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0 08:23:43

文档简介

涪陵第五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生物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条形码)填写(粘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及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于(  )
A. 间期、间期 B. 前期、后期
C. 间期、后期 D. 间期、末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量不变,在后期由于着丝点(粒)的一分为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成功从黄花蒿中分离出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为世界的抗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研究表明,青蒿素可直接作用于疟原虫的线粒体内膜,诱导线粒体肿胀,损害线粒体的功能。据此推断青蒿素的作用不会影响( )
A. 疟原虫细胞内ATP的形成 B. 和反应生成
C. 葡萄糖在线粒体中的分解 D. 疟原虫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B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发生在线粒体内膜,青蒿素作用于线粒体的内膜,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所以ATP的形成、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以及[H]和O2反应生成H2O的过程都会受影响,ABD不符合题意;
C、葡萄糖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不受青蒿素的影响,C符合题意。
故选C。
3. 光是绿色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植物吸收不同颜色(波长)的光可产生不同的效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布在叶肉细胞叶绿体和液泡中的色素可影响叶片颜色
B. 黑暗中萌发生长的玉米幼苗不含有叶绿素,不能吸收蓝紫光
C. 离体叶绿体悬浮液在适当条件下照红光会发生放氧反应
D.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吸收是蓝紫光和红光,都属于可见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合色素吸收的都是可见光。
【详解】A、色素存在于叶绿体和液泡中,故分布在叶肉细胞叶绿体和液泡的色素可影响叶片颜色,A正确;
B、黑暗中萌发生长的玉米幼苗不含有叶绿素,但叶片中含有类活萝卜素,可以吸收蓝紫光,B错误;
C、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可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离体叶绿体悬浮液在适当条件下照红光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C正确;
D、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都属于可见光,D正确。
故选B。
4. 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测定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在实验前向装置中充入氮气
B. 有色液滴的移动距离表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CO2的量
C. 若有色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正在进行有氧呼吸
D. 若有色液滴不再移动,则说明瓶内的酵母菌已经死亡殆尽
【答案】A
【解析】
【分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等量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详解】A、向装置中充入氮气可排出装置内的氧气,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有色液滴的移动距离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CO2的量,B错误;
C、若酵母菌同时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则图中有色液滴将右移,C错误;
D、若有色液滴不再移动,可能是培养液中葡萄糖消耗完全,D错误。
故选A
5. 如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会破坏叶绿素
B. 层析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C. 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D. 实验验证了该种蓝藻没有叶绿素b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原核生物)只含有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
【详解】A、研磨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A错误;
B、层析液可以由石油醚、丙酮和苯混合而成,也可以用92号汽油代替,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起不到层析的效果,B错误;
C、层析时,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需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C错误;
D、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只有两条色素带,不含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D正确。
故选D。
6. 下图表示某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A、B代表生理过程,①②③④代表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希尔研究了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利用H2O产生①的过程
B. A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为光能转化为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C. 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CO2中的碳的转移,可在④中检测其同位素
D. 土壤中缺乏N、P、Mg,会影响②③的产生,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A表示光反应,B表示暗反应。①是氧气,②是NADP+,③是ADP+Pi,④是C5。
【详解】A、1937年,英国植物学家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2O,没有CO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得出的结论是: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A正确;
