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 安塞腰鼓课件(李磊)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 安塞腰鼓课件(李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3:21:11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学习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其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这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我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情特点,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并指导他们充满激情地大声朗读,通过诵读来体会这篇文章的气势和主旨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的共识。无论语文学科性质怎样定义,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学生熟练的使用汉语言这个工具,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课文内容都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一切语文活动都是语言活动。然而,在语文新课程的实验中,有的语文教师似乎忘了这一点,在语文课堂上忽略了语言因素,脱离文本,大搞“拓展”,于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科学课、环保课……在他们那里,语文课堂没有了读书声,没有了语言的咀嚼和品味,没有了对文本的体验,缺乏了语言感受,缺少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切实有效的指导,语文课的个性被淹没了,由于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被忽略而它的人文价值也被降低了,这种现象在一些新课改实验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在新课程实验的进程中,人们应该不断地进行理性的反思,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
这节课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诵读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三大主题诵读活动为主线(1)走进作品,诵读语言之美。(2)合作探究,品味腰鼓之情。(3)深入思索,感悟鼓声内涵。又通过两种学法来实现教学预设。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安塞腰鼓》效果分析
在创新中的回归,在回归中的创新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理念。
语文应该姓“语”,这是大家的共识,但这“语”首先是指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指“语感”,即是对语言含义迅速而准确的把握能力,是伴随着想象、思维的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对语言的这种敏感力。怎么个培养呢?有专家支招: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叶老也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提升同学们的诵读热情和感情。
我设计了一堂线条非常简单的课:听读范读——自由放声诵读——分小组表演诵读——仿写诵读。没有烦琐的讲解,只是不断地用“读”去开拓新的教学空间。老师的范读极富感染力,学生起立自由地诵读激情洋溢,小组表演读争先恐后,后来的拓展训练《千手观音》的写作诵读也水到渠成。在诵读中,学生读出了《安塞腰鼓》的主旨,在诵读中,学生也读出了各式排比的特色和魅力。诵读为学生自发地理解和创造推波助澜。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朗读最能体现三维教学的新观念。它既能起到积累知识的作用,又充分体现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更能起到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古人读书讲究“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大致也强调了“咏”读的过程。
化知识于文学的熏陶中,让能力形成于情感的濡染中。这似乎很抽象,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它是可行的。因为就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而言,其较高的境界就是三者的相融与相生。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课文对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律动和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大家有什么感受?(板书“看”字。待学生回答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
二、课件出示三大主题诵读活动
(1)走进作品,诵读语言之美。
(2)合作探究,品味腰鼓之情。
(3)深入思索,感悟鼓声内涵。
三、主题活动一,走进作品,诵读语言之美。
(过渡)那刚才我们从声响和画面上感受了气势恢弘的安塞腰鼓,接下来我们将从刘成章的文字中再去体味激情澎湃的腰鼓。(板书“听”)
1、生读大屏幕课文生字
2、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要求:要注意感受语言的节奏以及语速的变化。
3、教师范读一半课文,学生接着往下读完文章。
4、师:好,同学们刚才看了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断,我们又一起读完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个你此时心中的感受。(生回答)
四、主题活动二,合作探究,品味腰鼓之情。
(师过渡)的确,刘成章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向了极致。
1、那作者是怎样将其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小组共同讨论完成。
(小组代表发言)
生回答举例: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拟人
2、同学们看一看用得最多的修辞是什么? 排比
3、三个小组赏析活动:找、品、演
从形式上看,它又包括了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各种排比句,找出后就选择你最喜欢的进行品读,读中在轻重缓急上不能把握的时候就举手问老师。最后我们请各组同学进行朗诵表演。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小组同学合作。(课件出示三步:找、品、演。)
4、为了使你的激情得以完全的释放,老师建议全体同学们站起来读。同学们站起来尽情的大声朗读,尽情的释放…
(读中老师适时点拨。板书:“读”)
5、通过刚才的自由朗读,那大家来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师总结:读出激情,读出气势。(课件出示)
6、小组诵读表演大赛
各组三分钟时间确定诵读表演的形式。
(各组表演朗读。完成后,教师采访,你最喜欢哪个组的朗读,为什么。)
五:主题活动三,深入思索,感悟鼓声内涵。
(过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我们刚才已经找出来,并且美美的读了。
1、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排比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大屏上出示问题)
生: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有气势,节奏感强。
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2、你能通过这些句子感受到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吗?请读出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人们那种奋发向上精神的赞颂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那种强大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赞美之情……
(板书:悟 生命 力量)
3、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使得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表达了作者对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无限赞颂之情。 (屏幕上展示出来)
师过渡:安塞腰鼓,它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它是一幅鼓在搏击、情在燃烧、人在奋发的北国风情图!它给以了我们强大的震憾,今天老师还将带着同学们再走进另一个震憾。
(巧妙过渡,自然拓展)
4、“千手观音”同学们看过没有,它是由21个聋哑人表演的。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21个人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震撼!
