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苏教版(2019)生物学高考一轮基础练习-专题18群落及其演替(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苏教版(2019)生物学高考一轮基础练习-专题18群落及其演替(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0 23: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江苏版新教材生物学高考第一轮
专题18 群落及其演替
五年高考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1.(2023江苏,14,2分)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2.(2022江苏,17,3分)(多选)如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
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
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
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3.(2020江苏,15,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4.(2019江苏,6,2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5.(2023辽宁,6,2分)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6.(2023海南,6,3分)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 上部 潮下带 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7.(新情境)(2022海南,8,3分)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8.(2022全国乙,5,6分)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9.(2022辽宁,13,2分)采用样线法(以一定的速度沿样线前进,同时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鸟类的种类及数量)对某地城市公园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城市公园类型 植物园 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山体公园
物种数量 41 52 63 38
A.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
B.森林公园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
C.湿地公园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及相对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
D.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
10.(2022浙江1月选考,15,2分)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11.(新教材)(2021山东,10,2分)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12.(2023北京,18,12分)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天相比,              
      。
(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    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    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    两个维度发生改变。
(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10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11~15天的数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                 。
(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多选)(  )
A.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C.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
13.(2022重庆,22,9分)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Ⅲ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1)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     
                  。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面积应根据种群个体数进行调整。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    。
(3)在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原因是                  。
14.(2022山东,24,9分)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级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B C D E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
15.(2022广东,20,12分)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种类 (种) 个体数量 (头) 害虫比例 (%) 天敌比例 (%)
A 523 103 278 36.67 14.10
B 568 104 118 40.86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    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考点2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群落的演替
16.(2023河北,10,2分)某经营性森林有27种植物,林场对其林木采伐后彻底清除地表植物。自然恢复若干年后,该地段上形成了有36种植物的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采伐后的空地资源丰富,植物种群呈“J”形增长
B.采伐前的生态系统比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C.采伐后的空地上出现新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D.该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营养级的增多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增加
17.(2023浙江6月选考,8,2分)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18.(2023山东,24,8分)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19.(2023福建,16,12分)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和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某高山天然草甸选取了相同条件的甲、乙、丙三块地,分别进行不放牧、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三种方式的处理,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地不同植食性昆虫物种之间属于     关系。
(2)由图可知,为提高甲地昆虫多样性,可采取    放牧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植食性昆虫的环境容纳量将    (填“上升”或“不变”或“下降”)。
(3)当地为恢复草地生态,将乙、丙两地退牧还草。经一段时间后乙地恢复到不放牧状态,丙地恢复到轻度放牧状态,则这段时间内乙地固定CO2的量    (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丙地,判断依据是                    
            。
(4)乙、丙群落在退牧还草后开始次生演替,假设演替过程中环境没有剧烈变化且没有人为干扰,群落    (填“能”或“不能”)演替到森林群落,原因是                    。
20.(新情境)(2022天津,13,12分)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图2)。
(1)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
(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    (增加/减少),之后,演替趋于稳定。
(3)由图2可知,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   (变大/变小)。
(4)已知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    (正/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是    (正/倒)金字塔形。
(5)当试验裸石上的演替稳定后,其群落结构应与周围类似石块上已稳定存在的群落结构相似,原因是两者所处的     相似。
21.(2021浙江6月选考,26,7分)某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如图是火烧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调查时刻前的    。
(2)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这种演替类型属于   。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3)当群落演替到      时,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               。在此之前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类型中    的生物量会持续上升,而           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
