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 信客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 信客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1:36:23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学习了本单元前四篇散文,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已经有了可循的方法。所以,学习《信客》时,信客身上的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等精神学生都可以品读出来,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品读中读懂信客。但作为八年级的学生理解本课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有一些困难,这也是我以此作为教学重难点进行突破的原因。
如果只停留在对信客这类人默默奉献的一种颂扬,我觉得还不够。要置身于《文化苦旅》大背景下,读出作者的理性思考,而这却是一个难点。想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明白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艰难发展的步履,呼唤宽容文化的回归。不仅在上世纪初,就是在当代也需要文化的坚守着和践行者。
效果分析
第一大题是基础性的题目,从学生做的效果来看,每组的四名同学都能较好的完成。
第二大题是针对课文的阅读性题目,考察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从做题的情况来看,每组的一二号同学基本能掌握文章的主要问题,三四号同学经过教师的指导以及强化练习,也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课前小调查:你想联络一位朋友或亲人你会采用什么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进入学习情境。
二、认识信客:这是一种什么职业?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 状如乞丐。”
三、出示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归纳课文内容。
2.概括信客职业的特点和人物的优秀品质。
3.培养我们诚信的精神品质,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
四、拜访作者,了解背景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写作背景: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检查字词
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学生朗读字词。
五、初识信客:(抢答)
1.文中写了几个信客?2.重点写了哪个信客?3.年轻的信客刚开始是否愿意做信客?4.为什么后来又答应了?(简单介绍“老信客”在文中的作用。)(1)、老信客是信客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重要原因,不可不提。(2)、通过对老信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做信客的劳苦,路途艰苦。(3)、强调做信客职业道德是讲求“信”字。老信客以自己惨痛教训,警醒年轻信客,同时又以自己丰富经验,给年轻信客指点。
六、透读信客,理出文脉。(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给文章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一、形式所逼,信客接任
二、肩负重任,信客报丧
三、遭人诬陷,信客卸任
四、见多识广,信客执教
七、品读信客,感受精神(精读课文)
设计问题: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来概括)“苦”
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在文章中圈点勾画出表现信客这种职业苦的句子或者词语。)
明确:工作辛苦、生活贫苦、身体劳苦,心灵痛苦。也正是这种苦造就了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那么在信客身上有什么特殊的精神品质呢,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探究。
请代年轻信客写一封信给老信客,说明自己不想再做信客的原因。
尊敬的老信客:
您好!我从此不再做信客了,因为我要承受 ,实在太 了。
此致
敬礼
惭愧的年轻信客敬上
××年×月×日
年轻信客:
你好!收到来信,感慨万分。你不做信客也可以,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信客这种职业是会 。
你是一个“好”信客,因为你具有 。你的品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虽然,如今做“好人”很难,因为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往往 ,既需要你,又轻视你;既 .你,又 你。
但并不表示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信念,请你记住良知是可以点燃良知的; 是可以 ……
此致
敬礼
老信客
××年×月×日
八、叩读信客,探究写作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前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悼唁词。
提示:悼唁词就是悼念死者并慰问安抚家属的话语,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信客的墓志铭: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倍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阅历丰富,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想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现代信客,王顺友
王顺友,他是四川省凉山彝(yí)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投递员,200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
?? 王顺友从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马班邮路投递工作,邮路往返里程360公里,20多年来,他送邮行程达26万多公里。
王顺友常年奔波在漫漫邮路上,他视邮件为生命,从未丢失过一个邮件。为了能把信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他宁愿在风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绕行方便沿途群众,从未延误过一个班期,准确率达到100%,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九、遥通天堂
请你用现代化的通讯方式给信客打一通电话,对他说出你想说的话。
十、小结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坚守承诺,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诚信永是立人之本。
十一、板书设计

课件17张PPT。你想联络一位朋友或亲人你会采用什么方法?课前调查认识信客:
这是一种什么
职业?“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 状如乞丐。”信 客余秋雨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归纳课文内容。
2.概括信客职业的特点和人物的优秀品质。
3.培养我们诚信的精神品质,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拜访作者,了解背景hanè hào hē chìdiān pèi yànzhōu bá shè liáolǚ zhuósuì这些字,你都会读了吗?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焦灼
伎俩kòujìxī xū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连声诺诺liǎngnuò1.文中写了几个信客?
2.重点写了哪个信客?
3.年轻的信客刚开始是否愿意 做信客?
4.为什么后来又答应了?初识信客一、透读信客,理出文脉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给文章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一、形式所逼,信客接任
二、肩负重任,信客报丧
三、遭人诬陷,信客卸任
四、见多识广,信客执教二、品读信客,感受精神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来概括)
苦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做信客很“苦”,造就了他们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工作辛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造就了特殊的品格和素质苦身体劳苦:老犯胃病和风湿病
请代年轻信客写一封信给老信客,说明自己不想再做信客的原因。
尊敬的老信客:
您好!我从此不再做信客了,因为我要承受 ,实在太 了。


