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14:11:07

文档简介

2024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
本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王国,属于“国上之国”,王国与邦国代表了当时国家类型的两种形态,而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特殊性之一也就在于中央王国与诸地域的邦国所存在的这种特殊关系。”他力图说明当时( )
A. 等级森严的阶级关系 B. 宗法分封制的特殊性
C. 早期国家结构的特点 D. 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信息表明的是夏商周时期中央王国与诸地域的邦国的关系,显示出政权的结构及特点,而夏商周属于中国早期国家,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邦国的关系,而非秩序、等级森严,排除A项;宗法、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不能概况材料信息,排除B项;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以偏概全,是周代的政治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 陆贾在游说南越王赵佗臣服于汉朝时说:“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陆贾的主要用意是( )
A. 叙述楚汉战争的客观过程 B. 阐明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C. 炫耀汉朝强大的军事实力 D. 突出汉朝建立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陆贾在游说南越王赵佗臣服于汉朝时,宣扬汉高祖推翻秦朝和平定海内的历史功绩,认为汉高祖能够打败强大的对手、平定海内,都是天意所致,从天命的角度说明汉朝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从天命角度论述汉朝建立的合法性,排除A项;阐明秦朝灭亡的必然性不是陆贾的主要目的,目的是因出汉朝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未炫耀汉朝军事实力,而是从天命角度论述汉朝统治的必然性,排除C项。故选D项。
3. 据《隋书》记述:文帝时左藏(国库之一)所贮为钱帛、什彩,大抵是从天下赋调中取得;而右藏(亦国库之一)所贮的金玉、珠宝等物,有的是在市场交易中取得,更多的则是来自地方官员从民间征收的贡纳。这种做法到炀帝时变本加厉。由此可知,隋朝( )
A. 租调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B. 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松弛
C. 基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D. 民众承担的法外赋税沉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左藏”中的“天下赋调”是民众负担的法定赋税,而“右藏”中的物品,一部分是从市场交易中获得,更多的是来自地方官员从民间征收的贡纳,这是法外的负担,而且到隋炀帝时期“变本加厉”,说明隋朝民众承担的法外赋税沉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赋税制度遭到破坏,是增加了新的剥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4. 明太祖提出的“中国既安,守在四夷”治边理念为明朝诸帝所继承,明朝自开国起便修筑长城、严防北方蒙古的袭扰;明成祖迁都北京,又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战略格局。这反映出明朝( )
A. 防备北方边患始终是政治活动的焦点 B. 坚持以防御为主边疆政策
C. 将羁縻统治作为治理边疆的指导方针 D. 旨在维护朝贡体系的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中“中国既安,守在四夷”的治边理念、修筑长城、“天子守国门”等信息可知,明朝的边疆政策主要以防御为主,B项正确;明朝边患长期是“南倭北虏”,而且政治活动的焦点大部分在内部,排除A项:明朝是用军事防御措施治理边疆的,不是用羁縻手段,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关系,而非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 1874年,越南被迫和法国签订条约,法国承认越南的独立,越南受法国保护。此后法国加紧侵占越南,越南在向清朝求援与降法拒清的问题上反复改变态度,清政府坚持宗藩关系,法国坚持1874年条约。1885年中法战争后,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这反映出当时( )
A. 越南对外政策成为中法战争爆发的根源 B. 法国依据国际法惯例处理法越间的争端
C. 西方殖民扩张严重冲击了清朝宗藩体系 D. 清朝政府对世界局势变化依旧茫然无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1885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侵略越南,迫使中国传统宗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南签订《法越和平同盟条约》,造成越南夹在中法之间鼠首两端,最终法国挑起中法战争,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这反映出在西方殖民侵略的冲击下,清朝已无力维持传统宗藩体系,C项正确;中法战争爆发的根源是法国的殖民侵略,排除A项;法国是殖民侵略行为,排除B项;清朝政府对世界局势变化依旧茫然无知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胡适等人所提倡的“文学革命”仍局限在“城市中的新兴知识分子和工商业阶层”的时候,以晏阳初为首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欧洲开展起面对华工的“识字运动”。通过与华工的密切接触,晏阳初切身体会到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就蕴藏在这些目不识丁的华工身上。这说明( )
A. 国内外环境的差异造成新文化运动启蒙对象的变化
B. 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社会底层力量的重要性
