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一上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课件+检测(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一上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课件+检测(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29 14:53:46

文档简介

23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含义,理解其为什么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分析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及影响;
3. 分析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探讨台湾顺利回归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团体协作意识。
2.充分利用教材和导学案提供的文字材料、图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基本的历史思维方法。
3、通过课堂分组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定含义,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党的非凡智慧,培养爱党的情感。
2、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顺利实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通过讨论“台湾如何能够顺利回归”,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将被历史所抛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实践及历史地位;台湾问题的现状。
难点:分析台湾回归存在的阻力,探讨让台湾顺利回归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及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音频文件、视频剪辑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港、澳、台地区历史、现状和有关台海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资料。
3、课前按教室座位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课,完成导学案中《课前预习案》。
(二)导入新课
用大屏幕演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并播放配乐诗朗诵。(叙述)是啊,从诗中我们体会出浓浓的乡愁,(大屏幕展示于右任的诗)国民党元老的诗中也体现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那么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教材附件,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整合历史、文学知识,师生共同完成对该诗的赏析,体验诗中的离愁别绪,激发责任感、使命感及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三)新授
(教学过渡)课件展示:新中国困扰主权问题的三大领土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 这三大问题是怎么来的?
(板书)一、屈辱往事——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问题一: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分别是怎么形成的?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何不同?(这两个问题在预习案中提供较为丰富的史料,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将学生答案配上地图用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对于第二个小问题,启发学生结合第一问的答案作答。)
设计意图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沧桑历史,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阐释、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渡)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祖国统一大业到底如何完成,用什么方式来完成呢?
(板书)二、破解之道------“一国两制”构想形成
问题二: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
将提示项展示在大屏幕上(雏形、酝酿、形成、成熟、宪法保证、确立)指导学生看教材第一目,自主完成,最后展示答案。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重在落实,但我并不因此而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仍然将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根据关键词找答案的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归纳演绎的能力,又能较好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课改精神。
(教学过渡)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来的?(学生回答“台湾”后引出问题三)
问题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认识“一国两制”提出的意义?
(第一问学生非常熟悉,第二问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应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然后鼓励各小组代表畅所欲言,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并将答案予以展示。)
设计意图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及政治史专题的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与创新思维。教学中应重点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构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也为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学过渡)“一国两制”对港澳地区与台湾地区的细微差别是什么?(答案:可以驻军与否是差别所在,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而台湾地区“驻军”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台湾可以驻军。)接着,教师适时引出下一子目,虽然一国两制是首先针对台湾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构想却首先在港澳地区得以实践。
(板书)三、花香满园——港澳回归(幻灯片展示标题)
1、让学生观看一段小影片《邓小平谈香港》。
根据片中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归纳“一国两制”在香港得以实践的步骤。(答案: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师生一起分析“主权换治权”的实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0年,人大通过《基本法》;1997年恢复行使主权)
设计意图
本部分是教学重点。教材着墨较多,但纯文字讲授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根据教材内容播放一段小影片,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探求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师生共同欣赏中英政权交接仪式当日的镜头。
设计意图
学习本课,学生最想看到的就是这段影片,因此播放它能够在课堂上掀起一个小高潮。
(教学过渡) 提问:香港回归有什么意义?(学生自主归纳完成)
设计意图
对香港回归意义的归纳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既是对前面影片的一 个自然总结,同时因为香港回归的意义之一是为澳门回归提供借鉴,由此转入对澳门回归的学习。
3、 师生共同观看澳门回归的动画(播放“七子之歌”,渲染气氛)
设计意图
澳门回归内容,教材着墨不多,但学生同样感兴趣,所以略作补充,以“七子之歌”为背景音乐制作一小段动画,播放时,我做旁白,最后定格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家了”的图片,教室内再度被爱国主义情绪感染,学生内心再起波澜。
问题四: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何在?(结合大屏幕展示的材料,小组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
根据相关的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这个学习目标很容易达成,学生的思维逐步活跃起来。
(教学过渡)课件展示“美利达自行车”、“捷安特自行车”的广告牌,这两款自行车在我们学校车篷里比比皆是,知道这两个品牌产地在哪吗?(答案:台湾)教师适时指出,目前海峡两岸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由此引入下一目教学。
(板书)四、海峡新潮——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演示)在大屏幕上以动画方式演示台湾问题交流与逆流并存的现状。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针对“台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问题五: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国共两党时隔60年再度握手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认识?“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践存在什么阻力?我们如何让台湾顺利回归?
(各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展开讨论,进行信息交流、思维碰撞,最后展示讨论结果,由教师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
台湾问题比较复杂敏感,课堂上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情绪,把他们的思维引导正确轨道上来。因此设计问题五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在热烈讨论的氛围中结束学习既让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同时也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本课内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岸统一,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成为现实!
(五)布置作业:完成导学案的相关题目

