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七下语文第六单元 综合测试B卷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字。
文学的航船已停bó( )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 )采众长的能力。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bó( ),通过想象驰骋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 )生机。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 ① 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 ② 。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 ③ 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探险过程中的任何高山沟坎,也 ④ 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A.①深邃 ②悲伤 ③阻挡 ④遏制 B.①深邃 ②悲壮 ③遏制 ④阻挡
C.①深深 ②悲壮 ③抑制 ④阻挡 D.①深邃 ②悲怆 ③压抑 ④阻拦
3.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两处画线句都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①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脑袋却感觉冲下。②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
修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假如说话有艺术,听话当然也有艺术。__________。说话之用譬如衣服,一方面遮掩身体,一方面衬托显露身上某几个部分。我们绝不谴责衣服掩饰真情,歪曲事实。
①不过,不求甚解,总该懂得大意。
②听人说话,最好效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③责怪人家说话不真实,等于责怪一篇小说不是构自事实,一幅图画不如照相准确。
④若要细加注释,未免琐细。
⑤如果自己未得真谛,反一笔抹杀,认为一切说话都是撒谎造谣,那就忘却了说话的根本是艺术。
A.②①⑤③④ B.⑤②③④① C.②④①⑤③ D.⑤③④②①
5.默写古诗文名句。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王维在幽幽竹林感受“独坐幽篁里,(1)_____________”(《竹里馆》)的雅兴;赵师秀在黄梅时节的雨夜品尝“有约不来过夜半,(2)________________”(《约客》)的孤独;花木兰在《木兰诗》中一展“(3)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的飒爽英姿;岑参行色匆匆,却用“马上相逢无纸笔,(4)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的方式寄托对亲人故园的一片深情;杜牧在《泊秦淮》中用“(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讽刺达官贵人不问国事、只知寻欢作乐的亡国之举;杨万里穿山行路中道出“(7)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人生哲理:要为前路的困难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因一时成功而陶醉;李商隐用诗句“(9)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贾生》)写贾生怀才不遇的遭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诗歌吟唱着千百年间的喜怒哀乐,丰富了我们的情感和生活。
综合性学习
名著阅读。
语段一:
……只有那第三个妖魔不伏,腾开翅,丢了方天戟,扶摇直上,抡利爪要刁捉猴王。原来大圣藏在光中,他怎敢近?如来情知此意,即闪金光,把那鹊巢贯顶之头,迎风一幌,变作鲜红的一块血肉。妖精抡利爪刁他一下,被佛爷把手往上一指,那妖翅膊上就了筋,飞不去,只在佛顶上,不能远遁,现了本相,乃是一个大鹏金翅雕。
(节选自《西游记》)
语段二:
“阿龙纳斯先生,”尼摩艇长平静地说道,“他们无法通过舱盖口进到“鹦鹉螺”号舱内来的,即使舱盖是敞开的。”
……
舱盖板朝外打开。有二十多张模样吓人的面孔显现在众人面前。可是,第一个将手放到梯子栏杆上的土著人,被某种我看不见的不知什么力量弹了一下,慌忙逃开,边跑边跳边喊,吓得不成人样了。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
(1)语段二中尼摩艇长是用什么办法击退土著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语段都涉及打斗场面,关于如何才能战胜敌人,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穿越到《红岩》中成为一名年轻的革命战士,上级派你去送一份非常重要的机密文件,你最想邀请下面两部名著中的哪个人物与你组队前往?结合该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简述你邀请他的理由。
A.《海底两万里》 B.《哈利·波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1~2题。(4分)
在武昌作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1.徐祯卿的诗以“熔炼精警”著称,请以诗歌首联或颔联为例,做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长征”?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蛛与蚕
江盈科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白灿然,因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官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腹③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为谋,宁为我。”嘻,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衮(gǔn)龙:龙袍。 ②绂(fú)绣:一种官员的礼服。③枵(xiāo)腹:空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我固自杀:__________ (2)我所吐者遂为文章:__________
(3)孰非我为: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人谋,则为汝;自为谋,宁为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蛛与蚕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冰湖
——《天路行》之九
朱千华
①我们的越野车在羌塘大地上很放肆,毫无顾忌。司机是个小伙,把崔健的歌颠来倒去地播放。那种剧烈的疯狂被强行灌入我的脑际,和脑门剧烈的疼痛一起摇滚。最可气的是,小司机握着方向盘,有时还随节奏扭摆屁股。我已被高原反应折磨得疲惫不堪、郁闷至极,他仿佛故意在我面前炫耀:他在这里有多快活。
②他没有理由不快活。当剧烈的高原反应对他不起任何作用时,这辽阔的羌塘草原就是天堂。他精力过剩,有时猛踩油门,对那些羚羊恶作剧似的猛追。我们左冲右突,纵横驰骋,吓得那些羚羊四处逃散。
③后来,我们的越野车到了一个叫“冬俏”的地方。冬俏,多美的名字。在这寂寥荒寒地带有这美名,我忽然产生了无以言说的喜欢。冬俏是羌塘草原边缘的一个歇脚点。我们的越野车继续向北,闪过几座帐篷。蓦然,一潭湛蓝的湖水,像秋波似的闪现在我眼前。
④冬俏冰湖!我产生了由衷的惊叹。青藏高原自然魅力之无穷,就在于她很能折磨人,又能给人炫目的惊艳。在你头痛欲裂的时候,你常常抬头就能看到天边熠熠生辉的积雪,看到如镜般蔚蓝明亮的天空;当你驱车孤独寂寞、昏昏欲睡时,你的面前会蓦然出现一潭晶莹的湖水,这感觉无异于奔走荒山野岭山重水复时,遇到一个阳光一样明媚的少女。一时间你所有的郁闷、头痛、无力、苦寒种种症状一扫而去。
⑤当我下车立在湖边,我首先闻到一缕雪后清新的湖水气息。她像深藏于羌塘草原的异域少女,用清纯的明眸大胆对我凝望。天空又放晴了。风儿吹拂多么酣畅,我仿佛看到羌塘草原雪后艳丽的繁花和铺天盖地的牧草,静静地在冬俏冰湖畔熊熊地燃烧恣意生长。甚至,我看见雪后的天空散发着迷人的蔚蓝色光泽。
