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是审美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需要进行恰当的引导。从知识体系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能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困难,也能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做游戏的生活体验丰富,如能与本文的学习相结合,能更好地认识游戏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2.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文中虽有童真童趣的精彩描写,但所写童年生活有唯美倾向,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难以产生共鸣;文章共2107字,描竹影和介绍中国画知识的文字几乎平分秋色,难以准确把握写作意图;学生品析语言的兴趣不足,能力较弱,难以真正感悟本文“写景如在眼前”的语言美。同时,多数学生将文本与生活割离,不能用所学联系生活,指导生活。
《竹影》课堂效果分析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一堂课要想“有效”,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首先就应该从时间上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发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观看视频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总体活动的时间约为30分钟,占整节课的67%。应该说,学生拥有相对独立的活动时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面
本节课学生活动形式多样。从观察结果上看,学生表现积极活跃,整体参与面较广。在“品读童趣”时,多数学生都能抓住“体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能很好地从不同角度加以赏析。尤其是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自觉组成四人小组,深入文本,有效合作,从交流的效果看,合作是有效的。
三、教师引导
本节课教师的引导主要分为情景式引导、启发式引导、点拨式引导和迁移式引导几种类型,教师借助音乐、图片、文字材料等媒介予以引导,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否则,无论教师的表现如何天衣无缝,课堂氛围如何热闹非凡,都不过是一场“作秀”罢了!观看录课视频,我着重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各环节涉及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观察。
观察结果显示:学生在本节课上听得入神,读得投入,议得积极,练得迅速。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学习状态良好!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看,学生多能准确抓住富有童趣的句子,品析到位;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辨识与区别也掌握得很好;交流童年的有趣游戏时,积极回忆的学生达到了100%。这些结果说明,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竹影》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许俊英
一、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1. 布置预习作业:速读课文,了解作者,标清段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结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
2.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课题名称:《竹影》课前预习
2.达成目标:通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层次和内容;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童真童趣;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感受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3.学习方法建议: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感悟优美的语言。如果有任何疑惑或建议,请记录在《学习任务单》的“困惑与建议”一栏,课堂上我们一起来探讨。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自主学习成效展示――合作探究――交流成果――拓展延伸――效果检测
二、学习任务
一、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 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撇( ) 蘸( ) 惬( )意 朱砂( )
口头禅( ) 水门汀( ) 参差( )( )不齐
(2)释义:
惬意:
二、精读课文,联系生活体验,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 请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结果如何)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二段,并结合生活体验任选一处文字进行赏析。
文段:
赏析:
3. 熟读课文第三段,体会童真童趣。
4. 爸爸为我们讲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西洋画像 ,中国画像 。
三、回想课文内容,想想你玩过的游戏中是否也蕴含着某种艺术上的创造呢?试着举出一二。
三、困惑与建议
二、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大意的能力。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3.初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丰富学生文化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品味语言,理解游戏的价值;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强化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创造艺术的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教学难点:领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设计】
一、漫画激趣,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两幅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漫画中的孩子在做什么。由此说明漫画作者是丰子恺,从富有童趣的漫画引到富有童趣的文章,引入《竹影》一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运用漫画激趣法,播放充满童趣的漫画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既引出课题,又使学生进入“童年”中,引人入胜,为下面环节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出示目标,有的放矢(1分钟)
出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意图】把目标显示出来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预习展示,整体感知(5分钟)
1.默读课文,落实生字、词。多媒体出示课后作业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先指名读,检查自学效果;再齐读,力求准确把握。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字词教学必须落到实处。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首先,用简洁的话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然后,理清文章思路:1—3段写我和弟弟、华明借着月光描竹影;4—6段写爸爸给我们讲中国画的艺术特征;第7段写华明告辞;第8段写“我”对墨竹画有了新的体会。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速读课文及概括大意的能力。同时,鉴于本文描竹影和写中国画知识的文字几乎平分秋色,难以把握写作意图,因此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为下面突破教学难点打好基础。