22.(2021湖南,20,9分)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 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 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
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510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      ;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       。理由是                       
                            。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届南通海安期初,7)2019年9月,鄱阳湖水体面积与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减小约29.1%。丰水期(7~8月)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湖面,如今已变成一片草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鄱阳湖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B.鄱阳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C.丰水期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鄱阳湖中鱼类的丰富度
D.夏季鄱阳湖湿地群落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季节性
2.(2024届南通如东期初,11)群落内存在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的现象。在同一区域,由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类是无法在同一区域内长期共存的
B.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度降低
C.菜粉蝶幼虫啃食叶片,而成虫吸食花蜜不属于同域共存
D.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稳定性
3.(2024届连云港期中,14)连云港市对废弃磷矿实施了生态恢复,将塌陷区改造成湿地公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常采用记名计算法
B.芦苇、柽柳等植物形成斑块相间的镶嵌特性,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该湿地公园如果离开人的管理,群落将发生初生演替成为湖泊
D.用磷矿废弃地的高效土著解磷微生物和磷超富集植物可实现过量磷污染的修复
4.(热点透)(2024届泰州中学期初,10)生态位宽度指的是种群在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是反映种群利用资源能力的重要指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从时间、空间、营养等维度来研究生态位宽度
B.某种群的生态位越宽,其种内竞争就越强
C.鱼类生态位宽度值会受到季节变化、自身生态习性、增殖放流等的影响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新情境)(2024届南通如皋期初,10)某生活着水草、鲢鱼、鳙鱼和野鸭等生物的湖泊,排入工业废水导致污染严重。人们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B.鲢鱼和鳙鱼一般都喜居于水的中上层,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生态位
C.由于湖底土壤条件的不同,苦草、黑藻分布在不同水域,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研究该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属于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6.(2024届无锡期中,13)云南大山包景区多年前为发展畜牧业而种植了多种外来植物,其中以豆科植物白花三叶草扩散能力最强。某科研组对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结果分析时应去除外来物种平均丰富度数据后再进行对比
B.有外来物种分布群落的丰富度高可能与白花三叶草具有聚氮增肥效应有关
C.探究外来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还要调查物种组成、年龄结构等种群特征
D.外来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长期和睦共处,也可能严重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
7.(2023苏北四市一模,12)群丛是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种”的分类水平,如图为1982~2011年梁子湖水生植被在数目及类型上的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梁子湖中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
B.梁子湖水生植被的分布仅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2002年梁子湖水生植被的优势种为浮水植物
D.减少湖区围网养殖面积有助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二、多项选择题
8.(2024届南通如皋期初,16)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动物和微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因为没有生产者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中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
C.土壤盐碱度不一样,土壤动物群落构造有差别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能够检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9.(2023南通三模,19)科研人员研究了凤眼莲盖度(入侵程度)对金鱼藻、黑藻单种及混种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凤眼莲、黑藻、金鱼藻三者之间不存在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信息传递
B.无凤眼莲入侵时,金鱼藻的竞争力比黑藻强
C.凤眼莲盖度中等(25%)时,金鱼藻和黑藻能共同抵御不良环境
D.凤眼莲盖度较高(75%)时,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竞争加剧
考法综合练
1.(热点透)(2023江苏百校联考二,12)盐沼是处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区,规则或不规则地被海洋潮汐淹没,常形成红树林—滨海盐沼生态交错带,是具有较高草本或低灌木植被覆盖度的一种湿地生态系统。该湿地生态系统常具有较高的光合固定能力和较缓慢的有机质降解速率。下列关于盐沼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盐沼群落中的种群密度越大,物种丰富度越高
B.盐沼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动植物全部个体的天然群聚
C.同一地点不同水深群落类型的差异与光照强度的不同无关
D.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对净化海水、促淤护岸及缓解全球变暖有重要影响
2.(新思维)(2024届南通海安期初,23)土壤动物作为地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对细微环境变化敏感,如图1是马尾松林中土壤动物的部分食物关系图。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形成小型林窗(100~225 m2)、中型林窗(625~900 m2)和大型林窗(1 225~1 600 m2),每个类型大小林窗9个,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结果如图2,请回答:
(1)马尾松不仅可以缓解木材供需矛盾,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干扰形式和森林生态过程的重要环节,林窗中群落演替属于      。与开窗前相比,开窗后演替速度迅速加快的最主要的外界因素是   。
(3)图1中双翅目幼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成分),蜈蚣和地蛛的种间关系属于     。鞘翅目体内的能量去向有                    
                          。
(4)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根据实验结果能否说明不同尺度的林窗均能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动物的类群数,请说明理由          
          。
(5)长期过度的纯林化经营,致使马尾松人工林病虫害频发,原因是            
        。
为促进马尾松人工林稳定持续发展,根据本实验结果可采取的措施是             
       。
专题18 群落及其演替
五年高考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1.(2023江苏,14,2分)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A 
2.(2022江苏,17,3分)(多选)如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
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
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
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答案 BC 
3.(2020江苏,15,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 C 
4.(2019江苏,6,2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 A 
5.(2023辽宁,6,2分)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6.(2023海南,6,3分)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 上部 潮下带 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答案 D 
7.(新情境)(2022海南,8,3分)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答案 A 
