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植树的牧羊人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 他添置了大约一百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 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 孩子们的笑颜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有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B.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重度盐碱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
C. 这两个人性格截然相反,一个能言善辩、巧于辞令,一个沉默寡言、金口难开。
D.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牛羊正欢快地奔跑着。
B. 自从郊外那片不毛之地忽然涌出石油之后,这个小镇就匆匆繁华起来了。
C. 看到荒原变成了绿洲,老人忍俊不禁地笑了。
D. 现在的孩子,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
4.“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但有些同学摘抄课文中的经典语句时却经常写错字。请找出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忘外了。
C.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际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D.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升。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上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 ②③①④⑤⑥ B. ②③⑥④①⑤
C. ③①⑤②④⑥ D. ③④②①⑥⑤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诺贝尔奖桂冠,闪耀的不是黄金的光芒,是久远的芬芳,狷介自守,不骄不躁,这样________的态度,让诺贝尔奖桂冠回归了它的________。它________着精英们不断向未知领域________,永不失去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动力。
A. 轻描淡写 本质 鼓动 探索 B. 轻描淡写 实质 激励 探测
C. 淡然处之 本质 激励 探索 D. 淡然处之 实质 鼓动 探测
7.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慷慨(kǎi) 琢磨(zhuó) 缝隙(xì) 薄荷(bó)
B. 干涸(gù) 微薄(bó) 废墟(xū) 栋梁(dòng)
C. 溜达(liū) 酬劳(chóu) 坍塌(tān) 流淌(tǎng)
D. 趁机(chèn) 薄雾(báo) 水渠(qú) 嫌弃(xián)
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海拔 废嘘 地毯 沉默寡言 B. 毅力 敬佩 干躁 源源不断
C. 富饶 滚烫 硬朗 刨根问底 D. 水渠 流淌 帐蓬 不毛之地
9.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即学思结合。
B.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作者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C.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借“天上的街市”抒写对光明的向往。
D.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修辞上讲究对仗,声调讲究平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颈联,五、六句叫颔联,七、八句叫尾联。
填空题
10.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 )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 )
(3)盘问追究事情的根底。 ( )
(4)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 )
1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1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______
(2)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______
(3) 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______
13.请你为课文中“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运用排比。(100字左右)
四、综合性学习
14.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一句有关“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
(2)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人生就要像金蝉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五、现代文阅读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曲焦桐万世情
谷 昭
初秋之际的兰考,这棵焦桐站在这片土地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看到泡桐树,想起焦书记。”这句话在兰考老百姓中一直流传。
时光的镜头拉回到1962年,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大风裹挟着沙土漫天飞卷,翻滚的乌云化为如注的暴雨,风沙与内涝轮番肆虐的盐碱地里,枯草乱颤、庄稼倒伏,一年到头颗粒无收,饥饿难耐的老百姓拼着命也要扒上火车外出讨饭。此情此景,让刚刚到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陷入了深思。
从这天起,焦裕禄硬是用一双大脚走遍兰考的旮旮旯旯,走进狂风肆虐的野外,掌握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第一手资料。他经过调研发现,泡桐耐沙荒、耐盐碱、耐干旱,而且树干直、根系深、生长快,既能遮风挡沙,又不与庄稼争阳光地力,是最适合治理“三害”的看家树。
在满目疮痍的灾害面前,兰考再也不能任由岁月蹉跎,再也不能任由风沙侵蚀。焦裕禄和泡桐树就像两个永不屈服的战士,临危受命,开始一场艰苦卓绝的绝地反击。
焦裕禄穿着一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土黄色鸡心领背心,像个老农在风沙中锄地、种树,他的目光果敢坚毅、赤忱如海。泡桐树也在盐碱地里站起来了,在狂风走石、漫天黄沙中,挺直腰杆,直抵苍穹。【A】一人一树,在历史最深处定格成永恒。
有一天,一棵小小的泡桐树苗不知被谁扔在地上,没有人在意它,因为它比正常的树苗短了一大截,在常人眼中,这就是“废材”。一位身穿粗布衣的中年人却小心翼翼地把它扶起来,端端正正地栽在盐碱地里。这个人就是焦裕禄。他说:“这棵桐苗虽然个子低,但是根好,如果长起来了,会比其他树长得还快。”
小树苗好像听懂了他的话,挺起瘦小的腰杆,战风沙,斗暴雨,在茫茫盐碱地里逐渐长成顶天立地的大树,它就是焦桐。但是当年倾心栽培它的人,却积劳成疾,离开它整整57年了。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说:“你们把泡桐拍照片来让我看看,我看看兰考的泡桐开花了没有。”【B】泡桐又怎能不开花呢?风沙沉淀,岁月沧桑,泡桐总是如期绽放美丽的桐花。那一树树、一簇簇紫色的泡桐花,好似琼玉倒挂、金钟脆响,散发出阵阵清香。泡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守候”。这多么像焦裕禄,他的精神永远守护着这片大地。
