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古诗词诵读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近期图书馆开展了“我喜爱的唐代诗人”调查活动。下面的词云图显示的是调查结果,字号越大表明受喜爱程度越高。请你读图,判断下列不是学生喜爱程度最高的诗人所写的作品是( )
A. 《峨眉山月歌》 B. 《望庐山瀑布》
C. 《早发白帝城》 D. 《江南逢李龟年》
2.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五绝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B.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 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 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实现了一个飞跃。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甲】江南逢李龟年唐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乌衣巷①唐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②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①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靠近朱雀桥。在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②王谢:指王导、谢安,两人均为晋代名臣。
关于甲乙两首作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所描绘的景致同属一个季节,乙诗中的“野”字又为景致增添了荒僻气象。
B. 两首诗的情感抒发都很含蓄,作者都将情感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读来回味无穷。
C. 甲诗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和李龟年现状的悲叹,乙诗则表达了对盛世的追忆和向往。
D. 甲乙两首古诗都写于唐代,均为七言绝句,在写作时也都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
4.《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李白初次来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B. 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半轮。
C. 全诗巧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D.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5.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问题。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 开头两句用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6.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完成问题。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侧面表现了“开元盛世”的繁华。
B. 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 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D. 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二、填空题
7.解释下列诗句中划线的词。
(1)夜发清溪向三峡
(2)岐王宅里寻常见
(3)应傍战场开
(4)自古逢秋悲寂寥
(5)夜阑卧听风吹雨
8.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1)平羌( ) (2)渝州( )
9.《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是 代的 。
10.《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是 代的 。
1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是 代的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1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赏析诗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 诗歌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由题干“字号越大表明受喜爱程度越高”可知,李白是学生喜爱程度最高的诗人。四个选项中,只有《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作品,另外三项都是李白的作品。
2.【答案】C
【解析】C.是第二句“无人送酒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选项中“第三句”有误。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这类题型,要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等,并且还要结合重点词语,来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C.乙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却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结合以上分析所以C项说乙诗“表达了对盛世的追忆和向往”错误。
4.【答案】A
【解析】A.是“出四川”不是“来四川”。
5.【答案】B
【解析】B项,不是近镜头,而是举目远眺。
6.【答案】C
【解析】选项C后两句写景叙事,间接抒情。
7.【答案】(1)出发 (2)经常 (3)靠近 (4)冷清萧条 (5)夜将尽
【解析】略
8.【答案】(1)qiāng (2)yú
【解析】略
9.【答案】唐 杜甫
【解析】略
10.【答案】唐 李益
【解析】略
11.【答案】唐 岑参
【解析】略
12.【答案】(1)重阳节 九日 登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略
13.【答案】【小题1】示例一:“沙似雪”“月如霜”两句,这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示例二:诗人抓住“沙似雪”“月如霜”这些最有边塞特征的景色,写出了整个塞上的单调凄凉的气氛。
(从修辞、炼字、炼句、写法等方面任意选择一个方面即可。)
【小题2】沙、月(光) 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思念家乡。
【解析】1.
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赏析。
这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月夜的大漠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烘托了诗人心境的愁惨凄凉。
2.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分析。
诗歌的前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道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内心,表达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