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14:40:59

文档简介

2024届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晚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出现了丝、帛等字,“糸”字旁的字有一百多个。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墓葬出土了平纹和提花丝织品、刺绣印痕。西周、东周之际的虢国墓地出土有玉蚕和蚕形串饰。这可以印证商周时期( )
A. 玉器加工业的兴盛 B. 丝织业的发展
C. 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D. 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晚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出现了丝、帛等字”“西周中期慕葬出土了平纹和提花丝织品、刺绣印痕”“西周、东周之际的虢国墓地出土有玉蚕和蚕形串饰”,均可以反映商周时期养蚕以及丝织业的发展状况,B项正确;材料凸显的是丝织业而非玉器加工业,排除A项;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与商周时期“工商食官”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交易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推行代袭刺史制度,以“诸王”"勋臣”为世封刺史,但多为遥领,并不到实地任官。对此,侍御史马周上疏指出,“今朝廷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刺史多是武夫勋人,或京官不称职,方始外出……边远之处,用人更轻”。这反映出唐朝代袭刺史制度在用人方面( )
A. 存在内重外轻的现象 B. 延续宗法制度的传统
C. 极具门阀政治的特征 D. 导致君主权力的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代袭刺史的“诸王”“勋臣”“多为遥领,并不到实地任官”,马周的上疏则指出这是“朝廷独重内官”而轻选刺史,这说明当时唐朝代袭刺史制度在用人上存在“内重外轻”的现象和弊端,A项正确;代袭刺史制度具有分封之意而非延续宗法制度,略有而非“极具”门阀政治的特征,排除BC项;代袭刺史制度主要涉及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表为明朝1480-1602年间财政收入统计表(折粮,单位:万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米麦 布 绢 宝钞 银 收入总计
1480年 3 035.00 57.20 34.05 3465 10.95 3 171.85
1490年 3 079.00 60.87 16.57 30.06 15.00 3 201.50
1552年 2 659.00 6.53 39.30 5.85 426.84 3 137.52
1571年 3 061.00 29.21 37.33 2.34 516.67 3 646.55
1602年 2 837.00 17.28 16.19 0 715.94 3 586.41
A. 农业税收为实物地租 B. 商贸税收的占比率提高
C. 税收货币化发展趋势 D. 赋役制度改革遭受挫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明代财政税收形式中白银呈现递增趋势,这体现出税收货币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实物地租与材料中白银数量的增长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使用宝钞和白银的税收,未涉及商贸税收的占比率,排除B项;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材料未涉及改革遭受挫折,排除D项。故选C项。
4. 《清史稿·灾异志》中关于自然灾害导致人员、牲畜伤亡的记载多如牛毛。清朝前期,发生的灾害尚能得到及时赈济;从中期开始,吃赈成为官场普遍现象,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甚至出现官员相互勾结伪造灾情吃赈的“甘肃冒赈案”。这反映出清朝当时( )
A. 救灾程序出现问题 B. 社会危机不断加剧
C 自然灾害更加严重 D. 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官员对赈灾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清初尚能及时赈济到清中期吃赈成为普遍现象,说明人祸加剧天灾,这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也不利于社会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介绍官员腐败,并没有涉及救灾程序,排除A项;材料只介绍了清朝的自然灾害与阶级矛盾,没有与其他朝代的比较,无法得出C、D两项结论,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5.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的。“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该学者的这一评价( )
A. 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价值判断 B. 揭示了戊戌变法的必然性
C. 比较符合洋务运动的客观实际 D. 说明了两场运动性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在‘西学为用’方面,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的”指出了洋务运动影响的双重性,“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分析了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内在联系,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洋务运动客观、辩证的认识和评价,超越了中体西用的价值判断.C项正确,排除A项;“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并不能说明戊戌变法的必然性,排除B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项。
6. 孙中山在阐发其三民主义思想时,一方面承认“我们近来实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效法欧美”,另一方面又说“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这表明了孙中山( )
A. 主张复兴儒学正统地位 B. 兼采西方学说和传统文化
C. 与封建势力存在妥协性 D. 致力于推动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孙中山一方面“效法欧美”,另一方面又强调发扬光大“中国……正统的道德思想”,这表明孙中山的思想兼采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中国的传统文化,B项正确;材料本意是复兴“正统的道德思想”而非“复兴儒学”,且材料还提及“效法欧美”,A项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推翻封建专制为目标,继承优秀传统思想并不意味着“与封建势力存在妥协性”,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三民主义思想的思想渊源,而非孙中山利用三民主义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不能得出致力于推动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B项。
7. 从1945年8月重庆谈判到1946年11月国民党召开包办的“国民大会”后,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国共关系的问题上经历了由“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由“制止内战,恢复国内和平”到“打倒蒋介石”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 适时调整革命战略 B. 力图维持国共合作关系
