念及三大类型
2.演绎推理的四种常用形式
【教学难点】
演绎推理的四种常用形式
【知识讲解】
活动一 理解推理及其类型
1.定义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一般来说,推理中前提和结论都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因此,推理又可以看作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2.分类
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来看,推理可分为三大类型:
(1)演绎推理 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一种推理。如: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
(2)归纳推理 指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的结论的一种推理。如: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3)类比推理 指从特殊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一种推理。一般情况下,这种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推出这两个事物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如: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活动二 掌握演绎推理的四种常用形式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
(一)三段论推理
1.定义:由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简单性质判断连接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简单判断作为结论的推理。整个推理由三个判断组成,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所以称为“三段论”。例如:
大前提:所有的虚词都是词→小前提:所有的介词都是虚词→结论:所有的介词都是词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有S都是P
这是三段论最基本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符合三段论定义的推理形式都是有效的。
2.根据三段论的结构特点,写出下列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据《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归来的途中,队伍行进到山里,几天都找不到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桓公一筹莫展。这时,大臣隰朋建议说:“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叹隰朋的聪明才智。
①大前提: ②小前提: ③结论:
 ①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 ②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 ③下面肯定有水源
(二)假言推理
1.定义:以一个假言判断为大前提,一个性质判断为小前提,推出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大前提往往用假设复句或条件复句表示。
(假言判断:断定一种事物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2.分类:
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推理 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如果p,那么q,有p,所以q。 一旦河堤决口,后果就会不堪设想,河堤决口了,所以,后果不堪设想。
规则2: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如果物质受到摩擦就会发热,此物没有发热,所以,此物没有受到摩擦。
必要条件推理 规则1: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只有p,才q,非p,所以非q。 男子只有年满22岁,才具备结婚的年龄资格,王某不满22岁,所以,王某不具备结婚的年龄资格。
规则2: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只有p,才q,有q,所以p。 只有认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小王改正了错误,所以,小王认识了错误。
3.结合语言情境,说说其中的逻辑推理过程。
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①大前提: ②小前提: ③结论:
①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进 ②我是出使到楚国 ③所以我不从狗门进
4.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其中的逻辑推理。
佛陀在山上遇到了歹徒阿格利玛。
阿格利玛杀人不眨眼,他当然也不打算放过佛陀,他说:“都说你法力无边,你今天落在我的手中,看来也不过如此。我今天要砍了你的头,让大家知道我比你更强大。”
“死之前,我有一个心愿,”佛陀指着身边的桃树说,“请砍下这根树枝。”
“那太容易了,”剑起枝落,阿格利玛把砍下的树枝丢给佛陀,“还有什么要说的?接下来我要砍你了。”
“我还有另一个愿望,”佛陀怜惜地拾起树枝,“现在请让它长回去。”
阿格利玛大笑:“你这个疯子,谁都知道砍下来的树枝怎么能接回去呢?”
佛陀回答:“可怜的人啊,你认为自己很强大,因为你能够轻易伤害一个人的生命。但破坏、伤害、摧残是最容易的事情,连小孩子都会,你算什么强大?真正强大的人,是懂得如何医治别人的伤痛和创造生命。”
阿格利玛顿时参悟,之后慢慢领悟佛法,最后成为佛陀忠实的弟子。
真正强大的人,是懂得如何医治别人的伤痛和创造生命!而那些伪强人,却只知伤害,不会医治!