8.(2022全国乙,5,6分)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 A 
9.(2022辽宁,13,2分)采用样线法(以一定的速度沿样线前进,同时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鸟类的种类及数量)对某地城市公园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城市公园类型 植物园 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山体公园
物种数量 41 52 63 38
A.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
B.森林公园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
C.湿地公园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及相对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
D.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
答案 A 
10.(2022浙江1月选考,15,2分)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答案 D 
11.(新教材)(2021山东,10,2分)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 A 
12.(2023北京,18,12分)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天相比,              
      。
(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    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    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    两个维度发生改变。
(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10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11~15天的数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                 。
(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多选)(  )
A.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C.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
答案 (1)6~10天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较多,植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较少 (2)物理信息 (3)竞争 垂直和水平 (4)研究人工光照消除后群落的恢复情况(仅供参考) (5)AC
13.(2022重庆,22,9分)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Ⅲ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1)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     
                  。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面积应根据种群个体数进行调整。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    。
(3)在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原因是                  。
答案 (1)垂直 浮水植物水葫芦入侵后疯狂繁殖,遮挡阳光,沉水植物缺乏光照 (2)大 (3)增加 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无机盐等
14.(2022山东,24,9分)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级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B C D E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
答案 (1)E 种群密度小 分布范围广 (2)200 (3)ABCD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15.(2022广东,20,12分)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种类 (种) 个体数量 (头) 害虫比例 (%) 天敌比例 (%)
A 523 103 278 36.67 14.10
B 568 104 118 40.86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    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答案 (1)趋光 (2)较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3)下降(或减少) 杀虫剂杀死害虫,同时杀伤天敌 (4)种植方案:荔枝林下种植豆科(或固氮类)(草本)植物(,形成复层群落结构)。
依据: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够固氮,增加土壤的含氮量,可不施氮肥;豆科植物可覆盖竞争排除杂草,可不用除草剂;豆科植物为节肢动物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增加天敌比例,可少用杀虫剂。
考点2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群落的演替
16.(2023河北,10,2分)某经营性森林有27种植物,林场对其林木采伐后彻底清除地表植物。自然恢复若干年后,该地段上形成了有36种植物的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采伐后的空地资源丰富,植物种群呈“J”形增长
B.采伐前的生态系统比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C.采伐后的空地上出现新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D.该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营养级的增多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增加
答案 C 
17.(2023浙江6月选考,8,2分)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答案 B 
18.(2023山东,24,8分)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答案 (1)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 (4)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19.(2023福建,16,12分)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和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某高山天然草甸选取了相同条件的甲、乙、丙三块地,分别进行不放牧、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三种方式的处理,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地不同植食性昆虫物种之间属于     关系。
(2)由图可知,为提高甲地昆虫多样性,可采取    放牧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植食性昆虫的环境容纳量将    (填“上升”或“不变”或“下降”)。
(3)当地为恢复草地生态,将乙、丙两地退牧还草。经一段时间后乙地恢复到不放牧状态,丙地恢复到轻度放牧状态,则这段时间内乙地固定CO2的量    (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丙地,判断依据是                    
            。
(4)乙、丙群落在退牧还草后开始次生演替,假设演替过程中环境没有剧烈变化且没有人为干扰,群落    (填“能”或“不能”)演替到森林群落,原因是                    。
答案 (1)种间竞争 (2)轻度 下降 (3)大于 固定CO2的量可以通过生物量体现,不放牧与轻度放牧状态生物量的差值大于轻度放牧与重度放牧状态生物量的差值 (4)不能 群落演替最终达到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该生境下只能演替到高山草甸群落
20.(新情境)(2022天津,13,12分)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图2)。
(1)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
(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    (增加/减少),之后,演替趋于稳定。
(3)由图2可知,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   (变大/变小)。
(4)已知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    (正/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是    (正/倒)金字塔形。
(5)当试验裸石上的演替稳定后,其群落结构应与周围类似石块上已稳定存在的群落结构相似,原因是两者所处的     相似。
答案 (1)初生演替 (2)增加 (3)变小 (4)倒 正 (5)环境条件
21.(2021浙江6月选考,26,7分)某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如图是火烧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调查时刻前的    。
(2)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这种演替类型属于   。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3)当群落演替到      时,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               。在此之前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类型中    的生物量会持续上升,而           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 (1)积累量 (2)次生演替 垂直 (3)顶极群落 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等 乔木 高灌木、矮灌木和草本