C. 坚持以斗争求和平 D. 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194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国共关系的问题上经历了由‘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由‘制止内战,恢复国内和平’到‘打倒蒋介石’的转变”,这是基于“从1945年8月重庆谈判到1946年11月国民党召开包办的‘国民大会’后”局势演变的考量,即中共依据现实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革命战略,A项正确;“解放战争”“打倒蒋介石”是在国民党发动内战、国共合作破裂和以斗争求和平的努力失败之后,排除B、C两项;“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不是“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50年5月,中国外交部交际处安排周恩来总理拜会了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这是中方给予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大使的特殊礼遇。1951年1月,毛泽东主席还出席了潘尼迦举行的印度国庆招待会,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使团活动。这些外交举措( )
A. 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B. 立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推动了亚非会议成功召开 D. 有利于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领导人打破外交惯例给予印度首任驻华大使特殊礼遇,体现了新中国重视发展与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重视发展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超越了意识形态,这必然有利于加快中国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交步伐,开拓中国外交新局面,D项正确;材料所述外交举措不足以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所述事件与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表为1980-2007年按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五分组生活消费水平变化表(单位:元/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低收入户(20%) 中低收入户(20%) 中等收入户(20%) 中高收入户(20%) 高收入户(20%)
1980年 105 126 152 190 261
1990年 332 440 538 668 1 018
2000年 977 1 233 1 501 1 877 3 086
2007年 1 851 2 358 2 938 3 683 5 994
A.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C. 全面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80-200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80-2007年,各类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都呈现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部分原因,排除B项;全面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是在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不能解释20世纪80-90年代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0.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消灭托勒密王朝,北非处于“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创造的文明是一种综合了古代东西方文明诸多因素后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新型的文明。希腊化时期的埃及经历了辉煌和繁荣,也成为北非历史上跨文化主义的典型案例。这表明( )
A. 扩张战争破坏固有文明 B. 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发展
C. 希腊文化深受东方影响 D. 埃及文明成就居于世界之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希腊化时期(埃及)。据材料可知,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创造了“一种综合了古代东西方文明诸多因素后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新型的文明”,而埃及则”成为北非历史上跨文化主义的典型案例”,这反映了区域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得益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材料讲述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发展,没有讲述扩张战争破坏固有文明,排除A项;材料讲述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发展,没有讲述希腊文化深受东方影响,排除C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埃及文明成就居于世界之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以下所描述的“此举”( )
长途贸易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其中多数是横跨印度洋的……然而,过去还没有出现过发展得如此迅速,蓬勃的全球贸易。以前既没有涵盖东,西两个丰球的贸易网络,地球这边发生的事件,也不可能干扰另一边的社会进程……此举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
A. 推动了全球范围物种交流 B. 确立了英国世界霸主地位
C. 奠定了自由主义贸易格局 D. 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材料中“此举”促使长途贸易由“多数是横跨印度洋的”发展为“如此迅速、蓬勃的全球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此举”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在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生地位,排除B项;工业革命奠定了自由主义贸易格局,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加大了对埃及的控制,促使埃及民族主义运动由“消极”向“积极”转变。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埃及民族主义者看到了一个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机遇,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独立与自决权。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A. 北非国家民族独立进程加快 B. 埃及人民民族意识迅速觉醒