此致
敬礼

惭愧的年轻信客敬上
××年×月×日
身心之苦苦年轻信客:
你好!收到来信,感慨万分。你不做信客也可以,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信客这种职业是会 。
你是一个“好”信客,因为你具有 。 你的品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虽然,如今做“好人”很难,因为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往往 ,既需要你,又轻视你;既 .你,又 你。
但并不表示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信念,请你记住良知是可以点燃良知的; 是可以 ……
此致
敬礼
老信客
× ×年×月×日消失的任劳任怨、待人宽容、诚实守信的品质势利;不宽容……信任怀疑唤醒诚信的三、叩读信客,探究写作信客死后,有很多人前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悼唁词。
提示:?悼唁词就是悼念死者并慰问安抚家属的话语,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倍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阅历丰富,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想敬重,众口传颂,作此悼词,永志纪念。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坚守承诺,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诚信永是立人之本。 王顺友,他是四川省凉山彝(yí)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投递员,200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
???? 王顺友从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马班邮路投递工作,邮路往返里程360公里,20多年来,他送邮行程达26万多公里。
???? 王顺友常年奔波在漫漫邮路上,他视邮件为生命,从未丢失过一个邮件。为了能把信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他宁愿在风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绕行方便沿途群众,从未延误过一个班期,准确率达到100%,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现代信客——王顺友
请你用现代化的通讯方式给信客打一通电话,对他说出你想说的话。遥通天堂谢谢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对《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理解,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概括信客的特点和优秀品格。?
3.培养我们诚实守信的品质,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因此我把解读“信客”的人物形象,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揣摩理解余秋雨先生典雅深刻的语言作为本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教学重点:理解信客的人物形象及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余秋雨先生典雅深刻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读。  
2、小组合作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观课记录
朱学洲: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听取了张老师的《信客》一节课,下面请大家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一节课进行点评。
李玲:从课前小调查的情境创设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认为张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现代通讯手段进入本课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转入《信客》的学习,过渡自然。
谭国强:从课堂的学生参与度来看,这节课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分角色扮演老信客和年轻信客,通过对本文的理解写一封信,更加契合了本文的主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很高,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李洪玲:这节课学生说的多,老师说的少,严格贯彻了“教师少说,学生多说”的原则。教师不再霸占课堂,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使学生很好的融入到课文气氛中。
李秋生:《信客》这节课重点是把握信客的职业特点以及特殊的环境造就的信客身上独特的精神品质,本节课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信客特点的句子以及表现其精神的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充分感染信客的伟大品质,这节课从说、读、写三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是不错的,语文的学习最根本的就是学以致用,从这方面来说,这节课是比较的成功。
王玉凤:这是非常优秀的一堂课,从课堂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参与情况,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符合十三四岁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内容易学难记的特点,用分角色写信、给信客写悼词,给信客打电话等灵活多样的活动,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吴青:从教学目标的出示到小结,这节课的课堂环节是比较完整的,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 注重学生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并注意及时反馈,查缺补漏。不足之处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并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田冬梅:“信客的职业特点以及精神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能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多说、多读、多练。在这过程中感悟信客的精神以及文章的语言特点。环节过渡自然,整体氛围较好。
朱学洲:大家的点评都很到位,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希望我们各位老师能够互相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问多听,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更大的进步。
评测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济(jì)?文绉绉(zōu)?B.噩耗(è)?伎俩(jì?liǎnɡ)?C.吊唁(yàn)?唏嘘(xī)?D.诘问(jié)?焦灼(zhuó)
?2.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信客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B.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
C.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D.茅屋外只有劲利的山风。?
二、?阅读下文,完成3~5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农民的眼光里,有(?),有(?);比较得多了,也有(?),有(?)。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3.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A.羡慕?嫉妒?嘲笑?轻蔑?B.嫉妒?嘲笑?轻蔑?羡慕?C.轻蔑?羡慕?嫉妒?嘲笑?D.羡慕?嫉妒?轻蔑?嘲笑?
4.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5.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要作为重点写?
6.为什么老信客说“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用原话回答。?
?7.说说自己周围像老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 ?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理解中心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环节,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重点突出。
2、 ?能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
3、 ?教法选择合理,能够准确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语文味。
4、 ?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设计了相应环节予以巩固。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1、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对作家所赋予信客这个形象的意义以及典雅词语内涵的理解仍需研究。
2、 ?各教学环节之间语言的衔接上,还不够精练、自然。
3、 ?在对学生的发言的点评上,仍有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而且缺少发自内心的鼓励、赞扬。
4、对学生的备课还应精心,真正地备好学法。
5、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的引导语言启发性应更强。
课标分析
《信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十课。此套教材在七年级下册便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因而又在八上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个单元的就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信客作为上个世纪前半叶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行走在城市与农村间,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变化的史料”,他们让诚信、宽容的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屈辱与坚守不断传承与展。在《信客》一文里,诚信为准则的信客,以服务大众为己任,其间历尽辛苦,常常受人猜疑,蒙受冤屈,信客却总能宽容、体谅别人对他的误解,忍辱负重,为千家万户传递消息。这篇课文让我们学到了另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文章文笔轻灵飘逸,行文流畅,是难得的美文。本文语言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