B、A光反应过程将光能转化为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B正确;
C、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C错误;
D、②是NADP+,③是ADP+Pi,N、P是②③的组成元素,Mg是叶绿素的必需元素,N、P、Mg等元素是光合作用正常进行的必需元素,缺乏时会影响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C。
7. 以有丝分裂的细胞为例,下图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C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发生DNA复制
B. DE时刻,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
C. AB段和EF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
D. DF段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AC段表示分裂间期,CD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DE表示着丝粒分裂,EF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末期。
【详解】A、BC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1变为1:2,出现的原因是DNA复制,A正确;
B、DE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2变为1:1,出现的原因是是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B正确;
C、AB段表示分裂间期中DNA没有复制的时期,即G1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末期,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AB段和EF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C正确;
D、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DF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D错误。
故选D。
8. 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种子长成一颗完整植株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②精子、卵细胞只含有生物体细胞内一半的遗传物质,没有全能性
③细胞产生的自由基攻击和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分子,可使细胞衰老
④老年人头发变白是因为黑色素细胞发生坏死,不能合成黑色素而导致的
⑤对草履虫而言,细胞衰老的过程也是个体衰老的过程
⑥在成熟的生物体中,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
A. ①②③⑥ B. ①③⑤⑥
C. ①③④⑤⑥ D. ②③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1)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2)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被动死亡的过程。
【详解】①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从种子萌发长成植株是个体发育过程,不能体现全能性,①正确;
②生殖细胞的全能性大于体细胞,故卵细胞和精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全能性,②错误;
③生命活动中,细胞产生的自由基攻击和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分子,致使细胞衰老,③正确;
④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黑色素的合成减少引起的,④错误;
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的过程也是个体衰老的过程,⑤正确;
⑥在成熟的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对生物体有利,⑥正确;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 为研究七子花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研究小组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对七子花不同冠层叶片光合作用强度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光照强度为n时,测量上层叶片的装置中A、B两处气体CO2浓度相等
B. 光照强度为0.25klx时,中层叶片和下层叶片CO2的固定速率相等
C. 将光照强度由1.25klx降至1klx时,短时间内,中层叶片中C3/C5的比值升高
D. 光照强度大于0.75klx时,限制三种叶片CO2吸收速率的因素不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1)图甲装置,A处CO2浓度分析仪可检测到鼓风机吹入的CO2的初始浓度,同化箱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会引起装置中CO2浓度的变化,B处可检测同化箱CO2变化后的浓度。(2)由图乙可知,3条曲线与纵坐标下轴的交点均为呼吸强度,故七子花的上、中、下层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度不同,光补偿点(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也不同,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上层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明显高于中下层叶。
【详解】A、图甲装置,A处CO2浓度分析仪可检测到鼓风机吹入的CO2的初始浓度,同化箱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会引起装置中CO2浓度的变化,B处可检测同化箱CO2变化后的浓度;当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乙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时,叶片的光和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恰好全部被细胞呼吸作用消耗掉,叶片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故所测量上层叶片的装置中A、B两处气体CO2浓度相等,A正确;
B、CO2的固定速率(总光合速率)=CO2的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CO2的释放速率(呼吸速率),当光照强度为0.25klx时,中层叶片的CO2的固定速率=2+1=3;下层叶片CO2的固定速率=2.5+0.5=3,二者相等,B正确;
C、由图乙可知,当光照强度等于1klx时,中层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即光饱和点。将光照强度由1.25klx降至1klx时,由于光照强度不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限制因素,故短时间内降低光照强度,中层叶片中C3/C5的比值不变,C错误;
