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学情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此时的学生刚步入初中进行学习。
从生活经验上来讲,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极少关注“云与天气”的关系,因为他们的生活与天气关系不大。通过“看云”来“识天气”是农耕时代的主要生活常识,那时没有先进的天气预报技术,农业生产又与天气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的学生,离农耕时代非常遥远,所以,从生活经验上来讲,这篇文章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把一些知识尽量讲得与学生生活密切一点。
从文体知识上来讲,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文体知识还比较淡漠,尤其是对说明文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教学上来讲,就要从基本的说明文常识讲起,不能讲得过深过多。
从科学知识素养来看,学生对农耕时代积累的这些生活常识非常陌生,而本身又对“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中,教材内容相对陌生化。
基于以上学情,在教学中应放低起点,侧重基础来展开教学。
放低起点,循序渐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预习练习”和“课堂练习”两部分练习内容,从学生练习的效果来看反映出了以下问题。
1.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在“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这一练习中,学生对“薄云”的“薄”读音不准确,在课堂教学中还出现了晕在读音不准确的情况。这些现象说明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不牢,语文学习习惯不好。
2.预习中不能基本理解课文
在预习练习整体感知部分,“文章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这一问题,学生回答不理想。这说明学生在预习中没能很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3.在课堂练习部分,根据课文填写“晴天云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和“云的光彩简表”三个表格的时候,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从中看出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4.在说明方法练习中,学生比较犹豫不肯定,这和学生初步接触说明文有关系,从学生迟疑不定中可以看出,这些基本知识应该予以适当讲解。
5.在处理配套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以致用的迁移能力还有待训练提高。
以上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因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都尚不完善而理解有难度,所以教学中应该放低起点,循序渐进而行。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2.理清文章的结构。
3.掌握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4.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2.掌握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自主、合作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预习梳理】
一、了解作者
二、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朱泳燚 炎 焱
峰峦 一霎间 穹窿 薄云 椭圆
三、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一霎间:
预兆:
征兆:
轻盈:
弥漫:
四、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文中介绍了哪几种不同形态的云?
3、文章介绍了哪几种不同光彩的云?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两句话并做适当赏析。
5、搜集3-5句有关天气的谚语。
五、质疑存难
将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课堂教学】
根据课文填写下表:
晴天云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二、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的呢?(理解分类别说明方法的运用)
四、说明方法:
1、除了分类别,文章还运用了其它一些说明方法。你能说说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能说出它的好处吗?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
(2)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 )
(3)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4)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5)另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
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3、说说你所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4、你所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五、当堂练习:
配套P77页:二、阅读鉴赏(一)
六、解答疑问
《看云识天气》一文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中还有《化石吟》、《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等文章。从内容上来讲,本单元五篇文章都是和科学相关的知识短文,教材在单元说明中指出“现在,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因此,作为科学知识是这篇文章的应有之义。
从文体上来讲,这篇文章还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所以教学中应该把说明文的基础知识——说明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另外,说明方法也是理解文章结构和语言的关键所在,所以,适当让学生对说明方法有感性认知是必要的。但是,这个单元并不是把说明文文体作为教学重点。在人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等才是典型的议论文单元,所以,《看云识天气》的说明文知识只是做粗浅的了解和感性的认知。
本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重点一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二是对说明方法的了解。
《看云识天气》课堂观察记录
学 校:东营市实验中学
班 级:2014级01班
时 间: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观察视角:(1)教学内容;(2)教学方法;(3)学生表现。
授课过程:
课堂观察视角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观评记录
教学目标:
呈现方式:是否有学生参与
目标描述:是否明确而恰当
学生表现积极,对目标的含义能准确把握;
目标描述,较为明确、恰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核心知识:
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深入理解
学生对“云的形态”理解,能够结合学生的经历进行,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语言,修辞手法,准确而深入地掌握本课的核心知识。
说明文的文体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
方法:打比方,举例子……
对象:“云”与“天气”的关系。
教学从说明文的文体切入,特点鲜明;
教学展开是从云与天气的关系入手,确定其事理说明文,并且从云的形态与颜色进行分类,思路清楚,学生较轻松、准确地掌握了文本的内容。
学科特点:
是否体现了语文教学特点与本质。
这部分内容,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自始至终围绕文章对“云”的各种形态的描述,进行区别,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云的不同形态,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和本质。
教学组织:
学情把握: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
知识区分: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通过预习的检查与反馈,老师很轻松的掌握了学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次与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讲解区分。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教学资源:
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从网络中搜集了各种漂亮的有关云的图片;
补充视点:
教师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新课标的理念一致。?