四、品味语言,体会童趣(22分钟)
1.以第二段中写景的语句为例,指引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强调情景联想;之后播放配乐图片,学生朗读,感受“写景如在眼前”的语言美。
2.与学生商讨最富童趣的语段,(学生多数答为第三段),重点品析第三段中“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是吴昌硕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前后4人为一小组,组内成员积极交流阅读感受,合作探究语言的美。交流时间4分钟。
3.以班级为单位,小组代表谈语句中蕴含的童真童趣,以学生感悟为主,交流心得。根据学生所说,播放相应幻灯片,联系生活体验,赏析本幻灯片中的文字蕴含的童真童趣。之后,再次运用情景联想法,引导学生想象文字中表现的生活情景,然后播放图片,将语言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优美语言“写景如在眼前”的精妙,体会蕴含其中的童真童趣,突出教学重点。
4.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认真聆听,继续联想生活场景,领悟优美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加深对语言的感悟。
【设计意图】
1.此环节为本课重点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常规教学中,品味语言只凭借学生读,教师讲,流于枯燥,文本与学生之间难以产生共鸣。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对学生积累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运用情景联想法展开教学。第1步中运用动画效果播放“夕阳西下,明月东升”的渐变过程,使学生能够把语言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切实感受到优美语言“写景如在眼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启迪学生赏析语言时要善于联想。第3步,根据学生说到的富有童趣的语句,在学生切身感悟到了语句中蕴含的童真童趣后,再引导学生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生活场景,然后播放相应的图片。这样既让学生惊喜不已,又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语言“写景如在眼前”的精妙,从而有效突出教学重点。
2.第2、3步中,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对语句的赏析;以班级为单位,交流心得,共享合作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课标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法,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五、体验生活,感悟艺术(6分钟)
1.引出艺术领路人父亲,围绕课文四、五、六段的内容,设疑:你从文中父亲的讲解中明白了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了吗?(学生回答:西洋画像照相,重形似;中国画像符号,重神似。)
2.再设疑:爸爸讲解的有关中国画的知识对“我”欣赏中国画有启发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最后一段,并朗读。)
3.我们描画竹影的游戏中收获了中国画的知识,播放《红楼梦》中用柳条编花篮的视频,引向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游戏和艺术的关系,并设疑: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学生回答:墨水滴在纸上吹成梅花;沙滩上建造别墅等等)
4.再次欣赏、感受丰子恺的儿童漫画,明白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感悟“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第1、2步,通过文本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明白游戏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第3步将文本引向生活,联系生活体验,深入体会游戏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播放儿童游戏的图片,将理论形象化,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领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的道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六、课堂检测,巩固认知(5分钟)
课堂检测,当堂讲解出错率高的习题,之后小组收齐上交。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检测,明确学生上课的听课效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七、课堂小结,深化认识(2分钟)
同学们,《竹影》一文让我们从优美的文字中重温了童年的快乐,也从童年的趣事中寻找到了艺术和美。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描绘、赞美生活的美。(归纳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升华,将学生从教学小课堂带入到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使学生步入人文精神之胜境。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分钟)
1、必做:回忆自己最有意义的童年趣事,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成文,作为成长的纪念。
2、选作: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名画图片,查找中国画的知识,加深对中国画的艺术感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上所学,灵活应用;同时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读书走向实践。
九、板书设计
竹 影
丰子恺
语言 ——— 游戏 ——— 艺术
(美) (趣) (美)
生活
(美)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简洁、形象、直观,再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深化认识。
三、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1. 欣赏漫画,思考漫画
仔细观察两幅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思考并回答漫画中的孩子在做什么,从而了解作者。
2. 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 品味语言,体会童趣
(1)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的语言美,品味赏析;之后播放配乐图片,学生朗读,感受“写景如在眼前”的语言美。
(2)重点品析第三段中“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是吴昌硕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前后4人为一小组,组内成员积极交流阅读感受,合作探究语言中蕴含的童真童趣。交流时间4分钟。
(3)以班级为单位,小组代表谈语句中蕴含的童真童趣,以学生感悟为主,交流心得;欣赏与文字相应的图片,将语言与生活紧密结合,真切地感受优美语言“写景如在眼前”的精妙,体会蕴含其中的童真童趣,突出教学重点。
(4)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根据所听继续联想生活场景,领悟优美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加深对语言的感悟。
4. 体验生活,感悟艺术
(1)围绕课文四、五、六段的内容,思考:你从文中父亲的讲解中明白了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了吗?