D、光照强度大于0.75klx时,如从0.75klx升至1klx的过程中,影响下层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限制因素不是光照强度,但影响上层和中层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即限制三种叶片CO2吸收速率的因素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C。
10. 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相关生理过程,I~V表示过程,M、P代表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M为丙酮酸,与过程Ⅲ相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
B. 过程I、Ⅳ、Ⅱ表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其中过程Ⅳ产生的[H]全部来自M
C. 葡萄糖中储存的能量大多在过程I中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D. 酵母菌无法进行过程V,因其体内缺乏相关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物质M表示丙酮酸,物质P表示酒精。过程Ⅰ、Ⅳ、Ⅱ表示有氧呼吸,过程Ⅰ、Ⅴ表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过程Ⅰ、Ⅲ表示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
【详解】A、由图可知,M为丙酮酸,过程Ⅲ表示丙酮酸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过程Ⅰ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Ⅱ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Ⅳ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其中过程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H]来自M丙酮酸和水,B错误;
C、葡萄糖中储存的能量少数在过程I中释放,且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一部分储存在ATP中,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不能产生乳酸即Ⅴ,因为其体内缺乏相关的酶,D正确。
故选D。
11. 将某种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以该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与线粒体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植物数据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20 25 30 35 40 45
光照下叶绿体CO2吸收总量(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黑暗中CO2释放量(mg/h) 0.60 0.75 1.00 1.50 2.25 3.00
A.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0℃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B.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5℃时,净光合量最大
C. 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D. 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5℃条件下,不能正常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合作用是将CO2还原为糖的反应,且产生O2。呼吸作用是将糖类氧化成的反应,且消耗O2。本题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代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称为净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大于0,有机物积累,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表中光照下叶绿体CO2吸收总量代表总光合速率,黑暗中CO2释放量代表呼吸速率。
【详解】AB、光照下叶绿体CO2吸收总量代表总光合速率,黑暗中CO2释放量代表呼吸速率,由表可知,不同温度条件下植物的积累量分别为:0.4、1.00、1.5、1.75、1.5、0.5,因此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35℃时净光合量最大,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A、B错误;
C、温度均保持在35℃条件下,12小时光照能积累的量可用1.75 mg/h ×12h=21mg表示,12小时黑暗消耗的量可用1.50 mg/h ×12h=18mg表示,该植物存在有机物的积累,能正常生长,C正确;
D、温度均保持在25℃条件下,12小时光照能积累的量可用1.00 mg/h ×12h=12mg表示,12小时黑暗消耗的量可用0.75mg/h ×12h=9mg表示,该植物存在有机物的积累,所以能正常生长,D错误。
故选C。
12. 下图是人体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b过程是细胞分裂过程,此过程中也会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c过程是细胞分化过程,此过程中核DNA数目不变
C. 与①相比,②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能力会降低
D. 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衰老及坏死等正常生命现象的体现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细胞生长过程;b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导致细胞的数目增加,而细胞的种类不变;c表示细胞分化过程,导致细胞的种类增加,而细胞的数目不变。
【详解】A、b过程是细胞分裂过程,在该过程中基因会选择性表达出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A正确;
B、c过程是细胞分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基因会选择性表达,此过程中核DNA数目不变,B正确;
C、与①相比,②细胞体积增大,其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减小,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能力会减弱,C正确;
D、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引起的,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细胞坏死不属于正常生命现象,D错误。
故选D。
13. 农作物的光合速率及呼吸速率的大小受田间管理的影响。灌溉、追肥、松土、间苗等是一些常见的田间管理措施,关于玉米种植后的一些管理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时适量灌溉可以保证玉米植株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
