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5 孙权劝学课件(刘蔚蔚)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5 孙权劝学课件(刘蔚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3:16:55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学情分析
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平时爱听故事,看电视剧,看小说,而且《三国演义》又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学习本文必须引导他们学会从读中悟。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诵读、欣赏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论语十则》等几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常用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材料,应该可以很容易的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所以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可以。
《孙权劝学》效果分析
《孙权劝学》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一节课的效果,还是有点遗憾。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影响了“三读”中的合作,没能让学生当堂完成对同学的劝导。同时,本节课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突破疑难词语,结合文章的故事性,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人物对话的内容,以此来完成教学。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师生共同解决疑难词语,疏通文章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思路,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的表达艺术。并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读思感悟式。
教学用具:一体机。
《孙权劝学》观评记录
一. 教学环节前松后紧。前面能够从容不迫,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多时,有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者灵活掌握。应多设计一些时间相对宽泛的问题,有时间就多找两个学生回答,没时间就少找两个学生答。比如,你认为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二. 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刘老师想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学生二节课才能掌握的内容都压缩在一节课里讲,这样教学内容是充实了,但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掌握那么多的内容,这样就造成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如蜻蜓点水,每个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这样教学,而是按部就班,一堂课只讲清一两个问题。比如:这一堂课就讲文言文的翻译,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翻译这句话的?”让学生自己总结翻译的技巧有:留、替、调、补、删。这样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三. 忽视了一些细节。建议:编一个小课本剧,请三个学生模仿吕蒙、孙权、鲁肃,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小故事,表现人物说话的语气。朗读时配以音乐,在舒缓的音乐中朗读,增加朗读的效果。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在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时,有个学生评价另一个学生读得不好,老师可就势让那个学生示范一下他是怎么读的,而不是只点评哪里不好,也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总之,刘蔚蔚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的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都能沉浸在轻松的教与学中,值得推广和借鉴。
《孙权劝学》评测练习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卿( ) 邪( ) 孰( ) 更( )涉( )猎
2、分角色朗读(小组选三个人分角色)小组其他成员评分:( )分
其中普通话准确度(5分)人物语气(3分)语速(1分)语调(1分)
写出易读错的字
3、口头翻译全文,完成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的词和多义词)
①初,权谓吕蒙曰( ) ②卿今当涂掌事( )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④孰若孤( )( )
⑤自以为大有所益( ) ⑥及鲁肃过浔阳( )( )
⑦卿今者才略( ) ⑧非复吴下阿蒙( )
4、解释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写出不会翻译的字和句并共同解决
6、熟悉课文内容,按原文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告诉吕蒙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以自己为例,劝告吕蒙要读书的理由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
文中可以提炼的两个成语是:
7、从文中任选一个人说说你的看法。
我选 ,我认为他是一个 的人,这从文中
中可以看出。
8、读完本文后你的疑惑还有:
课件18张PPT。《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1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1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掌握文中的文言诗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理解鲁肃、吕蒙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学识和修养的重要意义。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二、方法指导,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与句子,向本组同学提出,讨论解决.
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译出全文,其余同学作补充纠正.)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吕蒙在就学前是怎样的状况?就学后有怎样的变化?(用课文中词语回答)1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为什么?听从孙权的劝告,从师学习孙权的劝学顺利吗?吕蒙对孙权劝学经历了怎样的态度变化?1辞学就学军中多务
孙权是如何劝说的? 他为什么要吕蒙读书呢?
孙权给出吕蒙怎样的读书建议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必要性)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但当涉猎(读书方法)见往事耳(读书目的)文中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1通过鲁肃惊叹,与之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大增,学有所成1.表演课本剧
2.探究人物形象三、合作交流,探求规律提示:小组讨论孙权的这几句话应该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达到规劝目的.讨论完后试读.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1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1.表演课本剧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1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孙权:好学 善劝 对部下严格要求的人
吕蒙:知错就改 好学 有上进心 坦诚豪爽 幽默的人
鲁肃:有才 爱才 敬才 坦诚豪爽的人2.探究人物形象四、点拨诱思,质疑解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五、课堂实践,拓展巩固
1结合实际,谈谈你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作业设置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文体、字数不限《孙权劝学》课后反思
刘蔚蔚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缺点是:问题设置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孙权劝学》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基于这样的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课文、找出疑难词语正音释译,并了解《资治通鉴》等文学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疏通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经过合作探究感悟人物形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深刻领会孙权劝说吕蒙的语言艺术。学习鲁肃的豪爽性格,培养学生“开卷有益”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