C.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终结 D. 殖民地民族解放的环境改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加大了对埃及的控制,促使埃及民族主义运动由“消极'向“积极'转变”“埃及民族主义者看到了一个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机遇,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独立与自决权”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埃及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北非国家民族独立进程,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埃及赢得独立的结果,而且埃及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对埃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权力,时间也不符,排除C项;材料也无法体现整个殖民地民族解放的环境改观,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体系裂变的向度和进程”。以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该学者意在说明十月革命( )
A. 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路径 B.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世界体系
C. 产生了改造国际社会的作用 D. 奠定了两极格局的现实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俄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世界体系裂变的向度和进程”说明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使世界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部分,“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两极世界格局产生了历史影响,即十月革命产生了改造国际社会的作用,C项正确。学者阐释的是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而非国内影响,排除A项;“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世界体系”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十月革命对两极格局产生了历史影响而非“奠定了现实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20年,国联行政院决议表明,国联成员国中立的概念并不符合如下原则:所有成员国在实施针对盟约违反国的行动方面有合作的义务。1934年,国际法协会通过《非战公约》的解释条款指出,在交战双方都违反该公约的情况下,可以免除中立国的传统法律义务。这些规定( )
A. 起到了有效制裁侵略战争的作用 B. 确立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C. 提供了惩办战争罪犯的理论原则 D. 推动了国际法中中立制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据材料可知,从1920年国联行政院决议规定“所有成员国在实施针对盟约违反国的行动方面有合作的义务”不符合中立概念的原则,到1934年《非战公约》的解释条款“在交战双方都违反该公约的情况下,可以免除中立国的传统法律义务”,这些规定体现了国际法中中立制度的发展,D项正确。据“这些规定”的内容可知,它们不能有效制裁侵略战争,排除A项:“这些规定”涉及的是中立制度的发展,没有确立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没有提供惩办战争罪犯的理论原则,排除B、C项。故选D项。
15. 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中东的对抗和争夺空前白热化,但鉴于双方外交政策中无法克服的弱点与不能解决的矛盾,又不得不互相妥协,并且都不希望自己直接卷入阿以冲突中,这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后突出地表现了出来。这强调的是( )
A. 中东战争的战略态势 B.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C. 美苏对抗的冷战特征 D. 多极化格局的进程遭受挫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中东的对抗和争夺中,既有“空前白热化”的一面,但“又不得不互相妥协,并且都不希望自己直接卷入阿以冲突中”,这说明美苏关系既激烈竞争又呈现出互相妥协、避免直接卷入战争的态势,即具有“冷战”的特征,C项正确;美苏对抗不足以涵盖整个中东战争的战略态势,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之后,和平与发展才成为时代主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脩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汉景帝)及太子(汉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西汉]司马迁《史记·外成世家》
(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藏等,而免丞相、太尉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纷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馆奏:“所举贤良,或治中、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在西汉前期治国思想的嬗代中,窦氏卒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代坐标,而绝非无足轻重。
——摘自虞云国《学史三昧》
结合西汉治国思想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一)思想演变史实举例
西汉建立至文景之治: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文景二帝好刑名之言,不任儒者;窦太后好黄老之术,诸博士具官待问。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尊崇儒术;推行察举制度,征召贤良方正、文学之士;重用儒家学者为官;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体系。
(二)分析说明
层次1:只列举西汉治国思想演变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观点之间建立联系。
层次2:结合西汉治国思想演变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观点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运用具体史实对观点加以印证。
层次3:结合西汉治国思想演变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观点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
(三)示例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出于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奉行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西汉国力走向强盛。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成为时代需要,倡导“有为政治”的儒家思想获得了取代“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的历史机遇,儒道之争出现。从汉景帝到武帝初年,儒道之争渐趋激烈。由于窦太后信奉“黄老之言”,干预朝政,道家学说得以延续,儒家思想受到抑制,儒学官员受到打击。直至窦太后死后。汉武帝才得以重用推崇儒学的官僚,征召贤良方正,罢黜黄老、刑名之学,尊崇儒术,儒家思想取代道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道之争表面上看是道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在治国理念上的斗争,实际上是专制皇权与外戚势力的权力之争。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应列举出西汉治国思想演变的史实:西汉建立至文景之治: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文景二帝好刑名之言,不任儒者;窦太后好黄老之术,诸博士具官待问。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尊崇儒术;推行察举制度,征召贤良方正、文学之士;重用儒家学者为官;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体系。