⑥我不知道该如何描写冬俏湖的蔚蓝。我所想到的各种蓝在此时一无所用。靛蓝、钴蓝、湖蓝、深蓝、淡蓝等,这些蓝此时都不够用来形容冬俏湖的美丽。那一潭碧波在你眼中,在明亮的阳光下变得似有若无。你分不清蓝天湖水的界限。面对羌塘草原的蓝天、湖水、阳光,你的思绪在天空飘来飘去,像云朵一样轻悠。
⑦关于冬俏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在有月亮的晚上,羌塘草原北侧高耸的雪山,化作少女,飘然前来冬俏湖沐浴。有个藏族小伙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决定一睹少女芳容。小伙叫格桑,他坚定信念,日复一日来此拜湖,行五体投地之礼,沿着冬俏湖虔诚地朝拜,希望有朝一日出现奇迹。
⑧日复一日,小格桑已变成白发皤然的老格桑了。那天,我们站在冬俏冰湖的岸边,看到了老格桑。他沿着湖边一步一个长拜。全身匍匐在地,手脚伸得笔直,起身,脚踏着自己手刚才触及的位置,再次匍匐下去。他从远处来,瘦高的个儿,行动很利索,对我们的出现无动于衷。他从我们充满敬意的目光中经过。我想问他,你见过雪山少女了吗?可是我问不出口。我没有资格问他。
⑨我看见他的眼眸因为风雪摧残和岁月砥砺已变得浑浊不堪,但透过瞳孔,我相信他仍能看见浩荡而纯粹的阳光、素净的白云、蔚蓝的湖水和圣洁的雪山少女。可是我呢,尽管眼眸明亮,却如此心浮气躁,我到哪去找到雪山少女呢?眺望远处,我心里一片茫然。
(有删改)
1.文中作者的心理情感不断变化,请按顺序梳理,并填写在相应横线处。(3分)
郁闷 → __________________ → 由衷的惊叹 → ___________ → _______
2.选文第①②段写司机小伙,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她像深藏于羌塘草原的异域少女,用清纯的明眸大胆对我凝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身匍匐在地,手脚伸得笔直,起身,脚踏着自己手刚才触及的位置,再次匍匐下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天路行》之十》中,作者写道:“我就要离开冬俏冰湖,没想到,我会因此陷入对冬俏冰湖难以割舍的惆怅中,这情感就像我面对热恋的情人……”请结合《冰湖》一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几则材料,完成题目。(14分)
【材料一】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中华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姑、妘等。
西周以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
秦王朝统一六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
如今,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材料二】
中华姓氏文化有几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首先,所有的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次,汉族主要是靠文化来认同,这一点无比重要,汉族的血缘实在复杂,我们大概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姓,姓它的都是汉族。每一个姓里边都有兄弟民族的血缘。同时人们会认为姓是不会改变的,其实不然。而姓之所以会改变,其原因也各异。
第一,因避祸或避仇改姓。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一个改成了冯,还有一个改姓同了,现在姓同的很少,基本可以判断是司马迁的后代。
第二,因帝王赐姓而改姓。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在刘邦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功臣叫项伯,刘邦就赐项伯姓刘。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祖先都姓刘。
第三,兄弟民族改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等。
第四,因避讳而改姓。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前,中国姓邱的都没有耳朵旁,就是丘陵的丘,因为要避讳孔丘,就下令不能用丘,所以今天中国都是姓邱。
【材料三】
片段一: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
“片段二: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来是姓马的,本名叫马三宝,后来才被赐姓为郑。这个当然很荣耀,一般的子孙也不会改回去的。也就是说,同为郑姓的人,很可能有不同的血缘关系。
片段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田完本名陈完,陈国王子,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八世孙田和夺取齐国政权,史称田氏代齐。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一】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先民使用姓氏的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以后,姓氏已经不再是体现贵族们身份的标志了。
C.秦朝时期的一般平民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D.中国姓氏制度到汉代才逐渐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改变了原意的一项是( C )(3分)
A.因此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多数)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姑、妘等。
B.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渐次)消失,合而为一。
C.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估计)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
D.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不见得)祖先都姓刘。
3.根据材料二,归纳材料三的三个片段所涉及的改姓分别出于什么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内容,说说我们现在为什么要重视和发扬姓氏文化。(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6分)
交换
刘慈欣
①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开始了。
②第一批八位数学家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理祭坛上走去。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笼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
③数学家们的身影消失在真理祭坛上,下面的人们看不到他们了。所有的人都凝神听着,他们首先听到祭坛上传来的排险者的声音,在死一般的寂静中这声音很清晰:“请提出问题。”接着是一位数学家的声音:“我们想看到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好的,但证明很长,时间只够你们看关键的部分,其余用文字说明。”
④排险者是如何向科学家们传授知识的,以后对人类一直是个谜。在远处的监视飞机上拍下的图像中,科学家们都在仰起头看着天空,而他们看的方向上空无一物。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外星人用某种思维波把信息直接输入到他们的大脑中。但实际情况比那要简单得多:排险者把信息投射在天空上,在真理祭坛上的人看来,整个地球的天空变成了一个显示屏,而在祭坛之外的角度什么都看不到。
