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这之前已经学习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少量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况且课文的注释比较全,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易于理解。加之本文短小,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要采用新课程理念里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跨越语言的障碍,在活动和互动中接受新知识,理解课文的主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宜采取动画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文言文。
本文短小,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况且课文的注释比较全,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易于理解。
在导入环节,我用一自然界中的狼生活环境入手,设计了一狼吃动物的视频,学生能够从中直观感受到狼的凶狠,进而对屠户的遭遇表现出共鸣。
理清故事情节,利用本课视频动画,引起学生兴趣,在看完之后对本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梳通文意环节,设定为小组合作,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的主动性得到释放,课堂效果较好。
对本文写作意图的分析,试图引入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有进一步的理解。并进一步让本文与《母狼的智慧》作对比,理解狼的多面性,理解狼的形象在新时代有更深的含义。
整堂课学生在轻松、自主、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学生能够有新的生成,有自已的独到的见解,对文言文的学习有进一步的体会,初步建立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爱,达到课前预期的目标,课堂效果很好。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狼吗?让我们看一下自然界中真正的狼,如果你孤身一人,在渺无人烟的地方遇到两只恶狼,你会怎么做?当一位屠户遇到两恶狼,会上演什么样的好戏呢?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狼》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文言文,我们应该学习它的哪些知识点呢?同学们说一下。
1、读“狼”, 读准字音 (知识目标)
2、析“狼”,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3、品“狼”,理解寓意 (情感目标)
三、检查字词
多媒体出示字音。
1、学生读。2、学生识记。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齐读。
对于字词,我们不仅要记住它的名字,还要记住它的模样,这样才能增强文字积累量。字会读了,我们还要会读课文,同学们说一下,朗读课文要注意哪些地方呢?(注意字音,把握停顿与节奏,注意重读。)
四、读“狼”
1、点名读2、教师范读或纠正。3、自由读。注意字音,把握停顿与节奏,注意重读。4、推荐读5、齐读
6、读完后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视频根据学生情况,可出示可不出示。
五、析“狼”
1、课下同学们都已预习,现在用5分钟左右时间,四人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交流重点字词并解释,交流重点句子并翻译。
2、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句子,学生解决。
3、教师补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六、品“狼”
1、蒲老先生在文末的评论中说:狼亦“黠”矣,也就是说,他觉得这两头狼很狡猾,你认为它们的狡猾之处表现在哪里?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这么狡猾的两头狼,为什么到最后会落得“顷刻两毙”的下场?是因为狼不够狡猾还是屠户太机智?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3、思考:“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七、出示作者简介
1、本文只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作者写妖也好,狐也好,都付于他们灵性,把他们写得活灵活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花妖鬼狐呢?同学们理解吗?
2、出示作者。3、郭沫若先生给聊斋写了一付对联:
八、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要明白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注意板书)。过去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但是今天狼的形象却在悄悄起着变化,人们将它的形象转变成为“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的新形象。
九、拓展
读毕淑敏《母狼的智慧》,体会两篇文学作品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十、作业
必做题:背诵课文
选做题:请以“我是一只狼”为话题,写一篇富有新意的短文,题目自拟,200字以上。
板书:
狼:黠 生
人:惧 毙
《狼》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第七单元以“动物”为主角,赋予它们以特定的寓意,对现实生活进行巧妙的讽喻和折射,学生从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它的文字简洁,全文二百余字,而且有叙有议。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学生对课文充满兴趣和好奇。对人的智慧充满信任,所以学习起来兴致较高。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文末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不同的版本对本课的处理大同小异,都是从故事情节入手,找出文屠户 “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部分,进而理解本文主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部分做了简化,由一段课文内容的小动画将过程展示出来,形象而又直观,学生一看就能理解。而把重点放到小组合作梳通文意和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上。因此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开头导入进行了创新,由一段视频导入。最后拓展环节出示《母狼的智慧》,与本文狼的角色进行对比,从而理解狼形象的多面性。
本文宜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新授,第二课时复习检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享受到
学习的乐趣。
区教研室教研员、市级教学能手王爱华评课:
本课优点:
1、能够紧紧扣住新课标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目标难度依次推进,能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进行合理搭配。
2、整堂课创新设计多。视频导入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频学生能够理解狼的凶狠,此为创新一;故事情节分析简单,本课能够抛弃传统教学中以理清故事情节为重点,用一段动画进行概括情节,此为创新二;作者背景出示时是在学生有疑问而不解时,因学生需要而出示,此产创新三;板书力求简洁,很好地概括本文的寓意,新颖且有独到见解。此为创新四。
3、能够尊重学生自我生成。小组合作力求高效,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自我生成有新意。
本课缺点:本课容量大内容多而导致个别环节得理不够细致,如对词类活用讲解不够,有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不到位;教师普通话还要进一步养成与训练。
市级教学能手、市级名师王玉波评课:
本课优点:
课堂高效、学生达成度高。注意全面管理,小组合作高效,学生参与度高。
环节设计合理,从导入、诵读、理清情节、合作探究、寓意分析、拓展等,层次性明显。
亮点集中。用了二段视频穿插,颇显新意;问题设计引领,让学生有的放矢;板书概括性强,一目了然。
本课缺点:学生在小组合作环节时间少,导致个别学生跟不上,需进行小组补救。
区级教学能手韩振英评课:
本课优点:
本课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文言文就是要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
授课内容紧凑,能够紧扣课标要求,授课内容层层推进,“读狼”“析狼”“品狼”一脉相成。
能够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多次进行文本的分析与渗透,学生领悟感强。
本课缺点:板书设计虽简洁,但杀气太重,建议修改。
【缀】紧跟。
【故】旧,原来。
【窘】困窘,处境危急。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苫蔽】覆盖、遮蔽。
【瞑】闭眼。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暴】突然。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几何】多少。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半路上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往旁边看到野外有个打麦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当中,覆盖得像小山似的