其次进行具体说明:汉初统治集团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新政权,奉行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西汉国力逐渐走向强盛。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成为时代需要,倡导“有为政治”的儒家思想获得了取代“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的历史机遇,儒道之争出现。从汉景帝到武帝初年,儒道之争渐趋激烈。由于窦太后信奉“黄老之言”,干预朝政,儒学官员受到打击。直至窦太后死后。汉武帝才得以重用推崇儒学的官僚,尊崇儒术,儒家思想取代道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道之争表面上看是道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在治国理念上的斗争,实际上是专制皇权与外戚势力的权力之争。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恒昌小组”被认为是新中国新国民诞生的典型个例,被称作新中国工人的“工匠精神”的代表之一。
材料一 沈阳解放后,第五机械厂的一个生产班组,在马恒昌的带领下,通过技术革新加苦干,在红五月劳动竞赛中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被命名为“马恒昌小组”。1950年9月,马恒昌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9月30日晚,毛泽东宴请全国劳模,接见了马恒昌。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给他们的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
——摘编自何浩《新国民的诞生-以“马恒昌小组”为个案》
材料二 马恒昌小组提出“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内容节选如下:
1.团结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学习,改进操作方法,提高产品质量。
2.师傅要带好徒弟,保证把所有的徒工提高到一般技工的水平。徒工要保证爱护机器,整理工具,不影响师傅们到点开车。
3.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
4.加强“四防”工作,保证全组机器和人身安全,爱护公物,克服浪费。
5.加强时事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摘编自《工人日报》(1951年1月17日)
结合所学知识,以“马恒昌小组·新工匠新国民”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一)提取信息和历史阐释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提取信息,进行历史阐释:如新中国成立,社会改造,人民当家作主,抗美援朝等。
从国家和党的政策措施的角度提取信息,进行历史阐释:如提倡劳动,尊崇劳模,提高政治地位等。
从倡议书内容角度提取信息,进行历史阐释:如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团结技术人员,发挥师傅带头作用,注重劳动纪律和安全,加强政治学习等。
从倡议书影响的角度提取信息,进行历史阐释:如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推动了工业发展;激励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等。
从倡议书的史料价值角度进行阐释:如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面貌,是时代的印记,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发展历程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原始资料等。
(二)历史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
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
(三)示例:马恒昌小组·新工匠新国民
在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旧中国、旧社会进行改造,人民当家作主,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地位得到肯定;国家对工业化的发展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崇劳动模范,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导向。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高涨,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马恒昌小组的出现就是这个时代的体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更需要工业的支持,在此背景下,马恒昌小组在报纸上公开发出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倡议书。
倡议书从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团结技术人员、发挥师傅带头作用、注重劳动纪律和安全、加强政治学习等角度阐述了竞赛的条件,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技术质量要求,既比较全面又比较实际,这份倡议书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推动了工业发展。
在新中国工业建设的过程中,马恒昌小组创造了新的纪录,一直是新中国新工匠精神的典型,激励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这份倡议书是新中国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典型案例,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面貌,是时代的印记,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发展历程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原始资料。(示例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一中所给的1950年到1978年的时间信息及“‘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给他们的任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马恒昌小组”所处的时代背景,如建国初期,中共和人民政府对旧社会进行改造,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地位得到肯定;国家对工业化的重视,尊重劳动、尊崇劳动模范。工人阶级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得以发挥;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更需要工业的支持。马恒昌小组的出现就是这个时代的体现。
其次,分析“马恒昌小组”的典型事迹,根据材料二中“团结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学习,改进操作方法,提高产品质量”等五项倡议内容可知,倡议书涉及改进技术、团结员工、发挥师傅带头作用、注重纪律和安全、加强政治学习等角度阐述了竞赛的条件,倡议书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推动了工业发展。
