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一上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一上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29 15:52:01

文档简介

铭记历史,勇于担当
——从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反思中日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抗日战争的意义。
(2)识记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日本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日本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3)通过两次侵华战争中日关系的走向分析,结合社会热点,提倡学生理性爱国。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两次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证明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②多重史观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教学难点:
当今中日纷争不断,通过两次侵华战争中中日关系的分析,学会正确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音频资料、PPT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方法:讲解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07年温总理在日本议会演讲时曾提到中日两国人民长达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的、不幸的历史所阻断。那“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的、不幸的历史”始于何时何事?又终于何时何事呢?(播放歌曲《深蓝》)
生:始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终于1945年的抗日战争。
师:去年我们送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今年我们又迎来了抗战胜利70周年。面对中日纷争不断的现状,我们应如何从这两场侵华战争中审视中日关系,又该如何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回顾两场战争的相关事实,进一步反思中日关系!(由此导入,PPT展示课题)
(二)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展示)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学习目标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在日本的新编教科书中对两次战争的原因做了如下表述:(材料展示)
日本新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原因性质的表述:
“清(政府)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基本上是着眼于国土的防卫,并非早就准备对大陆采取攻势”。
关于卢沟桥事变2005年送审本强调:“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师:日本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的国土防卫,是偶然性事件;而抗日战争也仅仅是小摩擦;总之,战争之所以爆发全是日本不得已而为之,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结合着学案中所给出的材料分析两次战争爆发的背景,来证明日本是蓄意为之。
自主探究1:历史不容篡改:两次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
甲午之战绝非偶然
材料一: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材料三:
材料四:“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这首在朝鲜广泛传诵的歌谣,是十九世纪末期朝鲜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人民贫苦不堪,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的生活写照。连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也向沙皇预报:“全朝鲜陷于沉重而日益增长的激愤情绪已有相当时日,这种激愤情绪极易转变为公开的暴乱。”果然,1894年东学党武装起义在全罗道古阜郡爆发了。
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抗日战争不可避免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东方会议后田中义一密奏
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1933年5月8日,蒋介石在崇仁总指挥部对各级剿共军官发表长篇讲话,中心意思是:(1)只要剿匪成功,攘外就有把握。(2)日本的侵略,就是共匪所招致的。……。(6)愈是非常时期,越要小心谨慎,注重智谋。
材料四: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
根据材料分析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生:回答略
由此可见,战争不可避免,侵华战争,日本本是蓄谋已久。尽管是在铁的证据面前,日本仍是避重就轻,否认历史,粉饰历史。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有力的证据再次证明侵华战争确实存在,而且还给我们中国带来了深重的伤害呢?
生:学生列举侵华史实
师:日本侵略者累累罪行不容忘却;当然面对气势汹汹的侵略者,中国人的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华儿女所参与的一次又一次的抗战证明了侵略战争的确存在着。
我们有数以万计的证据来证明侵华战争是不容置喙的事实。同样,我们也接受了战争的结果。两次战争的结果是一败一胜。
清政府败在腐败无能,败在封建制度的落后上。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的脊梁用戊戌变法顶起了中国的未来,开始变法图强,企图增强国力;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胜在了国共两党抛弃前嫌,精诚合作,胜在了全民族的团结一致。抗战结束,我们收回了宝岛台湾,结束了屈辱的历史。
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中国人告别了悲伤,挺直了腰杆,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着屏幕上所给出的图片,从革命史观思考抗日战争的意义?

