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性联合检测试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前13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20年《京报》开辟了“俄事研究专栏”,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详细介绍。此外,《京报》还介绍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革命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演变。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挑战 B.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进展
C. 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D. 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转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1920年的《京报》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了详细介绍,而且还介绍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革命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演变,这是国人通过介绍其他国家的相关历史来为中国的国家前途寻找出路,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挑战”与材料“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详细介绍”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只是对外国革命、政治、经济的介绍,并不能说明当时的民主政治取得进展,排除B项;介绍外国革命、政治和经济内容并不能说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转折,排除D项。故选C项。
2. 目前发现古莎草纸实物,最早能追溯到5100年前。古埃及人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古埃及( )
A. 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B. 致力于推动书写文字的普及
C. 印刷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D. 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埃及。古代埃及人用莎草制作纸张,并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促进了古代世界的文化发展和贸易往来,体现古埃及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A项正确;古埃及出口莎草纸是为了发展贸易,而非文化普及,排除B项;莎草纸属于书写材料,而非印刷技术,排除C项;文明的形成发展有赖于经济文化发展,区域文明形成有赖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仅凭古代埃及或莎草纸不足以推动区域文明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3.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该学者承认( )
A. 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B. 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
C. 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D. 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该学者的言论强调了引入中华文化对于日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即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日本文化独具特色,是因为其融汇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而非排斥外来文化,排除A项;该学者并没有对中日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对比,排除B项;大化改新前,日本已进入文明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4. 罗马的首位史学家匹克托采用希腊文撰写了《罗马史》,在这部著作中,他将罗马民族的起源与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相联系。在帝国初期,李维的历史巨著《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却以颂扬罗马祖先的辉煌业绩为主题,“致力于记述这个世界上最卓越民族的壮丽历史”。这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 )
A. 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B. 史学研究方法不同
C. 面对的史学传统不同 D. 史学素养存在高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史》著书于罗马早期阶段,受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因此作者将罗马民族的起源与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相联系。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国力强盛且疆域辽阔,因此《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着重颂扬罗马祖先的辉煌业绩为主题。综上所述,这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A项正确;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材料未涉及二人的史学研究方法,排除B项;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面对的史学传统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材料未体现二人史学素养存在高低,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A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阿拉伯文学具有独特性
B 玛雅人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 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C 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慕府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D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文化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发展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反映出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B项正确;《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学吸收其他文明精华,排除A项;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排除C项;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这与拜占庭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 古代西亚、南亚、南欧在游牧民族印欧人到来之前只有零星的文明。在印欧人进入这些地区以后,出现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 )
A. 印欧人推动了奴隶制度的产生 B. 亚欧文明发展逐渐趋于同步
C. 民族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发展 D. 游牧文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在印欧人进入这些地区以后,出现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说明民族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迁徙的影响,而非印欧人推动奴隶制度产生,排除A项;亚欧文明发展逐渐趋于同步,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游牧文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此类对比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 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屯田制度的推行 B. 封建朝廷的倡导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社会动乱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两汉之际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人口南迁,长江以南汉族人口不断增长,这主要和当时北方地区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有关,即社会动乱的影响,D项正确;屯田制度主要是曹魏实行的,且在北方地区,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人口的变化主要是受政局的影响,而不是朝廷的倡导,排除B项;经济重心此时还在北方,并没有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
8. 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
A. 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 致力于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 推动了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 D. 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初年(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湖广填四川,增加了四川地区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推动四川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南方的经济中心并不是四川,排除A项;根据“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可知湖广填四川是为了促进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并不是致力于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排除B项;湖广填四川虽然减少了湖广地区的人口,但无法说明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表所示为1700—1860年美洲各种族人口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万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土著人 白种人 黑种人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1860年 16.0 2724.0 400.0 3140.0