B. 肥料中的Mg2+可参与组成玉米植株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C. 中耕松土可以增强玉米植株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
D. 间苗有利于玉米植株合理利用阳光和CO2等环境资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含水量等;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氧气浓度、温度等。
【详解】A、水作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在光反应阶段完成水的光解,另外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经气孔被吸收,植物缺水会导致气孔关闭,进而影响CO2的吸收,故适时适量灌溉能保证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A正确;
B、镁元素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之一,而镁元素不是类胡萝卜素的组成元素,故肥料中的 Mg2+可参与组成玉米植株中的叶绿素的合成,但不参与类胡萝卜素的合成,B错误;
C、矿质元素的吸收需要能量,中耕松土可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根部的有氧呼吸,为矿质元素的吸收提供能量,吸收足量的矿质元素有利于玉米增产,C正确;
D、间苗能保证合理密植,有利于玉米植株合理利用阳光和CO2等环境资源,D正确。
故选B。
14.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相互依存,各自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图是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其中I~Ⅲ代表物质,①~⑤代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Ⅱ被相邻细胞利用至少需要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B. 图中Ⅱ和V、Ⅲ和VⅡ分别是同一种物质,I和IV是不同物质
C. 图中①~⑤均伴随着ATP的合成或水解,其中③合成的ATP可被②利用
D. 光合产物脂肪、糖类、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答案】AC
【解析】
【分析】图中I为NADPH,Ⅱ为氧气,Ⅲ为二氧化碳,Ⅳ为NADH,Ⅴ为氧气,Ⅵ为ATP,Ⅶ为二氧化碳;①为二氧化碳的固定,②为C3的还原,③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⑤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详解】A、图中II为氧气由光反应在类囊体腔产生,被相邻细胞利用需要穿过1层类囊体膜,2层叶绿体膜、2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7层磷脂双分子层,最终在线粒体内膜被利用,A错误;
B、图中II和V均为氧气、III和VII均为二氧化碳,I为NADPH,IV为NADH,B正确;
C、图中①CO2的固定不存在ATP的合成或水解,②C3的还原利用的ATP来自于光合作用光反应,C错误;
D、呼吸作用一方面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另一方面能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光合作用的产物脂肪、糖类、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D正确。
故选AC。
15. 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贯穿整个生命历程,在胚胎时期达最大限度,分化后遗传物质不变
B. 衰老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中各种酶活性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C. 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各项生命活动以及细胞凋亡都与溶酶体相关
D. 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时间比染色质存在时间更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后遗传物质不变,该过程贯穿整个生命历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最大限度,A正确;
B、衰老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增大,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减慢,但不是各种酶的活性都降低,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的自然更新和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能够由细胞凋亡完成,所以生物体内细胞凋亡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有利,溶酶体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某些生命活动以及细胞凋亡相关,但并不是每项生命活动都有溶酶体的参与,C错误;
D、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染色体存在于分裂期,染色质存在于分裂间期,而分裂期远远短于分裂间期,所以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存在时间更短,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5分。
16. 图I表示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图Ⅱ表示该过程中abc三种物质的数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I的A中,核DNA数与染色单体数分别为____。
(2)观察有丝分裂可选择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理由是____,装片的制作流程中漂洗的目的是____。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在I图中的____图对应的时期。Ⅱ图中的甲所示时期可与I图中的____图对应,引起Ⅱ图中b数目发生变化的生理过程有____。
【答案】(1)8 、 0
(2) ①. 根尖分生区细胞可持续分裂,而成熟区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分裂 ②.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 ①. BD ②. BC ③. DNA复制和着丝粒分裂
【解析】
【分析】据图I细胞分裂图分析可知:A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据图II的柱形图分析可知: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甲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乙组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与是体细胞的两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组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代表有丝分裂末期。