C.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已转变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D.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中国社会变革新力量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材料“切身体会到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就蕴藏在这些目不识丁的华工身上”,可以看出部分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中国劳工的力量,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启蒙对象的变化与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社会底层民众力量的重要性,而非中国国内的思想转变,排除C项;中国社会变革的新力量是指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促使社会变革新力量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表是全国抗战前晋察冀北岳区五台县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这可用于直接研究当时( )
阶层 占总人口的比例(%) 占总土地的比例(%/6) 人平均地(亩)
地主 5.16 19.8 14.70
富农 664 14.7 8.50
中农 29.87 37.5 4.80
贫农 42.20 20.2 1.80
崔农 3.27 1.2 1.40
赤农 9.56 2.5 0.92
小手工业 1.69 0.7 1.50
商人 1.17 3.3 10.70
其他 0.44 0.1 1.10
A. 土地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B. 传统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C. 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行性 D. 根据地政治建设的迫切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前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材料看,地主和富农、商人人口占比少,但占总土地的比例和人均土地占有数值较高;贫农、赤农人口占比高,但人均土地占有数值低,这说明需要调整土地政策,A项正确;根据材料看不出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行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地建设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8. 新中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从1953年4月开始全面铺开。针对当时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低是否会影响选举的疑问,周恩来明确指出:“普选的关键决定于人民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并不决定于人民的文化程度,更不决定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周恩来意在说明( )
A. 国家正面临新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B. 人民代表来源的基层性和广泛性
C.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工作的政治性 D. 国家政权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中“决定于人民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等信息,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工作的政治特征,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普选问题,而非经济和文化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普选问题,而非人民代表的来源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政权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面是1992年12月《乡镇经济》杂志上一篇文章里记录的当时浙江某位副省长的一段讲话。由此可知,当时浙江“如果忽视乡镇企业,或者放松抓乡镇企业,那就脱离了浙江的基本省情,就不是一个开明的、清醒的领导者,要使浙江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抓住乡镇企业这一块。”( )
A. 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全面铺开 B.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C. 思想解放大讨论需继续深入 D. 农村工业化的建设受到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乡镇企业这条新的中国式农村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被浙江省政府高度认可,D项正确;乡镇企业是集体企业,并非国有企业,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基本实现与当时实际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农村发展建设问题,而非思想解放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3世纪,英王亨利三世授予一些城市特许证,规定农奴在城市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成为城市自由民:欧洲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上述举措旨在( )
A. 打击罗马教会势力 B. 促进城市的商业繁荣
