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统编七下语文第五单元综合测试B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春统编七下语文第五单元综合测试B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20:08:49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七下语文第五单元 综合测试B卷
积累与运用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板壁岩位于神农架西南部,海拔2590米,直插云宵,因山势陡峭似板壁而得名。这里人迹罕至,是“野人”经常现形留迹的地方,林中多次发现“野人”的足迹、毛发、粪便等确凿证据,因此一般人不敢shè足。神农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这里成为众多动物繁yǎn生息的交叉地带,金丝猴轻捷地在林间跳跃,白鹤悠闲地在溪畔啄食,天牛缓慢地在树上爬行……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确凿( ) 啄食( ) shè足( ) 繁yǎn(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文中“人迹罕至”的“罕”意思是____;“轻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选文中的“人迹”“爬行”“众多”依次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现形留迹”是并列短语,“确凿证据”是偏正短语,“山势陡峭”是主谓短语。
D.选文中画横线的“这里”代指前面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
二、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个年轻人,经常因得不到领导的_____而生气抱怨。一天,他去拜访恩师,并向其道出了自己的烦恼。恩师听后,就领着这个年轻人到了海边,他弯腰捡起一块鹅卵石,将它扔到了一堆鹅卵石里,并问道:“你能把我刚才扔出去的鹅卵石找回来吗?”“我不能。”年轻人回答。“那如果我扔下的是一颗珍珠呢?”恩师再问,并_____地望着年轻人。年轻人恍然大悟:_____生气不如争气。生气抱怨徒劳,凭借实力_____,才是明智的做法。
A.欣赏 不以为意 更是 锋芒毕露 B.赏识 别有深意 只是 崭露头角
C.欣赏 别有深意 只是 锋芒毕露 D.赏识 不以为意 更是 崭露头角
三、默写。
(1)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风飘落的花瓣让人感动不已,龚自珍触景生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甘于奉献的精神。
(4)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孔子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5)山川有意。“(1)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望着神秀巍峨的泰山,发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2)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这是杨万里行走在万山深处,领悟生活的真意;“不畏浮云遮望眼,(3)________________”,这是王安石高瞻远瞩,给人以哲理的深思。草木多情。“草树知春不久归,(4)________________”,这是春将离去,花木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山重水复疑无路,(5)________________”,这是陆游迷失山水,得到草木的指引;“(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龚自珍辞官还乡,借花倾吐心曲;“(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周敦颐独善其身,对莲的至高赞美。
综合性学习
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名著阅读的学习兴趣,七年级某班“科幻迷”小组把《海底两万里》改编成了课本剧。
(1)组员们梳理了阿龙纳斯一行人从海底森林到格波罗阿尔岛的探险之旅,按照情节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角鲨袭击 — 拖网捕鱼 — 岛上觅食 — 潜艇搁浅
B.拖网捕鱼 — 角鲨袭击 — 潜艇搁浅 — 岛上觅食
C.角鲨袭击 — 拖网捕鱼 — 潜艇搁浅 — 岛上觅食
D.拖网捕鱼 — 角鲨袭击 — 岛上觅食 — 潜艇搁浅
(2)阅读课本剧《海底两万里·大屠杀》片段,根据你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的了解,判断(A)(B)两处台词哪一处是尼摩船长所说,并简述理由。
(那艘汽船已经离鹦鹉螺号不远了,它正在加大马力,越靠越近……)
阿龙纳斯:(略带担忧地望向不远处)那是艘什么船?
尼德·兰:(眯缝起眼睛,紧盯着来船)它靠过来就太好了,必要时,干脆把这艘该死的鹦鹉螺号给击沉了!
A:(耸了耸肩)它能把鹦鹉螺号怎么样?它能在海面上攻击它呢,还是能在水下攻击它呀?而且,我们也还是有游泳的本事的。
B:(冷冰冰地说)我要把它击沉,先生,我就是法律!我就是正义!我是个被压迫者,而眼前就是压迫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位同学看完《海底两万里》课本剧后展开了讨论,请你将他们的对话补全。
小文:凡尔纳太会写故事了!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环相扣,而且充满了想象力!