半个世纪前,兰考“刮风时,张口说话都是一嘴沙子,路北播种子,路南收庄稼”,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泡桐成林成材,这是何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据说,泡桐的根系能扎到地下18米,直达豫东平原的浅水层,也许它的力量正源于此。说来非常奇怪,泡桐生长快,但寿命也相对较短,树龄三四十年已属罕见,而焦桐已经花甲,如此高龄,却依然枝繁叶茂,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对此,林业专家也连连称奇。“树是充满灵性的,我们只能说,眼前这棵焦桐是焦裕禄的化身,代表焦裕禄不朽的精神。”他们是这样解释的。
兰考泡桐还具有“音乐天分”,可以做成琴瑟、琵琶,清雅之音传遍天下。巧合的是,焦桐在古代又是琴的别称。东汉蔡邕曾用烧焦的桐木造琴,后人因而称琴为焦桐。焦桐遇到知音,则化为一曲高山流水。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习近平总书记一阕《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绪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删改)
(1) 文章先由焦桐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焦裕禄,接着依次写了焦裕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终牵挂兰考泡桐生长开花三个事迹,然后又深入挖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高度赞扬了焦裕禄精神。
(2) 本文语言含义深刻、丰富,请从文章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分析。
(3) 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更适合作为文章结尾?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作简要说明。
【甲】没有一种树木,比泡桐更坚韧顽强;没有一种财富,比绿水青山更宝贵啊!
【乙】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大地更坚实;没有一种情怀,比造福百姓更深沉啊!
作文素养
作文
16.《植树的牧羊人》所讲述的故事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的,文中所写的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这就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请你也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来写一个小片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选项A双重否定加反问,把意思说反了。
选项B“大约”和“左右”重复。
选项D“笑颜”与“飘荡”搭配不当。
故选C。
2.【答案】D
【解析】D项有误,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故选D。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解答】
A.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使用正确。
B. 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使用正确。
C. 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出来。与后面的“笑了”语义重复。使用错误。
D.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使用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B.喜出忘外——喜出望外;
C.人际罕至——人迹罕至;
D.油然而升——油然而生;
故选A。
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衔接与排序的能力。需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解答】
此题考查句子衔接能力。根据语境可知,②承接话题论述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其他分句可分为两层:一层表述的是征服大自然,一层表述的是主张“天人合一”。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表述征服大自然的句子是③④⑥,表述主张“天人合一”的是①⑤。根据语境,主张征服大自然的,应先说表面看大自然是被征服了,再说大自然的态度,所以顺序为③⑥④;主张“天人合一”的,应先提出主张再看行动,其顺序为①⑤。所以正确的排列为②③⑥④①⑤。
故选B。
6.【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需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从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仔细分析几个词语间的区别。
【解答】
轻描淡写:意思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不加重视,也比喻做事不费力。淡然处之:指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淡然处之”,排除AB。鼓动:指以言语或行为使他人有所行动,多含贬义。故第三空应填“激励”,排除D。 故选C。
7.【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解答】
A.“薄”应读bò。
B.“涸”应读hé。
C.读音正确。
D.“薄”应读bó。
故选C。
8.【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解答此类题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审音法,即通过正确的朗读,发现书写错误;②辨义法,即通过理解、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③定形法,即通过形旁确定字形;④结构辨析法,即借助词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纠正错别字一般有形旁分析法、声旁分析法、据义定形法、语境辨析法等。
【解答】
A项中“废嘘”的“嘘”应为“墟”,故A错误。
B项中“干躁”的“躁”应为“燥”,故B错误。
C项正确。
D项中“帐蓬”的“蓬”应为“篷”,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名著知识、律诗和新闻的有关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分析】D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故选D。
10.【答案】(1)坍塌 (2)沉默寡言 (3)刨根问底 (4)不毛之地
【解析】略
11.【答案】(1)描写
(2)记叙
(3)抒情
(4)议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表达方式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这是文章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1)是对植树的牧羊人的动作的描写;(2)记叙了牧羊人植树的数量;(3)表达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因此是抒情;(4)发表自己对牧羊人种树这件事的感想,因此是议论。
12.【答案】【小题1】环境描写
【小题2】动作描写
【小题3】心理描写
【解析】1.
