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 芦花荡课件(李秋菊)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 芦花荡课件(李秋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1:39:00

文档简介

《芦花荡》学情分析
战争离学生已经很远了,甚至对我们曾经的敌人感情也是淡漠的。这篇文章是写抗日战争的,通过学习老头子的形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他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是一篇非常好的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的教材,尤其对我们新一代中学重新以新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假想敌”,对树立学生的民族大志极有帮助。学生在对《芦花荡》进行初始阅读时,就不难把握老人的英雄形象,因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对于这么一个干瘪老头身上的人情、人性之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恰恰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这篇小说题材别致,风格清新,学生有兴趣阅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防止部分学生只满足于故事的传奇色彩,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的局面产生。
《芦花荡》效果分析
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课堂环节重点突出,问题设计有层次感,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成为引导者,成为合作者,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课前布置了预学任务,学生对白洋淀风土人情、地理风貌有了大致了解;课堂教学从他们崇拜的英雄谈起,说说大多数人崇拜英雄的标准,导入课题“看看孙犁笔下的老头子是不是你崇拜的英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更快的入情入境。从课堂效果来看,达到了预设效果,学生兴趣浓厚,很快进入文本。
让学生梳理情节课堂复述的环节,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上看似只有几分钟的复述,实则考察了学生的预习状况、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赏析人物时,我还要求学生转换角色,以第一人称复述复仇的情节。以不同角色进行复述更能全面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加上老师的随机提问点拨,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更能搞活课堂的气氛,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最后让学生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通过品读,找寻优美文句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创设诗意境界的氛围。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中重视德育,忽视美育的局面。
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读出人物情感,读出语言韵味,体会其中的妙处。
“当堂检测”的环节考察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便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95%左右的同学达到了优秀。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无论从教学设计、课堂氛围,还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来看,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足之处是整节课比较平,没有大的亮点出现。
《芦花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理解和感受老头子的形象。?
欣赏诗情画意的描写及其作用。?
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一、导入
同学们最崇拜的英雄是谁?
英雄,就是这样的人:他有关云长刮骨疗毒时的谈笑风生,有诸葛亮空城抚琴的从容悠闲;他有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有林则徐收复失地的殚精竭虑;有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凛然正气……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由这些有名的和更多无名的英雄所写成的。今天,我们要走进小说《芦花荡》,去结识作家孙犁笔下的一位“老头子”,看他是不是你所崇拜的英雄。(板书题目、作者)
二、检查预习(字词)
三、速度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简要复述情节。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我听出来了,这个故事有两个主要情节:护送女孩进苇塘、为女孩复仇。(板书)
学生发表意见:“老头子”是不是我崇拜的英雄?为什么??他有哪些性格特点呢?
文中有一个句子可以概括老头子的性格核心,是(第6段首句)“过于”的意思。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三、析读人物
跳读课文,勾画圈点,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源自于以往他与敌人的作战经验,而大女孩受伤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老头子的自尊,也坚定了他复仇的决心和行动。而复仇的情节恰恰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自信与自尊。品读55-63段,小组合作,自选角度(①二菱向大菱转述②老头子向大菱转述)改用第一人称复述情节。
①二菱向大菱转述,评价“老头子的行为”
②老头子向大菱转述,采访“老头子”,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
师:再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他还能想到什么?
生1:他还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在怎样的欣赏他。
生2:他还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乡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师:是呀!老头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老头子智勇双全、只身智斗鬼子,找回了自尊。
这时我们再来认识“老头子”,我想大家肯定地说:他是英雄吗?
老头子有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感情、战胜敌人的信念、爱国抗日的热情,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为什么无名?(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这就是小说的一个特点,典型环境下塑造典型人物,他往往比现实中的原型更典型。老头子、大菱二菱、苇塘里斗志昂扬的队伍,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赏读环境
孙犁曾说,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英勇,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境界。因而他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把你认为最美的景致读给我们听,说说它美在哪里。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描摹历史风云变幻,追求诗情画意之美,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
《芦花荡》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文章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近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平的呼唤。
《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文章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文章。通过此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本课主要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如下内容:“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课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评价标准
权重
评价等级