小涵:是啊,我印象最深的悬念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我知道凡尔纳为什么这么写,这个悬念的妙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7分)
楚城①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①楚城:楚王城,指秭(zǐ)归。淳熙五年(1178),陆游被宋孝宗从抗金前线召还东归,顺长江而下到达秭归时,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1.现代文学家霍松林评价本诗“巧用衬托,新颖创辟”,请举一例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本诗首句的“悲”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联系全诗和注释,说说“悲”字有哪些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③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④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⑤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孔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概⑥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改动)
【注】①跀(yuè):通“刖”,古代的一种酷刑,砍断人的脚或斩断脚趾。②恶(wù):诽谤,诋毁。③危:通“跪”,足、脚。④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⑤憱(cù):脸色改变,不高兴。⑥概:刮平斗斛的短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孔子走:_______ (2)及狱决罪定:_______
(3)形于颜色:_______ (4)固吾罪当之: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的“之”与文中“而臣知之”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久之,目似瞑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无稽之谈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皋是处罚过阴危的法官,以下哪项不是跀危放过子皋的原因( )(3分)
A.他认识到自己确实有罪,应该受到处罚。
B.子皋是孔子的弟子,他担心会因此得罪孔子。
C.子皋在断案时,反复对照法令,想找出对他轻判的理由。
D.依法处罚了他之后,子皋显出了不安和同情的神色。
5.读了本文,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阿·阿克谢诺娃的小说《沃夫卡和祖母》,完成下面小题。(15分)
①原先沃夫卡和他的父母住在北部的摩尔曼斯克。三年前,他母亲不幸病逝。他父亲是位船长,经常出海,无法关照他,好心的邻居把小沃夫卡接到自己家里住。后来,父亲决定把他送到乡下祖母那里去度假。
②开始,他并不太喜欢祖母。沃夫卡已习惯于所有亲朋好友都娇宠他,可这位祖母却并不溺爱他。就在第一天,沃夫卡扭伤了脚,疼得他号啕大哭了好久。但祖母却平静地说:“别哭啦!你又不是小孩子!”说完,就让他去商店买面包。沃夫卡只得去了。他把面包买回来,往桌上一扔,说道:“给你面包。”“你这是干什么,怎么这样说话?”祖母生气地说。沃夫卡也不答话,扭头就去睡觉。他嘴上说不想吃饭了,心里却在想,祖母肯定会来问他,并会逼着他去吃晚饭。但祖母什么也没问,也没叫他去吃晚饭。早晨起来,沃夫卡还得打水,买面包,然后到地里帮祖母干活。沃夫卡对这一切非常不痛快。有一次,他对祖母说:“您写信让父亲来接我回去吧!”“没关系,你会习惯的。”祖母答道。
③“我要把这一切都告诉我父亲。我为什么整天干活?我现在是放假,我应该休息,可我却整天干活。”“别人都在干活嘛,你又不是小孩子。”“可我才上二年级!我不过才9岁。”“所以我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我9岁的时候,早就下地劳动了。”但沃夫卡还是赌气不再好好干活了。他想,如果他干得很糟,祖母也就不会再让他干了。有一天,他没去商店,晚上祖母说:“今天我们不吃晚饭了。因为没有面包吃。”结果沃夫卡只得饿着肚子去睡觉。当祖母明白过来后对他说:“这是无济于事的,你还要住在这里,而且也会喜欢上你的祖母。”
④沃夫卡生气地瞪着她,一句话也没说。有一天,沃夫卡跟他的好朋友维佳谈起了他的祖母。可维佳却对他说:“你还不了解她,她可是个无所不能的人。村里的人谁都非常敬爱她。她懂很多,甚至还会治病。我们有个邻居有一次头疼得很厉害,吃什么药都不管用。而你的祖母很快就用草药把他治好了。”
⑤“她还会干什么?”沃夫卡兴致勃勃地问道。“什么都会,”维佳答道,“她能识别所有的草木,她还特别善于洞察人们的内心世界。”“这倒是,”沃夫卡说,“她总能知道我在想什么。”
⑥有一次,沃夫卡和祖母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祖母在森林里如入家门: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木都成了她的老相识。祖母告诉沃夫卡各种各样的小草:瞧,这棵小草专治头痛病,那棵小草专治心脏病。
⑦“你怎么会知道这些的?”沃夫卡问。“我在乡下住了一辈子,我的母亲特别熟悉这些草木,是她告诉我的。”“奶奶,那你是怎么把那个人的病治好的?”沃夫卡决心问个明白。“什么人?”“你们村上的,他头疼得很厉害,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我已经记不得了,”祖母说,“怎么治好的?你看到了吧,我知道头疼时吃那种草药管用。”“那吃药为什么不管用呢?”“因为他并不相信他能康复。”“那他相信你吗?”“是的,我把草药给他并告诉他,过三天就会好的。重要的是他信任我。”
⑧现在,沃夫卡已经喜欢上了祖母,他决心也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现在,祖母让他干什么,他都乐意去干。他喜欢祖母不像小孩子那样娇惯他。几天过去了。从摩尔曼斯克发来一封电报,祖母看了电报说:“嘿,这下你该高兴了!”“父亲要走吗?”“不是父亲要走,而是你要走。”“为什么?”沃夫卡问道。“因为你父亲希望你回去。”“那剩你一个人怎么办?”