C. 维护统治合法性 D. 强化君主的政治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的欧洲。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中“授予一些城市特许证”“城市自由民”“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等信息,集中体现了其目的是争取市民的支持以强化君主的权威,从而加强王权,D项正确;打击罗马教会势力是其强化王权的目的之一,但还有打击地方封臣势力,不能概况材料内容,排除A项;促进城市商业繁荣,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B项;维护统治的合法性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在整个16世纪,西班牙通过成立贸易署等方法垄断殖民地的对外贸易,强迫殖民地人民用金属货币来购买本土运往殖民地的商品,同时通过这种方式限制殖民地工商业发展和货币流通。西班牙这些做法( )
A. 践行了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原则 B. 增强了其殖民地对欧洲移民的吸引力
C. 维持了其殖民地经济的高度繁荣 D. 促进了欧洲本土工业革命的加速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问词,本题为影响题。时空范围是16世纪的西班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班牙通过垄断殖民地的对外贸易、强迫殖民地人民使用金属货币购买本土商品等方式,限制了殖民地的工商业发展和货币流通。这些做法都是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体现,A项正确;西班牙的这些做法不利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也会降低其对欧洲移民的吸引力,排除B项;西班牙的这些做法限制了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不可能维持其殖民地经济的高度繁荣,排除C项;西班牙的这些做法限制了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欧洲本土工业革命的加速进行,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下面是某学者研究启蒙运动的心得记录。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哲学,希望在一种基于科学的自然秩序图景中来描述人的位置,摆脱传统的束缚,重新确定人类生活的意义与方向。启蒙哲学试图建立起对自然秩序的统一描述。这一努力最先取得决定性突破的方向,是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描述( )
A. 启蒙运动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B.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
C. 自由主义来自人类对自然的理解 D. 人文主义产生的源头是科技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希望在一种基于科学的自然秩序图景中来描述人的位置”“试图建立起对自然秩序的统一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为理性主义,B项正确;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自由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人文主义产生的源头是古代希腊、罗马,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以德国为假想敌,提升己方船只尤其是商业船只的防御性和机动性;主张通过打击敌方的武装商船来打击对方士气;并着手计划和评估对德进行海上贸易控制的可行性。这表明英国( )
A. 将军事手段和经济竞争相融合 B. 希望直接通过海战来决定战争的胜负
C 用战争维护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D. 决定放弃遵守国际法来打击竞争对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中打击对方商船、对竞争对手进行海上贸易控制的计划和评估等信息,表明英国将军事战争和经济竞争相融合,A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直接”,排除B项;用战争维护世界贸易中心地位,表述片面,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英国是否放弃国家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4. 苏联经过约70年的发展,农业人口的比重由85%降低到了1985年的12%。而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技术和管理人员为主的中间阶层,包括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办公室人员等。他们的公民意识、言论自由、法治意识等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形成。由此可知,苏联( )
A.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B. 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
C. 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中间阶层的崛起 D. 社会结构变动引起价值理念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后的苏联。根据材料中农业人口比重变化、城市里中间阶层形成、现代社会价值理念形成的信息可知,苏联的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引起价值理念的变化,D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有农业人口比重下降的信息,但体现不出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现象不断加据,排除B项;苏联社会结构变化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发展的结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5. 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2022年金砖五国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31.5%。在这一时期,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创建了金砖国家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全球南方”在重大问题上与西方保持距离,让西方不得不重视“全球南方”的立场和主张。这反映了( )