【小问1详解】
图Ⅰ的A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核DNA数是8;染色单体数是0。
【小问2详解】
根尖分为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其中根尖分生区细胞可持续分裂,而成熟区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用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作为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装片的制作流程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小问3详解】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前期和末期,据试题分析可知,图I中B图表示有丝分裂前期,D图处于有丝分裂末期;Ⅱ图中的甲所示时期可能为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而图I中,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C表示有丝分裂中期。故Ⅱ图中的甲所示时期可与Ⅰ图中的BC对应;DNA复制出现染色单体,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数量为0,DNA复制和着丝粒分裂均可引起Ⅱ图中b数目发生变化。
17. 某物质M可阻断细胞呼吸过程中NADH的合成。科研人员在20℃下利用离体的线粒体进行实验。其中甲组是实验组(加入物质M),乙组(对照组):对于乙组,t2时刻加入足量NAD+,t4时将温度升高到30℃,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____,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该实验中,物质M的作用部位最可能是____。
(2)限制乙组t1时刻CO2产生量的因素是____,t4时刻CO2产生量上升的原因是____。
(3)与乙组相比,甲组加入物质M后CO2的产生量增加,推测物质M的作用可能是____。物质M可阻断细胞呼吸过程中NADH的合成,据此推测物质M的作用还可能有____。
【答案】(1) ①. 能量 ②. 线粒体基质
(2) ①. NAD+浓度 ②. 30℃呼吸作用酶的活性高于20℃
(3) ①. 促进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CO2 ②. 抑制NAD+与酶的结合;抑制NADH合成酶的活性
【解析】
【分析】1、细胞呼吸场所为细胞质和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
2、图中横坐标为反应时间,纵坐标为CO2产生量,甲组加入物质M后CO2产生量一直在增加,说明物质M促进CO2的产生;乙组是对照组,t2时刻加入足量NAD+后,CO2产生量增加,t4时将温度升高到30°C,促进CO2产生。
【小问1详解】
细胞呼吸不仅可以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物质代谢的枢纽。图片可看出,与乙组相比较,甲组产生CO2的量一直在增加,甲组加入了物质M,因此物质M会影响细胞呼吸中产生CO2的量,产生CO2的部位在线粒体基质,因此物质M的作用部位最可能是线粒体基质。
【小问2详解】
图中看出,乙组t1时刻到t2时刻CO2的产生量不变,t2时刻加入NAD+,CO2的产生量增加,那么影响乙组t1时刻 CO2 产生量的因素是NAD+浓度。乙组t3时刻到t4时刻CO2的产生量不变,t3时刻温度是20℃,t4时刻温度升高到30°C,CO2 产生量上升,说明30℃呼吸作用酶的活性高,比20℃更适合细胞呼吸。
【小问3详解】
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反应可以产生CO2,图中显示,与乙组相比,甲组加入物质M后CO2的产生量增加,推测物质M的作用可能是促进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CO2。物质M可阻断NADH的合成,在酶的催化作用下,NAD+与氢离子结合,产生NADH,据此推测物质M的作用还可能有抑制NAD+与酶的结合;抑制NADH合成酶的活性等。
18. 图1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其中C3和C5在不同代谢过程中表示不同的化合物:图2表示该细胞中的某种生物膜和其上所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其中e-表示电子;图3表示25℃下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至④表示的生化反应,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有____个。当过程③发生时,细胞与外界环境无CO2交换,此时该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是____。
(2)图2所示生物膜上发生能量变化为____。二硝基酚(DNP)会导致该生物膜对H+的通透性增大但不影响电子转移,DNP作用于该膜时ATP的合成量会减少,原因是H+跨膜顺浓度梯度运输促进ATP合成,DNP作用于该膜时导致H+的通透性增大,H+在膜内外的浓度梯度会____(减小或消除、增大或不变)
(3)图3中A点时会发生图1中的____(填序号)过程,将该植物先置于此条件下12小时,然后置于C点条件下12小时,在这24小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内有机物量____(“增加”“减少”或“无法判断”)。
【答案】(1) ①. 0 ②. 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
(2) ①. 光能转化为 ATP(和 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②. 减小或消除
(3) ①. ①③ ②. 增加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1,①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②表示暗反应中C3还原成有机物过程,⑤表示C3再生C5过程,④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CO2的固定,③表示丙酮酸产生CO2过程。根据图2中显示,图2中发生的是光反应,故该膜为类囊体膜。图3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的强度。
【小问1详解】
图1中发生的生化反应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集中进行,在生物膜上的没有,为0个。过程③是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过程,若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则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提供叶绿体外,其余往外界排出,因为细胞与外界环境无CO2交换,此时该细胞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
【小问2详解】
图2表示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能量变化为光能转变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据图分析, H+ 跨膜梯度运输促进ATP合成,当DNP作用于该膜时会导致 H+ 的通透性增大, H+ 在膜内外的浓度梯度会减小或消除,进而导致ATP的合成量减少。
【小问3详解】