3、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户就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握着刀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自走开,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前面
5、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另一只狼正在那中间打洞,打算从洞里进去,攻击他的背后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欺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评测结果及分析:学生对字词的解释做得比较到位,因其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小组达标率达95%,个别同学要在组内其它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当堂完成率达100%。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解释,学生达标率达85%,重难点为词类活用的字词解释不准确,如“犬”“洞”的解释,需要教师讲解。当堂达标率为100%。
课件20张PPT。 蒲松龄<清>30.狼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读“狼”, 读准字音
能力目标: 析“狼”,疏通文意
情感目标: 品“狼”,理解寓意一定要记准哟!缀行 大窘
苫蔽 弛担
眈眈 少时
意暇 毙之
黠 瞑
尻 假寐
(zhuì)(jiǒng)(shàn)(chí)(dān)(shǎo)(xiá)(bì)(xiá)(míng)(kāo)(mèi) ①读准字音
②把握停顿与节奏
③注意重读
读“狼” 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析“狼”
疏通文意要求:
课下同学们都已预习,现在用5分钟左右时间,四人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交流重点字词并解释,交流重点句子并翻译。【缀】
【故】
【窘】
【敌】
【苫蔽】
【瞑】
【意】
【暴】
【黠】
【顷刻】
【几何】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紧跟。
旧,原来。
困窘,处境危急。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覆盖、遮蔽。
闭眼。
这里指神情、态度。
突然。
狡猾。
一会儿。
多少。
半路上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往旁边看到野外有个打麦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当中,覆盖得像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握着刀一只狼径自走开,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前面另一只狼正在那中间打洞,打算从洞里进去,攻击他的背后禽兽的欺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一词多义1、止有剩骨 “止”通“只”一狼得骨止停止2、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盖以诱敌敌人3、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想要1、一狼洞其中 打洞,名词作动词2、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 蒲老先生在文末的评论中说:狼亦“黠”矣,也就是说,他觉得这两头狼很狡猾,你认为它们的狡猾之处表现在哪里?你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吗? 品 “狼”缀行甚远 寻找机会,伺机而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并驱如故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配合默契 一狼径去,隧入以攻其后 其一犬坐于前,假寐,诱敌 阴险狡诈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这么狡猾的两头狼,为什么到最后会落得“顷刻两毙”的下场?是因为狼不够狡猾还是屠户太机智?你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吗?①人善于发现并且占据有利的地势:“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一味逃避是没有出路的,发现并且占据有利的地势,使狼的长处无用武之地,可以将整个局势扭转,变被动为主动。②人会积极把握有利时机:“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虎视眈眈”的时候不要动手,但时机到了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手就要击中要害,干净利落,以防后患。③人能考虑周全:“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或者是听到了声音,或者是直觉,或者是害怕另一只狼会回来报仇而临时藏到后面,才发现了另一只狼的诡计,才赶紧将它毙命,否则,战斗还将继续,还会更加残酷。④人善于总结经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由此得知,狼原来这样狡猾,下次一定吸取教训,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思考:最后一段“止增笑耳” ,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
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
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
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
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
在。 蒲松龄 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他自19岁考中秀才后,年年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直至72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为搜集写作素材,他在家乡柳泉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把那些奇闻异事汇编成了《聊斋志异》。
故事大多将妖鬼花狐人格化来揭露抨击、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 学习本课,我们要了解作者的时代意义,明白作者所寓含的深意: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
过去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但是今天狼的形象却在悄悄起着变化,人们将它的形象转变成为“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的新形象。
课堂小结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蒲松龄《狼》 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咬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
--毕淑敏《母狼的智慧》拓展延伸两篇文学作品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聪明、智慧不同点:前者:狡猾、贪婪、凶狠。
后者:充满母爱。作业:
必做题:背诵课文
选做题:请以“我是一只狼”为话题,写一篇富有新意的短文,题目自拟,200字以上。优点:
1、力求“创新”。本教学设计及过程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意了学生直观兴趣的利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夯实基础。对字、词、句的疏通我没有串讲,放手让学生解决,我只是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集中讲解。
3、把握课文情节特点,设置情境。开头视频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动画呈现故事内容,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最后进行课文对比赏析,让学生理解了课文主旨的同时,辩证地看待狼的形象。
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效果。我深刻地意识到学生的潜力无限,反思到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给他们机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主角。
不足之处:
本课容量偏大,导致分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个别学生对重点知识理解不够。
小组合作时间不够,合作效果略显粗糙。
板书虽力求新颖,但杀气太重,还要修改。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狼》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生活实际发表对动物的看法。其次,《狼》作为一篇自读的文言文,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第三,《狼》的本文短小、脉络清晰,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易于熟读成诵,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