A. 西方大国的政治经济优势已经完全丧失 B. 多种力量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进程
C. 全球范围南北势力相互制约的格局出现 D.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无法共同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金砖国家以其庞大的人口、丰富的资源和经济实力,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金砖国家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新兴国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国际秩序的公正化,这一过程中,多种力量共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进程,B项正确;西方大国的政治经济优势仍在发挥,并不是完全丧失,排除A项;全球范围南北势力相互制约的格局虽然初现端倪,但还未完全形成,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可以共同协调发展的,并非无法共存,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典》记载:“自归附之后,权豪富户每坏了市舶司的勾当,出办的钱物,入宫喂少有。”元朝统治者决心整顿这种状况。至元三十年(1293年),中书省参考宋朝“元丰市舶条例”,制定出《至元市舶则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且体系较为完善的涉海外贸易的法律规范。
《至元市舶则法》中有关规定,比起前朝有了多处突破。比如,实行“奖出限入”的“单双抽”制度,将蕃货和土产予以区分,对蕃货的征课倍于土货,土货单抽,蕃货双抽;无论官吏、和尚、也里可温(基督教徒)、笞失蛮(伊斯兰教徒)、诸色人等,均可从事海外贸易;舶商要申领衙门公文(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注册登),在公文上明确填写前往的番邦,不许在途中绕到别国,返航时必须要回到发船地;“金银、铜钱、铁货、男子妇女人口,并不许下海私版诸蕃。如到蕃国,不复前来,亦于去时公验空纸内明白开除,附写缘故。若有一切连犯,止坐舶商船主”;有关整治腐败、消除舞弊的强制性措施,占了全文的一半……规定“舶商、捎水之人,皆是趁办课程之人,其落后家小,合示优恤。其所在州县,并与除其杂役”。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说:“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异域之中者,如东西州焉。”
——据顾童《元代市舶则法变迁分析及启示》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至元市舶则法》进行评析。
【答案】背景: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海外贸易繁盛;元朝初期海外贸易管理混乱,影响朝廷收入。
特点:参考宋代制度;“奖出限人”的“单双抽”制度;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范围扩大;商船登记制度管理严格;对违禁品的规定明确,处罚严厉:注重惩治腐败,保护海商利益等。
影响:出现海上互市盛况等;海外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大等;《至元市舶则法》是我国现存最早且体系较为完善的涉海外贸易的法律规范等。
【解析】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元(中国)。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元代海外贸易状况的角度作答,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海外贸易繁盛;根据材料“自归附之后,权豪富户每坏了市舶司的勾当,出办的钱物,入宫喂少有”,可得出元朝初期海外贸易管理混乱,影响朝廷收入等。
特点:从继承和创先的角度作答,如:根据材料“《至元市舶则法》中有关规定,比起前朝有了多处突破。比如,实行‘奖出限入’的‘单双抽’制度,将蕃货和土产予以区分,对蕃货的征课倍于土货,土货单抽,蕃货双抽”,可得出参考宋代制度,如“奖出限人”的“单双抽”制度;根据材料“无论官吏、和尚、也里可温(基督教徒)、笞失蛮(伊斯兰教徒)、诸色人等,均可从事海外贸易”,可得出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范围扩大;根据材料“舶商要申领衙门公文(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注册登),在公文上明确填写前往的番邦,不许在途中绕到别国”,可得出商船登记制度管理严格;根据材料“‘若有一切连犯,止坐舶商船主’;有关整治腐败、消除舞弊的强制性措施,占了全文的一半”,可得出对违禁品的规定明确,处罚严厉和注重惩治腐败,保护海商利益等。
影响:从推动中外海上贸易发展的角度作答,如:根据材料“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可得出出现海上互市盛况等;从增加元朝财政收入的角度作答,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大等。从制度发展的角度作答,如:根据材料“制定出《至元市舶则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且体系较为完善的涉海外贸易的法律规范”,可知《至元市舶则法》是我国现存最早且体系较为完善的涉海外贸易的法律规范等。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劫灰梦》传奇,随后又写了《新罗马》传奇和《侠情记》传奇,利用戏剧形式写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这三部传奇可以说是近代戏剧革新的先声。
自1902年以后,各类新型的传奇杂剧剧本纷纷问世,仅据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提供的资料,就不下150余种。
《维新梦传奇》(惜秋等著),写维新理想和梦幻。
《革命军传奇》(浴血生著),写邹容事迹。
·《少年登场杂剧》(无名氏著),写反对改良、主张革命。
《断头台杂剧》(感惺著),写法国革命处决路易十六。
·《海侨春传奇》(南荃居士著),写美国迫害华工。
《警黄钟传奇》(洪楝生著),借蜂、蚁生活为喻,切望国人奋起保种。
·《女中华杂剧》(大雄著),写妇女“大喝男降女不降”“激起神州革命潮”。
——《晚清戏曲小说目》部分摘录