图3中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会发生图1中的①(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和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这12小时消耗有机物的量用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表示是12×5=60,然后置于C点条件下12小时,此时的净光合积累的有机物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表示是12×20=240,在这24小时内,植物要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说明有机物在积累增加。
19.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马铃薯植物体内发生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过程的场所是____。物质A在C3还原过程中具体作用是____;物质B是指____。
(2)①②过程中当CO2浓度突然升高时,C3的变化是____。光照强度由弱突然转强时C5的变化是____。
(3)④过程的场所是____,物质C在马铃薯不同部位的细胞中经过⑤⑥过程形成的产物不同的直接原因是____。粮食储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其原因是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类囊体##基粒 ②. 供能和提供还原剂 ③. ADP和Pi
(2) ①. 增多 ②. 增多
(3) ①. 线粒体 ②. 酶(种类)不同 ③. 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细胞呼吸)时产生了水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水的光解产生还原氢与O2,以及ATP的形成;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还原氢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
图中①过程是光反应过程,其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水的光解形成H+,然后与NADP+形成了NADPH([H])即物质A。NADPH既是还原剂也能提供能量。ATP水解生成B,则B是ADP和Pi。
【小问2详解】
①②过程中,若CO2浓度突然升高时,则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短时间内不影响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因此C3(三碳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将增多。当光照强度由弱变强时,光反应增强,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NADPH)增加,短时间内C3含量会降低,C5含量增多。
【小问3详解】
④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此过程发生在线粒体,马铃薯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中由于酶的种类不同,则物质C经过⑤过程生成酒精和CO2或⑥过程生成乳酸。在粮食储藏过程中,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细胞呼吸)时产生了水,则会出现粮堆湿度增大现象。
20. 小麦旗叶的位置及对产量的贡献率如图1。科研人员研究了干旱对灌浆期(灌浆期是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等有机物储存在籽粒中的一个生长发育阶段)小麦旗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2。请回答问题:
(1)由图2可知,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速率下降,并呈现出“光合午休”现象,无法及时消耗光反应产生的____,进而导致胞内活性氧积累破坏叶绿素等一系列变化,光反应受到抑制,最终使光合速率下降。
(2)结合图1、图2,写出本实验选用旗叶测定相应指标的原因及实验结果对种植小麦的启示:____。
Ⅱ.为研究干旱对水稻耐热性的影响,科学家将相同的水稻种子分别置于正常条件(CK),单一高温条件(H)和干旱—高温交叉条件(DH,先干旱后高温)下萌发,测定其幼苗叶片的叶绿素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结果如下:
处理 净光合速率(umol·m-2·s-1) 蒸腾速率(mmol·m-2·s-1)
正常(CK) 5.37 142
高温(H) 1.78 0.48
干旱高温交叉(DH) 4.75 1.66
(3)在此实验中,CK组的作用是____。
(4)综合图、表中的结果,结合光合作用原理,解释H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的原因是____。(答2点)
【答案】(1)ATP和NADPH
(2)选用旗叶的原因是植株中旗叶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可代表小麦植株的生理状况;对种植小麦的启示是小麦生长季尤其是灌浆期,注意水分供应
(3)作为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4)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反应速率下降;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不足,导致暗反应下降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进行碳的同化作用,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供能,故称为暗反应阶段。
【小问1详解】
光反应的产物是氧气、ATP和NADPH,ATP和NADPH用于碳反应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据图2分析可知,干旱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要比正常供水条件的光合速率低。造成“光合午休”的原因是温度升高,为减弱蒸腾作用则气孔关闭,关闭后外界中的CO2无法进入细胞参与暗反应二氧化碳固定的过程,那么三碳化合物的生成量就减少,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会积累下来,进而导致胞内活性氧积累破坏叶绿素等一系列变化,光反应受到抑制,最终使光合速率下降。
【小问2详解】
据图1知,旗叶对产量的贡献率高达43%,选用旗叶的原因是植株中旗叶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可代表小麦植株的生理状况;对种植小麦的启示是小麦生长季尤其是灌浆期,注意水分供应,水分适宜且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小问3详解】
研究干旱对水稻耐热性的影响,设置正常条件(CK)作为对照,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小问4详解】
叶绿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题图可知,H组叶绿素含量最低,则光反应速率降低;同时由蒸腾速率下降可知,高温气孔关闭,影响了暗反应速率,最终导致光合速率降低。涪陵第五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生物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条形码)填写(粘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及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于(  )
