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虽有嘉肴
—(礼记)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所说的道理。一、预学部分(1、了解《礼记》)《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2、给划横线注音。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3.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好字音、节奏、语气。
自学要求:先听课文录音,再自由朗读课文。6分钟后比比谁读的好。yáoqiǎngyuèxiào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使吃好、妙增长3、词语我解释!4、句子我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其此之谓乎?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5、翻译课文,了解大意。自学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及手头资料翻译课文,标出疑难处。
2.同桌交流疑难。
3.6分钟后比比谁翻译的比较好。导学与探究一、试将下列句用“/”划分节奏。虽 有 嘉 肴,弗 食,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然 后 能 自 强 也。
其 此 之 谓 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其/此之谓乎?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2.“教”与“学”的关系如何?能否在课文中找出清楚地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语句?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自学要求:
1.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文中圈画批注。
2. 做完后小组交流、讨论。
3. 8分钟后比谁回答的好。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2.“教”与“学”的关系如何?能否在课文中找出清楚地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语句?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 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 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 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 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 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 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 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 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 而“自强”。熟读课文,直至会背。自学要求:
1. 反复朗读课文,直至会背。
2. 可采用分层背诵的方法。
3. 看谁背的又快又好。当堂检测一、解释下列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其此之谓乎?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即使吃好、妙增长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