得分
课堂
重点
环节
自主
预学
①预学内容设计合理,有引领作用;
②学生普遍完成,质量较高。
10
10
8
6
5-1
10
合作
探究
①问题设计合理、有价值,契合教学目标;②学生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展示充分,能突破重点、难点。
③教师点拨指导及时、到位。
10
10
8
6
5-1
10
达标
检测
①检测题设计数量适中,内容紧扣目标;
②检测形式灵活,学生完成质量好,目标达成度高。
10
10
8
6
5-1
9
学习
小组
的应
用及
效果
小组
表现
①学习小组活动实效性强;
②小组成员态度积极,角色意识强;
③活动形式新颖有效,活动时间充分;
④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深。
15
15
12
9
8-2
15
教师
评价
①教师评价适时、恰当,有激励性;
②评价方式灵活,能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15
15
12
9
8-2
14
课堂效果
学习
状态
①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求知欲强;
②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状态好。
15
15
12
9
8-2
15
学生思维与学习效果
①学生深入思考,勤于钻研,有一定的创造性;
②教师关注不同层面学生,尤其给后进生以更多表现机会;
③课堂学习效果明显。
15
15
12
9
8-2
14
辅助
手段
信息技术及学思导纲
①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②《学思导纲》设计科学,有引领和点拨归纳作用,能有效突破重难点,且尊重课堂生成。
10
10
8
6
5-1
9
特色或亮点
课堂环节设计有层次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语言赏析。
合计得分
96
胜利四中“自主学习型”课堂评价量表
《芦花荡》评测练习
1、《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提防( ) 疟子( ) 竹篙( )
寒噤( ) 仄歪( ) 泅水( )
3、课文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1、孙犁 《荷花淀》
2、dī yào gāo jìn zè qiú
3、倔强自尊、老当益壮、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老英雄形象。
课件11张PPT。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芦 花 荡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 李秋菊www.wondershare.com学习目标1、理解和感受“老头子”的形象。
2、欣赏诗情画意的描写,学习其作用。
3、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www.wondershare.com预习检测
寒噤( ) 仄歪( )
疟子( ) 舀 ( )
飒飒( ) ? 闷热( )
蹿 ( ) 转弯抹( )角 mòjìnzèyàoyǎosàmēncuānwww.wondershare.com整体感知 回顾课文,简要复述情节。 www.wondershare.com析读人物 跳读课文,勾画圈点,说说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www.wondershare.com 品读55-63段,小组合作,自选角度,改用第一人称复述情节。
①二菱向大菱转述
②老头子向大菱转述 www.wondershare.com赏读环境 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它好在哪里。(赏析角度:修辞、表达情感、用词、语言表现力等) www.wondershare.com赏读环境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乡夜里静谧、美好的气氛。(修辞)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浸”、“滴”描绘出星星倒映在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的画面,给人以美好的幻觉,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也反衬出敌人的可恶。(用词)www.wondershare.com诗情画意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www.wondershare.com课堂检测1、《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这是他的“白洋淀纪
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提防( ) 疟子( ) 竹篙( )
寒噤( ) 仄歪( ) 泅水( )
3、课文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孙犁《荷花淀》yàojìndīgāozèqiú倔强自尊、老当益壮、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老英雄形象。www.wondershare.com
制作单位: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
录制时间:2015年4月www.wondershare.com《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我认为小说教学必须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但是一篇四千多字的文章要在一课时内面面俱到的分析显然是不行的。本文的人物形象非常典型,老头子的所有功与过都是围绕“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核心展开的,情节生动,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优美的环境描写又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全文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指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老头子的形象。?2、指导学生欣赏诗情画意的描写,体会其作用。?3、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教学环节设计为:整体感知----析读人物----赏读环境,这样既把握了小说三要素,又突出了人物分析和环境赏读,感觉环节清晰,效果不错。
下面就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反思:
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更快的入情入境,我从他们崇拜的英雄谈起,说说大多数人崇拜英雄的标准,导入课题“看看孙犁笔下的老头子是不是你崇拜的英雄。”从课堂效果来看,达到了预设效果,学生兴趣浓厚,很快进入文本。
一、复述
一部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大多数是因为它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也是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之一。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让学生梳理情节课堂复述,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上看似只有几分钟的复述,实则考察了学生的预习状况、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时,第一位同学的复述忽略了背景、时间。指导后,第二位同学完整的概述了内容。我也顺势提炼了人物(老头子)、情节(护送女孩、复仇),并板书,更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在赏析人物时,我还要求学生转换角色,以第一人称复述复仇的情节。以不同角色进行复述更能全面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加上老师的随机提问点拨,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更能搞活课堂的气氛,体现学生的创造性。但是也留有一点遗憾,学生的复述虽完整,但不够生动,在老师点拨后,如果让学生加上提问的内容,更完整地复述一遍,可能效果更好。
二、赏析
1、在复述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赏析,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获得美的享受,教师宜少讲精讲,甚至不讲,要重在引导启发学生,由学生来讲。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离不开“读”这个环节,赏析更是要建立在对作品的多读之上,离开了对小说的感性把握,赏析根本无从谈起。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读出人物情感,读出语言韵味,体会其中的妙处。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都是极富个性化的。品味小说富有个性的语言和动作,往往能提高对小说的理解层次。分析人物时,学生能很快找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分析也比较到位,但有局限性,往往更多地分析了人物语言,而忽略了其他描写方式,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外貌、心理入手,借助朗读感受人物内心,体会老头子的自信、自尊。例如47段的心理描写,学生初读时语调平淡,缺少感彩,在点拨学生体会“万箭穿心”,语速放慢、突出重音后,朗读效果明显好转,都出了老头子没有完成任务的懊丧、自责。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孙犁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用诗情画意之美,描摹历史风云变幻,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就要赏析环境描写、赏析语言。为了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分析,我出示了两个例句,引导学生从修辞、表现力、作用等个角度分析语言。下课前学生的背诵、记忆更加深了他们对“诗情画意”的小说特点的印象。
每一次讲课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历练,无论得与失,都会促进我成长。


《芦花荡》课标分析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把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知识和能力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老头子”的英雄色彩,培养捍卫民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