A. 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C. 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D. 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700—1860年美洲。据材料数据可知,1700—1860年美洲土著人人口下降,白种人、黑种人人口增长。结合所学,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 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 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B项正确;“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法笼统,可以作为美洲人口总量增长的原因,不能具体说明人口构成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多元文化的形成是美洲人口构成变化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世界市场拓展主要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不能具体说明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列有关如图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北美洲是人口主要迁入区
B. 迁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C. 国际人口迁移规模缩小
D. 新兴经济体成为人口迁出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图中大多数路线箭头指向北美洲,因此“北美洲是人口主要迁入区”符合史实,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无法得出“迁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的结论,排除B项;此时国际人口迁移规模扩大,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新兴经济体也有成为人口迁入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新加坡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其中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语言,在商业、行政和法律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新加坡的街头,经常见到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以及广告牌。这反映了新加坡( )
A.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B. 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国家
C. 民族文化的逐渐丧失 D. 忽视了自身的儒家文化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当今的新加坡多种语言并存,官方语言有多种,而且街头还有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和广告牌,所以这体现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多元文化并存,而不是说其民族文化逐渐消失。而且新加坡属于移民国家,没有形成本土的主体民族,谈不上民族文化的逐渐消失,排除C项;新加坡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儒家文化传统,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忽视”,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商品帝国》一书中,作者举例谈道,仅番薯这样一种作物,在传入中国后就使得承载的人口大幅增长,还让农村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参与到培育蚕丝、采摘茶叶、种植糖料作物之中,生产中国明朝后期和清代用来出口的商品。这说明该时期( )
A. 列强通过丝路贸易掠夺中国 B. 世界市场的拓展影响明清对外贸易
C. 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 D. 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仅番薯这样一种作物,在传入中国后就使得承载的人口大幅增长,还让农村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参与到培育蚕丝、采摘茶叶、种植糖料作物之中,生产中国明朝后期和清代用来出口的商品。”可知,由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拓展,外来物种传入中国,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还剩余很多劳动力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中去,这些产品最终出口到外国,B项正确;近代以后,列强开始掠夺中国,此时,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中,排除A项;此时中国并没有丧失外贸主动权,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西方服装设计师把龙、梅花、凤凰等中国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立领、中国纽扣让西式服装具有东方的优雅,这类带有东方韵味的服装越来越受到西方时尚达人的青睐。这反映了( )
A. 西方服饰抛弃民族文化
B. “中国风”引领服装时尚
C. 服饰变化蕴含文化交融
D. 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众多西方服装设计师把中国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受到西方时尚达人的青睐,体现了服饰变化蕴含文化交融,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服饰变化蕴含文化交融,并不是西方服饰抛弃民族文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服饰变化蕴含文化交融,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服饰变化蕴含文化交融,“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理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在“纪元前后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 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 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 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广大地区传播了希腊文化,使希腊语成为通用语言,甚至到近代都有波斯边境偏远乡村居民使用希腊文,由此体现了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希腊文的广泛传播并不是由于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政治文明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的传播,并不能体现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5. 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回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
A. 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 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 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 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国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说明蒙古西征有利于促进西欧的思想解放,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说明其有利于推动西欧的社会转型,总体而言,蒙古西征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向东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的双向交流,排除C项;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实,是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世纪末,清朝统治者认为日本“专用西方制胜”,痛切感到“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疗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这说明( )
A. 清政府主张全面效法日本军事体制
B. 晚清统治集团认识到兵制改革的必要性
C. 学习西方科技已成为当时朝野共识
D. 甲午中日战争制约清朝政治制度的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疗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反思战败中已经认识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兵制也要随之改革,B项正确;材料仅仅只是现有兵制,并未提及全面效法学习日本,排除A项;材料强调改革兵制,而非科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统治者思想的解放作用,非阻碍,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骑士文学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主要包括三种文学样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一些英雄史诗继承和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传统,宣扬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忠君爱国思想,歌颂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英雄形象。除此之外,中世纪的骑士身上也怀有古希腊英雄式的理想——张扬个性的欲望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罗兰之歌》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罗兰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中世纪英雄的基本特征——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勇敢和忠诚。
——摘编自张琳琳《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美学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广泛流行的原因,并指出骑士文学的史学价值。
【答案】(1)特征:具有世俗性;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文学样式多;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传统;存续时间较长;影响广泛。