(2)思考:爸爸讲解的有关中国画的知识对“我”欣赏中国画有启发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观看《红楼梦》中用柳条编花篮的视频,思考: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
(4)再次欣赏、感受丰子恺的儿童漫画,明白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感悟“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5. 提出并解决困惑;课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
6. 记住作业,强化理解与运用
四、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
(一)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
1. 《自主学习任务单》检测预习效果
2. 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3. 课堂检测习题
(二)课堂学生学习效果方法设计
1. 《自主学习任务单》
(1)课堂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当场评价正误
2. 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1)以班级为单位,小组推荐一位学生发言
(2)师生评价并补充
3. 课堂检测习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并查看出错率较高的习题
(3)当堂讲解出错率较高的习题
(4)以小组为单位收齐测试题,上交后老师批改
《竹影》教材分析
一、《竹影》在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单元主题是“文化艺术”,选编的五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我国丰富的文化。《竹影》在《社戏》、《安塞腰鼓》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通过阅读,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继续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二、人教版对《竹影》教学内容的处理
《竹影》叙述了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描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本文是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的一篇文质兼美、耐人寻味的佳作,充满童真童趣。
人教版中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提出的教学建议为:1.让学生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最好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引导学生稍微了解即可,不要过多讲解。2.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3.如果有条件,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欣赏活动。
所以应该利用这一课,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自由感悟充满童真童趣的优美语言,提高品析语言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创造无穷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
(一)与绘画艺术(美术)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两点:
1. 新课的导入和授课的结束,都以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切入,贴合本文童真童趣的内容。
2. 文中的“父亲”为我们讲解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知识,授课时抛砖引玉,让学生明白二者的区别,并布置选做作业,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对此作深入的探究。
3. 学生结合实际思考游戏中蕴含的艺术时,很多学生想到了墨水成画、细沙成画,开阔了绘画艺术的思维空间。
(二)与手工艺术(劳技)的整合。
1. 播放《红楼梦》中莺儿和众姐妹采柳条儿制作美丽花篮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3. 学生结合实际思考游戏中蕴含的艺术时,很多学生想到了用沙子搭建城堡,开阔了建筑艺术的思维空间。
(三)与音乐艺术(音乐)的整合。课件中,主要在朗读、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时配上适当的音乐,文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会文字的美妙。
四、课程教学资源的取舍
(一)课程教学资源的选取
1. 新课的导入和授课的结束,都以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切入,贴合本文童真童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学习重点。
2.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赏析语言,品味童趣,因此品味第二段和第三段时,都选取了能够表现文字内容的图片,运用情景联想,引导学生感受优美语言写景如在眼前的效果。
3. 选用《红楼梦》中莺儿和众姐妹采柳条儿制作美丽花篮的视频,意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的游戏中思考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是突破教学重点的重要一步。
(二)课程教学资源的舍弃
最初设计时,选取了表现中国画和西洋画区别的图片,在仔细阅读了教参中 “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引导学生稍微了解即可,不要过多讲解”的教学建议后,果断地舍弃了这些教学资源。
五、教材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的确立
生动的描写、天真的童趣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用生动细致的刻画、巧妙的比喻、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月夜的景、物、人刻画得生动传神、富有情趣。同时,《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单元目标也要求 “品味并积累优美语言”,所以我确定了本课“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难点的确立
文章并没有单纯写孩子们的游戏,而是不惜大量的笔墨,写父亲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画。父亲传神的讲解,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文章结尾,孩子们的意犹未尽,华明的依依不舍,和“我”再欣赏挂在中堂吴昌硕的墨竹的感受,都说明孩子们在游戏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很好地揭示了“童稚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这一主旨。《课标》中也多处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审美情趣,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但这一主旨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理解,学生没有对游戏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所以我把“领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六、《竹影》的教学应为1课时,主要为新授课、自读课。
《竹影》观评记录
一、杨翠玲老师的观评意见
《竹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有童趣且又富有艺术性,但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味童趣,对于教师来说很难拿捏。许俊英老师在课堂中很巧妙地进行融合、过渡,使整节课连贯紧凑,重点突出。
尤其佩服许老师上课的姿态:沉稳而又灵动、大气又近人。
课堂教学中具体评价如下:
一、教学构思巧妙。授课开始,许老师用幻灯片播放丰子恺先生的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漫画,引起同学们强烈的兴趣,许老师顺势提问相关问题导入新课,水到渠成设计巧妙。
二、文本细读精彩。处理“品味语言,体会童趣”的教学重点时,改变了常规教学中品味语言只凭借学生读、教师讲师讲的枯燥形式,而是借助多媒体,运用情景联想法展开教学。如运用动画效果播放“夕阳西下,明月东升”的渐变过程,使学生能够把语言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切实感受到优美语言“写景如在眼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启迪学生赏析语言时要善于联想。赏析第三段时,又根据学生说到的富有童趣的语句,在学生切身感悟到了语句中蕴含的童真童趣后,再引导学生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生活场景,然后播放相应的图片。这样既让学生惊喜不已,又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语言“写景如在眼前”的精妙,从而有效突出教学重点。