⑨“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到我这儿来;如果不愿意,就说明你祖母不怎么样。”
⑩沃夫卡想对祖母说,他非常爱她,但什么也没说出来。他站在那儿,泪水夺眶而出。
1.“没关系,你会习惯的”,小说中祖母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3分)
A.我不会娇惯你的 B.我不在意你怎么跟你父亲说
C.我不在乎你爱不爱我 D.你会改变的
2.下面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他把面包买回来,往桌上一扔,说道:“给你面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祖母在森林里如入家门: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木都成了她的老相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写沃夫卡跟他的好朋友维佳谈话的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主人公是沃夫卡还是祖母?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4分)
父亲和苦瓜
钟芳
①父亲最爱苦瓜,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自己,其他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
②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当嫩绿的新芽探出头来时,父亲怕鸡鸭来啄食瓜苗,就用个破箩筐罩在上面。待那些小芽顺着父亲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地往上长,长出许多瓜藤时,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弯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凋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红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
③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映在一起,远看近看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风过瓜架,吹动瓜叶,瓜果摇曳,父亲总在瓜架前呆呆地站着,像想起什么往事似的。
④父亲生来命苦,八岁时就没了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度日的蔬菜,总少不了苦瓜。那时候奶奶家里的房前屋后,很多苦瓜藤自由地爬到院墙上,柴垛上。一到夏天,奶奶随手就能摘到一个苦瓜,饭上也算是有了一盘菜。奶奶想尽办法,让这盘菜好下咽些,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苦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
⑤如今,每到夏天,餐桌上总少不了父亲亲手炒的苦瓜,或独炒或炒鸡蛋或炒干鱼,盛在盘子里,看起来鲜嫩无比,清脆爽口,但我仍嫌它清苦。望着盘子里的苦瓜,又瞅了瞅父亲,勉强用筷子夹起一片,却不愿送到口里。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微微一笑,风趣地对我们几个兄妹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
⑥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在那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不容易,看着我们一个个有出息,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常对他的朋友们说,他拥有的几个好儿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财富。
⑦苦瓜由青变白再变红,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父亲有意多等待些时日,让苦瓜变红,为的是多贮存些瓜种。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等候在旁的我抢在父亲之前,高兴地摘下苦瓜,掰开皮,露出丰厚红软的果肉来,小小的馋嘴忍不住尝了一口,呀,好甜,清香纯正的甜,咽一下,直渗到骨子里去了。我有点百思不解,便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这是苦瓜的本质——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
⑧一年的苦瓜由鲜嫩变枯老,瓜藤由翠绿变枯萎。父亲也一年年变苍老了。很多时候,我看见父亲坐在屋前的空坪上,坐在苦瓜生长的土地上,像深深怀念什么似的。我想,是不是这一生清苦而淡然的苦瓜让父亲变老的?
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瓜情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我特别欣赏苦瓜藤那奋勇向上、蕴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更欣赏苦瓜那经历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父亲就如同那苦瓜,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而今儿女成家立业、安稳幸福,父亲不也是苦尽甘来吗?
(有删改)
1.文章以《父亲和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4分)
(1)本文第②段加点词语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点即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开头说“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结尾写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这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章主旨和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其实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能和你们分享的是/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一个半途而废的人/一个遗忘历史的人/……/当我变成父母师长前辈的时候/希望我的孩子会对我说/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以“我不想做一个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感,可以阐述观点……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诗歌险处(3)不小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七下语文第五单元 综合测试B卷