评 测 练 习
一.选择题
1.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中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问题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
A毛泽东当时已提出“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C、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2.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前者自治权利较小,后者享有高度自治D.前者是不平等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国际问题
3.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 D.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4.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得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
A、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三通” B、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C、两岸分别成立海基会、海协会 D、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5.2005 年 4 月 29 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在北大发表演讲说:“当然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 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我认为这个基础在哪里呢 ? 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名义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名义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提出来”。这里连战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指的是
A.中国加人 WTO 的现实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国民党必然会在台湾重振旗鼓 D.海峡两岸人民都希望中国富强、统一
6.在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方多次提出“主权与治权应分开”,其根本意图是( )
A.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      B.促使香港脱离中国
C.继续维持英国的殖民统治    D.保持香港的自治权
7、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们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朌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8、2014年2月19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边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这充分说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一)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二)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材料二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200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请回答:
(1)诗歌(一)中的“黄豹”“海狮”分别指的是什么?

(2)诗歌(二)中“郑氏的英雄”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一构想的含义是什么?用事实说明这一构想是正确的。

(4)材料二中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D 6.C 7.B 8.B
9.答案:(1)“黄豹"指香港,“海狮”指英国。
(2)“郑氏的英魂”是指郑成功收复台湾。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勇气和能力。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其含义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充分说明了这一构想的正确性。
(4)虽然近年来两岸互信基础屡遭破坏,但是由于两岸进步人士的努力,两岸关系有了新的转机。可见,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就能实现和平双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 李香莲)
课件35张PPT。《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新中国困扰主权问题的三大领土问题是什么?
这三大问题是怎么来的?屈辱往事 澳门问题的由来?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
1842《南京条约》香港岛九龙1860《北京条约》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 界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香港问题的实质?就是国家主权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
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台湾问题的实质?
——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
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霸占台湾。
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还给中国。
1945年: 《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把台湾还给中国。
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知识窗:台湾问题的由来雏形 酝酿 形成 成熟 宪法保证 确立—“一国两制”构想形成1 .“一国两制” 构想怎样形成破解之道酝酿:
形成: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
成熟: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宪法保证:
确立:1982年新宪法第31条。
1984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雏形: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由解放台湾到提出一国两制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形成1 .“一国两制” 构想怎样形成
2. “一国两制” 的内涵破解之道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高度自治,和平统一。One Country Two Systems提示:一国两制对港澳与台湾的不同点—“一国两制”构想形成1 .“一国两制” 构想怎样形成
2. “一国两制” 的内涵
3. “一国两制” 提出的意义破解之道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①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义
理论的重要组成。
②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③指导香港、澳门问题成功解决。
④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1.”一国两制”的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和平统一方针具体对台政策“一国两制”1979年1981年80年代以后《告台湾同胞书》九条方针形成成熟理论2.”一国两制”的内涵有哪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和平统一小结—“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1. 成功实践在香港花香满园1、成功实践在香港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归纳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走向实践的步骤、原因和意义。1990年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英国是根据过去签订的条约管治香港的,这些条约是有效的。””“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
—— 撒切尔夫人 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我们)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
——邓小平请思考:港澳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是什么?邓小平为什么说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香港回归影响是什么?原因: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提高;
2、“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完善指明方向;
3、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4、有法可依:《联合声明》提供解决的法律依据
5、九七临近,时机成熟在对待国家主权问题上,新中国同清政府采取
完全不同的态度,这种不同态度是由不同的
综合国力和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决定的。
收回香港既是洗刷近代史上留下的耻辱的
重大行动,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必要措施。—“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1. 成功实践在香港花香满园2. 成功实践在澳门大三巴牌坊 葡金赌场澳门新口岸葡国旗降下葡国旗收起中国旗升起欢呼的人群舞动的女孩回归纪念塔 回归纪念塔澳门回家了 1999.12.20澳门回归的重要条件、概况及意义回答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1)对中国:
① 洗刷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
②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
③标志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④证明一国两制理论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成功典范。(2)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创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合作探究——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海峡新潮1979年,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80年代,两岸三通限制放宽。1992年,达成“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台湾岛内“台独”势力仍然猖獗,阻碍祖国统一大业。血浓于水,台湾也渴望回家!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005年3月) ????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为什么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国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思考国共两党时隔60年再度握手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
习近平:尊重台湾同胞选择的社会制度思维拓展国共两党时隔60年能再度握手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认识?原因和条件:
(1)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
(2)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愿望,人民渴望统一
(3)祖国大陆经济政治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高
(4)改革开放以来两岸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联系日益密切
(5)一国两制政策提出,并在港澳成功实践认识
(1)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心愿,民心所向
(2)中国统一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共同排除外国干涉势力阻挠,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3)台独势力猖獗,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4)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假设台湾用”一国两制”回归了,设计一个
   台湾回归前后的大事流程图.双方谈判签署《联合声明》制订《基本法》回归仪式设特别行政区祖国统一大业屈辱往事——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破解之道——“一国两制”的提出
花香满园——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新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课堂小结 两岸的统一
大势所趋
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