⑤一个小时过去了,真理祭坛上有个声音打破了寂静:“我们看完了。”接着是排险者平静的回答:“你们还有十分钟的时间。”真理祭坛上隐隐传来了多个人的交谈声,只能听清只言片语,但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些人的兴奋和喜悦,像是一群在黑暗的隧道中跋涉了一年的人突然看到了洞口的光亮。“……这完全是全新的……”“……怎么可能……”“……我以前在直觉上……”“……天啊,真是……”
⑥当十分钟就要结束时,真理祭坛上响起了一个清晰的声音:“请接受我们八个人真诚的谢意。”真理祭坛上闪起一片强光,强光消失后,下面的人们看到八个等离子体火球从祭坛上升起,轻盈地向高处飘升。它们的光度渐渐减弱,由明亮的黄色变成柔和的橘红
四色,最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蓝色的天空中,整个过程悄无声息。从监视飞机上看,真理祭坛上只剩下排险者站在圆心。
⑦“下一批!”他高声说。在上万人的凝视下,又有十一个人走上了真理祭坛。“请提出问题。”“我们是古生物学家,想知道地球上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古生物学家们开始仰望长空,但所用的时间比刚才数学家们短得多,很快有人对排险者说:“我们知道了,谢谢!”“你们还有十分钟。”“……好了,七巧板对上了……”“……做梦也不会想到那方面去……”“……难道还有比这更……”然后强光出现又消失,十一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飘起,很快消失在沙漠上空。
⑧…………
⑨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
⑩一切都在庄严与宁静中进行,真理祭坛下面,预料中生离死别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全世界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人类在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灵魂洗礼。
(选自《朝闻道》第4章,有删改)
1.结合选文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题目《交换》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选文中的“排险者”所拥有的科学与文明,比地球文明高级还是落后?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黑暗的隧道”“光亮”分别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中写道:“全世界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请你写出至少两点“震撼”的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9分)
无人捡拾的柴火
蒋殊
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火就映现在脑子里。
柴火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火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柴火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火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火。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火熬过漫长冬季。
在拣柴火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付。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火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火。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火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火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火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火进屋。带着雪的柴火,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火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柴火总是与炊烟相关联。柴火少了,炊烟自然也细了,绵软了。做饭的时间到了,村庄才零零落落、慢慢悠悠地燃起几缕炊烟。老人们常常做一锅饭分几顿吃,因此他们的炊烟,往往是不等燃直,就又落下去。
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火,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1.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柴火”写了哪些场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1)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火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柴火,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根据《无人捡拾的柴火》中的相关内容,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2分)
链接材料: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为整体空心化,一些农村经济社会陷入整体性衰落与凋敝,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更甚。
(选自《光明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给我的丝丝情谊,我不曾忘记;师长给我的缕缕关爱,我不曾忘记;书本给我的点点启迪,我不曾忘记;生活给我的滴滴印记,我不曾忘记……现在,让我将它们一一拾起。
请以《拾起的点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七下语文第六单元 综合测试B卷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字。
文学的航船已停bó( 泊 )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 博 )采众长的能力。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bó( 搏 ),通过想象驰骋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 勃 )生机。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 ① 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 ② 。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 ③ 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探险过程中的任何高山沟坎,也 ④ 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A.①深邃 ②悲伤 ③阻挡 ④遏制 B.①深邃 ②悲壮 ③遏制 ④阻挡
C.①深深 ②悲壮 ③抑制 ④阻挡 D.①深邃 ②悲怆 ③压抑 ④阻拦
【解析】①形容“海底”,用“深邃”更恰当;“深深”气势上差一些。②形容奋斗过程中的失败,用“悲壮”更恰当;“悲伤”感情消极。③“激情”用“遏制”来搭配比较恰当,因为“遏制”有“制止”的意思。④“脚步”用“阻挡”来搭配更好,因为“阻挡”比“阻拦”语意更重,语气更强。综上所述,选B。
3.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两处画线句都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①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脑袋却感觉冲下。②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
修改①:把“脑袋”移至“感觉”后。
修改②:在“任务”后加“完成”。
