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3:07:49

文档简介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了几篇文言文,但教材的编排上是将其归为各个主题,因此学习时并未着重突出文言色彩。
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短小精美的文言文,在吟诵方面兴趣较浓,但不喜欢老师讲文章肢解。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还比较陌生,应该重视课前的充分有效地预习,并在上课运用“问题导学式”让学生动起来。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地完成了三维目标,课堂实效性较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非常强,热情非常高。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3、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
4、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字词,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结合自身,培养俭朴务实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节奏,理解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课型:新授讲读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式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备 注
导入新课
通过写作背景导入。
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联系以前所学课文思考本课主旨。
为学生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掌握字词的音形,扫清阅读障碍并让学生初读课文
齐读字词,书写易错字,齐读课文。
为诵读感悟做准备
问题导学—自主探究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出大意。
齐读并自己朗读,感知文章大意。
自己有诵读体会,为小组合作做准备
问题导学—小组交流
通过几个典型语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主旨。
学生先学习典型句的朗读指导,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读准节奏和重音。
通过典型句并进行小组交流,形成共识,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问题导学—课堂展示
小组齐读,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诵读展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堂展示,反馈学情,突出重点,达成预设目标。
巩固拓展
抽测词意解释和主旨把握
完成巩固练习题,表达自己对主旨的认识。
夯实基础,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布置作业
分层次布置作业
了解作业目的并记录。
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巩固。
《陋室铭》与《爱莲说》两篇文章内容相关联,都是初中文言文中比较精美且短小精悍的文章,承接了学生由基础文言文到精美文言文的过渡。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其中《陋室铭》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宜。
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了语文科和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清晰、合理。
1、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新鲜的感受。
3、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4、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紧凑、科学。
1、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2、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以诵读为载体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四、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交给方法,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
1、导语:教师采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诵读课文: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从朗读节奏、重读、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3、疏通文意,赏析文章。能抓住重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主旨,从而让学生会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五、教学效果良好。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节课较好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实效性较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非常强,热情非常高。
3、培养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建立信心。如:让中等生和学困生多表现,然后多表扬他们。
4、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5、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六、建议与设想。(不足与方法)
1、小组合作的时间如果更为充裕,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2、巩固练习的题型还可以更丰富。
巩固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
名 劳形
翻译下列语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何陋之有?
拓展练习
谈谈自己朗读本文时的独特感受。
(可从押韵、对偶等角度谈)
课件9张PPT。陋室铭刘禹锡
写作背景刘禹锡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3]?
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掌握基础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读懂内容,读出主旨,品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整体感知——掌握字词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字形。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诸葛
掌握下列词句的含义
名 灵 鸿儒 调 劳形
问题导学——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出大意。
先齐读,再自己诵读。问题导学——再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重音,把握主旨。
山 不在高,有仙 则名。水 不在深,有龙 则灵。
苔痕 上阶 绿,草色 入帘 青。
谈笑 有 鸿儒,往来 无 白丁。
无 丝竹 之乱耳,无 案牍 之劳形
小组合作交流,读准每句话的节奏,最后小组齐读。
思考并找出本文的主旨句。问题导学——课堂展示小组齐读并由一位同学说说本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巩固与拓展解释下列词语
名 劳形
谈谈自己朗读本文时的独特感受。
(可从押韵、对偶等角度谈)
布置作业必做:
默写《陋室铭》全文。
选做:
结合本文主旨,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生与名利的认识,200字左右。本堂课的设计目的是有效地进行诵读训练,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章。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比较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文言文,课堂参与热情较高,预设目标达成度较高。当然,个别学生在朗读节奏和重音把握上仍需练习。我会在课下进行分层次辅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准确直译或意译;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并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