教学改进建议:
教会学生去主动学习,会学习。
课堂观察视角二: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观评记录
先学后教:
预学后,学生的问题有哪些;
不同的问题,应该有不同的解决途径。
通过预学,暴露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后边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需要对学生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细分问题的种类及解决的途径。)
以学定教:
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教学内容的取舍,基本上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同时,针对学生预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教学。
课堂提问:
启发式提问的次数
无效提问的次数
启发式提问共31次数,
无效提问4次.
(对问题的设计,还要更深入,更详细一些,可以区别为教学问题的总领问,理解深化的追问等不同的提问。)
学生回答的反馈:
及时评价;指出问题或不规范的地方,由学生完善;置之不理等。
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老师的反馈较为丰富,各种均存在。其中,表扬的居多,而针对问题,又继续进行追问和引导的,也不少,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进行深化。
6.当堂检测:能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当堂检测学习效果良好,并及时进行了反馈点评。
补充视点:
灵活多变地选用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进建议: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尽可能地参与教学
课堂观察视角三(学生表现)
学生表现
观评记录
1.指导预习:是否布置学生预习和思考练习,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表现较好,虽然在一些题目上还存在异议;另一方面,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表现出来。
学思结合:
是否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
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本堂课有六个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表现积极;同时,有三名同学主动提出对课文的不理解,主动质疑,表现较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学内容。
合作学习:
形式、次数,
是否有效组织、点拨指导
组织小组学习两次,第二次更有效一些,因为目标明确,方法上也有指导,并且限定了合作的时间与途径。
聆听心声
教师能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然后灵活积极地回应?
教师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并且善于利用学生的发言,组织学生进行有深度的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始终保持了倾听的姿态,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作业时间、内容、效果,活动的交流与指导
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理解较为准确扎实;
作业内容也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拓展与延伸。
6.学法指导:学生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小结、做对比等情况
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并由学生进行了细致的总结。
补充视点:
把阅读的时间更充分地留给学生。
教学改进建议:
《看云识天气》练习
【预习练习】
一、了解作者
二、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朱泳燚 炎 焱
峰峦 一霎间 穹窿 薄云 椭圆
三、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一霎间:
预兆:
征兆:
轻盈:
弥漫:
四、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文中介绍了哪几种不同形态的云?
3、文章介绍了哪几种不同光彩的云?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两句话并做适当赏析。
5、搜集3-5句有关天气的谚语。
五、质疑存难
将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填写下表:
晴天云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二、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的呢?(理解分类别说明方法的运用)
四、说明方法:
1、除了分类别,文章还运用了其它一些说明方法。你能说说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能说出它的好处吗?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
(2)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 )
(3)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4)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5)另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
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3、说说你所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4、你所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五、当堂练习:
配套P77页:二、阅读鉴赏(一)
课件9张PPT。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2.理清文章的结构。
3.掌握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4.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云的形态晕的色彩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晕华虹霞看云识天气云的形态晕的色彩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晕华虹霞薄云低而厚密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用、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你能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作业:
完成配套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看云识天气》这一文本教学,基本能根据学情特点和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来展开,即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学识基础有针对性地做起,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1.对说明方法的讲解过于草率
教学中只是列举出了常用的说明方法,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这一教学设计明显比较难落实。学生对各种说明方法根本没有了解,这样让学生直接判断是不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在下一步教学中可以这样调整:先以实例教给学生什么是某种说明方法,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体会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2.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看云识天气和科学的关系
看云识天气是古代农耕人民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的知识,这种知识和科学的“天气预报”对天气的预测还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基于农耕的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
3.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
在教学中,前半部分用时过多,导致说明方法部分草草收兵,没有讲细讲透。这体现了教师把握和调控课堂节奏能力的不足。
4.教师备课不充分,对课堂知识没有及时讲清
在搜集谚语的环节,一位女同学说“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教师没有对这一谚语进行解释,而是学生回答完就算了。这既没有和所学结合,又没有给学生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更没有让学生解释,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闪失。
5.学生课堂思维的密度和深度还不够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引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在教学中还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材内容,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文本。
以上问题应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加以改进。
《看云识天气》教学的课标体现
1.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体现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探讨。如在分析晴天的云、雨天的云和云的色彩与天气的关系过程中,均采取了“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感知说明的表达方式,了解说明文一般知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分析云与天气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说明文,认知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述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并通过说明方法的介绍和体悟,感知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3.拓展渠道,帮助阅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天气”的谚语。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馆等渠道搜集了部分谚语,这一方式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渠道,又对课内学习做了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