【解析】第①句,中途易辙,“明明是朝上坐的”的主语是“人”,下一句话的主语应与其保持一致,故应把“脑袋”移至“感觉”后。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在“任务”后加“完成”。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假如说话有艺术,听话当然也有艺术。__________。说话之用譬如衣服,一方面遮掩身体,一方面衬托显露身上某几个部分。我们绝不谴责衣服掩饰真情,歪曲事实。
①不过,不求甚解,总该懂得大意。
②听人说话,最好效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③责怪人家说话不真实,等于责怪一篇小说不是构自事实,一幅图画不如照相准确。
④若要细加注释,未免琐细。
⑤如果自己未得真谛,反一笔抹杀,认为一切说话都是撒谎造谣,那就忘却了说话的根本是艺术。
A.②①⑤③④ B.⑤②③④① C.②④①⑤③ D.⑤③④②①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横线前的句子“听话当然也有艺术”可知接下来要谈的是“听话”,即②,据此排除B、D两项。③④明显前后不衔接,排除A项。故选C。
5.默写古诗文名句。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王维在幽幽竹林感受“独坐幽篁里,(1)弹琴复长啸”(《竹里馆》)的雅兴;赵师秀在黄梅时节的雨夜品尝“有约不来过夜半,(2)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的孤独;花木兰在《木兰诗》中一展“(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飒爽英姿;岑参行色匆匆,却用“马上相逢无纸笔,(4)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的方式寄托对亲人故园的一片深情;杜牧在《泊秦淮》中用“(5)商女不知亡国恨,(6)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刺达官贵人不问国事、只知寻欢作乐的亡国之举;杨万里穿山行路中道出“(7)政入万山围子里,(8)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人生哲理:要为前路的困难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因一时成功而陶醉;李商隐用诗句“(9)可怜夜半虚前席,(10)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写贾生怀才不遇的遭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诗歌吟唱着千百年间的喜怒哀乐,丰富了我们的情感和生活。
综合性学习
名著阅读。
语段一:
……只有那第三个妖魔不伏,腾开翅,丢了方天戟,扶摇直上,抡利爪要刁捉猴王。原来大圣藏在光中,他怎敢近?如来情知此意,即闪金光,把那鹊巢贯顶之头,迎风一幌,变作鲜红的一块血肉。妖精抡利爪刁他一下,被佛爷把手往上一指,那妖翅膊上就了筋,飞不去,只在佛顶上,不能远遁,现了本相,乃是一个大鹏金翅雕。
(节选自《西游记》)
语段二:
“阿龙纳斯先生,”尼摩艇长平静地说道,“他们无法通过舱盖口进到“鹦鹉螺”号舱内来的,即使舱盖是敞开的。”
……
舱盖板朝外打开。有二十多张模样吓人的面孔显现在众人面前。可是,第一个将手放到梯子栏杆上的土著人,被某种我看不见的不知什么力量弹了一下,慌忙逃开,边跑边跳边喊,吓得不成人样了。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
(1)语段二中尼摩艇长是用什么办法击退土著人的?
示例: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著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电流挡住土著人进入“鹦鹉螺”号。
(2)两个语段都涉及打斗场面,关于如何才能战胜敌人,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示例:①一个好汉三个帮;②遇事要镇定。
(3)假如你穿越到《红岩》中成为一名年轻的革命战士,上级派你去送一份非常重要的机密文件,你最想邀请下面两部名著中的哪个人物与你组队前往?结合该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简述你邀请他的理由。
A.《海底两万里》 B.《哈利·波特》
示例一:我选《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因为他勇敢坚毅,镇定沉着,富有正义感,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创造性。他自己设计和制造了“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并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战争;他智斗鲨鱼救采珠人,击退土著人的袭击,在冰山封路时成功突围。和这样一位斗争经验丰富的战斗义士组队,即使有突发情况出现,也定能化险为夷,顺利完成任务。
示例二:我选哈利·波特。因为他重友情、勇敢善良、诚实坚强;有正义感、责任感,敢于牺牲;爱憎分明,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他发现自己和伏地魔两者无法并存于世之后,就听从邓布利多的指引,肩负对抗伏地魔的使命。他与罗恩、赫敏一起寻找销毁魂器,决战时返回霍格沃茨,获得多数教授和学生的支持,并打败伏地魔。有这样的伙伴,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根据《海底两万里》的原文可知尼摩船长将电梯扶手通上电流,直达平台,土著人触到时,会受到一种厉害的震动,所以土著人害怕得发狂,都向后退走了。据此得出答案:当他们遭遇土著人的攻击时,尼摩船长用电流击退了围攻者。(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阅读感悟。谈启示要结合语段的内容,语段一,狮驼洞三魔原是只大鹏金翅雕,名号云程万里鹏,手使画杆方天戟,又有阴阳二气瓶,心计狡诈。孙悟空施展法术,几经缠斗,双拳难敌四手,于是一个筋斗云来到西天佛祖面前,请佛祖收伏三魔。如来轻动佛指,便让三魔现出了本形,被迫皈依成了佛祖护法。可知孙悟空虽然本领高强,曾两次大闹天宫,但在西行路上还是有很多的妖怪是他不能战胜的,他还需要借助神佛的帮助,告诉我们:一个好汉三个帮(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的道理;语段二,尼摩船长面对土著人的进攻,当时情况很危险紧急,但是尼摩船长用“电”制服了土著人,表现出的自信和镇定,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敌人,要不慌乱,镇定才能想出解决的办法;据此总结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A.可以邀请尼摩船长。他无比勇敢,有智慧,有魄力,果断。潜艇历经种种险情,都是尼摩船长以惊人的冷静和毅力,带领船员战胜了困难。和他一起,定能出色完成任务。B.可以邀请哈利·波特。他勇敢,多次与伏地魔等黑暗势力面对面对抗。他坚强,从婴儿起就失去双亲,第五部时又失去唯一的亲人——他的教父,之后还失去了他最最敬爱、依赖的邓布利多,但他从没有失去希望,每次都坚强地面对困境和绝望。他善良,对背叛自己父母的虫尾巴网开一面。他有领袖能力,第五部带领邓布利多军学习黑魔法防御技能,领导才华无与伦比。他谦虚,第五部里当别人夸奖哈利的出色能力时,哈利却说自己的胜利和存活都是依靠运气和别人的帮助(实际并非如此)。他重义气,极为珍惜与好友之间的友谊。他机智冷静,在最危急的时刻总是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与他一起,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1~2题。(4分)
在武昌作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1.徐祯卿的诗以“熔炼精警”著称,请以诗歌首联或颔联为例,做简要分析。(2分)
示例一:首联中用“叶未下”“秋欲生”,写出了树叶泛黄但还未落下的景象,渲染出秋天将至未至但秋意渐生的凄清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示例二:颔联用一个“独”字,突出偌大的武昌城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时内心的孤独、感伤之情。