(播放《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
师旁白: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却能将千手观音演绎得如此有声有色,动人心魄,他们战胜厄运,笑对人生,让自己本来残缺的生命绽放出了灿烂的光彩,这也是不屈的生命的力量!
5、观《千手观音》后,大家心中肯定感慨万千,请你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进行仿写和创写练习,100字左右。(大屏幕上出示)把你刚才所看、所想的汇入你的笔尖,展现你感受到的生命的力量!(板书:“练”)
6、小组成果展示:
五分钟后生展示自己的习作,情感饱满的诵读出来。
六:主题升华总结
师:文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承载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中华民族坚毅不屈、蓬勃向上的精神。不管是安塞腰鼓,还是千手观音,它们不但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还给予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一面鼓,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我们忘情的、发狠的敲响这面鼓,去挣脱、去冲破一切阻碍和束缚,最后让我们用有节奏的敲击声声和高亢的呐喊声作为激励我们踏上新征程的鼓声。让鼓声响彻我们的人生,在鼓声中迈着雄健的步伐去创造辉煌!
(生有节奏的敲击并呐喊)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群中华儿女!(齐读大屏幕)
下课!
课件13张PPT。安塞腰鼓刘成章主题诵读活动
(1)走进作品,读语言之美。
(2)合作探究,品腰鼓之情。
(3)深入思索,悟鼓声内涵。 字 音 xuàn tóng tián
kàng huì (jī )
zhuó rǒng (mò)
jiá páng bó
旋风( )瞳仁( ) 恬静 ( )
亢奋( )晦暗( ) 羁绊
烧灼( )冗杂( )蓦然
戛然而止( ) 磅礴 ( ) 走进作品,读语言之美。 主题活动一 排 比 找 品 演
读出激情 读出气势小组诵读表演竞赛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诵读, 为什么?
合作探究,品腰鼓之情 。 主题活动二
想一想,这些排比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说一说,这些排比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读出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深入思索,悟鼓声内涵。 主题活动三使用句式“作者不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更是在赞美———”表达出你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敲响你心中的鼓
创造生命的辉煌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群中华儿女《安塞腰鼓》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 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
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抓住朗读这一环节,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三大主题诵读活动为主线(1)走进作品,诵读语言之美。(2)合作探究,品味腰鼓之情。(3)深入思索,感悟鼓声内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课文对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律动和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六、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诵读赏析合作式。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八、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初中课堂观察量表——教师教学的维度
时间 4.23 讲课人 李磊 评课人 周红 课题 安塞腰鼓
视角
观察点
结果统计
评价反思
环节
①本节课由哪些环节构成? 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读、品、悟
有效
②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
有效
③不同环节/行为/ 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诵读训练小组合作为主
有效
呈示
①怎样讲解? 讲解是否有效( 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
清晰、有效、简洁、语速
恰当
②板书怎样呈现的? 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以多媒体呈现,对学生有帮助
有效
内容偏多
③媒体怎样呈现的? 是否适当? 是否有效?
合适、有效
恰当
④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和动作(如走动、指导等)是怎样呈现的? 是否规范? 是否有利教学?
动作恰当
恰当
对话
①提问的学生分布、次数、知识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分布面广、提问启发有效
有效
②教师的回答方式和内容如何? 是否有效?
有效
较好
③对话围绕哪些话题? 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围绕诵读与探究展开
有效
指导
①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作业/) ? 是否有效?