积累与运用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板壁岩位于神农架西南部,海拔2590米,直插云宵,因山势陡峭似板壁而得名。这里人迹罕至,是“野人”经常现形留迹的地方,林中多次发现“野人”的足迹、毛发、粪便等确凿证据,因此一般人不敢shè足。神农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这里成为众多动物繁yǎn生息的交叉地带,金丝猴轻捷地在林间跳跃,白鹤悠闲地在溪畔啄食,天牛缓慢地在树上爬行……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确凿( záo ) 啄食( zhuó ) shè足( 涉 ) 繁yǎn( 衍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云宵”,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云霄”。
(3)文中“人迹罕至”的“罕”意思是少;“轻捷”的意思是动作轻快敏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选文中的“人迹”“爬行”“众多”依次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现形留迹”是并列短语,“确凿证据”是偏正短语,“山势陡峭”是主谓短语。
D.选文中画横线的“这里”代指前面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
【解析】画横线的“这里”代指的是“神农架”。
二、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有一个年轻人,经常因得不到领导的_____而生气抱怨。一天,他去拜访恩师,并向其道出了自己的烦恼。恩师听后,就领着这个年轻人到了海边,他弯腰捡起一块鹅卵石,将它扔到了一堆鹅卵石里,并问道:“你能把我刚才扔出去的鹅卵石找回来吗?”“我不能。”年轻人回答。“那如果我扔下的是一颗珍珠呢?”恩师再问,并_____地望着年轻人。年轻人恍然大悟:_____生气不如争气。生气抱怨徒劳,凭借实力_____,才是明智的做法。
A.欣赏 不以为意 更是 锋芒毕露 B.赏识 别有深意 只是 崭露头角
C.欣赏 别有深意 只是 锋芒毕露 D.赏识 不以为意 更是 崭露头角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需结合词语意思和具体语境分析。欣赏:指领略观赏,也指认为好和喜欢。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多半用于前辈对后辈、领导对下属、老师对学生。根据“因得不到领导的”分析,第一空填“赏识”符合语境;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别有深意:别有一种深层的意思。第二空填“别有深意”符合语境。更是:表示递进关系;只是:仅仅是。第三空填“只是”符合语境;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本段主要针对年轻人而言,第四空填“崭露头角”更符合语境;故选B。
三、默写。
(1)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随风飘落的花瓣让人感动不已,龚自珍触景生情,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自己甘于奉献的精神。
(4)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5)山川有意。“(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望着神秀巍峨的泰山,发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2)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是杨万里行走在万山深处,领悟生活的真意;“不畏浮云遮望眼,(3)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王安石高瞻远瞩,给人以哲理的深思。草木多情。“草树知春不久归,(4)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是春将离去,花木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山重水复疑无路,(5)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陆游迷失山水,得到草木的指引;“(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龚自珍辞官还乡,借花倾吐心曲;“(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周敦颐独善其身,对莲的至高赞美。
综合性学习
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名著阅读的学习兴趣,七年级某班“科幻迷”小组把《海底两万里》改编成了课本剧。
(1)组员们梳理了阿龙纳斯一行人从海底森林到格波罗阿尔岛的探险之旅,按照情节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A.角鲨袭击 — 拖网捕鱼 — 岛上觅食 — 潜艇搁浅
B.拖网捕鱼 — 角鲨袭击 — 潜艇搁浅 — 岛上觅食
C.角鲨袭击 — 拖网捕鱼 — 潜艇搁浅 — 岛上觅食
D.拖网捕鱼 — 角鲨袭击 — 岛上觅食 — 潜艇搁浅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名著情节的能力。要认真阅读原著,了解内容,梳理情节。阿龙纳斯一行人从海底森林到格波罗阿尔岛的探险,潜艇航行到太平洋时,在海底森林进行一场狩猎,遇到一对角鲨,全体人员伏倒在地,角鲨视力不好,没看到他们,逃过一劫,第二天,用鱼网捕到了许多鱼,继续前进,看到了一只沉船,潜艇在驶进波罗阿尔岛的时候,意外触礁搁浅,借助五天后太平洋的涨潮,返回海洋,潜艇搁浅后,船上的人到附近陆地觅食休憩,遭到土著人围攻。所以正确的顺序是:角鲨袭击 — 拖网捕鱼 — 潜艇搁浅 — 岛上觅食。故选C。
(2)阅读课本剧《海底两万里·大屠杀》片段,根据你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的了解,判断(A)(B)两处台词哪一处是尼摩船长所说,并简述理由。
(那艘汽船已经离鹦鹉螺号不远了,它正在加大马力,越靠越近……)
阿龙纳斯:(略带担忧地望向不远处)那是艘什么船?
尼德·兰:(眯缝起眼睛,紧盯着来船)它靠过来就太好了,必要时,干脆把这艘该死的鹦鹉螺号给击沉了!
A:(耸了耸肩)它能把鹦鹉螺号怎么样?它能在海面上攻击它呢,还是能在水下攻击它呀?而且,我们也还是有游泳的本事的。
B:(冷冰冰地说)我要把它击沉,先生,我就是法律!我就是正义!我是个被压迫者,而眼前就是压迫者!
答:B。因为尼摩船长是一个反对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他勇于反抗,对“压迫者”充满仇恨,面对汽船的不断逼近,一定会奋力反击,“把它击沉”,同时,他说话时语气也应该是冷冰冰的。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尼摩船长是怒不可遏的复仇者又是良知未泯的觉悟者,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大屠杀这一章中,一艘战舰向潜艇发起攻击,尼摩船长亲自指挥,奋力反击,他说话时语气也应该是冷冰冰的,潜艇将战舰撞沉,船长获得了一份复仇的快感。所以B台词符合他的形象。
(3)两位同学看完《海底两万里》课本剧后展开了讨论,请你将他们的对话补全。
小文:凡尔纳太会写故事了!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环相扣,而且充满了想象力!