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师:现代我们结合材料再从全球史观来分析一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二战中“三巨头”对中国抗战的评价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2005年8月12日《环球时报》
生:回答略
师:在二战中,中国战场牵制64%的日本陆军,歼灭日军150万人,但是中国人民也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铭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下面我们结合两次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联系当今社会热点,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提示:可以从中日关系的历史、中国、日本以及普通民众等角度考虑)
日本参拜靖国神社 钓鱼岛争端 纵火焚烧丰田4S店
生:回答略
师:两次侵华战争是历次高考的热点,我们结合着2014年的高考题再次回顾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师: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史观
本节课已接近尾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已经从知识层面对本节课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下面我们从本节课所应用的学科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用到了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原则,多重史观,以及结合历史关注社会热点等学科知识。
“虽有其心,难有其力”是尴尬,“虽有其力,难有其心”是悲哀。走在复兴之路的中华儿女,理应反思反省,应有其心;自当抗耻拒辱,当有其力。在面对纷争不断的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勇于担当。
板书设计:
铭记历史 勇于担当
一、历史不容篡改:
两次侵华战争的背景
二、历史不容忘却
列举日本侵华史实及中国军民的抗争史实
三、历史必须借鉴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四、历史必须反思
中日关系的认识
评测练习
1、(2014年山东文综,18)“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3、(2014·四川文综·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13年安徽文综,16)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B.①④????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C.②③???????????D.③④
5、(2010年课标全国,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6、(2010年天津文综,8)《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课件20张PPT。 我希望我的这次访问能成为一次融冰之旅。……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人民长达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是始于何时何事?又是终于何时何事呢?始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终于1945年抗日战争 铭记历史,勇于担当
——从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反思中日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史实。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抗日战争的意义。
3、探究中日关系的走向,提倡理性爱国。一、历史不容篡改日本新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原因性质的表述:
“清(政府)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基本上是着眼于国土的防卫,并非早就准备对大陆采取攻势”。
关于卢沟桥事变2005年送审本强调:“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事实真的如此吗?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一、历史不容篡改结合学案材料分析两次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
明治维新后,日本势力增强。鉴于本国国情,制定了“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中国:
清政府腐败无能,盲目自大。
国际环境: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等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掘取更多的利益,不干涉日本侵略。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一、历史不容篡改结合学案材料分析两次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抗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根本原因)
中国:
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国际环境: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日本。田中奏折二、历史不容忘却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日军占领南京后,日军少尉向井、野田在南京紫金山下进行杀人竞赛。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进行报道,称向井已杀了106 人,野田杀了105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所以胜负难分,他们还要以杀满150个中国人为目标比赛下去。
这是当时《东京日日新闻》对此事报道的影印件。“731”人体细菌实验二、历史不容忘却日军在徐州会战中
将被俘的中国军人
刺死。(印有日本军
方“不许可”发表字
样)冻伤实验鼠疫患者尸体解剖伪满政府抢夺军需日本军官教中国儿童学日语二、历史不容忘却这是野蛮的侵略者在神圣的中华大地上,制造的人间惨剧!
黄海大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二、历史不容忘却 淞沪会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 百团大战
“英雄无敌正义无敌”这是英雄的中华儿女用血和泪谱写的不屈赞歌!三、历史必须借鉴两次战争的结果:一败一胜败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败在封建制度的落后。《马关条约》签订变革政治制度,提高综合国力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胜在全民族的抗战。
这是一段屈辱历史的终结!收回台湾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辛丑条约》签订根据所给图片从革命史观的角度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下面材料分析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意义?二战中“三巨头”对中国抗战的评价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2005年8月12日《环球时报》四、历史必须反思日本参拜靖国神社 钓鱼岛争端 纵火焚烧丰田4S店结合两次日本侵华战争联系当今社会热点,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
①中日关系经历了“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和平友好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但针对当代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立场,我们应保持足够的警惕。
②呼吁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信守和平承诺,妥善处理历史问题;
③中国应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
④呼吁国民要理性爱国。(全国新课标1卷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链接高考【参考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考点】抗日战争与新史观
【考查能力】分析提炼信息能力,深刻理解与综合运用新史观的能力,综合辨析与表述能力,以及综合历史研究方法与素养。【解析】1960年的教科书,深深地打上了“左”倾时代的印记。过于凸显共产党的在抗战全程中的作用,强调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被迫性与消极性,有违唯物史观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方法。浏览目录,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与所学教材的不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学生不难理解应当增加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战的史实。如:淞沪会战、中国远征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等内容。链接高考课堂小结:1、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原则:
第一手材料 第二手材料
2、多重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等
3、结合历史,关注社会热点:
柴静《穹顶之下》:关注环境
中国梦:民族的抗争与现代化之路
勿忘国耻、矢志强国
理性判断、冷静思考
以史为鉴,勇于担当
 “虽有其心,难有其力”是尴尬,
“虽有其力,难有其心”是悲哀。
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华儿女
理应反思反省,应有其心;
自当抗耻拒辱,当有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