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一上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一上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29 15:59:07

文档简介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08版岳麓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
1.明初因胡惟庸案所引起的政治体制上的重大变革是
A.以中书省总政务
B.罢中书省,政事分隶六部
C.废行省,分设三司
D.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2.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3.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清顺治时 D.清康熙时
4.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是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④扩大了各藩王的权力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5.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6.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军机处设置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7.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9.当东方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
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B.开辟新航路
C。进行政治革命确立民主政体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0.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点,下列哪一现象不符合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A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B.明中叶后,大学士具有票拟资格,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C.清初军国重务一般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D.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11.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二、非选择题:
12.请你读一读下面这段史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①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②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③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13.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75)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你同意孟德斯鸠的观点吗? 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课件13张PPT。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②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与影响中央的直接辖区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 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② 设置刺史 ,监察地方
③ 酎金夺爵 措施:影响: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王国问题的产生2、王国问题的解决①汉景帝采取的措施与效果(一)汉代(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唐朝设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积极: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居于绝对上风; 
消极:但造成 “三冗”两积的社会危机(1)原因:(2)看法收精兵
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监察,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禁军归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制钱谷措施:藩镇太重,君弱臣强(三)宋代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特点?1、军权入手
2、分权以集权
3、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4、重文轻武
5、釜底抽薪 消除基础
二、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明废除丞相 设内阁废除丞相的原因、影响明朝内阁设立和发展的过程: 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开始参与军事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进一步提高,阁臣权力更大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无决策权一定程度制约皇权不能制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性质:丞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内阁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皇 帝 军机处 内 阁
六部
日常事务清朝中枢权力机构二、皇权与相权的斗争2、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1、直接目的
2、职权范围
3、评价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传达皇帝的旨意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B【问题】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进步性:(2)消极影响: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① 政治上, 一人独尊易造成专政暴政;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自由及权利,
②。经济上,束缚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③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 郡县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同上同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1、中央集权日益强化,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废除。小结: 1、 行省制度的设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制度的影响:明清时期基本沿袭元制,稍加变动。《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设计
课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时:1
教材
教材版本: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章节: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教材分析:
【知识主线】: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三个部分。
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部分。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1)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与“七国之乱”;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的发展历程。
2、能力与方法: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总结学习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理性、全面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
2、小组合作探究:八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组,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互查质疑基础知识。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学习小组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深化认识,帮助学生将所获得的片段知识同正在研究的问题结合起来,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组合,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
3、问题式教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少而精,抓住教学的关键之处。创设学生小组合作的问题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
3、创设情境、巧妙利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应有的情感。
六、教学思路:围绕 “中央集权这条主线展开教与学。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填写表格和上网查找资料的任务,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将课本内容重新整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的灵活性,既把握知识结构的主线又明确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
七、课前预习:
1、尝试完成:课前预习案。
2、上网查找相关图片、内容。
八、教学过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难点
论从史出地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五、教学方式
采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互讨论。
六、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和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设计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由此导入新课。
(三)板书设计: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西汉王朝的分权集权
⑴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⑵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⑶汉武帝加强皇权
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1.明朝: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⑵明成祖设立内阁
2.清朝:⑴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⑵雍正设立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统治者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让学阅读并思考问题:“秦汉在地方行政设置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讲述: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承袭了这种制度。西汉与秦地方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
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文帝时,“同姓王”势力迅速扩大,严重影响着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吴王刘濞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公开举兵反叛--这便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结果:诸侯国的军事和政治权力收归中央,但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问题:汉武帝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中朝(中央)参考第三课小字
(2)、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推恩令
问题:汉武帝的措施有何作用?
(见课本小字)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的专权。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收精兵
[资料]
赵匡胤,一介武夫出身,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尽力削弱地方权力,一切收归中央,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统得过死,形成负面效应。
五代时期,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赵氏深知,故杯酒释兵权中,自叹不快乐,臣问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人生如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引导学生讨论,加深认识)
削实权
制钱谷
3、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特点?
1、军权入手
2、分权以集权
3、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4、重文轻武
5、釜底抽薪 消除基础
4、评价。
问题: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1)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消极方面。史称“三冗地积”,即冗官、冗税、冗兵,积贫、积弱。
到了宋代以后,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二、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1、明废除丞相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了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后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做法吗?
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过渡: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8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学生答)设立殿阁大学士帮助他处理政务。
完成表格1.2
明朝内阁设立和发展的过程: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内阁
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开始参与军事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中期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进一步提高,阁臣权力更大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职权
?参与决策
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性质:丞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内阁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二、皇权与相权的斗争(2、)清朝设立军机处
1、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原因?
(学生答)军机处设置于清雍正年间,是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又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
2、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答)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但他们的地位比较低下,因为他们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3、那么,军机处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答)军机处能够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时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当堂巩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传达皇帝的旨意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三、小结:
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可以通过以下知识结构图示来加深理解: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示意图: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讨论: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消极影响: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① 政治上, 一人独尊易造成专政暴政;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自由及权利,
②。经济上,束缚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③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的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