三、拓展认知深刻。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丰富的课堂,不仅仅教授课内知识,更是让学生透过课堂明白语文天地的绚丽。许老师,教授这篇文章,恰当地引入了许多课外内容,如播放的《红楼梦》中用柳条儿编花篮的视频,再如丰子恺先生的多幅漫画精品,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了“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童稚的游戏中”的道理。
四、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上所学,灵活应用;同时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读书走向实践。
二、张军老师的观评意见
许俊英老师《竹影》一课的整体构思符合新课标要求,在课堂上她能够轻松自如地组织教学,教态自然,语言流畅,板书优美,表现了扎实的教学素养。其中最出色的是对文本的解读透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通过朗读、讨论、展示、拓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把话语权下放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高利英老师的观评意见
许老师的课堂是扎实高效的。对文本的把握到位,教学环节丝丝入扣,使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对教材进行有效解读。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高效的。通过自主探究,不着痕迹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的两大闪光点:一是许老师善于解读文本,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画竹影”这一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经典语句进行赏析,从而达成目标。在品读环节语文味是很浓厚的。二是对学生回答评价激励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语言简洁、经典、到位。其实生动激励的语言,亲切和蔼的面容本身就是最美的。
建议是否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四、范昕老师的观评意见
第一,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感知独特富有创意。开始上课,她的导入让我吃了一惊,同时也是眼前一亮,很有创意,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可以联系自己幼小时的生活体验,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时,老师又用诗意的语言进一步点燃同学们思维火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紧紧围绕“童真童趣”。把学生领进课文教学中来。
第二,文本细读透彻,教学方法多样。在教学中,许老师把品味语言,体会童真童趣作为主要目标进行教学,尽管在突破这一教学重点的过程存在一些缺憾,主要是学生讲述不到位,教师引导比较辛苦。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许老师仍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积极引导学生,同时也很注重朗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的童趣。
第三,思路清晰合理,教学流程顺畅。整节课由导入、整体感知、合作品析、交流分享等,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中的童真童趣,从而明白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流程顺畅,课堂结构合理。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它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学习。这堂《竹影》,展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展现了语文老师的教学魅力!
?一、《竹影》课堂检测习题
阅读一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和“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这两句各用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2.“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为什么会强起来?请用“_____”在文中划出。
3.院子里的光景已由________变成________,由________变成________。
4.这一段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
阅读二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亍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
1.仔细阅读语段,说说下面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惬意:
徘徊:
2.概括选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3.作者对文中的人物之一“华明”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二、课堂检测评测结果及分析
(一)课堂检测评测结果
1. 完成情况: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少数学生因为第一题回答得过于仔细,影响了整体时间的分配,只能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二。
2. 正确率:通过巡视观察,发现多数学生阅读一中的1、2、3、4题和阅读二中的1、2题基本都能回答正确。
3. 出错率: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答对阅读一中的第5题;四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答对阅读二中的第3题。
(二)课堂检测评测结果分析
1. 检测题虽然设计了两篇阅读,但这两篇阅读的语段都是上课中重点探究的语段,学生对语段的内容较为熟悉,所以做题速度较快。
2. 从试题的难易度看,习题较为容易,既有语段中可以找到原话作为答案的习题,也有上课中赏析语言时已经探究过的习题,因此阅读一中的1、2、3、4题和阅读二中的1、2题基本都能回答正确,正确率高。
3. 关于阅读一中的第5题,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答对,原因在于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能然不扎实,放到具体的题中,很多学生就跟修辞方法相混淆,所以这个知识点还需要在平时的阅读、写作中多提、多讲。
关于阅读二中的第3题,仅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答对,原因在于做题不细心,多数学生答出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便不再仔细阅读,仔细思考,忽视了文中“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一句是神态描写。通过此题要告诉学生,做题应认真、仔细、全面。
课件25张PPT。课程名称 《竹影》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七年级(下册)
版 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执教教师 许俊英
工作单位 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竹 影丰子恺学习目标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初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领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味语言 体会童趣品读第二段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 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品味语言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 (小音阶)了。
品读第三段
(开头——“这是吴昌硕的!”) 提示:
所谓童趣,就是儿童才有的那种天真、趣味,那种观察事物的眼光和说话、做事的方式。品味语言,体会童趣摇动竹椅发响声
月亮隐在竹叶间
月底人影出烟气
描画影子像青蛙
准备木炭来画影
描画竹影谈感受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 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 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 ”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没有解决。
