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学年和八上第五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积累。这一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能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了在不同时间内景物的变化。我们已经学过了郦道元的《三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可学生在举一反三、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课后检测评测结果及分析
这份检测题从最基础的字词入手,考查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领悟情况。因为刚学完成,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第一二小题问题不大,只有两个学生掌握的不理想。但是第三小题,有四五个学生翻译时,“乱鸣”翻译成了“乱叫”,而不是“叫声此起彼伏”。而“……者”应是“……的人”,有几个学生只写到了“……的了。”第四小题,有写作者的对山水的喜爱的,有写对山水赞美的,还有与谢公共赏山水的自豪之情的,写的不全。后来询问学生,说是时间不够了。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就会写上的。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以读的方法来体会,读美文、疏美意、赏美点、悟美情。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山水本是无情物,因融入了文人细腻的情思,他们便有了性情,有了生命。人就可以与自然山水亲切地交流对话,在与山水的对话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在与学生共赏陶弘景与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中,适时引入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他真心喜欢大自然。谁又能懂他呢?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景物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像,运用一写的修辞手法,做一回陶弘景的知音。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新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老师没有适时改变,教学的效果没有预想的好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这堂课很重视朗读,但是在方法缺少指导,如果在学生朗读后再给予及时的评价,再读一遍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东营市育才学校“自主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 2015年5月4日
学 科
语 文
授 课 时 间
2015-4-15
设计者
徐义美
授 课 班 级
八(1)
教授者
徐义美
课 题
《小石潭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2.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读美文——整体感知;疏文意——了解内容;赏美点——欣赏美景;悟美情——体悟情感
教学资源
多媒体、小组评价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思考
预习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作者的情况。
一、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写景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二、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2.品读佳句,体会作者情怀。
三、解题
1.题目怎么停顿?2.题目的意思是什么?3.题目中第二个“书”当信讲,你还记得哪些诗句中“书”当信讲?
四、读美文
1.“好书不厌百回读”,让我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停顿。
2.本文是围绕哪四个字展开的?如果概括为一个字是哪个?
3.我们要美美的读。
五、疏文意
1.请你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在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
3.小组之间相互提问。
4.在理解的基础上美美地读。
六、赏美点
请你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这些美景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下列句式说说。我从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 的特点。
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
七、悟美情
1.山水本是无情物,因融入了文人细腻的情思,他们便有了性情有了生命。人就可以与自然山水亲切地交流对话。在与山水对话中,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谈一谈感受。
补充资料:
梁武帝曾早年与陶相识,请他出山,拒绝。梁问:“山中何所有?”他答:“岭有多白云。”醉心山水。陶却作了一幅画,画中有两牛,一牛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牛却被人套着金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诗画表明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
2.每一处景物就是一个景点,请你任选一幅加上你的想像,运用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画面。
学生写,找出组内写的好的,全班交流。
3.最后让我们用声音来传达我们对陶弘景的谢意。全班背诵。
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情况。
学生齐读
学生说:1.答/谢中书/书。
2.给谢中书的信。
3.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1.山川之美。
2.美
1.学生读出节奏、读出美感。
2.齐读。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在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
3.小组之间相互提问。
4.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美美地读一遍。
1.学生找出美点。
2.全班交流
预设:(山水相映之美,动静特点。(色彩斑斓之美,色彩,生机勃勃③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结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写,找出组内写的好的,全班交流。
全班齐诵。
作 业
背诵默写课文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课时:
一课时。
5.课型:
朗读课、赏析课。
同行教师观评记录
优点:
1.环节很好,完整流畅,一气呵成,思路清晰,层层深入。
2.课很平实,由表入里,给学生接受的时间,很扎实。
3.短文长教,没有局囿于文本,给学生补充了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设计很是巧妙。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导入部分,要是能变成自己的话,效果会更好。
2.在指名读时,要再等一会儿,学会等待。
3.这次徐老师很重视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完成一个环节都要深入地读一遍,最后达到当堂熟读成诵的效果。如果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朗读指导,效果就更好了。
徐老师的课犹如电影画面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
课件20张PPT。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2.品读佳句,体会作者情怀。读美文读准字音、把握停顿。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tuíyù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疏文意考考你:解释加点的词
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考考你:翻译下列句子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再读课文,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山川的美景,怎样描写的?请用下列句式说说。
我从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 的特点。赏美点再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悟美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陶却作了一幅画,画中有两牛,一牛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牛却被人套着金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诗画表明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高峰如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课后检测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四时俱备 ( )
(2)沉鳞竞跃 (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 B.夕日欲颓
C.但少闲人 D.猿鸟乱鸣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
课程标准的研究
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第2条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体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第7条中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学段目标与内容”(7——9年级)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