小涵:是啊,我印象最深的悬念是①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频频袭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
小文:我知道凡尔纳为什么这么写,这个悬念的妙处是②使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写作特色的能力。《海底两万里》一开始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悬念迭出,扣人心弦。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曲折生动的情节和惊人的想象力巧妙结合在一起,把新颖的艺术构思和浓郁的幻想色彩自然融合在一块,既给人以丰富的科学知识,又给人以高尚的美学享受。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7分)
楚城①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①楚城:楚王城,指秭(zǐ)归。淳熙五年(1178),陆游被宋孝宗从抗金前线召还东归,顺长江而下到达秭归时,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1.现代文学家霍松林评价本诗“巧用衬托,新颖创辟”,请举一例进行赏析。(3分)
示例一:首句以“猿鸟悲”烘托楚城之“荒”,有满目荒凉之状,今昔盛衰之感。/首句“猿鸟悲”拟人化,“猿鸟”尚且为“楚城”之“荒”而感到悲哀,侧面衬托凭吊者(人们)之悲。
示例二:末句以古今不变的“滩声”反衬了人世的沧桑巨变,诗人抚今思昔、吊古伤今的无限情意,许多不便说、说不尽处,都蕴蓄于这声慨叹之中。(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品读诗歌“江上荒城猿鸟悲”,一“荒”与一“悲”,看似“猿鸟悲”,实则“人悲”,用拟人和侧面衬托的写法,奠定了全诗悲凉苍劲的感情基调。三、四句则运用反衬的手法,用亘古不变的“滩声”来反衬常如暴风雨至的人间万事,或以“滩声”的“似旧”来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作者抚今思昔、吊古伤今,为楚王城的荒败和屈原的不幸遭遇而悲伤,更为自己和所有与屈原一样境遇的爱国志士而怨愤。
2.有人说本诗首句的“悲”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联系全诗和注释,说说“悲”字有哪些含义。(4分)
答:为楚城的荒废而悲,为屈原的不幸而悲,为自己不被重用而悲,为历史总是重复演绎却不能引起教训而悲。(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悲”是“悲伤”的意思。一悲楚城之荒芜,荒芜的楚城,啼叫的猿鸟,触动诗人的悲怨情怀,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二悲屈原之遭遇,以“楚城”“屈原祠”引出屈原,表达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悲慨;三悲作者自身抱负之难展与国家前途命运之堪忧,联系背景“陆游被宋孝宗从抗金前线召还东归”可知,作者由屈原想到了与屈原有同样遭遇的南宋爱国志士,抒发了自己中原未复、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③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④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⑤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孔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概⑥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改动)
【注】①跀(yuè):通“刖”,古代的一种酷刑,砍断人的脚或斩断脚趾。②恶(wù):诽谤,诋毁。③危:通“跪”,足、脚。④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⑤憱(cù):脸色改变,不高兴。⑥概:刮平斗斛的短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孔子走:逃跑 (2)及狱决罪定:案件
(3)形于颜色:脸色 (4)固吾罪当之:本来
2.下列选项中的“之”与文中“而臣知之”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久之,目似瞑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无稽之谈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而臣知之”中的“之”是代词。A.音节助词;B.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结构助词,的;D.代词。故选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
有一个在卫君面前讲孔子坏话的人,说:“孔子想要作乱。”
(2)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这就是我之所以喜欢而感激您的原因。
4.子皋是处罚过阴危的法官,以下哪项不是跀危放过子皋的原因( B )(3分)
A.他认识到自己确实有罪,应该受到处罚。
B.子皋是孔子的弟子,他担心会因此得罪孔子。