A. 间期、间期 B. 前期、后期
C. 间期、后期 D. 间期、末期
2. 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成功从黄花蒿中分离出用于治疗疟疾青蒿素,为世界的抗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研究表明,青蒿素可直接作用于疟原虫的线粒体内膜,诱导线粒体肿胀,损害线粒体的功能。据此推断青蒿素的作用不会影响( )
A. 疟原虫细胞内ATP的形成 B. 和反应生成
C. 葡萄糖在线粒体中的分解 D. 疟原虫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3. 光是绿色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植物吸收不同颜色(波长)的光可产生不同的效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布在叶肉细胞叶绿体和液泡中的色素可影响叶片颜色
B. 黑暗中萌发生长的玉米幼苗不含有叶绿素,不能吸收蓝紫光
C. 离体叶绿体悬浮液在适当条件下照红光会发生放氧反应
D.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的是蓝紫光和红光,都属于可见光
4. 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测定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在实验前向装置中充入氮气
B. 有色液滴的移动距离表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CO2的量
C. 若有色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正在进行有氧呼吸
D. 若有色液滴不再移动,则说明瓶内的酵母菌已经死亡殆尽
5. 如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会破坏叶绿素
B. 层析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C. 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D. 实验验证了该种蓝藻没有叶绿素b
6. 下图表示某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A、B代表生理过程,①②③④代表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希尔研究了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利用H2O产生①的过程
B. A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为光能转化为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C. 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CO2中的碳的转移,可在④中检测其同位素
D. 土壤中缺乏N、P、Mg,会影响②③的产生,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7. 以有丝分裂的细胞为例,下图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C段曲线下降原因是发生DNA复制
B. DE时刻,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
C. AB段和EF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
D. DF段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8. 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种子长成一颗完整植株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②精子、卵细胞只含有生物体细胞内一半的遗传物质,没有全能性
③细胞产生的自由基攻击和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分子,可使细胞衰老
④老年人头发变白是因为黑色素细胞发生坏死,不能合成黑色素而导致的
⑤对草履虫而言,细胞衰老的过程也是个体衰老的过程
⑥在成熟的生物体中,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
A ①②③⑥ B. ①③⑤⑥
C. ①③④⑤⑥ D. ②③⑥
9. 为研究七子花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研究小组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对七子花不同冠层叶片光合作用强度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光照强度为n时,测量上层叶片的装置中A、B两处气体CO2浓度相等
B. 光照强度为0.25klx时,中层叶片和下层叶片CO2的固定速率相等
C. 将光照强度由1.25klx降至1klx时,短时间内,中层叶片中C3/C5的比值升高
D. 光照强度大于0.75klx时,限制三种叶片CO2吸收速率的因素不完全相同
10. 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相关生理过程,I~V表示过程,M、P代表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M为丙酮酸,与过程Ⅲ相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
B. 过程I、Ⅳ、Ⅱ表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其中过程Ⅳ产生的[H]全部来自M
C. 葡萄糖中储存的能量大多在过程I中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D. 酵母菌无法进行过程V,因其体内缺乏相关的酶
11. 将某种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以该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与线粒体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植物数据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20 25 30 35 40 45
光照下叶绿体CO2吸收总量(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黑暗中CO2释放量(mg/h) 0.60 0.75 1.00 1.50 2.25 3.00
A.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0℃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B.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5℃时,净光合量最大
C. 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D. 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5℃条件下,不能正常生长
12. 下图是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b过程是细胞分裂过程,此过程中也会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c过程是细胞分化过程,此过程中核DNA数目不变