较有效
有效
②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活动/作业) ? 是否有效?
深入学生群体有效指导
有效
③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命制探究题目/指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命题目并自主探究) ? 是否有效?
有效
有效
机制
①教学设计与预设的有哪些调整? 为什么? 效果怎么样?
时间上有变动,有效
灵活有效
②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 效果怎么样?
较好
效果较好
③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 表情/移动/体态语) ? 效果怎么样?
微笑、鼓励的眼神
教态自然、大方
有感染力
④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 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
学识渊博、文化氛围浓厚
效果较好、有感染力
《安塞腰鼓》评测练习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解析:冗杂(yǒng)应为(rǒng),戛然而止(gá)应为(jiá),淋漓(lín lì)应为(lín lí)。
A、晦暗(huì) 羁绊(jī) 冗杂(yǒng)
B、烧灼(zhu?) 戛然而止(gá)亢奋(kàng)
C、搏击(b?) 淋漓(lín lì) 辐射(fú)
D、蓦然(m?) 磅礴(páng)渺远 (miǎo)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C ) 解析:“侮暗”应为“晦暗”,“ 明浙”应为“明晰”,“遣责”应为“谴责”,“振撼”应为“震撼”,“耳绊”应为“耳畔”,“悬涯”应为“悬崖”,“凝集”应为“凝聚”,“ 锻练”应为“敲捶”“锻炼”。
A.瞳仁 侮暗 明浙 遣责
B.振撼 耳绊 副射 悬涯
C.恬静 颤栗 充沛 燥热
D.束缚 凝集 敲垂 锻练
3、选择恰当的词填入句中横线上,使句意完整,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①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____ C _____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A.回响B.回荡C.碰撞) “碰撞”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表现了宫的气势不同凡赂
②黄土高原上,____ A _____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A.爆出B.现出C.跳出) 写出了安塞腰鼓火烈、豪放的特点
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____ B _____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A.陶醉B.颤栗C.沉浸)写出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特点。
综合应用
一、理解
(一)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②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③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④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4、简析加黑词“茂腾腾”、“咝溜溜”的表达作用。
答:加点词运用叠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后生”们的虎虎生气和活力,南风的清爽、
甜蜜,
表达了作者赞赏、喜爱之情。
5、“高粱地”是人物背景。舞台设计这样的背景的作用是什么? _
答:既点出安塞腰鼓的发源地,又烘托出“后生”的朴实性格,使整个舞台气氛极具生活
实感。
6、③段运用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细节,以动衬静
7、为什么要写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_
答:反衬下文击鼓时的火烈、壮阔,又写出了人物的自信,内蕴的生机与活力 8、腰鼓“呆呆地”,这里运用的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案:拟人。赋予安塞腰鼓以人的情态,为下文安塞腰鼓的撞击、火烈起到强烈,鲜明的对比作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就恋这把土
黄土。苍茫的北京,如此稔熟。
我深深地爱她,一把把黄土组成的土地,便是我的家。我生在黄土地上,在黄土地上长大,黄土黄风中练就了我的意志与情怀??黄土地上,有数不胜数的中华文化的史传――
一把把黄土掺合着血汗组成的长城,莽山中飞舞一个民族的魂灵。一把把黄土的拥抱中黄河的浪涛一声声张扬龙的精神,一把把黄土中巧雕出的莫高石窟,展示了中华的文化艺术。一把把黄土铺积的丝绸之路,咏不完华夏的史传。一把把黄土堆积的沟沟壑壑坑坑峁峁的高原更映照龙的性格。一把把黄土塑造了西北汉子与女人的形象,沉幽幽的信天游中有他们的风格更有希望与追求。一把把黄土塑起了中华先烈的丰碑,铸就了中华民族永恒的雕像?? 呵!古老的黄土地上,黄河,长城??冶炼高原人的傲骨。呵!我深厚的西北黄土地呀。那把把黄土铺成的院落中,堆积的山野中,高原骄子挥舞着咚咚的羊皮鼓,使单调的黄土地更增添了色彩。
羊皮鼓声中诞生了闻名古今的“三李”,羊皮鼓声中生出了和黄土地一样的威武,羊皮鼓声中孕育了和黄土地一样的物产,羊皮鼓声中谱写了和黄土地一样的诗篇,羊皮鼓声中生出了先人光辉的篇章??羊皮鼓是黄土汇集的诗韵与谣歌,这是高原人所执著追求的,他们并没有忘记脚下踩的仍然是黄土,他们深深拓荒的仍然是一把把黄土呀??