1904年,晚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推行“新政”时,成都设立了川戏改良公会。它以“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为宗旨,集资修建了一个较新式的戏园供演出用,邀集了一批熟谙川剧艺术特点的文人改编旧戏本,创作新剧目。同一时期,京剧名家汪笑侬不仅协助柳亚子、陈去病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而且亲自改编、创作并演出了50多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和现实意义的京剧剧目,同时还和上海的京剧艺术家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等编写了一些时事新戏,甚至亲自身着西装登台演戏,开创了用传统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先例。
——据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戏剧改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戏剧改良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剧;清朝为维护统治,实行新政;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文化救国,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等。
(2)特点:对传奇的改良,对地方戏剧的改良,对京剧的改良;改良的主体是民间、政府和戏剧艺术家、学者;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或事件或取材于中国或外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史为鉴,以古喻今;内容有的提倡维新;有的主张革命:有的揭露帝国主义罪恶;有的提倡女权,呼吁妇女解放等;用传统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意义:戏剧形式和内容的改良,使其更适应时代进步,适应近代化趋势,拓展了生存空间等;起到了思想启蒙、改良社会的效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劫灰梦》传奇,随后又写了《新罗马》传奇和《侠情记》传奇,利用戏剧形式写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维护统治,实行新政;根据材料“《维新梦传奇》(惜秋等著),写维新理想和梦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文化救国,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清末(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从戏剧体裁的角度作答,如:对传奇的改良,对地方戏剧的改良,对京剧的改良;根据材料从清末戏剧改良主体的角度作答,可得出如:民间、政府;戏剧艺术家、学者等;根据材料从清末戏剧改良取材及内容的角度作答,可得出如: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或事件;有的取材于中国或外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史为鉴,以古喻今;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有的提倡维新;有的主张革命:有的揭露帝国主义罪恶;有的提倡女权,呼吁妇女解放等;根据材料从清末戏曲表演方式变革的角度作答,可知如:用传统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意义:根据材料从戏剧本身发展的角度作答,可得出如:戏剧形式和内容的改良,使其更适应时代进步,适应近代化趋势,拓展了生存空间等。根据材料从对社会影响的角度作答,可得出如起到了思想启蒙、改良社会的效果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起义的浪潮,很多失败者被迫流亡。1845年,枯萎病使欧洲的土豆绝收。第二年,南欧地区的庄稼死于干旱而北欧地区则遭受了洪涝灾害。800万爱尔兰人中有100万死于饥饿。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劳动力大量过剩,他们当中既有工人也有农民,一些手工业者和服务性行业人员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
在阿根廷精英的努力下,鼓励欧洲人移民阿根廷成为一项基本国策。1853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鼓励欧洲移民”,政府“不得限制、妨碍那些以耕种田地、发展工业、引进并传授科学技术为目的而来的外国人进入阿根廷领土,更不得向他们课以任何捐税”。1876年10月,政府通过了关于移民入境和垦殖的法律,其中规定移民可以得到一笔前往工作地点的旅费。
材料二 表1 1876-1897年阿根廷各移民群体的职业构成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职业 意大利人 西班牙人 法国人 英国人 德国人
农场主 66.76 41.33 53.02 27.28 50.01
石匠 1.57 3.25 1.57 3.42 1.17
铁匠 2.75 3.51 7.64 5.26 4.60
艺术家 1.21 2.18 220 3.90 2.23
佃户 3.67 8.04 6.19 6.67 8.04
商人 1.07 1.48 3.21 7.68 5.13
园丁 0.32 0.44 0.66 0.35 0.47
雇工 11.08 15.98 7.19 7.08 6.97
其他职业 2.65 8.35 7.82 19.61 10.84
无职业者 8.92 15.44 10.50 18.75 10.54
总数 100 100 100 100 100
人数 845217人 247727人 122770人 22.488人 22062人
表2 1875-1914年阿根廷主要出口品(1910-1914年价格的年均百万金比索)
时间 1875-1879年 1880-1884年 1890-1894年 1900-1901年 1910-1914年
羊毛 34.1 41.3 52.7 66.7 51.9
腌肉 24.6 22.5 35.6 35.6 44.0
冷冻羊肉 0 0 3.5 97 8.9
冷冻牛肉 0 0 0.1 10.6 54.0
肉罐头 0 0 0.6 0.5 3.0
小麦 0.2 1.2 28.1 55.1 78.1
玉米 0.3 1.3 6.0 34.4 72.4
蓖麻 0 1.2 3.6 32.2 41.0
燕麦、大麦、黑麦 0 0 0 0.5 14.6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杰珍《试析1820年至1930年阿根廷的欧洲移民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阿根廷的欧洲移民运动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中表1的信息能否作为解释表2现象的证据?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欧洲革命造成失败者流亡美洲;饥荒迫使欧洲人移民;工业革命的机械化造成劳动力过剩和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民间和政府鼓励欧洲移民的政策;阿根廷的自然地理优势。