C. 与①相比,②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能力会降低
D. 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衰老及坏死等正常生命现象的体现
13. 农作物的光合速率及呼吸速率的大小受田间管理的影响。灌溉、追肥、松土、间苗等是一些常见的田间管理措施,关于玉米种植后的一些管理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时适量灌溉可以保证玉米植株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
B. 肥料中的Mg2+可参与组成玉米植株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C. 中耕松土可以增强玉米植株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
D. 间苗有利于玉米植株合理利用阳光和CO2等环境资源
14.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相互依存,各自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图是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其中I~Ⅲ代表物质,①~⑤代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Ⅱ被相邻细胞利用至少需要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B. 图中Ⅱ和V、Ⅲ和VⅡ分别是同一种物质,I和IV是不同物质
C. 图中①~⑤均伴随着ATP的合成或水解,其中③合成的ATP可被②利用
D. 光合产物脂肪、糖类、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15. 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贯穿整个生命历程,在胚胎时期达最大限度,分化后遗传物质不变
B. 衰老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中各种酶活性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C. 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各项生命活动以及细胞凋亡都与溶酶体相关
D. 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时间比染色质存在时间更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5分。
16. 图I表示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细胞图像,图Ⅱ表示该过程中abc三种物质的数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I的A中,核DNA数与染色单体数分别为____。
(2)观察有丝分裂可选择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理由是____,装片的制作流程中漂洗的目的是____。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在I图中的____图对应的时期。Ⅱ图中的甲所示时期可与I图中的____图对应,引起Ⅱ图中b数目发生变化的生理过程有____。
17. 某物质M可阻断细胞呼吸过程中NADH的合成。科研人员在20℃下利用离体的线粒体进行实验。其中甲组是实验组(加入物质M),乙组(对照组):对于乙组,t2时刻加入足量NAD+,t4时将温度升高到30℃,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____,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该实验中,物质M的作用部位最可能是____。
(2)限制乙组t1时刻CO2产生量的因素是____,t4时刻CO2产生量上升的原因是____。
(3)与乙组相比,甲组加入物质M后CO2的产生量增加,推测物质M的作用可能是____。物质M可阻断细胞呼吸过程中NADH的合成,据此推测物质M的作用还可能有____。
18. 图1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其中C3和C5在不同代谢过程中表示不同的化合物:图2表示该细胞中的某种生物膜和其上所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其中e-表示电子;图3表示25℃下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至④表示的生化反应,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有____个。当过程③发生时,细胞与外界环境无CO2交换,此时该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是____。
(2)图2所示生物膜上发生的能量变化为____。二硝基酚(DNP)会导致该生物膜对H+的通透性增大但不影响电子转移,DNP作用于该膜时ATP的合成量会减少,原因是H+跨膜顺浓度梯度运输促进ATP合成,DNP作用于该膜时导致H+的通透性增大,H+在膜内外的浓度梯度会____(减小或消除、增大或不变)
(3)图3中A点时会发生图1中的____(填序号)过程,将该植物先置于此条件下12小时,然后置于C点条件下12小时,在这24小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内有机物量____(“增加”“减少”或“无法判断”)。
19.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马铃薯植物体内发生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过程的场所是____。物质A在C3还原过程中具体作用是____;物质B是指____。
(2)①②过程中当CO2浓度突然升高时,C3的变化是____。光照强度由弱突然转强时C5的变化是____。
(3)④过程的场所是____,物质C在马铃薯不同部位的细胞中经过⑤⑥过程形成的产物不同的直接原因是____。粮食储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其原因是____。
20. 小麦旗叶的位置及对产量的贡献率如图1。科研人员研究了干旱对灌浆期(灌浆期是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等有机物储存在籽粒中的一个生长发育阶段)小麦旗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2。请回答问题:
(1)由图2可知,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速率下降,并呈现出“光合午休”现象,无法及时消耗光反应产生的____,进而导致胞内活性氧积累破坏叶绿素等一系列变化,光反应受到抑制,最终使光合速率下降。
(2)结合图1、图2,写出本实验选用旗叶测定相应指标的原因及实验结果对种植小麦的启示:____。
Ⅱ.为研究干旱对水稻耐热性的影响,科学家将相同的水稻种子分别置于正常条件(CK),单一高温条件(H)和干旱—高温交叉条件(DH,先干旱后高温)下萌发,测定其幼苗叶片的叶绿素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结果如下:
处理 净光合速率(umol·m-2·s-1) 蒸腾速率(mmol·m-2·s-1)
正常(CK) 5.37 1.42
高温(H) 1.78 0.48
干旱高温交叉(DH) 4.75 1.66
(3)在此实验中,CK组的作用是____。
(4)综合图、表中的结果,结合光合作用原理,解释H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的原因是____。(答2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