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美滋滋、箬竹叶、裹着、总会”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学习读好长句。
3、能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粽子的样子、味道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学习读好长句。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粽子的样子、味道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指读、领读、开火车读。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导有节奏的朗读第一段。
2、理解“总会”。出示图片,用“一到……总会……”练习说句子。
3、指导读好第一段。关注读好“总会”“盼着”两个词。
三、第二段学习
过渡: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口味又如何呢?
1、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粽子用了哪些材料?
2、快速找一找,这些材料分别是怎样的?
(1)学习三个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2)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
(3)标红:“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学生再读三个短语,发现了什么?(叠词、颜色)
3、积累练习说短语。
(1)出示图片和一些颜色的词,自己联系说。
(2)自由拓展。
4、指导读好这个长句子。
5、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
(1)引导关注“里面”“中间”两个词,再结合视频,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粽子。
(2)师小结:描写视物和景物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6、这么好看的粽子闻起来怎样呢?指导朗读第二句话:读好“一掀开”“一股清香”。
7、这又香又好看的粽子味道如何呢?指导读好第三句话。关注:“剥”“咬”“又黏又甜”。
8、创设情境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这又黏又甜的粽子有哪些口味呢?自由朗读第三段。
1、认读词语: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2、学习第三句,了解“美滋滋”的意思,读好长句子。
(1)创设情境:又黏又甜的红枣粽、红豆粽,又香又鲜的鲜肉粽,你在外婆家吃了这么多好吃的粽子,感觉怎么样呢?引导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美滋滋)
(2)引导学生通过表达加深理解:“美滋滋”这个词语本领可大了,好多地方都可以用上它,你能用“美滋滋”说话吗?
(3)多种形式指导读好长句子。
五、引导学生情境表达
1、当你把粽子分给邻居的时候,你和邻居会怎么说?
2、如果要你向邻居介绍外婆包的粽子,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样子、种类、味道)
3、邻居家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他很疑惑,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
(1)读课文最后一段,简单了解原因。
(2)观看视频,详细了解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3)引导学生交流:跟小朋友介绍一下,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起词语:了解、传说、纪念)
4、前后四人合作练习说话:给邻居送粽子时,做粽子的代言人:向邻居介绍一下外婆包的粽子。
5、全班分享交流。
【教学反思】
吴忠豪教授在《语文到底教什么》一书中讲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课程内容,而不是教材内容。教师要做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构建以学生听、说、读、写实践为主要方式,以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
本节课尝试改变“讲读课文”为主的语文课程形态,意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多次的语用训练中提高表达能力。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问题。如有不懂的,采用于永正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几遍,投入的读,有感情的读,带着思考读。一般读个两三遍,学生也就能理解了。
简短的、单个任务的说话练习,学生的表达思维都很活跃。如用“一到……总会……”和“美滋滋”说话,如“青青的箬竹叶”类似短语的仿说,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这些语言表达练习学生都非常的积极。但是到最后的创设情境:给邻居送粽子时,该如何向邻居介绍外婆包的粽子?这一整段的说话练习,大部分孩子就有困难了。主要表现在:一是自己不能代入情境、转换角色,只能够单纯的复制文中的语言;二是介绍粽子时不能全面,在味道、种类、样子、由来等方面一般只能说到一个点,能力再强一点的也只能说到两个点;三是孩子们似乎缺乏这方面的直接经验,给别人送东西时,不太知道如何礼貌用语的交流。
课后深思,发现自己这堂课有这样几个不足:一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二是在学生讨论之前和分享时没有进行更逼真的情境创设,比如:带上些粽子或是模型,真正的角色代入。让情境如同真实的发生在课堂,我想学生应该会更投入一些。三是因为这两个课时分别是在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的第一节课,这些时间段的课程,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力相对来说比较弱,从而也导致听课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