此题考查描写方法。要明确描写方法的种类:景物(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这显然是环境描写,这里对海拔一千二三百米的自然环境描绘,突出其“荒凉”的特点。
2.此题考查描写方法。要明确描写方法的种类:景物(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从“停了下来”、“戳了一个坑”、“往坑里放一颗橡子”、“盖上泥土”可知,这是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属于动作描写。
3.此题考查描写方法。要明确描写方法的种类:景物(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从“我想”可知,这是对“我”心理所思所想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一万棵橡树的牵挂和期盼。
13.【答案】示例:你是一个对劳作、对生活都极为认真的人,你是一个一丝不苟、干净利索的人,你是一个甘于奉献、顽强执着的人。你把一片奇旱无比、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变成了树木成林、溪水潺潺、生机勃勃、富饶美丽的绿色原野。
【解析】略
14.【答案】(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2)即使短暂 也要放声歌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名言名句的积累能力。只要是“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即可。如: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此题的仿写格式是:即使……也要……注意抓住“蝉”的特点,据此可仿写为:即使短暂,也要放声歌唱。
15.【答案】【小题1】
示例:多方调研后栽种泡桐治“三害”培育“废材”小苗成参天大树 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小题2】示例:第⑤段:焦裕禄通过栽种泡桐治理了“三害”,改变了兰考的自然面貌,他的事迹永远记录在史册上,他的精神不朽。泡桐作为治理“三害”的功臣也和焦裕禄一起铭记史册。表达了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⑨段:经历风沙沉淀,岁月沧桑,泡桐一定能绽放美丽花朵;经过艰苦奋斗,日积月累,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也一定能让兰考展现出新的面貌。反问句式强化了坚定自信的感情,表达了对焦裕禄的崇敬赞美之情。
【小题3】示例:乙句更适合。泡桐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根系深扎大地;焦裕禄能够让兰考大地旧貌换新颜,正是因为心系百姓。本文托物寓意、借物抒情,借赞美兰考的泡桐树弘扬焦裕禄顽强拼搏、造福百姓的不朽精神。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一空:根据第三段中的“他经过调研发现,泡桐耐沙荒、耐盐碱、耐干旱,而且树干直、根系深、生长快,既能遮风挡沙,又不与庄稼争阳光地力,是最适合治理‘三害’的看家树”可概括为:多方调研后栽种泡桐治“三害”。第二空:第六段和第七段记叙的是他把一棵人们眼里的“废材”小心地种在盐碱地里,精心培育,最终长成了顶天立地的大树。可概括为:培育“废材”小苗成参天大树。第三空:第九段和第十段分析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在恶劣的环境里坚忍不拔,无私奉献,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兰考。可概括为: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2.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含义。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一抓: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二看:看懂修辞,体会含义。四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联系标题、中心。A句:句中的“一人”指的是焦裕禄,“一树”指的是泡桐树。联系语境可知,经过长时间的调研,焦裕 发现了泡桐是最适合治理“三害”的看家树。最终,靠种树改变了兰考的自然面貌。“在历史最深处定格成永恒”指的是焦裕禄的丰功伟绩,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被世人铭记,被刻在历史的画卷上,成为永恒。这是对焦裕禄的最高评价,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的崇敬赞美之情。B句: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语意是泡桐一定会开花,“风沙沉淀,岁月沧桑,泡桐总是如期绽放美丽的桐花”。联系语境,焦裕禄扎根兰考,几十年如一日,为了改变兰考的自然面貌,他种下了大量的泡桐树,树一定会开花,兰考也一定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坚定自信的感情。泡桐一定会开花,人们也一定会铭记住焦裕禄,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3. 本题考查选用合适语句的能力。文本以焦裕禄为歌颂对象,以记叙他为了改变兰考的自然环境而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载体,表现了自己对焦裕禄的崇敬与赞美之情,这是文章的主旨。文本末段应起到点明主旨,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甲句强调了泡桐树的坚韧顽强和绿水青山对自然环境的重要,并不能表现文章主旨。乙句前一分句强调了泡桐树扎根大地,所以根基坚实,风吹不倒。后一分句赞美了焦裕禄一心为民、造福百姓的高尚情怀。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歌颂了扬焦裕禄顽强拼搏、造福百姓的不朽精神,所以乙句更适合。
16.【答案】示例:一日,我闲得无聊,在大街上溜达。忽然听见一阵甜蜜的歌声,我好奇地走了过去,想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位长相俊俏的盲人姐姐在唱歌。她歌声甜美,表情自如。我上前投币,顺便问了一句:“姐姐,你的眼睛看不见,但为何歌声如此动人?”她说:“因为我感受得到阳光啊,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是我能感受到有阳光与我做伴,所以我每天都很快乐。”一位盲人,没有为她的不幸而悲哀,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这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首先要交待清楚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及参与者,让别人明白你场面描述的什么活动,什么事件。写场面时,要有总体概括,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具体写详细,做到有点、有面。然后要写出气氛。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描写,安排好先后的顺序,点面结合、条理清楚。此题要求以第一人称来写,交代清楚事件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