【解析】第一联中,“洞庭”“潇湘”点明客居之地;“叶未下”指树叶还没有掉落,说明秋天将至未至,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从而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第二联写高敞的书斋在夜雨中飘摇,“我”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一个“独”字,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2.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长征”?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尾联以雁乐衬人悲,借问大雁为什么乐于远途跋涉,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他乡的倦怠之意,以及思归不得的无奈与惆怅。
【解析】尾联的意思是: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而乐于远途跋涉呢?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诗人自问,以雁乐衬人悲,借高飞的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家乡)流寓江湘的无奈与惆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蛛与蚕
江盈科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白灿然,因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官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腹③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为谋,宁为我。”嘻,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衮(gǔn)龙:龙袍。 ②绂(fú)绣:一种官员的礼服。③枵(xiāo)腹:空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我固自杀:固然 (2)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就
(3)孰非我为:哪一个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2分)
但是你巧妙的技艺,恰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2)为人谋,则为汝;自为谋,宁为我。(2分)
替别人打算,就做你;替自己打算,宁愿做我。
3.文中的蛛与蚕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
答:蛛:指利己不利他的人。蚕:指利他不利己的人。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时,先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含义,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句或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蛛与蚕的对话可知,蛛不顾他人的感受,只为自己享乐;而蚕到死都在为别人忙碌,从不为自己考虑。由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蜘蛛对蚕说:“你整天吃得饱饱的,无所事事,一直到老。口吐丝线,(丝线)黄白灿烂,用它将自己裹缚。养蚕的妇人将你们放进沸腾的水中,抽成长丝,(你们)就丧失了性命。但是你巧妙的技艺,恰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蜘蛛说:“我固然是自寻死路,(但)我吐的丝就成了错综华美的色彩和花纹,皇帝的龙袍,百官的礼服,哪一个不是我做成的呢?你是空着肚子筹谋,口吐丝线,织成罗网,在那上面坐着等待。看见蚊虻蜂蝶经过,没有不杀了它们来让自己吃饱的。(你织网的技术)确实巧妙,但(杀死别人以喂饱自己)是多么残忍啊!”蜘蛛说:“替别人打算,就做你;替自己打算,宁愿做我。”啊,世界上做蚕而不做蜘蛛的人太少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冰湖
——《天路行》之九
朱千华
①我们的越野车在羌塘大地上很放肆,毫无顾忌。司机是个小伙,把崔健的歌颠来倒去地播放。那种剧烈的疯狂被强行灌入我的脑际,和脑门剧烈的疼痛一起摇滚。最可气的是,小司机握着方向盘,有时还随节奏扭摆屁股。我已被高原反应折磨得疲惫不堪、郁闷至极,他仿佛故意在我面前炫耀:他在这里有多快活。
②他没有理由不快活。当剧烈的高原反应对他不起任何作用时,这辽阔的羌塘草原就是天堂。他精力过剩,有时猛踩油门,对那些羚羊恶作剧似的猛追。我们左冲右突,纵横驰骋,吓得那些羚羊四处逃散。
③后来,我们的越野车到了一个叫“冬俏”的地方。冬俏,多美的名字。在这寂寥荒寒地带有这美名,我忽然产生了无以言说的喜欢。冬俏是羌塘草原边缘的一个歇脚点。我们的越野车继续向北,闪过几座帐篷。蓦然,一潭湛蓝的湖水,像秋波似的闪现在我眼前。
④冬俏冰湖!我产生了由衷的惊叹。青藏高原自然魅力之无穷,就在于她很能折磨人,又能给人炫目的惊艳。在你头痛欲裂的时候,你常常抬头就能看到天边熠熠生辉的积雪,看到如镜般蔚蓝明亮的天空;当你驱车孤独寂寞、昏昏欲睡时,你的面前会蓦然出现一潭晶莹的湖水,这感觉无异于奔走荒山野岭山重水复时,遇到一个阳光一样明媚的少女。一时间你所有的郁闷、头痛、无力、苦寒种种症状一扫而去。
⑤当我下车立在湖边,我首先闻到一缕雪后清新的湖水气息。她像深藏于羌塘草原的异域少女,用清纯的明眸大胆对我凝望。天空又放晴了。风儿吹拂多么酣畅,我仿佛看到羌塘草原雪后艳丽的繁花和铺天盖地的牧草,静静地在冬俏冰湖畔熊熊地燃烧恣意生长。甚至,我看见雪后的天空散发着迷人的蔚蓝色光泽。
⑥我不知道该如何描写冬俏湖的蔚蓝。我所想到的各种蓝在此时一无所用。靛蓝、钴蓝、湖蓝、深蓝、淡蓝等,这些蓝此时都不够用来形容冬俏湖的美丽。那一潭碧波在你眼中,在明亮的阳光下变得似有若无。你分不清蓝天湖水的界限。面对羌塘草原的蓝天、湖水、阳光,你的思绪在天空飘来飘去,像云朵一样轻悠。
⑦关于冬俏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在有月亮的晚上,羌塘草原北侧高耸的雪山,化作少女,飘然前来冬俏湖沐浴。有个藏族小伙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决定一睹少女芳容。小伙叫格桑,他坚定信念,日复一日来此拜湖,行五体投地之礼,沿着冬俏湖虔诚地朝拜,希望有朝一日出现奇迹。
⑧日复一日,小格桑已变成白发皤然的老格桑了。那天,我们站在冬俏冰湖的岸边,看到了老格桑。他沿着湖边一步一个长拜。全身匍匐在地,手脚伸得笔直,起身,脚踏着自己手刚才触及的位置,再次匍匐下去。他从远处来,瘦高的个儿,行动很利索,对我们的出现无动于衷。他从我们充满敬意的目光中经过。我想问他,你见过雪山少女了吗?可是我问不出口。我没有资格问他。
⑨我看见他的眼眸因为风雪摧残和岁月砥砺已变得浑浊不堪,但透过瞳孔,我相信他仍能看见浩荡而纯粹的阳光、素净的白云、蔚蓝的湖水和圣洁的雪山少女。可是我呢,尽管眼眸明亮,却如此心浮气躁,我到哪去找到雪山少女呢?眺望远处,我心里一片茫然。
(有删改)
1.文中作者的心理情感不断变化,请按顺序梳理,并填写在相应横线处。(3分)
郁闷 → 无以言说的喜欢 → 由衷的惊叹 → 充满敬意 → 茫然
【解析】结合给出的词语确定答题范围。第一空抓住文章第③段中的句子“在这寂寥荒寒地带有这美名,我忽然产生了无以言说的喜欢”可以得出答案;第二空抓住第⑧段中的句子“他从我们充满敬意的目光中经过”可以得出答案;第三空抓住第⑨段中的句子“眺望远处,我心里一片茫然”可以得出答案。
2.选文第①②段写司机小伙,有何作用?(3分)
答:①以司机小伙驾车时的快活感受和行为,从侧面写出羌塘草原的辽阔、广袤与无穷的魅力;②司机小伙在高原的快活和“我”的疲惫不堪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我”初到高原时的郁闷心情。
【解析】司机小伙“把崔健的歌颠来倒去地播放”“随节奏扭摆屁股”和“对那些羚羊恶作剧似的猛追”的快活行为,从侧面反映出草原景色之美;由“我已被高原反应折磨得疲惫不堪、郁闷至极,他仿佛故意在我面前炫耀:他在这里有多快活”可知,“我”和司机小伙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我”初到高原时的郁闷心情。
3.请赏析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她像深藏于羌塘草原的异域少女,用清纯的明眸大胆对我凝望。(2分)