(2)
示例一:观点:能。
理由:表1中的信息:欧洲移民在阿根廷从事职业多元化,同时经营农业的比例较高。表2中的现象:阿根廷当时主要出口产品为农产品,工业化水平不高。说明欧洲移民推动了阿根廷农业的发展。
示例二:观点:不能。
理由:表1中的信息:欧洲移民在阿根廷从事职业多元化.同时经营农业的比例较高。表2中的现象:阿根廷当时主要出口产品农产品,工业化水平不高。说明阿根廷本身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欧洲移民中很多人从事农业生产,是适应阿根廷现实的结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美洲和欧洲。根据材料“19世纪,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起义的浪潮,很多失败者被迫流亡”,可得出欧洲革命造成失败者流亡美洲;根据材料“1845年,枯萎病使欧洲的土豆绝收”,可得出饥荒迫使欧洲人移民;根据材料“19 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劳动力大量过剩”,可得出工业革命的机械化造成劳动力过剩和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根据材料“在阿根廷精英的努力下,鼓励欧洲人移民阿根廷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可得出民间和政府鼓励欧洲移民的政策;根据材“1876年10月,政府通过了关于移民入境和垦殖的法律,其中规定移民可以得到一笔前往工作地点的旅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阿根廷的自然地理优势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19-20世纪的阿根廷。首先,能够观点明确,能够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并根据两个表格信息找出内在关联,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
其次,如:观点:能。
根据材料可得出理由:表1中的信息:欧洲移民在阿根廷从事职业多元化,同时经营农业的比例较高。表2中的现象:阿根廷当时主要出口产品为农产品,工业化水平不高。说明欧洲移民推动了阿根廷农业的发展。
示例二:其次,如观点:不能。
根据材料可得出理由:表1中的信息:欧洲移民在阿根廷从事职业多元化.同时经营农业的比例较高。表2中的现象:阿根廷当时主要出口产品农产品,工业化水平不高。说明阿根廷本身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欧洲移民中很多人从事农业生产,是适应阿根廷现实的结果。2024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
本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王国,属于“国上之国”,王国与邦国代表了当时国家类型的两种形态,而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特殊性之一也就在于中央王国与诸地域的邦国所存在的这种特殊关系。”他力图说明当时( )
A. 等级森严的阶级关系 B. 宗法分封制的特殊性
C. 早期国家结构的特点 D. 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
2. 陆贾在游说南越王赵佗臣服于汉朝时说:“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陆贾的主要用意是( )
A. 叙述楚汉战争的客观过程 B. 阐明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C. 炫耀汉朝强大的军事实力 D. 突出汉朝建立的合法性
3. 据《隋书》记述:文帝时左藏(国库之一)所贮为钱帛、什彩,大抵是从天下赋调中取得;而右藏(亦国库之一)所贮的金玉、珠宝等物,有的是在市场交易中取得,更多的则是来自地方官员从民间征收的贡纳。这种做法到炀帝时变本加厉。由此可知,隋朝( )
A. 租调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B. 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松弛
C. 基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D. 民众承担的法外赋税沉重
4. 明太祖提出的“中国既安,守在四夷”治边理念为明朝诸帝所继承,明朝自开国起便修筑长城、严防北方蒙古的袭扰;明成祖迁都北京,又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战略格局。这反映出明朝( )
A. 防备北方边患始终是政治活动的焦点 B. 坚持以防御为主边疆政策
C. 将羁縻统治作为治理边疆的指导方针 D. 旨在维护朝贡体系的稳定
5. 1874年,越南被迫和法国签订条约,法国承认越南的独立,越南受法国保护。此后法国加紧侵占越南,越南在向清朝求援与降法拒清的问题上反复改变态度,清政府坚持宗藩关系,法国坚持1874年条约。1885年中法战争后,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这反映出当时( )
A. 越南对外政策成为中法战争爆发的根源 B. 法国依据国际法惯例处理法越间的争端
C. 西方殖民扩张严重冲击了清朝宗藩体系 D. 清朝政府对世界局势变化依旧茫然无知
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胡适等人所提倡的“文学革命”仍局限在“城市中的新兴知识分子和工商业阶层”的时候,以晏阳初为首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欧洲开展起面对华工的“识字运动”。通过与华工的密切接触,晏阳初切身体会到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就蕴藏在这些目不识丁的华工身上。这说明( )
A. 国内外环境的差异造成新文化运动启蒙对象的变化
B. 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社会底层力量的重要性
C.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已转变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D.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中国社会变革新力量出现
7. 如表是全国抗战前晋察冀北岳区五台县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这可用于直接研究当时( )
