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 〈论语〉十二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 〈论语〉十二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3:00:46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论语〉十二章》效果分析
由于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较充分,该班学生基本素质较高,课堂的讲授和提问进行得较为顺利。在教学中,运用导学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对课文文本提出质疑,并借助学习资料解决疑问。而小组间的相互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之前的预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课堂实际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较为准确,并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发挥小组的学习力量。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典型性,基本概括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问题的提出还缺少深度和广度,这个问题将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进一步解决。
课件15张PPT。 十二章1.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
3.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结合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修养。学


标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属语录体散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宋朝时,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作品简介:读准字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lúnlèyuèyùnwǎngdài三省xǐng传不习乎chuán十有五yòu逾矩jǔ一箪食dān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肱gōng笃志dǔ吾wú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论语》中指孔子。
曰(yuē ) : 说“子曰”是什么意思?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二则: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第三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根据所掌握的文章大意,将十二章分类梳理:
谈学习方法的有:
谈学习态度的有:
谈修身做人的有:问题探究:
通过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了解,结合实际,谈谈我们该怎样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修养。《〈论语〉十二章》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论语十二章》观课报告
东营市胜利第六十二中学 郑博
今天我听了王静老师的新授课《论语十二章》一课。这节课设置情景导入用了2分钟,课前预习检测活动5分钟,合作交流10分钟,小组分组提问和答疑19分钟,情感提升,读文章3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课堂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分为四类:教师讲授、师生交流、学生合作、学生独立思考。
王静老师这节课每个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恰当,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整堂课教学结构的安排合理。根据教学重难点的不同和学生课堂上认知表现,结合七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每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点拨到位。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亲切,学生参与性较高,讨论热烈,达成共识较好。老师在点拨引导方面收放自如,深入浅出的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学习儒家所提倡的修身理念。一点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什么肢体方面的语言。但瑕不掩瑜,王静老师这堂课很好地贯彻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真正做到了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提要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
3.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结合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修养。
学习重难点
了解文章特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2、体会孔子的“为学之道”。
自学导引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________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一)注音
说 愠 省 逾 罔 殆 箪 堪 肱 笃 论 夫
二)重点词语
时习: 愠: 信: 传:
立: 天命: 顺: 罔:
殆: 逾: 川: 乐(之者):
曲肱: 于我如: 焉: 斯:
笃:
合作交流
一、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巩固拓展
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二、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三、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达标测评
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论语〉十二章》课后反思
???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课标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的课文。之前在六年级和七年级上册的第五课已经接触过文言文的课文,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七年级的语文学习有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
导学提要中的学习目标是:1.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3.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结合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修养。
达成学习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利用工具书掌握文章大意,能翻译课文句子,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达成学习目标(2)的标志是:了解每一章的大意,能将十二章按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梳理。达成学习目标(3)的标志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能结合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