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16世纪后,起源于德意志本民族语言的“Deutschland”一词,使用越来越频繁,成为德意志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称谓,并逐渐取代拉丁语名称日耳曼尼亚(Germania)成为德国的国名。德国国名的变化 ( )
A.折射出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B.摧毁了罗马教廷的宗教权威
C.缘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D.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统一进程
2.下表所示为15、16世纪部分学者关于君权的论述。这些主张( )
论述 提出者
统治者为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意]马基雅维里(1469—1527)
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君主是国家主权唯一的承担者 [法]让·博丹(1530—1596)
A.顺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
B.折射出欧洲政局的四分五裂
C.表明神权与君权的矛盾缓和
D.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推广
3.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民对于“民族”的含义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如“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人都是平等的且共同组成法兰西民族”等,这样的认识几乎成为当时国民的共识。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共和政体得到国民认同
B.资本主义发展催生启蒙思想
C.法国开始成为民族国家
D.大革命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
题组2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4.阅读下表《维也纳会议的部分内容》。
内容 概况
外交制度 制定《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
会议分级 召开制度 如将讨论主权领土问题与功能合作领域的会议分开,此后国际上逐渐采用分委员会制、秘密会议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开会
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 )
A.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B.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在国际关系上形成了欧洲大国均势局面
D.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洛林的争执问题提出了处理原则: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这反映它倡导的原则是( )
A.提交给罗马教廷进行仲裁
B.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
C.提交维也纳会议讨论解决
D.由国际联盟大会作出仲裁
6.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建立了英、俄、普、奥、法联合称霸的,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又称“均势体系”。该体系( )
A.带来了欧洲的永久和平
B.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C.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D.扩大国际法应用范围
题组3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7.下图是近现代某一国际条约部分条款的内容,这一条约所属的国际体系是( )
(三)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8.下表中国际法发展的历程说明( )
年份 国际法内容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919年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
1945年 《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A.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B.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弱
C.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
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得到根本遏制
9.联合国吸取国际联盟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大国一致”原则( )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立
B.20世纪60年代因第三世界崛起而动摇
C.对维护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D.已经不适应国际局势发展的需要
10.国际法院成立之初被视为联合国系统中最不成功的机构,认为它为发达国家的霸权地位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纪70年代,国际法院重申法官背景的多元化,进行诉讼程序的改革,并尽可能减少大国政治对于司法的影响。国际法院的改革 ( )
A.推动“大国一致”原则的形成
B.有利于推进国际社会法治化
C.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D.表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遭到抵制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在欧洲中古时期的庄园里,领主除了在庄园里行使经济特权外,还对于自己领地上的人民享有司法权。庄园中的农民和农奴,遇有纠纷只能在庄园法庭进行诉讼。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庄园的司法权逐渐削弱,最终丧失了司法权。这种转变表明 ( )
A.领主和管家放弃主持庄园法庭
B.教会法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C.民族国家的兴起加强司法统一
D.庄园是中古时期西欧主要基层单位
12.中古时期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蒙昧”的地方,但同时,中古时期的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以下选项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中古后期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形成
B.自治城市兴起与欧洲的分裂
C.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民主制度建立
D.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联系加强
13.以下是各主要参战国在讨论战后某协议的主要主张和诉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普鲁士哈登堡:要求法国至少付12亿法郎赔款。
奥地利梅特涅:未提出确切赔款数额,但赞成在普鲁士人和其他联盟国之间取平均数。
英国卡斯尔雷:法国必须付出代价,但战争不能变为一场不分青红皂白和毁灭性的掠夺。
俄国沙皇:不支持普鲁士报复法国,急于取得法国支持以削弱奥斯曼帝国。
A.普鲁士最终取得战争胜利,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B.建立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
C.开创用国际会议和谈判的形式结束战争的先例
D.大国间战争激发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权一直被认为是纯粹的国内管辖事项,很少受到国际法的制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增加了七项关于人权的条款,1948年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这说明 ( )
A.各国人权保护的权力已经转让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主权受到严格限制
C.人权的国际保护得到一致认同