翻开历史的篇章,重温先人的业绩。羊皮鼓声还没有淡去,信天游仍在飘扬,信天游的粗犷豪放挥扬出一个跨世纪的步调,震撼黄土地的精灵。
黄土地的诗篇那么苦涩深沉而又浪漫豪放。黄土地的生灵更是雀跃,而并没有旷达神圣般的沉默。豪迈、倔强、羁放的黄河浪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在黄土地上奔驰,永不停蹄。而生灵们,却没有怯弱,他们更雄迈,在苦辣辣的船工号子中,追寻着黄河的灵魂,乘风破浪,如一个个负重的浪游者。将思维的触须伸进黄土的深层,在历史的深层,我触到了强大的脉动。
我挚爱她,这位刚强的汉子而又温柔的母性。一把把黄土的业绩,刀枪剑影,血雨腥风,一场场历史的征战,铸就了黄土的风格,那是黄土地的形象,将在沸腾中思索、奋进?
我爱她,我深深地爱她,她孕育了我,造就了我的整个灵魂,更是我恋情的家。
我们的高原人更是如此地痴情,他们死了也要躺在黄土地中,就因是恋这把土呀! 9、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排比 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增强语势。
10、请把下列最适合的词语填入文中的空缺处。 A 豪迈 B 丰厚 C 粗犷(C B A)
11、如何理解“黄土地的诗篇那么苦涩深沉而又浪漫豪放”一句?
答:这里主要说的是黄土地的文化既以黄土地上艰苦的生活为基础,又表现了在这种基础上而生成的表现黄土地人们的丰富、浪漫、豪放的感情的艺术形式。 12、作者说“死了也要躺在黄土地中”“就恋这把土”;也有人说,黄土地贫瘠、闭塞,死 守着没有出路,要走出去。对这些说法,你怎么看?
答:就恋这把故乡土,死也要躺在黄土地上,这是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之情;同样,要走出黄土地,也正因为热爱家乡,要改变黄土地贫瘠、封闭的面貌,并不是忘掉黄土地,丢掉黄土地。
《安塞腰鼓》课后反思
我设计了一堂线条非常简单的课:听读范读——自由放声诵读——分小组表演诵读——仿写诵读。没有烦琐的讲解,我只是不断地用“读”去开拓新的教学空间。我努力让范读极富感染力,老师自己声情并茂的配乐范读,把所有人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使“现场温度高升”,更带动了后面学生的激情朗诵。学生起立自由地诵读激情洋溢,小组表演读争先恐后,后来的拓展训练《千手观音》的写作诵读也水到渠成。在诵读中,学生读出了《安塞腰鼓》的主旨,在诵读中,学生也读出了各式排比的特色和魅力。老师的讲解和点拨还不是非常到位,但诵读却为学生自发地理解和创造推波助澜。我自己认为我这堂课,线条简洁,手法简单,读得痛快,写得精彩,上出了纯正的语文味儿。
但是也有感觉到遗憾和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最后进行迁移训练时,所选《千手观音》表演片段原本暗合了文章“宣泄生命力量”的主题,是一个绝佳的材料,我只从排比等修辞形式上进行要求,而从“生命的力量”上进行点拨的不够。《千手观音》表演的美,学生写得精彩,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外,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力量”。
《安塞腰鼓》课标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标对7--9年级语文阅读的要求是: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 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学生熟练的使用汉语言这个工具,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课文内容都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一切语文活动都是语言活动。语文课堂如果没有了读书声,没有了语言的咀嚼和品味,没有了对文本的体验,缺乏了语言感受,缺少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切实有效的指导,语文课的个性被淹没了,由于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被忽略而它的人文价值也被降低了,真可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在新课程实验的进程中,我认为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的本质,那就是诵读、品味和体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