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江苏版新教材生物学高考第一轮
阶段检测练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届苏州常熟中学抽测,12)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是明显分开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
B.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等特征
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2023盐城三模,11)长期生活在极端温度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气候驯化或进化变异,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变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在冬眠状态下比活动状态下低
B.生活于寒温带的貂熊耳小、尾短、毛长,有利于抗寒
C.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主要是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D.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主要是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环境
3.(2024届海安高级中学月考,8)单向性集团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瓢虫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种间竞争
C.瓢虫在该营养结构中占据第二、第三营养级
D.若移走寄生蜂,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
4.(2024届泰州中学检测一,13)如图所示为某自然湖泊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某种植物生态位通常研究其栖息地、种群密度等
B.限制深底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溶氧量
C.沿岸带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湖沼带和深底带
D.为持续获得较大的鲢鱼产量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开始捕捞
5.(2024届苏州常熟中学抽测,1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文都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古文与生物学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在螟蛉身上产卵,说明两种生物之间有体内寄生关系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衰”是因为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升高引起的
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群落发生了季节性变化
D.“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体现了行为信息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6.(2024届连云港教学质量调研一,10)生活污水的排放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人们以多种沉水植物为主对太湖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修复,取得良好效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湖中心到湖岸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N和P被沉水植物吸收后,可用于合成淀粉和蛋白质等物质
C.需定期收割沉水植物,以避免大量繁殖后死亡导致二次污染
D.该水体修复方法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自生等生态学原理
7.(2024届苏州梁丰高级中学模拟,11)如图是濒危动物长江江豚某自然保护区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对长江江豚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B.鲌等食鱼性鱼类的增多不利于长江江豚数量的增长
C.江豚依赖其声纳系统觅食,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D.长江十年禁渔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8.(2024届南京六校联体调研,8)蝗虫种群依赖4-乙烯基苯甲醚(4VA)信息素来群聚成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4VA可通过正反馈来提高蝗虫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
B.危害农作物的蝗虫常常集群分布属于蝗虫的数量特征之一
C.不同高度植被上的蝗虫数量不同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D.利用人工合成的4VA类似物来诱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
二、多项选择题
9.(2024届连云港教学质量调研一,18)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0 000 m2)能量流动部分简图,Ⅰ、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百万千焦/平方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1.176×106百万千焦
B.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
C.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
D.如果被重金属污染,图中Ⅰ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10.(2024届常熟中学阶段性抽测,18)“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如表为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 耗量 流向分 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0 21 58
鸡 8 10 2 3
A.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约为1.6×105 kJ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2%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三、非选择题
11.(2024届泰州中学检测一,23)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应是
。
(2)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一般用系统取样和扫网法相结合的方法,而不用标记重捕法的原因是 。图1为一种捕捉器,捕捉蝗虫时应将捕捉器尽量 (选填“远离”或“接触”)草地,在样方内以图2中 (填字母)方式捕捉蝗虫以利于准确计数。
(3)图3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4所示。
图3、4所示模型属于 模型。据此模型分析, 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蝗虫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科学研究发现当少量散居型的蝗虫聚集之后,它们后腿的某一部位相互触碰时,会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引发蝗虫聚集。4VA属于 信息,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具有 的功能。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4VA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属于 调节。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大规模的喷施,而不合理的化学农药使用对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上述研究,请提出一种合理化的灭蝗建议: 。
12.(2024届苏州梁丰高级中学模拟,22)太湖流域每年都会因N、P排放超标,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饮水安全造成影响。图1为科研人员通过对太湖某区域的生物组成及其食物关系调查,绘制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所有生物 (填“能”“不能”或“不一定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 。调查得知鲚鱼和银鱼摄食不同类型的浮游动物,这将有利于减弱两者之间的 关系。
(2)太湖中的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层和中下层,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这种群落结构的生态学意义是
。
(3)当湖水出现富营养化时,通过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分析其原因是 (答两点即可)。研究者利用血球计数板(1 mm×1 mm×0.1 mm)对某单细胞藻进行计数,了解治理效果。治理前后分别在相同样点取多个湖水样品混合后,稀释100倍进行计数,结果如图2所示,左、右图分别为治理前、后某单细胞藻计数情况。治理后该藻种群密度减少了 个/L。
(4)下表为太湖某区域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数据(单位:kJ·m-2·a-1),其中Ⅰ~Ⅳ表示食物链中不同的营养级。结合数据分析,表中生物类群Ⅴ和能量Y分别表示的是 和 ,最高营养级及其上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两位小数)。
生物类群 Ⅰ Ⅱ Ⅲ Ⅳ Ⅴ
同化能量 871.27×105 141.1×105 15.91×105 0.88×105 211.85×105
能量X 369.69×105 61.77×105 2.81×105 0.34×105 19.26×105
能量Y 501.58×105 79.33×105 13.1×105 0.54×105 192.59×105
(5)从2020年10月起,政府对太湖实施十年禁渔。太湖禁渔期间 (填“能”或“不能”)提高太湖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禁渔期间太湖生态系统将主要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该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存在 机制。
阶段检测练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届苏州常熟中学抽测,12)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是明显分开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
B.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等特征