阶层 占总人口的比例(%) 占总土地的比例(%/6) 人平均地(亩)
地主 5.16 19.8 14.70
富农 6.64 14.7 8.50
中农 29.87 37.5 4.80
贫农 42.20 20.2 1.80
崔农 327 1.2 1.40
赤农 9.56 2.5 0.92
小手工业 1.69 0.7 1.50
商人 1.17 3.3 10.70
其他 0.44 0.1 1.10
A. 土地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B. 传统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C. 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行性 D. 根据地政治建设的迫切性
8. 新中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从1953年4月开始全面铺开。针对当时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低是否会影响选举的疑问,周恩来明确指出:“普选的关键决定于人民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并不决定于人民的文化程度,更不决定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周恩来意在说明( )
A. 国家正面临新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B. 人民代表来源的基层性和广泛性
C.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工作的政治性 D. 国家政权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9. 下面是1992年12月《乡镇经济》杂志上一篇文章里记录的当时浙江某位副省长的一段讲话。由此可知,当时浙江“如果忽视乡镇企业,或者放松抓乡镇企业,那就脱离了浙江的基本省情,就不是一个开明的、清醒的领导者,要使浙江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抓住乡镇企业这一块。”( )
A. 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全面铺开 B.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C. 思想解放大讨论需继续深入 D. 农村工业化的建设受到重视
10. 13世纪,英王亨利三世授予一些城市特许证,规定农奴在城市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成为城市自由民:欧洲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上述举措旨在( )
A. 打击罗马教会势力 B. 促进城市的商业繁荣
C. 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D. 强化君主的政治权威
11. 在整个16世纪,西班牙通过成立贸易署等方法垄断殖民地的对外贸易,强迫殖民地人民用金属货币来购买本土运往殖民地的商品,同时通过这种方式限制殖民地工商业发展和货币流通。西班牙这些做法( )
A. 践行了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原则 B. 增强了其殖民地对欧洲移民的吸引力
C. 维持了其殖民地经济的高度繁荣 D. 促进了欧洲本土工业革命的加速进行
12. 下面是某学者研究启蒙运动的心得记录。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哲学,希望在一种基于科学的自然秩序图景中来描述人的位置,摆脱传统的束缚,重新确定人类生活的意义与方向。启蒙哲学试图建立起对自然秩序的统一描述。这一努力最先取得决定性突破的方向,是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描述( )
A. 启蒙运动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B.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
C. 自由主义来自人类对自然的理解 D. 人文主义产生的源头是科技进步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以德国为假想敌,提升己方船只尤其是商业船只的防御性和机动性;主张通过打击敌方的武装商船来打击对方士气;并着手计划和评估对德进行海上贸易控制的可行性。这表明英国( )
A. 将军事手段和经济竞争相融合 B. 希望直接通过海战来决定战争的胜负
C. 用战争维护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D. 决定放弃遵守国际法来打击竞争对手
14. 苏联经过约70年的发展,农业人口的比重由85%降低到了1985年的12%。而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技术和管理人员为主的中间阶层,包括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办公室人员等。他们的公民意识、言论自由、法治意识等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形成。由此可知,苏联( )
A.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B. 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
C. 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中间阶层的崛起 D. 社会结构变动引起价值理念的变化
15. 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2022年金砖五国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31.5%。在这一时期,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创建了金砖国家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全球南方”在重大问题上与西方保持距离,让西方不得不重视“全球南方”的立场和主张。这反映了( )
A. 西方大国的政治经济优势已经完全丧失 B. 多种力量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进程
C. 全球范围南北势力相互制约的格局出现 D.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无法共同协调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典》记载:“自归附之后,权豪富户每坏了市舶司的勾当,出办的钱物,入宫喂少有。”元朝统治者决心整顿这种状况。至元三十年(1293年),中书省参考宋朝“元丰市舶条例”,制定出《至元市舶则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且体系较为完善的涉海外贸易的法律规范。