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冬俏冰湖的清纯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冬俏冰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全身匍匐在地,手脚伸得笔直,起身,脚踏着自己手刚才触及的位置,再次匍匐下去。(2分)
答:“匍匐”“伸”“起”“踏”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准确地刻画出格桑拜湖时五体投地的样子,表现出格桑内心的虔诚,暗含“我”对格桑的敬佩之情。
【解析】(1)由“她像深藏于羌塘草原的异域少女”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俏冰湖比作深藏于羌塘草原的异域少女;“用清纯的明眸大胆对我凝望”则赋予冬俏冰湖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作用时,抓住“冬俏冰湖的清纯之美”“赞美、崇敬”等进行具体阐释即可。(2)由“匍匐”“伸”“起”“踏”等一系列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刻画出格桑拜湖时五体投地的样子,也表现出其内心的虔诚,令人感动。
4.在《<天路行》之十》中,作者写道:“我就要离开冬俏冰湖,没想到,我会因此陷入对冬俏冰湖难以割舍的惆怅中,这情感就像我面对热恋的情人……”请结合《冰湖》一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①作者喜欢上了美丽的冰湖,为自然的无穷魅力所吸引;②作者离开冬俏冰湖时留恋、不舍;③作者被格桑坚定的信念、信仰打动;④作者在冬俏冰湖感受到生命的纯净、自由与美好;⑤这种自由纯真的生活在现实中越来越少,蕴含着作者的忧思。(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文字可知,作者留恋冰湖,并且有惆怅之意,据此从文中找出作者留恋及惆怅的原因即可。结合文章内容,由“冬俏冰湖!我产生了由衷的惊叹”“可是我呢,尽管眼眸明亮,却如此心浮气躁,我到哪去找到雪山少女呢”可知,作者因喜爱冬俏冰湖、因格桑的精神而留恋,因纯真的生活逐渐逝去而惆怅。
(四)阅读下面的几则材料,完成题目。(14分)
【材料一】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中华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姑、妘等。
西周以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
秦王朝统一六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
如今,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材料二】
中华姓氏文化有几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首先,所有的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次,汉族主要是靠文化来认同,这一点无比重要,汉族的血缘实在复杂,我们大概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姓,姓它的都是汉族。每一个姓里边都有兄弟民族的血缘。同时人们会认为姓是不会改变的,其实不然。而姓之所以会改变,其原因也各异。
第一,因避祸或避仇改姓。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一个改成了冯,还有一个改姓同了,现在姓同的很少,基本可以判断是司马迁的后代。
第二,因帝王赐姓而改姓。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在刘邦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功臣叫项伯,刘邦就赐项伯姓刘。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祖先都姓刘。
第三,兄弟民族改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等。
第四,因避讳而改姓。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前,中国姓邱的都没有耳朵旁,就是丘陵的丘,因为要避讳孔丘,就下令不能用丘,所以今天中国都是姓邱。
【材料三】
片段一: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
“片段二: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来是姓马的,本名叫马三宝,后来才被赐姓为郑。这个当然很荣耀,一般的子孙也不会改回去的。也就是说,同为郑姓的人,很可能有不同的血缘关系。
片段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田完本名陈完,陈国王子,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八世孙田和夺取齐国政权,史称田氏代齐。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一】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B )(3分)
A.中华先民使用姓氏的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以后,姓氏已经不再是体现贵族们身份的标志了。
C.秦朝时期的一般平民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D.中国姓氏制度到汉代才逐渐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识。B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根据材料一“秦王朝统一六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可知,姓氏不再是体现贵族们身份的标志是在秦王朝统一六国之时,而非“西周以后”。故选B。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改变了原意的一项是( C )(3分)
A.因此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多数)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姑、妘等。
B.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渐次)消失,合而为一。
C.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估计)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
D.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不见得)祖先都姓刘。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与词义辨析。C.改变了原意。“起码”是至少;最低限度,此处表示最少有两个孩子改了姓;“估计”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说明“有两个孩子改了姓”是一种猜测,没有依据。本句改为括号内的词语,语意改变且与材料不符。故选C。
3.根据材料二,归纳材料三的三个片段所涉及的改姓分别出于什么原因。(3分)
答:片段一因避讳而改姓;片段二:因帝王赐姓而改姓;片段三:因避祸或避仇改姓。(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根据材料三片段一“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可概括为:因避讳而改姓;根据材料三片段二“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来是姓马的,本名叫马三宝,后来才被赐姓为郑”,可概括为:因帝王赐姓而改姓;根据材料三片段三“田完本名陈完,陈国王子,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可概括为:因避祸或避仇改姓。
4.依据材料内容,说说我们现在为什么要重视和发扬姓氏文化。(5分)