最后,分析“马恒昌小组”的影响,如该小组是新中国新工匠精神的典型,激励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这份倡议书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面貌,是研究当时工业化发展历程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原始资料。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2月,德国施行潜水艇封锁政策,引起国际愤慨。美国先与德国断交,继而邀请中国与之一致行动。德国的潜水艇封锁政策,不断击沉击伤各国船只,其中法国船上所载赴法华工遇难者多至543人,中国政府响应美国,先于2月对德发出严重抗议,继而于3月14日宣布与德绝交。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
——摘编自张华腾《从中立到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政府》
材料二 中国政府对德断交之前,日本加紧活动,要求英法俄意诸国“承认其非法取得之山东及领有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为允许中国对德绝交之交还条件”。英国当即允诺,驻日大使葛林于1917年2月26日照会日本外务大臣本野一郎:阁下对本使言,谓帝国政府愿得一保证,将来在媾和会议时,英国帝国政府援助日本要求割让德国在山东及在赤道以北各岛屿之领土权利,本使奉英王陛下外交大臣之训令,将下列英国帝国政府之意旨通告阁下,至为荣幸。
——据王芸生主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参加一战的真正目的。
【答案】(1)德国潜水艇封锁政策引起国际公愤;美国邀请中国共同对抗德国;华工在德政策实施过程中受到侵害:维护中国权益,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2)攫取德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加紧对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的侵略,试图主导东亚秩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时期(中国)。据材料“德国施行潜水艇封锁政策,引起国际愤慨”可得出德国潜水艇封锁政策引起国际公愤;据材料“美国先与德国断交,继而邀请中国与之一致行动”可得出美国邀请中国共同对抗德国;根据材料“其中法国船上所载赴法华工遇难者多至543人”可得出华工在德政策实施过程中受到侵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是为了维护中国权益,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时期(日本)。据材料“承认其非法取得之山东及领有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可得出攫取德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加紧对中国以及太平洋地区的侵略,试图主导并重建东亚秩序。2024届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晚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出现了丝、帛等字,“糸”字旁的字有一百多个。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墓葬出土了平纹和提花丝织品、刺绣印痕。西周、东周之际的虢国墓地出土有玉蚕和蚕形串饰。这可以印证商周时期( )
A. 玉器加工业的兴盛 B. 丝织业的发展
C. 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D. 工商业的繁荣
2.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推行代袭刺史制度,以“诸王”"勋臣”为世封刺史,但多为遥领,并不到实地任官。对此,侍御史马周上疏指出,“今朝廷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刺史多是武夫勋人,或京官不称职,方始外出……边远之处,用人更轻”。这反映出唐朝代袭刺史制度在用人方面( )
A. 存在内重外轻的现象 B. 延续宗法制度的传统
C. 极具门阀政治的特征 D. 导致君主权力的削弱
3. 下表为明朝1480-1602年间财政收入统计表(折粮,单位:万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米麦 布 绢 宝钞 银 收入总计
1480年 3 035.00 57.20 34.05 34.65 10.95 3 17185
1490年 3 079.00 60.87 16.57 30.06 15.00 3 201.50
1552年 2 659.00 6.53 39.30 5.85 426.84 3 137.52
1571年 3 061.00 29.21 37.33 2.34 516.67 3 646.55
1602年 2 837.00 17.28 16.19 0 715.94 3 586.41
A. 农业税收为实物地租 B. 商贸税收的占比率提高
C. 税收货币化发展趋势 D. 赋役制度改革遭受挫折
4. 《清史稿·灾异志》中关于自然灾害导致人员、牲畜伤亡的记载多如牛毛。清朝前期,发生的灾害尚能得到及时赈济;从中期开始,吃赈成为官场普遍现象,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甚至出现官员相互勾结伪造灾情吃赈的“甘肃冒赈案”。这反映出清朝当时( )
A 救灾程序出现问题 B. 社会危机不断加剧
C. 自然灾害更加严重 D. 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5.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的。“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该学者的这一评价( )
A. 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价值判断 B. 揭示了戊戌变法的必然性
C. 比较符合洋务运动客观实际 D. 说明了两场运动性质相同
6. 孙中山在阐发其三民主义思想时,一方面承认“我们近来实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效法欧美”,另一方面又说“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这表明了孙中山( )
A. 主张复兴儒学正统地位 B. 兼采西方学说和传统文化
C. 与封建势力存在妥协性 D. 致力于推动思想解放运动
7. 从1945年8月重庆谈判到1946年11月国民党召开包办的“国民大会”后,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国共关系的问题上经历了由“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由“制止内战,恢复国内和平”到“打倒蒋介石”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 适时调整革命战略 B. 力图维持国共合作关系
C. 坚持以斗争求和平 D. 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8. 1950年5月,中国外交部交际处安排周恩来总理拜会了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这是中方给予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大使的特殊礼遇。1951年1月,毛泽东主席还出席了潘尼迦举行的印度国庆招待会,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使团活动。这些外交举措( )
A. 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B. 立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推动了亚非会议成功召开 D. 有利于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9. 下表为1980-2007年按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五分组生活消费水平变化表(单位:元/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低收入户(20%) 中低收入户(20%) 中等收入户(20%) 中高收入户(20%) 高收入户(20%)