《至元市舶则法》中有关规定,比起前朝有了多处突破。比如,实行“奖出限入”的“单双抽”制度,将蕃货和土产予以区分,对蕃货的征课倍于土货,土货单抽,蕃货双抽;无论官吏、和尚、也里可温(基督教徒)、笞失蛮(伊斯兰教徒)、诸色人等,均可从事海外贸易;舶商要申领衙门公文(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注册登),在公文上明确填写前往的番邦,不许在途中绕到别国,返航时必须要回到发船地;“金银、铜钱、铁货、男子妇女人口,并不许下海私版诸蕃。如到蕃国,不复前来,亦于去时公验空纸内明白开除,附写缘故。若有一切连犯,止坐舶商船主”;有关整治腐败、消除舞弊的强制性措施,占了全文的一半……规定“舶商、捎水之人,皆是趁办课程之人,其落后家小,合示优恤。其所在州县,并与除其杂役”。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说:“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异域之中者,如东西州焉。”
——据顾童《元代市舶则法变迁分析及启示》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至元市舶则法》进行评析。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劫灰梦》传奇,随后又写了《新罗马》传奇和《侠情记》传奇,利用戏剧形式写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这三部传奇可以说是近代戏剧革新的先声。
自1902年以后,各类新型的传奇杂剧剧本纷纷问世,仅据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提供的资料,就不下150余种。
《维新梦传奇》(惜秋等著),写维新理想和梦幻。
《革命军传奇》(浴血生著),写邹容事迹。
·《少年登场杂剧》(无名氏著),写反对改良、主张革命。
《断头台杂剧》(感惺著),写法国革命处决路易十六。
·《海侨春传奇》(南荃居士著),写美国迫害华工。
《警黄钟传奇》(洪楝生著),借蜂、蚁生活为喻,切望国人奋起保种。
·《女中华杂剧》(大雄著),写妇女“大喝男降女不降”“激起神州革命潮”。
——《晚清戏曲小说目》部分摘录
1904年,晚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推行“新政”时,成都设立了川戏改良公会。它以“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为宗旨,集资修建了一个较新式的戏园供演出用,邀集了一批熟谙川剧艺术特点的文人改编旧戏本,创作新剧目。同一时期,京剧名家汪笑侬不仅协助柳亚子、陈去病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而且亲自改编、创作并演出了50多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和现实意义的京剧剧目,同时还和上海的京剧艺术家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等编写了一些时事新戏,甚至亲自身着西装登台演戏,开创了用传统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先例。
——据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戏剧改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戏剧改良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起义的浪潮,很多失败者被迫流亡。1845年,枯萎病使欧洲的土豆绝收。第二年,南欧地区的庄稼死于干旱而北欧地区则遭受了洪涝灾害。800万爱尔兰人中有100万死于饥饿。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劳动力大量过剩,他们当中既有工人也有农民,一些手工业者和服务性行业人员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
在阿根廷精英的努力下,鼓励欧洲人移民阿根廷成为一项基本国策。1853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鼓励欧洲移民”,政府“不得限制、妨碍那些以耕种田地、发展工业、引进并传授科学技术为目的而来的外国人进入阿根廷领土,更不得向他们课以任何捐税”。1876年10月,政府通过了关于移民入境和垦殖的法律,其中规定移民可以得到一笔前往工作地点的旅费。
材料二 表1 1876-1897年阿根廷各移民群体的职业构成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职业 意大利人 西班牙人 法国人 英国人 德国人
农场主 66.76 4133 53.02 27.28 50.01
石匠 1.57 3.25 1.57 3.42 1.17
铁匠 2.75 3.51 7.64 5.26 4.60
艺术家 1.21 2.18 2.20 3.90 2.23
佃户 3.67 8.04 6.19 6.67 8.04
商人 1.07 1.48 3.21 7.68 5.13
园丁 0.32 0.44 066 0.35 0.47
雇工 11.08 15.98 7.19 7.08 6.97
其他职业 2.65 8.35 7.82 19.61 10.84
无职业者 8.92 15.44 10.50 18.75 10.54
总数 100 100 100 100 100
人数 845217人 247727人 122770人 22.488人 22062人
表2 1875-1914年阿根廷主要出口品(1910-1914年价格的年均百万金比索)
时间 1875-1879年 1880-1884年 1890-1894年 1900-1901年 1910-1914年
羊毛 34.1 41.3 52.7 66.7 51.9
腌肉 24.6 22.5 35.6 35.6 44.0
冷冻羊肉 0 0 3.5 9.7 8.9
冷冻牛肉 0 0 0.1 10.6 54.0
肉罐头 0 0 0.6 0.5 3.0
小麦 0.2 1.2 28.1 55.1 78.1
玉米 0.3 13 6.0 34.4 72.4
蓖麻 0 1.2 3.6 32.2 41.0
燕麦、大麦、黑麦 0 0 0 0.5 14.6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杰珍《试析1820年至1930年阿根廷的欧洲移民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阿根廷的欧洲移民运动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中表1的信息能否作为解释表2现象的证据?说明你的理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