答:姓氏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重视和发扬姓氏文化,也是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5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材料一第4段“如今,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可知,姓氏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结合材料二第1段“中华姓氏文化有几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可知,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重视和发扬姓氏文化,可以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更清晰、更深入的观察。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6分)
交换
刘慈欣
①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开始了。
②第一批八位数学家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理祭坛上走去。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笼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
③数学家们的身影消失在真理祭坛上,下面的人们看不到他们了。所有的人都凝神听着,他们首先听到祭坛上传来的排险者的声音,在死一般的寂静中这声音很清晰:“请提出问题。”接着是一位数学家的声音:“我们想看到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好的,但证明很长,时间只够你们看关键的部分,其余用文字说明。”
④排险者是如何向科学家们传授知识的,以后对人类一直是个谜。在远处的监视飞机上拍下的图像中,科学家们都在仰起头看着天空,而他们看的方向上空无一物。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外星人用某种思维波把信息直接输入到他们的大脑中。但实际情况比那要简单得多:排险者把信息投射在天空上,在真理祭坛上的人看来,整个地球的天空变成了一个显示屏,而在祭坛之外的角度什么都看不到。
⑤一个小时过去了,真理祭坛上有个声音打破了寂静:“我们看完了。”接着是排险者平静的回答:“你们还有十分钟的时间。”真理祭坛上隐隐传来了多个人的交谈声,只能听清只言片语,但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些人的兴奋和喜悦,像是一群在黑暗的隧道中跋涉了一年的人突然看到了洞口的光亮。“……这完全是全新的……”“……怎么可能……”“……我以前在直觉上……”“……天啊,真是……”
⑥当十分钟就要结束时,真理祭坛上响起了一个清晰的声音:“请接受我们八个人真诚的谢意。”真理祭坛上闪起一片强光,强光消失后,下面的人们看到八个等离子体火球从祭坛上升起,轻盈地向高处飘升。它们的光度渐渐减弱,由明亮的黄色变成柔和的橘红
四色,最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蓝色的天空中,整个过程悄无声息。从监视飞机上看,真理祭坛上只剩下排险者站在圆心。
⑦“下一批!”他高声说。在上万人的凝视下,又有十一个人走上了真理祭坛。“请提出问题。”“我们是古生物学家,想知道地球上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古生物学家们开始仰望长空,但所用的时间比刚才数学家们短得多,很快有人对排险者说:“我们知道了,谢谢!”“你们还有十分钟。”“……好了,七巧板对上了……”“……做梦也不会想到那方面去……”“……难道还有比这更……”然后强光出现又消失,十一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飘起,很快消失在沙漠上空。
⑧…………
⑨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
⑩一切都在庄严与宁静中进行,真理祭坛下面,预料中生离死别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全世界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人类在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灵魂洗礼。
(选自《朝闻道》第4章,有删改)
1.结合选文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题目《交换》的含义。(3分)
答:用生命交换真理。
【解析】根据“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开始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可知,题目《交换》指用生命交换真理。
2.你认为选文中的“排险者”所拥有的科学与文明,比地球文明高级还是落后?为什么?(5分)
答:高级。因为排险者知晓地球科学家仍在探索的未知真理和事实真相,而且能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传授给真理祭坛上的科学家。
【解析】结合选文内容,由“排险者把信息投射在天空上,在真理祭坛上的人看来,整个地球的天空变成了一个显示屏,而在祭坛之外的角度什么都看不到”可知,排险者传授知识的方法很特别;从科学家的反应可知,排险者知道地球科学家仍在探索的未知真理和事实真相。
3.请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黑暗的隧道”“光亮”分别指什么。(3分)
答:“黑暗的隧道”指地球上的科学家探索科学真理或事实真相的曲折过程和充满未知的现状,“光亮”指科学真理或真实真相。
【解析】细读所给句子,结合选文中科学家提出的问题可知,“黑暗的隧道”指科学家对真理的探求过程极其艰难曲折,且仍然还有很多未知的知识;而结合排险者对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解答可知“光亮”指科学真理或事实真相。
4.第⑩段中写道:“全世界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请你写出至少两点“震撼”的原因。(5分)
答:①排险者所传授的知识颠覆了科学家们的认知,令人震撼;②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用生命换取真埋,令人震撼;③人们对于献身科学的人没有生离死别的哀伤,只有尊敬,令人震撼。(任选两点作答)
【解析】“排险者是如何向科学家们传授知识的,以后对人类一直是个谜”,这是人们为排险者传授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方式而震撼;“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这是人们为科学家用生命换取真理而震撼;“真理祭坛下面,预料中生离死别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全世界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人们为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求知精神而震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9分)
无人捡拾的柴火
蒋殊
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火就映现在脑子里。
柴火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火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柴火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火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火。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火熬过漫长冬季。
在拣柴火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付。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火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火。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火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火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火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火进屋。带着雪的柴火,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火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柴火总是与炊烟相关联。柴火少了,炊烟自然也细了,绵软了。做饭的时间到了,村庄才零零落落、慢慢悠悠地燃起几缕炊烟。老人们常常做一锅饭分几顿吃,因此他们的炊烟,往往是不等燃直,就又落下去。