22.(2021湖南,20,9分)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 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 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
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510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      ;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       。理由是                       
                            。
答案 (1)随机取样 2 055株/公顷 (2)种间竞争 石栎 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由表中数据可得出马尾松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石栎为增长型;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对光的竞争中喜光的马尾松不占优势,而耐阴的石栎占优势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届南通海安期初,7)2019年9月,鄱阳湖水体面积与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减小约29.1%。丰水期(7~8月)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湖面,如今已变成一片草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鄱阳湖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B.鄱阳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C.丰水期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鄱阳湖中鱼类的丰富度
D.夏季鄱阳湖湿地群落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季节性
答案 C 
2.(2024届南通如东期初,11)群落内存在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的现象。在同一区域,由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类是无法在同一区域内长期共存的
B.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度降低
C.菜粉蝶幼虫啃食叶片,而成虫吸食花蜜不属于同域共存
D.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稳定性
答案 A 
3.(2024届连云港期中,14)连云港市对废弃磷矿实施了生态恢复,将塌陷区改造成湿地公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常采用记名计算法
B.芦苇、柽柳等植物形成斑块相间的镶嵌特性,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该湿地公园如果离开人的管理,群落将发生初生演替成为湖泊
D.用磷矿废弃地的高效土著解磷微生物和磷超富集植物可实现过量磷污染的修复
答案 C 
4.(热点透)(2024届泰州中学期初,10)生态位宽度指的是种群在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是反映种群利用资源能力的重要指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从时间、空间、营养等维度来研究生态位宽度
B.某种群的生态位越宽,其种内竞争就越强
C.鱼类生态位宽度值会受到季节变化、自身生态习性、增殖放流等的影响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答案 B 
5.(新情境)(2024届南通如皋期初,10)某生活着水草、鲢鱼、鳙鱼和野鸭等生物的湖泊,排入工业废水导致污染严重。人们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B.鲢鱼和鳙鱼一般都喜居于水的中上层,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生态位
C.由于湖底土壤条件的不同,苦草、黑藻分布在不同水域,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研究该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属于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答案 B 
6.(2024届无锡期中,13)云南大山包景区多年前为发展畜牧业而种植了多种外来植物,其中以豆科植物白花三叶草扩散能力最强。某科研组对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结果分析时应去除外来物种平均丰富度数据后再进行对比
B.有外来物种分布群落的丰富度高可能与白花三叶草具有聚氮增肥效应有关
C.探究外来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还要调查物种组成、年龄结构等种群特征
D.外来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长期和睦共处,也可能严重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
答案 C 
7.(2023苏北四市一模,12)群丛是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种”的分类水平,如图为1982~2011年梁子湖水生植被在数目及类型上的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梁子湖中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
B.梁子湖水生植被的分布仅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2002年梁子湖水生植被的优势种为浮水植物
D.减少湖区围网养殖面积有助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 D 
二、多项选择题
8.(2024届南通如皋期初,16)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动物和微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因为没有生产者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中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
C.土壤盐碱度不一样,土壤动物群落构造有差别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能够检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 BC 
9.(2023南通三模,19)科研人员研究了凤眼莲盖度(入侵程度)对金鱼藻、黑藻单种及混种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凤眼莲、黑藻、金鱼藻三者之间不存在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信息传递
B.无凤眼莲入侵时,金鱼藻的竞争力比黑藻强
C.凤眼莲盖度中等(25%)时,金鱼藻和黑藻能共同抵御不良环境
D.凤眼莲盖度较高(75%)时,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竞争加剧
答案 CD 
考法综合练
1.(热点透)(2023江苏百校联考二,12)盐沼是处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区,规则或不规则地被海洋潮汐淹没,常形成红树林—滨海盐沼生态交错带,是具有较高草本或低灌木植被覆盖度的一种湿地生态系统。该湿地生态系统常具有较高的光合固定能力和较缓慢的有机质降解速率。下列关于盐沼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盐沼群落中的种群密度越大,物种丰富度越高
B.盐沼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动植物全部个体的天然群聚
C.同一地点不同水深群落类型的差异与光照强度的不同无关
D.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对净化海水、促淤护岸及缓解全球变暖有重要影响
答案 D 
2.(新思维)(2024届南通海安期初,23)土壤动物作为地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对细微环境变化敏感,如图1是马尾松林中土壤动物的部分食物关系图。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形成小型林窗(100~225 m2)、中型林窗(625~900 m2)和大型林窗(1 225~1 600 m2),每个类型大小林窗9个,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结果如图2,请回答:
(1)马尾松不仅可以缓解木材供需矛盾,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干扰形式和森林生态过程的重要环节,林窗中群落演替属于      。与开窗前相比,开窗后演替速度迅速加快的最主要的外界因素是   。
(3)图1中双翅目幼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成分),蜈蚣和地蛛的种间关系属于     。鞘翅目体内的能量去向有                    
                          。
(4)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根据实验结果能否说明不同尺度的林窗均能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动物的类群数,请说明理由          
          。
(5)长期过度的纯林化经营,致使马尾松人工林病虫害频发,原因是            
        。
为促进马尾松人工林稳定持续发展,根据本实验结果可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 (1)直接价值和间接 (2)次生演替 光照 (3)分解者 种间竞争 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以及呼吸消耗的热能 (4)垂直 能,实验结果显示小型、中型、大型林窗中的各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均高于纯林中的 (5)纯林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致使马尾松人工林病虫害频发 一方面可以适当采伐,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林地内的物种多样性,进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