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想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效果分析】
首先,我用了爱国科学家丁肇中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他们的爱国情绪。
课堂最高潮的地方在于分析人物,学生很积极地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当进行全班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各抒己见,一个又一个地争相说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都能言之有理。结果,他们找的地方比我准备的还多还丰富。
最后,让他们谈从两个人物身上所获得的金子般的东西,谈到了爱国首先必须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使学生能真正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总而言之,这节课使我与学生一起体会到语文的乐趣,这种乐趣在于融洽的气氛、充分地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课堂,他们既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语文的兴趣。原来,上好课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择重要问题、学生容易有话可说的问题,所谓“多而泛不如少而精”,这样,学生的情绪就容易充分调动,上课也就轻松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整体设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上新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科学家的故事。
(投影)故事发生在1976年,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科学家是谁吗?(丁肇中)为什么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感动?(因为他深深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世界名篇,由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设计意图】生动直观的图片,老师生动形象的故事,师生之间的激情互动,营造了浓郁的爱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阿尔封斯 · 都德 (1840—1897 ),法国作家,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2、写作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离我们还是比较久远的。所以,我们先不妨先简要了解一下,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投影,生读)19世纪60年代,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投影)提问学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强调重点字音。读完之后,让学生自己写一写难写的字,进而掌握生字。
2、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问题如下:
1、课文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2、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3、请概括本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四、初读感知
1、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完之后思考并回答。
问题如下(投影):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最后一课与他们平日上课的情形有什么不同?大家快速从文中找一下。
五、分析人物
(一)走进小弗朗士
1、师:大家发现了这最后一堂课与往日课堂的如此多的不同点,那么,在最后一堂课上我相信你们的同龄人小弗朗士一定已经走进了你们的心中,大家想了解他吗?要想了解小弗朗士这个孩子,我们必须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投影):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小弗郎士的情节,思考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圈点勾画依据。
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2、师: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慢慢了解了小弗朗士,那你有没有发现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课上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投影)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组织学生结合小弗朗士在课前、课中的表现快速回答。
3、教师:究竟什么原因使这个贪玩幼稚的小弗朗士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投影)
教师组织学生回答:
对学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对老师: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对祖国: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教师:由此引到对小弗朗士的转变产生中大影响的这个人物是谁?(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
1、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最后,教师的深情演绎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六、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1、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
爱国首先必须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结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奋斗。
七、课外拓展延伸
学完这一课,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感受,我们大家齐读它,
怎忍看最后一眼,
那眼里全是眷恋。
静静的是课堂,
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
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
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
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
最后一课,
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设计意图】教师深情有力的结束语,再次激发学生对汉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八、推荐阅读:
郑振铎《最后一课》
都德《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部分。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进而通过对两个人物的变化分析,来理解爱国这个主题。
《最后一课》评课记录
观评课人:李海军 燕玉梅 门秀光 王胜德
(一)1、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安排合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3、多媒体电教手段使用得当。尤其是导语部分,给学生讲述爱国科学家丁肇中的故事 PPT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以难忘的印象,爱国的主题贯穿课堂。
4、最后的结论,不能老师代替学生去说,最好让学生得出,老师可以总结。
(二)教师对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深刻,对教材的处理把握较好,能针对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看法设计出较好的延伸问题,使学生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且在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
(三)导语部分教师通过讲述科学家丁肇中的爱国故事,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以尽快的速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去
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发挥其真正的主导作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划描写小弗朗士语句。接着,让同学读读议议,归纳人物性格,讨论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人物描写的欣赏点。
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又即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让新知识融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中去,通过启迪感悟,激活思维,重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2、教师的激励措施比较到位。对回答好的同学能及时进行鼓励,提高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和力强
4、课后给学生推荐阅读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几点不足:1、创新的力度不够。
2、文章篇幅的原因,有些东西没有落到实处。
3、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最后一课》评测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哽住(????)????踱步(????)????惩罚(????)???诧异(????)????喧闹(????)?
wǎn转(????)???qí?dǎo?(?????)?????ào悔?(????)???hǎo叟?(????)??
二、指出下列词语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有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
?????????????????????????????????????????????????????????????????????
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
?????????????????????????????????????????????????????????????????????
三、课内阅读?
(一)
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
③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大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④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⑤可是一点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1、课文中的“我”是小弗朗士这个幼稚贪玩的孩子,这是用 ? ? ? ?人称写的,这样写的作用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分别写出:描写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句子,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3、③、④、⑤段中所列举的这许多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异常现象说明了什么?
4、文中加点的“总”字突出了什么?
5、文中加点的“偏”字,如果没有好吗?为什么?
6、文中划横线处“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若换成“脸红心慌”好吗? 为什么?
(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两个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
2、“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3、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4、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6、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
课件19张PPT。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 都德 大码头镇中心初中 高喜芝 故事发生在1976年,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 丁肇中最后一课都德 学习目标:
1、结合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
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培
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走近作者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阿尔封斯 · 都德 (1840—1897 ),法国作家,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普法战争
19世纪60年代,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检查预习 :踱来踱去 郝 叟 懊悔惩罚 钥 匙 祈 祷 哽督学 膝头 小 弗 郎 士duó hǎo sǒu ào chéng yào shi q? d?o g?ngdū xī fú láng根据预习回答:
1、课文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2、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3、请概括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思考探究: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2、今天的课堂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提示:(气氛学生老师)走近小弗郎士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小弗郎士的情节,思考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圈点勾画依据。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是什么原因促使小弗朗士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走近韩麦尔先生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感悟反思 升华主题: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爱国首先必须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 拓展延伸:怎忍看最后一眼,
那眼里全是眷恋。
静静的是课堂,
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
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
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
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
最后一课,
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推荐阅读:
郑振铎《最后一课》
都德《柏林之围》再见!2015年3月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实在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师又必须在一节课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确对教和学两方面来说是一次大挑战。在教授本课时先通过讲述爱国科学家的故事创造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氛围,充分激发全体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而把握作品的主人公人物形象,是教学这篇小说的教学重点。为了不打破刚刚建立起来的美好教学情境,教学中我以“变”为切入点,重点探寻小佛郎士有那些变化,他的变化又是由谁的变化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自然过渡到对韩麦尔先生的言行的品读,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走近小弗郎士,走进他的心灵,为他的心声代言。对于韩麦尔老师的分析,则从韩麦尔老师的言、行着手,来感悟一个形象高大内心充满激愤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时所表现出来的震憾人心的力量。
当然,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遗憾,比如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的赏析不够,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充分,朗读不多,语文味未能充分体现,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加强指导。
【课标分析】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就这篇课文的特点而言,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所以本篇课文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在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