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火,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1.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柴火”写了哪些场景。(3分)
答:①一家几代温暖踏实围在燃着柴火的灶台边的生活场景;②孩子们秋天里在树林山谷捡拾柴火的场景;③冬日里柴火的燃烧让村庄充满人与人温情的场景;④现在农村中人口稀少,炊烟零落的场景。(答出三点即可,3分)
2.联系全文,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答:①由秋天落叶想起柴火,引出下文。②点出写作对象,“映现在脑子里”凸显柴火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之重。③吸引读者兴趣。(每点1分,3分)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第①段中作者用“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火就映现在脑子里”引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柴火”,并引出了下文对往事的回忆。从内容上看,用“一……就”的句式突出了柴火在“我”记忆中的深刻印象,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又引发读者关于“柴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的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1)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3分)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城市中的枯枝无人拣拾的现象,让作者内心感到非常可惜。(3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本句中“如同……”可以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柴火”比作“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体现了“我”对柴火弃之不用的惋惜。
(2)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火上。(3分)
答: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孩子们欣赏雪中的劳动成果时的温馨氛围和内心的喜悦。(3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跪”“挤”“看”等动词表明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描写的是孩子们围在窗台边欣赏雪景的场景,体现了温馨的氛围。
4.文章结尾说“柴火,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5分)
答:“柴火,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疑问和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捡拾柴火的失落。也借此表达出作者对以往生活(童年生活、人与人的温情、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对现在空巢村庄的无限感伤。(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探究句子的深层含义,应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分析。作者在文中先回忆了儿时捡拾柴火的事情,然后写城市及农村人不再捡拾柴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对儿时有关“柴火”的温馨回忆的怀念。由第⑩段中“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还可以看出作者心中对这种生活逝去的伤感。这个问句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借助柴火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怀念与不舍。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根据《无人捡拾的柴火》中的相关内容,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2分)
链接材料: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为整体空心化,一些农村经济社会陷入整体性衰落与凋敝,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更甚。
(选自《光明日报》)
示例: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在农村开设工厂,留住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开发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村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每点1分,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结合材料理解“农村空心化”的含义,指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只剩下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使经济无法向前发展的现象。我们在提建议时可以从资源、旅游、文化、养老、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有效建议。注意提出的建议一定要合理,可行。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给我的丝丝情谊,我不曾忘记;师长给我的缕缕关爱,我不曾忘记;书本给我的点点启迪,我不曾忘记;生活给我的滴滴印记,我不曾忘记……现在,让我将它们一一拾起。
请以《拾起的点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
【写作导引】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首先要将题目填写完整,可以抓住文题中的“点滴”二字来思考。题目设置了一个情境,已经暗示我们可以从“同学的丝丝情谊”“师长的缕缕关爱”“书本的点点启迪”等角度去诠释文题中的“点滴”。本作文题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写作目的(拾起)、写作内容(讲述真实的故事)、文章作者的身份(我)、文章的体裁(叙事)。可以从“成长”“爱”“幸福”“友情”“亲情”“师生情”等角度立意,阐明自己从过往生活中获得的感悟。
选材:这篇作文比较适合写成记叙文或叙事抒情散文。选材时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感人的事情,比如关于关爱,可以选择亲情、友情、师生情来写;关于成长,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故事来写。总之,选材要贴近生活,真实有情。
思路:①叙述爸爸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写出“拾起的关爱点滴”。②叙述初中生活中的几件琐事及自己从中获得的成长,写出“拾起的成长点滴”。③叙述克服困难时自己的点滴表现,并辅以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我”克服困难后的高兴,写出“拾起的高兴点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