(2)原因:顺应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骑士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美学精神。
史学价值:为人们认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欧洲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欧洲民众的精神生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主要特征根据“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得出是具有世俗性;根据“骑士文学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可知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根据“主要包括三种文学样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得出文学样式多;根据“一些英雄史诗继承和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传统,宣扬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忠君爱国思想,歌颂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英雄形象”得出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传统;根据“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得出存续时间较长;根据“得到了广泛流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得出影响广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广泛流行的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首先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了当时的价值观,能够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根据“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可知是骑士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美学精神。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文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所记录,所以为人们认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欧洲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欧洲民众的精神生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1850—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
流向地 西印度群岛 英属圭亚那 古巴 秘鲁 南美巴拿马 美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 3 2 13.5 11 2.5 16 5.5
占比 2.34% 1.56% 10.55% 8.6% 1.95% 12.5% 4.3%
流向地 新西兰 夏威夷群岛 菲律宾 马来西亚 东印度群岛 加拿大 其他
数量/万人 0.5 2.5 4.5 35 25 3 4
占比 0.39% 1.95% 3.52% 27.34% 19.53% 2.34% 3.13%
——摘编自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
备注:东印度群岛是公元15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料的岛屿的泛石。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包括12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1)根据材料,指出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因素。
【答案】(1)特点:迁出人口数量较多;人口流向目的地较广泛;人口流向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2)因素:英美等殖民国家废除了奴隶贸易,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来源;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国门洞开,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众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前往海外谋生;近代以来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51—1875年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1850—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可知,迁出人口大约118万多人,迁出人口数量较多;根据材料“流向地”可知,人口流向目的地较广泛;根据材料“流向地”可知,人口流向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51—1875年中国。
因素:根据材料“1850—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英美等殖民国家废除了奴隶贸易,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来源;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国门洞开,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众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前往海外谋生;近代以来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角度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材料二 2023年5月,“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李奥《中国文化绽放塔什干》
材料三 2023年9月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200多名嘉宾参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的意义。
【答案】(1)举措: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建立职业学校,传授职业技能;开展联合考古项目;举办艺术节;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举行文化展和文化博览会。特点:领域广;范围大;影响逐渐扩大。
(2)意义: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与世界)。举措:根据材料“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可知,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建立职业学校,传授职业技能;根据材料“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可知,开展联合考古项目;举办艺术节;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根据材料“‘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可知,举行文化展和文化博览会。
特点:根据材料“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可知,领域广;根据材料“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200多名嘉宾参会”可知,范围大;根据材料“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可知,影响逐渐扩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与世界)。意义:根据材料“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可知,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创新升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都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摘编自刘仓、岳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示例论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思想,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指导。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对于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如“诚信”“勤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拟一个论题,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都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可得出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可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论述,如: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思想,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指导。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对于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如“诚信”“勤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后,回扣观点,总结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性联合检测试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前13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20年《京报》开辟了“俄事研究专栏”,对俄国的革命历史进行详细介绍。此外,《京报》还介绍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革命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演变。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挑战 B.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进展
C. 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D. 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转折
2. 目前发现的古莎草纸实物,最早能追溯到5100年前。古埃及人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古埃及( )
A. 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B. 致力于推动书写文字的普及