C.子皋在断案时,反复对照法令,想找出对他轻判的理由。
D.依法处罚了他之后,子皋显出了不安和同情的神色。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跀危放过子皋与孔子无关,B项与文无据,从原文“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等句子可知ACD正确。故选B。
5.读了本文,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4分)
示例:不偏私,不徇私,依法办事;(2分)对被处置的人给予应有的人文关怀。(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倾侧法令”可知,为官之道就得公平、公允、依法办事;从“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可知,对惩处的人要给予关怀,在百姓中树德。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孔子在卫国当相国,他的弟子子皋做了管理监狱的官员,他砍掉了犯人的脚,让这人去守门。有一个在卫君面前讲孔子坏话的人,说:“孔子想要作乱。”卫君想捉拿孔子。孔子逃走了,弟子们都跟着逃跑。子皋跟随着跑出大门,那个被他砍脚的守门人引着他逃到大门边的地下室中,差役们没有追上子皋。半夜时分,子皋问断脚人说:“我不能违反君主的法令而亲自砍掉你的脚,这正是你报仇的时候,而你为什么肯帮助我逃跑呢?我凭什么从你这里得到这样的报答?”断脚人说:“我被砍断脚,本是我的罪行应受到这样的处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当您按照刑法给我定罪时,您反复推敲法令,先后为我说话,很想让我免罪,这些我也清楚。等到案子已经定罪,您皱着眉头很不高兴,悲伤的心情显现在脸上,我看见也知道了您的心意。您并不是偏袒我才这样做的,而是您天生的本性中的仁爱之心使您这样做的。这就是我之所以喜欢而感激您的原因。”孔子说:“善于做官的人会建立恩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树立怨恨。所谓的概,是用来量平斗斛的;所谓的官吏,是用来使法律能够公平的。治理国家的人,不能失去公平。”
(三)阅读阿·阿克谢诺娃的小说《沃夫卡和祖母》,完成下面小题。(15分)
①原先沃夫卡和他的父母住在北部的摩尔曼斯克。三年前,他母亲不幸病逝。他父亲是位船长,经常出海,无法关照他,好心的邻居把小沃夫卡接到自己家里住。后来,父亲决定把他送到乡下祖母那里去度假。
②开始,他并不太喜欢祖母。沃夫卡已习惯于所有亲朋好友都娇宠他,可这位祖母却并不溺爱他。就在第一天,沃夫卡扭伤了脚,疼得他号啕大哭了好久。但祖母却平静地说:“别哭啦!你又不是小孩子!”说完,就让他去商店买面包。沃夫卡只得去了。他把面包买回来,往桌上一扔,说道:“给你面包。”“你这是干什么,怎么这样说话?”祖母生气地说。沃夫卡也不答话,扭头就去睡觉。他嘴上说不想吃饭了,心里却在想,祖母肯定会来问他,并会逼着他去吃晚饭。但祖母什么也没问,也没叫他去吃晚饭。早晨起来,沃夫卡还得打水,买面包,然后到地里帮祖母干活。沃夫卡对这一切非常不痛快。有一次,他对祖母说:“您写信让父亲来接我回去吧!”“没关系,你会习惯的。”祖母答道。
③“我要把这一切都告诉我父亲。我为什么整天干活?我现在是放假,我应该休息,可我却整天干活。”“别人都在干活嘛,你又不是小孩子。”“可我才上二年级!我不过才9岁。”“所以我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我9岁的时候,早就下地劳动了。”但沃夫卡还是赌气不再好好干活了。他想,如果他干得很糟,祖母也就不会再让他干了。有一天,他没去商店,晚上祖母说:“今天我们不吃晚饭了。因为没有面包吃。”结果沃夫卡只得饿着肚子去睡觉。当祖母明白过来后对他说:“这是无济于事的,你还要住在这里,而且也会喜欢上你的祖母。”
④沃夫卡生气地瞪着她,一句话也没说。有一天,沃夫卡跟他的好朋友维佳谈起了他的祖母。可维佳却对他说:“你还不了解她,她可是个无所不能的人。村里的人谁都非常敬爱她。她懂很多,甚至还会治病。我们有个邻居有一次头疼得很厉害,吃什么药都不管用。而你的祖母很快就用草药把他治好了。”
⑤“她还会干什么?”沃夫卡兴致勃勃地问道。“什么都会,”维佳答道,“她能识别所有的草木,她还特别善于洞察人们的内心世界。”“这倒是,”沃夫卡说,“她总能知道我在想什么。”
⑥有一次,沃夫卡和祖母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祖母在森林里如入家门: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木都成了她的老相识。祖母告诉沃夫卡各种各样的小草:瞧,这棵小草专治头痛病,那棵小草专治心脏病。
⑦“你怎么会知道这些的?”沃夫卡问。“我在乡下住了一辈子,我的母亲特别熟悉这些草木,是她告诉我的。”“奶奶,那你是怎么把那个人的病治好的?”沃夫卡决心问个明白。“什么人?”“你们村上的,他头疼得很厉害,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我已经记不得了,”祖母说,“怎么治好的?你看到了吧,我知道头疼时吃那种草药管用。”“那吃药为什么不管用呢?”“因为他并不相信他能康复。”“那他相信你吗?”“是的,我把草药给他并告诉他,过三天就会好的。重要的是他信任我。”
⑧现在,沃夫卡已经喜欢上了祖母,他决心也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现在,祖母让他干什么,他都乐意去干。他喜欢祖母不像小孩子那样娇惯他。几天过去了。从摩尔曼斯克发来一封电报,祖母看了电报说:“嘿,这下你该高兴了!”“父亲要走吗?”“不是父亲要走,而是你要走。”“为什么?”沃夫卡问道。“因为你父亲希望你回去。”“那剩你一个人怎么办?”