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 ,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
用心聆听,感悟优美语言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 体验生活 感受艺术——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想一想丰子恺漫画欣赏1、必做:回忆自己最有意义的童年趣 事,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成文,作为 成长的纪念。
2、选做: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名画图 片,查找中国画的知识,加深对中 国画的艺术感悟。 课后练习愿大家童心永存, 快乐充满每一天!再见《竹影》教学反思
一、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反思
结合《课标》及教参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我对《竹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一堂真正的好课,应是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氛围。
如在赏析第二段时,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这一段设计为由我自己来讲解品析语言的方法,几次改稿后,最终设计为师生共同探讨品析语言的方法。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也能与我之间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之后在赏析第三段的童真童趣时,我便把任务完全下放给了学生,也由此体会到了小组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二、关于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反思
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有层次和梯度,还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展现更多的语文味。正因如此,我在本课教学中特别注重朗读的教学,因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的,是缺乏语文味的。因此,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第二段写景的语句时,我先让一位学生朗读,然后师生开始品析语言,品析中我会问学生某句话该如何读,不断指导学生的朗读,之后再让这位学生朗读这一段,感受她的进步。不足在于学生朗读完后,对学生的朗读缺少具体的评价。
学生小组合作品析第三段的童真童趣后,班中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成果,之后,我给学生朗读了这一段。对此,在上课前思考了许久,到底是应该让学生读,还是我来读,犹豫不决。最终,囿于课堂时间有限,由我朗读了这一段。想来,还是应该由我抛砖引玉,读一部分后,再由学生读,效果应该会更好。
三、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教学行为对课堂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正式讲课前,我在所教的另一个班试讲了这节课,却由于准备得还不是很充分,又比较紧张,上课有些操之过急,过分重视程序的进行而忽视了课堂效果,结果课堂气氛没有调动起来,学生收获也不大。对此,经过思考,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对我对教学目的的误解上,即使是作为优质课,有些许的表演性质,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仍然是让学生有所得。
为此,我重新思考我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改进,删除一些有形无实的程序,如关于中国画与西洋画区别的图片,尽量做到教学内容集中紧凑,学生能够对课文的主题及语言有准确地把握。
四、关于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我设计本课时以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入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运用漫画激趣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这样既引出课题,又使学生进入“童年”中,引人入胜,为下面环节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出示目标,整体感知,然后过渡到本课的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童趣。常规教学中,品味语言只凭借学生读,教师讲,流于枯燥,文本与学生之间难以产生共鸣。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对学生积累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运用情景联想法展开教学。第1步中运用动画效果播放“夕阳西下,明月东升”的渐变过程,使学生能够把语言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切实感受到优美语言“写景如在眼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启迪学生赏析语言时要善于联想。第2步中,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对语句的赏析;以班级为单位,交流心得,共享合作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第3步,根据学生说到的富有童趣的语句,在学生切身感悟到了语句中蕴含的童真童趣后,再引导学生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生活场景,然后播放相应的图片。这样既让学生惊喜不已,又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语言“写景如在眼前”的精妙,从而有效突出教学重点。
之后,教学设计由游戏自然而然转入艺术,步入到体验生活,感悟艺术环节。讲述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时,仅仅抛砖引玉。之后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与艺术的关系,再播放视频,将文本引向生活,联系生活体验,深入体会游戏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播放儿童游戏的图片,将理论形象化,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领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的道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讲到这儿,课文讲解就结束了,然后进行了课堂的检测。对于课堂检测的方式方法,课前思考得不够成熟,形式较为单一。
授课结束后,再重新翻看教学设计,发现自己遗漏了学生所做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中“问题与疑惑”一项,不管学生是否有疑问,都应该在课堂中正式地提出,给予重视,这样学生才会更为认真地对待这一环节。
课堂中让学生保持乐学情绪,让课堂始终充满机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质疑与创新的精神,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竹影》课标分析
一、课标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引导
1.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由此设计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大意的能力”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 《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设计了“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及教学重点。
3. 《课标》中多处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设计了“领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创造艺术的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及教学难点。
二、课标对确定教法、学法的引导
1.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采用朗读教学法、美点寻踪法、引导感悟法教学,引导学生从初读——理清课文思路、品读——语言美和童趣美、体悟——游戏与艺术的关系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2. 《课标》中提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学法上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学习法,自由品评法和朗读、圈点勾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