1980年 105 126 152 190 261
1990年 332 440 538 668 1 018
2000年 977 1 233 1 501 1 877 3 086
2007年 1 851 2 358 2 938 3 683 5 994
A.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C. 全面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0.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消灭托勒密王朝,北非处于“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创造文明是一种综合了古代东西方文明诸多因素后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新型的文明。希腊化时期的埃及经历了辉煌和繁荣,也成为北非历史上跨文化主义的典型案例。这表明( )
A. 扩张战争破坏固有文明 B. 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发展
C. 希腊文化深受东方影响 D. 埃及文明成就居于世界之首
11. 以下所描述的“此举”( )
长途贸易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其中多数是横跨印度洋的……然而,过去还没有出现过发展得如此迅速,蓬勃的全球贸易。以前既没有涵盖东,西两个丰球的贸易网络,地球这边发生的事件,也不可能干扰另一边的社会进程……此举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
A. 推动了全球范围物种交流 B. 确立了英国世界霸主地位
C. 奠定了自由主义贸易格局 D. 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加大了对埃及控制,促使埃及民族主义运动由“消极”向“积极”转变。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埃及民族主义者看到了一个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机遇,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独立与自决权。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A. 北非国家民族独立进程加快 B. 埃及人民民族意识迅速觉醒
C.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终结 D. 殖民地民族解放的环境改观
13. 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体系裂变的向度和进程”。以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该学者意在说明十月革命( )
A. 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路径 B.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世界体系
C. 产生了改造国际社会的作用 D. 奠定了两极格局的现实基础
14. 1920年,国联行政院决议表明,国联成员国中立的概念并不符合如下原则:所有成员国在实施针对盟约违反国的行动方面有合作的义务。1934年,国际法协会通过《非战公约》的解释条款指出,在交战双方都违反该公约的情况下,可以免除中立国的传统法律义务。这些规定( )
A. 起到了有效制裁侵略战争的作用 B. 确立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C. 提供了惩办战争罪犯的理论原则 D. 推动了国际法中中立制度的发展
15. 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中东的对抗和争夺空前白热化,但鉴于双方外交政策中无法克服的弱点与不能解决的矛盾,又不得不互相妥协,并且都不希望自己直接卷入阿以冲突中,这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后突出地表现了出来。这强调的是( )
A. 中东战争的战略态势 B.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C. 美苏对抗的冷战特征 D. 多极化格局的进程遭受挫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脩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汉景帝)及太子(汉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西汉]司马迁《史记·外成世家》
(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藏等,而免丞相、太尉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纷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馆奏:“所举贤良,或治中、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在西汉前期治国思想的嬗代中,窦氏卒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代坐标,而绝非无足轻重。
——摘自虞云国《学史三昧》
结合西汉治国思想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恒昌小组”被认为是新中国新国民诞生的典型个例,被称作新中国工人的“工匠精神”的代表之一。
材料一 沈阳解放后,第五机械厂的一个生产班组,在马恒昌的带领下,通过技术革新加苦干,在红五月劳动竞赛中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被命名为“马恒昌小组”。1950年9月,马恒昌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9月30日晚,毛泽东宴请全国劳模,接见了马恒昌。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给他们的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
——摘编自何浩《新国民的诞生-以“马恒昌小组”为个案》
材料二 马恒昌小组提出“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内容节选如下:
1.团结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学习,改进操作方法,提高产品质量。
2.师傅要带好徒弟,保证把所有的徒工提高到一般技工的水平。徒工要保证爱护机器,整理工具,不影响师傅们到点开车。
3.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
4.加强“四防”工作,保证全组机器和人身安全,爱护公物,克服浪费。
5.加强时事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摘编自《工人日报》(1951年1月17日)
结合所学知识,以“马恒昌小组·新工匠新国民”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2月,德国施行潜水艇封锁政策,引起国际愤慨。美国先与德国断交,继而邀请中国与之一致行动。德国的潜水艇封锁政策,不断击沉击伤各国船只,其中法国船上所载赴法华工遇难者多至543人,中国政府响应美国,先于2月对德发出严重抗议,继而于3月14日宣布与德绝交。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
——摘编自张华腾《从中立到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政府》
材料二 中国政府对德断交之前,日本加紧活动,要求英法俄意诸国“承认其非法取得之山东及领有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为允许中国对德绝交之交还条件”。英国当即允诺,驻日大使葛林于1917年2月26日照会日本外务大臣本野一郎:阁下对本使言,谓帝国政府愿得一保证,将来在媾和会议时,英国帝国政府援助日本要求割让德国在山东及在赤道以北各岛屿之领土权利,本使奉英王陛下外交大臣之训令,将下列英国帝国政府之意旨通告阁下,至为荣幸。
——据王芸生主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参加一战的真正目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