⑨“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到我这儿来;如果不愿意,就说明你祖母不怎么样。”
⑩沃夫卡想对祖母说,他非常爱她,但什么也没说出来。他站在那儿,泪水夺眶而出。
1.“没关系,你会习惯的”,小说中祖母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C )(3分)
A.我不会娇惯你的 B.我不在意你怎么跟你父亲说
C.我不在乎你爱不爱我 D.你会改变的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内容理解。根据文章中祖母的语言描写“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到我这儿来;如果不愿意,就说明你祖母不怎么样”可知,祖母是非常爱沃夫卡的。故C项“我不在乎你爱不爱我”是祖母最不可能要表达的意思。
2.下面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他把面包买回来,往桌上一扔,说道:“给你面包。”
答:“往桌上一扔”的动作描写和“给你面包”的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沃夫卡因为祖母不理会他脚痛,仍要求他去商店买回面包而产生的抵触情绪。(2分)
(2)祖母在森林里如入家门: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木都成了她的老相识。
答:用老相识来比喻祖母眼中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木,生动形象地写出祖母和森林、小草、树木的亲密关系,表现了祖母的勤劳和聪慧。(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往桌上一扔”是人物的动作描写,“给你面包”是人物的语言描写,结合上文“沃夫卡扭伤了脚,疼得他号啕大哭了好久”,但祖母让他去商店买面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沃夫卡对祖母不理会他脚痛,让他去买面包而产生的抵触情绪。(2)“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木都成了她的老相识”运用了比喻,把小草和树木比作祖母的老相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对小草、树木的熟悉程度和亲密关系,“如入家门”体现了祖母经常去森林,对森林如同自家一样熟悉,生动地表现了祖母的辛勤和智慧。
3.小说写沃夫卡跟他的好朋友维佳谈话的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答:写维佳告诉沃夫卡村里人对祖母非常敬爱及祖母给邻居治病等事情,丰富了祖母的形象,更全面地表现了祖母的美好品性;(2分)促使沃夫卡开始以新的眼光去认识祖母,是沃夫卡从不喜欢祖母到最后不愿意离开祖母,并希望自己也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的转折点(或者为沃夫卡对祖母感情的转变和品行的转变,希望变成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做了铺垫)。(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维佳告诉沃夫卡,他的祖母是个“无所不能的人”“村里的人谁都非常敬爱她。她懂很多,甚至还会治病”,丰富了祖母的形象,表现了祖母勤劳智慧的美好品性;这也改变了沃夫卡对祖母的态度,开始用新的眼光去认识祖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沃夫卡由不喜欢祖母到“已经喜欢上了祖母,他决心也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做了铺垫。
4.小说的主人公是沃夫卡还是祖母?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示例一:是祖母。本文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由沃夫卡对祖母的不喜欢,到被祖母的经历和勤劳智慧感动,产生敬佩之情,祖母的言传身教使沃夫卡决心也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富有智慧、受村人敬爱信任的祖母的形象。由此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祖母。
示例二:是沃夫卡。沃夫卡原来是一个被所有亲朋好友都娇宠的人,在祖母家生活,祖母却并不溺爱他。经好朋友维佳谈起祖母受村人敬爱,懂得草木习性,会治病的事情,使得沃夫卡改变对祖母的态度,逐渐喜欢祖母,在祖母的言传身教中沃夫卡变得独立、坚强、勤劳、有爱心,并决心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小说以沃夫卡对祖母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写了沃夫卡的变化过程。故沃夫卡是小说的主人公。(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人公的理解。判定一个人物是否是小说的主人公,不能只看明暗虚实或着笔的详略,而应看人物在表现中心方面的地位,在故事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中所起的作用。此题为开放题型,结合主要内容和文章主旨,言之有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4分)
父亲和苦瓜
钟芳
①父亲最爱苦瓜,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自己,其他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
②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当嫩绿的新芽探出头来时,父亲怕鸡鸭来啄食瓜苗,就用个破箩筐罩在上面。待那些小芽顺着父亲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地往上长,长出许多瓜藤时,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弯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凋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红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
③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映在一起,远看近看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风过瓜架,吹动瓜叶,瓜果摇曳,父亲总在瓜架前呆呆地站着,像想起什么往事似的。
④父亲生来命苦,八岁时就没了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度日的蔬菜,总少不了苦瓜。那时候奶奶家里的房前屋后,很多苦瓜藤自由地爬到院墙上,柴垛上。一到夏天,奶奶随手就能摘到一个苦瓜,饭上也算是有了一盘菜。奶奶想尽办法,让这盘菜好下咽些,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苦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
⑤如今,每到夏天,餐桌上总少不了父亲亲手炒的苦瓜,或独炒或炒鸡蛋或炒干鱼,盛在盘子里,看起来鲜嫩无比,清脆爽口,但我仍嫌它清苦。望着盘子里的苦瓜,又瞅了瞅父亲,勉强用筷子夹起一片,却不愿送到口里。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微微一笑,风趣地对我们几个兄妹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
⑥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在那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不容易,看着我们一个个有出息,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常对他的朋友们说,他拥有的几个好儿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财富。
⑦苦瓜由青变白再变红,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父亲有意多等待些时日,让苦瓜变红,为的是多贮存些瓜种。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等候在旁的我抢在父亲之前,高兴地摘下苦瓜,掰开皮,露出丰厚红软的果肉来,小小的馋嘴忍不住尝了一口,呀,好甜,清香纯正的甜,咽一下,直渗到骨子里去了。我有点百思不解,便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这是苦瓜的本质——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
⑧一年的苦瓜由鲜嫩变枯老,瓜藤由翠绿变枯萎。父亲也一年年变苍老了。很多时候,我看见父亲坐在屋前的空坪上,坐在苦瓜生长的土地上,像深深怀念什么似的。我想,是不是这一生清苦而淡然的苦瓜让父亲变老的?