D.人权保护上升为国际条约义务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典型代表。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规定了成员国应尽的裁减军备、维持和平、公开外交的主要义务与职责,并实行委任统治制度。但是盟约在裁减军备方面的规定对各国政府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对国际联盟成员国发动战争留有余地;规定国际联盟大会和国际联盟行政院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美国始终拒绝加入国际联盟,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继退出,不受盟约的约束。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安理会通过决议后联合国便可以对危机实施武力干预而无需经过会员大会的表决。在欧洲,由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领土实行分区占领,进行了比较彻底的非纳粹化运动。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单独占领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设立了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不顾西方大国的反对,力主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并成功地推动将此主张写进了联合国宪章。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
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无法实现和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为建立持久和平所做的努力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对德意志本民族语言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侧面反映了当时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A项;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廷的宗教权威,但并未摧毁,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想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德意志国家统一于19世纪70年代,排除D项。
2.A 解析 据材料可知,15、16世纪部分学者认同君权的扩张,这些论述适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欧洲政局的分裂,排除B项;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神权与君权的矛盾日益突出,排除C项;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推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使法国人民对“民族”有了新的理解,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共和政体的内容,排除A项;启蒙运动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时,法国已经建立起民族国家,排除C项。
4.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维也纳会议对外交代表、会议分级召开制度进行发展,推动了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故选B项;近代外交制度建立于17世纪,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大国均势局面形成的内容,排除C项;开创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先例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D项。
5.B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张用国际会议、谈判缔约等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故选B项;“罗马教廷”不符合题意,与题干中“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有出入,排除A项;维也纳会议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无关,排除C项;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排除D项。
6.D 解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故选D项;“永久和平”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欧洲国家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排除A项;17世纪时,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排除C项。
7.C 解析 由条约中的信息可知,这是《九国公约》中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的具体表述,所以该条约所属的国际体系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8.C 解析 据所学可知,由集体制裁到“全体一致”原则再到“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各国的独立主权问题,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加强,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排除D项。
9.C 解析 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加快国际矛盾的解决,对维护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故选C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排除A项;第三世界崛起对“大国一致”原则没有影响,排除B项;“大国一致”原则至今仍具有生命力,排除D项。
10.B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法院改革,推动了法官背景的多元化,使发展中国家人员也有机会担任法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平等,侧面体现了国际社会法治化的推进,故选B项;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推动了“大国一致”原则的形成,排除A项;《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排除C项;冷战结束后,美国致力于构建单极世界,排除D项。
11.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强化了权力,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兴起,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加强了司法统一,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领主和管家不是主动放弃主持庄园法庭的,主要是由于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兴起,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教会法在庄园法庭中的应用,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中古时期的欧洲蕴含着近代文明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后期欧洲王权强化,推动民族国家形成,故选A项;自治城市兴起属于中古时期欧洲的“觉醒”,但欧洲的分裂并不是中古时期欧洲的“光亮点”,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在17世纪,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16世纪, 排除D项。
13.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场战争是拿破仑战争,它们讨论和构建的体系是维也纳体系, 各国的主张体现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特点,故B项正确。
14.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人权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保护上升为国际条约义务,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权问题在国际条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是各国转让人权保护的权力,排除A项;题干主要涉及的是人权,并未提及国家主权,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对人权的国际保护越来越多,并未提及各国对人权保护的认同态度,排除C项。
15.参考答案 (1)原因:《国际联盟盟约》对成员国缺乏约束力;美苏等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运行机制存在弊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局限性;英法等大国以国联为实现利益的工具等。
(2)努力:成立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对德日两国进行民主化改造;建立国际法庭,惩治战争罪犯;完善了国际法,制定了《联合国宪章》,推动民族自治和民族独立等。
意义: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