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2.(2023盐城三模,11)长期生活在极端温度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气候驯化或进化变异,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变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在冬眠状态下比活动状态下低
B.生活于寒温带的貂熊耳小、尾短、毛长,有利于抗寒
C.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主要是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D.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主要是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环境
答案 C
3.(2024届海安高级中学月考,8)单向性集团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瓢虫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种间竞争
C.瓢虫在该营养结构中占据第二、第三营养级
D.若移走寄生蜂,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
答案 C
4.(2024届泰州中学检测一,13)如图所示为某自然湖泊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某种植物生态位通常研究其栖息地、种群密度等
B.限制深底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溶氧量
C.沿岸带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湖沼带和深底带
D.为持续获得较大的鲢鱼产量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开始捕捞
答案 C
5.(2024届苏州常熟中学抽测,1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文都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古文与生物学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在螟蛉身上产卵,说明两种生物之间有体内寄生关系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衰”是因为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升高引起的
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群落发生了季节性变化
D.“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体现了行为信息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答案 C
6.(2024届连云港教学质量调研一,10)生活污水的排放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人们以多种沉水植物为主对太湖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修复,取得良好效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湖中心到湖岸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N和P被沉水植物吸收后,可用于合成淀粉和蛋白质等物质
C.需定期收割沉水植物,以避免大量繁殖后死亡导致二次污染
D.该水体修复方法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自生等生态学原理
答案 B
7.(2024届苏州梁丰高级中学模拟,11)如图是濒危动物长江江豚某自然保护区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对长江江豚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B.鲌等食鱼性鱼类的增多不利于长江江豚数量的增长
C.江豚依赖其声纳系统觅食,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D.长江十年禁渔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A
8.(2024届南京六校联体调研,8)蝗虫种群依赖4-乙烯基苯甲醚(4VA)信息素来群聚成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4VA可通过正反馈来提高蝗虫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
B.危害农作物的蝗虫常常集群分布属于蝗虫的数量特征之一
C.不同高度植被上的蝗虫数量不同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D.利用人工合成的4VA类似物来诱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 A
二、多项选择题
9.(2024届连云港教学质量调研一,18)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0 000 m2)能量流动部分简图,Ⅰ、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百万千焦/平方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1.176×106百万千焦
B.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
C.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
D.如果被重金属污染,图中Ⅰ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答案 BD
10.(2024届常熟中学阶段性抽测,18)“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如表为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 耗量 流向分 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0 21 58
鸡 8 10 2 3
A.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约为1.6×105 kJ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2%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 BCD
三、非选择题
11.(2024届泰州中学检测一,23)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应是
。
(2)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一般用系统取样和扫网法相结合的方法,而不用标记重捕法的原因是 。图1为一种捕捉器,捕捉蝗虫时应将捕捉器尽量 (选填“远离”或“接触”)草地,在样方内以图2中 (填字母)方式捕捉蝗虫以利于准确计数。
(3)图3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4所示。
图3、4所示模型属于 模型。据此模型分析, 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蝗虫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科学研究发现当少量散居型的蝗虫聚集之后,它们后腿的某一部位相互触碰时,会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引发蝗虫聚集。4VA属于 信息,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具有 的功能。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4VA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属于 调节。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大规模的喷施,而不合理的化学农药使用对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上述研究,请提出一种合理化的灭蝗建议: 。
答案 (1)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蝗虫迁移能力强,活动范围太大,个体小难标记 接触 C (3)数学 气温高、气候干旱/气温高、降水量低 (4)化学 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 正反馈 利用人工喷施4-乙烯基苯甲醚诱导蝗虫聚集后消杀
12.(2024届苏州梁丰高级中学模拟,22)太湖流域每年都会因N、P排放超标,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饮水安全造成影响。图1为科研人员通过对太湖某区域的生物组成及其食物关系调查,绘制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所有生物 (填“能”“不能”或“不一定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 。调查得知鲚鱼和银鱼摄食不同类型的浮游动物,这将有利于减弱两者之间的 关系。
(2)太湖中的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层和中下层,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这种群落结构的生态学意义是
。
(3)当湖水出现富营养化时,通过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分析其原因是 (答两点即可)。研究者利用血球计数板(1 mm×1 mm×0.1 mm)对某单细胞藻进行计数,了解治理效果。治理前后分别在相同样点取多个湖水样品混合后,稀释100倍进行计数,结果如图2所示,左、右图分别为治理前、后某单细胞藻计数情况。治理后该藻种群密度减少了 个/L。
(4)下表为太湖某区域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数据(单位:kJ·m-2·a-1),其中Ⅰ~Ⅳ表示食物链中不同的营养级。结合数据分析,表中生物类群Ⅴ和能量Y分别表示的是 和 ,最高营养级及其上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两位小数)。
生物类群 Ⅰ Ⅱ Ⅲ Ⅳ Ⅴ
同化能量 871.27×105 141.1×105 15.91×105 0.88×105 211.85×105
能量X 369.69×105 61.77×105 2.81×105 0.34×105 19.26×105
能量Y 501.58×105 79.33×105 13.1×105 0.54×105 192.59×105
(5)从2020年10月起,政府对太湖实施十年禁渔。太湖禁渔期间 (填“能”或“不能”)提高太湖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禁渔期间太湖生态系统将主要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该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存在 机制。
答案 (1)不能 食物网只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竞争 (2)使生物充分利用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 (3)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和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吸收水中的N、P等抑制藻类生长 6×1011 (4)分解者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5.53% (5)能 负反馈调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