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教材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学生在对《芦花荡》进行初始阅读时,就不难把握老人的英雄形象,因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芦花荡》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在一个残酷的战争年代描写的作品却读来没有硝烟的弥漫,反而有一丝淡淡的荷花的清香,如何引导学生品评它如诗如画的语言则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并且对于这么一个干瘪老头身上的人情、人性之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恰恰是小说最成功之处,这也是讲解的重难点。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本节课的设计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对于景物描写及人物形象分析赏析较为到位,但是情感教育还未完全烘托起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绝大部分同学而言,都能通过个人朗读、自由诵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感受孙犁语言的隽永优美和人物形象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让全员参与进来,品让小组积极讨论,展评让学生自我得到展示,听、说、读、想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通过小组合作、启智课堂的模式使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一、导入:
(播放关于战争短片并叙述写作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制造事端,又称“七七事变”,这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自此中国进入了历时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
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类似的描写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你能用一两个成语来描绘一下战争场面吗?(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血肉横飞、炮火连天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犁的《芦花荡》。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观美景:
同学们看到芦花荡这个题目,你联想到的是什么?预习过后你印象中的芦花荡是怎样的呢?谁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呢?(如诗如画、月明风清、静谧安宁、斗志昂扬等)。
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让人仿佛走入了一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诗意境界。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它在文中的作用。(生小组讨论并展示)
这里没有血肉横飞,没有硝烟弥漫,甚至激烈的战斗充满了荷花的清香。孙犁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好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他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四、赏善人:
文章采用了多种描写方式来塑造老头子的人物形象,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生小组交流并展示)
“我遥望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正是这个老头子,才确保了游击队的供给;正是这个老头子,让苇塘里飘出了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这个老头子,让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六、悟真情: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战斗的歌曲吗?你从这篇文章中体悟到了什么?
作者乐观的笔调和对美的歌颂给抗战中的军民以莫大的精神鼓舞,这正是:生活如此宁静,岂容日寇蹂躏;江山如此多娇,岂容鬼子践踏。(齐读)
七、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荷花淀》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文章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近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平的呼唤。
本篇《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与姊妹篇《荷花淀》并称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文章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这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文章。
教学重点宜放在它如诗如画的语言的品评上,教学难点则应放在品评老头子为代表的中华大地上平凡英雄形象上。教学应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自学为主,熟读课文并掌握生字词,了解复述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为讲授课,主要引导学生品评文章诗一般的景物描写和老头子的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体现出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
播放短片,介绍抗日战争背景。用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导入
评:积累学生的成语学习及运用训练。
二、出示并齐读学习目标
评:明确学习方向。
三、观美景
接着由芦花荡题目所联想到的成语导入授课。
评:训练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词语、成语学习运用水平。
学生自主找出最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语句并交流赏析,感受“荷花淀派”的语言风格。
评:通过优美的朗读感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景物描写。
四、赏善人
赏析人物形象,朗读并交流,品评人物形象老头子及大菱、二菱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评: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更贴切的了解老头子的人物形象,朗读指导到位,人物形象分析深刻。
五、悟真情
结合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品悟孙犁在此文中寄予的真情,回忆抗战歌曲,体会对日寇的憎恨和对老头子为代表的平民英雄抵御日寇时的英勇的赞扬之情。
评:课堂形式活泼综合训练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联想想象、语言表达、口头交际等训练。
总评:环节衔接紧密,教师用语典雅隽永犹如诗文一般,教学重难点突出又不失活泼,在轻松的氛围中却感受到了深深的爱与憎。
芦花荡
姓名: 班级: 时间: 第一课时
一、给划线字注音并整理生字词
竹篙 寒噤 舀水
蹿 仄歪 飒飒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吆喝 泅着 疟子
补充生字词:
二、搜集整理背景及作者简介:
三、文学常识检测:
1、“荷花淀派”: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小说的三要素:
4.人物描写的方法:
四、梳理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第二课时
一、你能想到哪些描写战场场面的成语?
二、由“芦花荡”你能联想到哪些成语?
三、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描写芦花荡景色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交流品评。
四、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关于描写人物的语段,交流赏析人物形象。
五、一方面是残酷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六、“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战斗的歌曲吗?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七、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课件14张PPT。芦花荡广饶县英才学校 王龙飞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 你能用一两个成语来形容一下战争场面吗?学习目标1、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观美景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孙犁赏善人 文章采用了多种描写方式来塑造老头子的人物形象,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我遥望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孙犁“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战斗的歌曲吗?你从这篇文章中体悟到了什么?
悟真情生活如此宁静,
岂容日寇蹂躏;
江山如此多娇,
岂容鬼子践踏。
推荐阅读制作单位:广饶县英才学校
录制时间:2015年3月30日《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重点之一便是引导学生感受“荷花淀派”的语言之美,因此在过渡语的设计上也较多采用了诗化的语言。但是环境是为人物出场做铺垫的,人物才是小说的核心,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老头子人物形象的品评上。一方面是残酷血腥的战争,可一方面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一方面是善良美好的百姓,另一方面却又是残酷无情的侵略者,冲突之强烈,画面之不协调更深深激起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回忆,警示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抗日时期人民身上体现出的英勇值得我们永远缅怀与学习······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