C. 印刷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D. 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初步形成
3.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该学者承认( )
A. 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B. 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
C. 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D. 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4. 罗马的首位史学家匹克托采用希腊文撰写了《罗马史》,在这部著作中,他将罗马民族的起源与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相联系。在帝国初期,李维的历史巨著《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却以颂扬罗马祖先的辉煌业绩为主题,“致力于记述这个世界上最卓越民族的壮丽历史”。这两位史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二人( )
A. 所处时代背景不同 B. 史学研究方法不同
C. 面对史学传统不同 D. 史学素养存在高低
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A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阿拉伯文学具有独特性
B 玛雅人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 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C 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慕府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D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文化
A. A B. B C. C D. D
6. 古代西亚、南亚、南欧在游牧民族印欧人到来之前只有零星的文明。在印欧人进入这些地区以后,出现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 )
A. 印欧人推动了奴隶制度的产生 B. 亚欧文明发展逐渐趋于同步
C. 民族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发展 D. 游牧文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7. 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屯田制度的推行 B. 封建朝廷的倡导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社会动乱的影响
8. 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
A. 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 致力于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 推动了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 D. 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9. 下表所示为1700—1860年美洲各种族人口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万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土著人 白种人 黑种人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1860年 16.0 2724.0 400.0 3140.0
A. 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C. 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D. 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10. 下列有关如图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北美洲是人口主要迁入区
B. 迁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C. 国际人口迁移规模缩小
D. 新兴经济体成为人口迁出区
11. 新加坡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其中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语言,在商业、行政和法律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新加坡的街头,经常见到英文与其他语言并存的标语以及广告牌。这反映了新加坡( )
A.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B. 是最具移民社会特色的国家
C. 民族文化的逐渐丧失 D. 忽视了自身的儒家文化传统
12. 《商品帝国》一书中,作者举例谈道,仅番薯这样一种作物,在传入中国后就使得承载的人口大幅增长,还让农村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参与到培育蚕丝、采摘茶叶、种植糖料作物之中,生产中国明朝后期和清代用来出口的商品。这说明该时期( )
A. 列强通过丝路贸易掠夺中国 B. 世界市场的拓展影响明清对外贸易
C. 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 D. 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西方服装设计师把龙、梅花、凤凰等中国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立领、中国纽扣让西式服装具有东方的优雅,这类带有东方韵味的服装越来越受到西方时尚达人的青睐。这反映了( )
A. 西方服饰抛弃民族文化
B “中国风”引领服装时尚
C. 服饰变化蕴含文化交融
D. 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14. 在“纪元前后几个世纪,希腊雅典语是从亚得里亚海到波斯湾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通用的语言”。塞琉古王国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腊文写成。凡是希腊人和本地人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用希腊文写成文书。有人发现,进入近代以来,波斯边境偏远乡村的居民有用希腊文写租契的事例。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 B. 希腊政治文明的借鉴价值
C. 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 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景象
15. 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回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
A. 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 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 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 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16. 19世纪末,清朝统治者认为日本“专用西方制胜”,痛切感到“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疗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这说明( )
A. 清政府主张全面效法日本军事体制
B. 晚清统治集团认识到兵制改革的必要性
C. 学习西方科技已成为当时朝野共识
D. 甲午中日战争制约清朝政治制度的变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骑士文学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主要包括三种文学样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一些英雄史诗继承和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传统,宣扬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忠君爱国思想,歌颂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英雄形象。除此之外,中世纪的骑士身上也怀有古希腊英雄式的理想——张扬个性的欲望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罗兰之歌》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罗兰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中世纪英雄的基本特征——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勇敢和忠诚。
——摘编自张琳琳《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美学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广泛流行的原因,并指出骑士文学的史学价值。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1850—1875年中国人口的流向与分布情况
流向地 西印度群岛 英属圭亚那 古巴 秘鲁 南美巴拿马 美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 3 2 13.5 11 2.5 16 5.5
占比 2.34% 1.56% 10.55% 8.6% 1.95% 12.5% 4.3%
流向地 新西兰 夏威夷群岛 菲律宾 马来西亚 东印度群岛 加拿大 其他
数量/万人 0.5 2.5 4.5 35 25 3 4
占比 0.39% 1.95% 3.52% 27.34% 19.53% 2.34% 3.13%
——摘编自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
备注:东印度群岛是公元15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料的岛屿的泛石。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包括12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1)根据材料,指出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51—1875年中国人口迁出的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材料二 2023年5月,“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李奥《中国文化绽放塔什干》
材料三 2023年9月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200多名嘉宾参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的意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创新升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都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摘编自刘仓、岳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