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0 15:2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古代中西方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
2.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古代商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现
难点
理解商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预习新知】
丝绸之路
1.名称由来: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________”,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中国丝绸的影响:中国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________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________出使西域。
(2)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________”,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概念: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 ”。
(2)相关史实: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1)概念: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 和印度,再通往中
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 ”。
(2)影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
(1)概况: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演变
① 西汉时期: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 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 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 物质和技术交流
(1)传入西方
① 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 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 中国古代的 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 瓷器的出口与交流
a. 出口:从 8 世纪起,陶瓷特别是 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b. 交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传入中国
① 从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 ”,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 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 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 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 文化交流
(1)传入中国
① 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② 祅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③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2)传入西方: 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巩固训练】
1.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出土有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及绣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 )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
2.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有很多人受到中国的影响,如: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的背景被认为是一幅中国的山水画;薄伽丘的《十日谈》里也有关于契丹的故事;近代欧洲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也在书中多处描绘中国,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古代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B.中国“三大发明”奠定欧洲近代文明的基础
C.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
D.中国文化刺激了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
3.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作用是( )
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
4.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5.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出土的一件蜡染棉制品,图案是中亚、西亚地区的神祇——伊什塔尔女神,而其头后背光处印有印度文化因素;吐鲁番曾出土了北朝至隋唐时期以点蜡作纹的蜡缬(一种丝织品)产品。这些发现( )
A.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B.说明印度文明影响广泛
C.证实了新疆是我国疆土 D.表明丝路文化多元共生
6.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7.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以下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阿拉伯人将印度的数字传播到欧洲 B.日本的典章制度等受到中国的影响
C.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西亚和欧洲 D.欧洲殖民者对非洲文化的积极影响
8.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 )
A.社会史观下,丝绸之路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
B.现代化史观下,丝绸之路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丝绸之路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丝绸之路使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9.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10.在事死如事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见下图)。由此可见,唐代( )
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乌兰察布和赤峰等地发现了波斯和伊斯兰教的实物,说明这些地区在蒙元时期和波斯等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而乌兰察布和赤峰在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草原地区,对外交流的道路主要是草原丝绸之路,故选C项,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不是中原地区和蒙古地区的经济交流,A项错误。丝绸之路兴衰和统治政策有重要的关系,B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选择A:材料主要反映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有很多人受到中国的影响,这表明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排除B:B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培根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不能等同于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排除D: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材料说明商人是东西方交往的使者,在贸易交往中传播了东西方文化与文明,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体现出狭隘的民族观,不能仅以西域脱离中央王朝控制而认为丝绸之路中断,故答案选C项。材料的作答要求是“关于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是指为什么人们的认识出现错误,A项不是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 B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D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新疆地区出土的蜡染制品汇集了中亚、西亚、南亚的文化元素和中原地区的纺织技术,这表明丝路文化多元共生,故选D项。中华文明的传播不足以解释材料中的异域文化元素,A项错误。B项不能完整解释材料。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疆的归属状况,C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材料“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反映了宋代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的情况,故选D项。宋代商贸活动依然受到官府的监管,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内容,B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从事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C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材料主旨是文化的进步和临近社会群体的关系,日本与中国既是近邻又学习中国经验,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属于临近社会群体,排除。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史观下丝绸之路的影响。材料信息“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等主要反映了社会史观视角下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影响,故A项正确。现代化史观是从现代化角度出发,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整体史观是从全球视角出发,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文明史观是从文明角度出发,“激烈碰撞”由材料无法得出,D项排除。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贸往来。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据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地区与西域已经有往来,故选D项;题干内容仅涉及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和青铜器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涉及商朝确立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述及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的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至于这些原料是通过何种方式运送到中原地区的,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并且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之下,商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外服地区,排除B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并没有说明这些玉器已经“远销至河西走廊”,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陪葬的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这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经济交流密切,体现了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故选D项。材料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民间制造瓷器的水平,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汉藏文化交流频繁”,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