(1)围绕“强大”问题,歹徒与佛陀都有自己的说辞,请写出他们二人的逻辑推理过程。
①歹徒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佛陀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前提:谁能杀死对方,谁就更强大。
小前提:我能杀死你。
结论:我比你更强大。
②大前提:破坏、伤害、摧残是最容易的事情,连小孩子都会,不算强大;真正强大的人,是懂得如何医治别人的伤痛和创造生命。
小前提:你只会杀人,不能医治别人的伤痛和创造生命。
结论:你不是真正的强大。
(2)从逻辑的角度看,佛陀为什么能让歹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
 因为佛陀明白歹徒行为隐含的大前提,通过大前提的辨析,批驳了他的前提的错误,然后提出正确的大前提;再运用假言推理法,得出歹徒不强大的结论,显示了演绎推理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歹徒心悦诚服,受到教化而皈依佛门。
(三)选言推理
1.定义: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
2.分类: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四)二难推理
1.定义: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例如:《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解析:分析案例中宝玉的推理过程,有以下体现:
若去劝解,黛玉会烦恼郁结于心而致疾→若不去劝解,黛玉会过于伤感而致疾→或者去劝解,或者不去劝解→总之,黛玉会致疾。
这段文字推理严密,把宝玉因爱至深至切而矛盾纠结的两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活动三 学习并掌握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一)归纳推理
1.请简述下面案例的推理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鲁迅《藤野先生》)
(1)概括推理过程:
??
 ①白菜因稀缺而珍贵 ②芦荟因稀缺而珍贵 ③事物因稀缺而珍贵
(2)推理形式概括: S1是P→S2是P(……Sn是P)→所有S都是P
2.阅读下面的文字,试补全归纳推理过程。
当宋高宗与秦桧一心求和,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劳苦大众记住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你,那庄严的宋岳忠武王庙便是最好的见证。当受到权臣的排挤、唐宪宗的贬谪,潮州人民记住了你“八月为民兴四利”的福祉,留下了“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佳话。……
可见,(示例)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着英雄情结的民族
(二)类比推理
1.请简述下面案例的推理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1)概括推理过程: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谁美的真相→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
(2)推理形式概括: A对象具有c、d属性→B对象也具有c属性→B对象也具有d属性
【提问学生】
请判断下面的案例是否为类比推理。
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
①是类比推理 ②不是类比推理,是比喻修辞 ③是类比推理
【课后作业】
预习《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一节,并学会在议论文中加以运用。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说是趣味和挑战并存,学生对演绎和归纳推理从模糊走向清晰,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课程标准解读》
通过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完善论证。经过这样的“逻辑之旅”,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深刻理解逻辑的严密性。
2.在阅读和表达活动中体会逻辑的运用。
【教学重点】
认识和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在阅读和表达活动中体会逻辑的运用
【知识讲解】
活动一 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1.直接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从逻辑的角度讲就是归纳推理)
示例一:一统六国的嬴政,笔不停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独树一帜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服务于民的百姓公仆焦裕禄……(不完全枚举)
示例二:纵观古伟人今英雄,多少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普通工作者,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用血泪与汗水浇灌着成功的花蕾。(概括枚举)
(2)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就是将论点用谚语、格言或成语去衡量。(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
示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你的每一次付出,都会有相应的提升。
(3)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以喻体作论据去论证本体(论题)的论证方式。比喻论证中,喻体是一组形象事例,本体则是一种抽象道理。
示例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示例二:鲁迅《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这些比喻充分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通俗明白,相当精辟。
(4)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比较中,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正确性。在比较中阐明了两者的差异之后,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
示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他们都高悬在历史的天空。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5)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属于逻辑中的类比推理。类比论证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示例: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2.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
(1)排除法
排除法又称淘汰法,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示例:鲁迅《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采用的就是排除法,其推理过程如下: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大前提)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小前提)
只有自己去拿。(结论)
(2)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示例:王戎“道旁苦李”的故事——李子是苦的。假如李子不是苦的,生长在路边一定会被人摘光了;可现在道旁这棵李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说明没人摘,李子一定是苦的。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示例: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
【提问学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部分。
要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
①画线部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②列举叶金龙、吴玉泉、赵水林等典型人物,论证了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③使论证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
【课后作业】
做《学习指导》对应内容的习题。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节课所讲的多种论证方法比较熟悉,可是在具体的写作中往往挂一漏万,顾此失彼。范例分析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