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瓜情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我特别欣赏苦瓜藤那奋勇向上、蕴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更欣赏苦瓜那经历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父亲就如同那苦瓜,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而今儿女成家立业、安稳幸福,父亲不也是苦尽甘来吗?
(有删改)
1.文章以《父亲和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答:①用苦瓜象征父亲的品格,表达对父亲的敬重与赞美;②以父亲和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③概括了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题目的作用应联系文章内容、主旨,以及题目的表现形式来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可知,全文围绕着苦瓜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展开,所以题目概括了文章内容,以父亲和苦瓜之间的关系为叙事的线索,展开了故事情节。联系文章主旨可知,苦瓜就象征着父亲积极向上、以苦为乐的品质,作者借苦瓜表达了对父亲的敬重与赞美之情。从题目的表现形式来看,“父亲”为人,“苦瓜”为物,把人与物放在一起,引导读者思考父亲与苦瓜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4分)
(1)本文第②段加点词语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这一系列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苦瓜从爬藤、开花、结果,再到悬于棚下的整个生长过程,表现了父亲侍弄苦瓜的细致,表现了父亲看到苦瓜满架时欢欣和激动的心情。
(2)本文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拟人、比喻。“咧开了嘴”赋予苦瓜以人的特点,把熟透后露出红果肉的苦瓜比作“一朵美丽的红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熟透的苦瓜漂亮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1)这些加点的词语刻画的是苦瓜的生长过程,苦瓜长势如此喜人,是因为有父亲对苦瓜的精心侍弄。联系本段“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一句,可知加点词语表现了父亲看到苦瓜长势如此之好的欢欣与激动的心情。(2)“咧开了嘴”把苦瓜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把露出红果肉的苦瓜比作“红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拟人与比喻连用,展现了苦瓜漂亮可爱的样子。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这两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成熟之后的苦瓜的喜爱之情。
3.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点即可)(2分)
答:①从父亲一生清苦,为儿女付出,可以看出父亲有苦瓜一样的品质,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②从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乡下,精心种植苦瓜,可以看出父亲勤劳朴实;③从父亲给“我们”炒苦瓜并风趣地教育我们“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可以看出父亲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④从父亲“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可以看出父亲甘于平淡,愿为子女付出。(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根据第⑥段父亲为了子女一生辛苦操持,可知父亲有着苦瓜一样的品质,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根据第②段中的“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可知他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根据第⑤段中父亲风趣地说的话“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可知他是一个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的人。根据第⑥段中的“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可知父亲是一个甘于平淡,愿为子女付出的人。
4.本文开头说“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结尾写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这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3分)
答:写法:欲扬先抑。妙处:使情节多变,对比鲜明,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突出“我”对苦瓜的喜爱,表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亲苦瓜情结的理解;强化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解析】文章开头说“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表现了“我”对苦瓜不以为意的态度;结尾写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表现了“我”对苦瓜的喜爱与赞美。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一前一后强烈的反差,是为了突出“我”领悟父亲与苦瓜的关系以后对苦瓜的喜爱。“我”之所以喜欢上了苦瓜,是因为“我”感受到了父亲对苦瓜有着特殊的情结。欲扬先抑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人以启迪。
5.请结合文章主旨和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示例:我们在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学习文中的父亲和苦瓜身上的优秀品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学会坚守,敢于吃苦,以苦为乐,相信苦尽甘来。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联系生活实际作答,符合文本主旨,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
其实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能和你们分享的是/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一个半途而废的人/一个遗忘历史的人/……/当我变成父母师长前辈的时候/希望我的孩子会对我说/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以“我不想做一个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感,可以阐述观点……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诗歌险处(3)不小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写作指导】审题:这是一篇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分两部分:不想做某一类人;当自己成为父母师长或前辈后,希望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不想”成为怎样的人呢,材料告诉我们:“浑身带刺的、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隐身的、没有教养的、半途而废的、遗忘历史的人”,实际上,这句话就表明:“我”想做一个随和的、有个性的、有教养的、有坚持不懈品质的、牢记历史的人。
选材:凡属于人格精神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写,但无论运用何种文体去写,都要能够体现作者对做人的深刻认识。如“我不想做一个失去自我的人”,我们要做自己,做勇敢的自己,做独立的自己,做自己的神。可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写自己战胜挫折、勇往直前的生活、学习经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神。如考试失败,如何战胜挫败感,重新鼓起勇气前行,使自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做自己的“神”。
构思:文章应分为两部分,不想成为的人和想成为的人,且两部分之间有详略安排,在事实中明确中心主旨,事例翔实,切忌空谈,最后点题要精炼有力,体现我们要做有积极进取精神,有优良品质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