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A卷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B.故外户而不闭(外面的窗户)
C.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 D.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着,挂住)
【解析】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系向牛头充炭直
【解析】B项,“矜”同“鳏”;C项,“见”同“现”;D项,“直”同“值”。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盗窃乱贼而不作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亦若是则已矣
【解析】A项“怒”,古义: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B项“贼”,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D项“是”,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C项“辱”古今意义相同。
4.下列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正确的应为: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古诗文名句默写。
诗文,是经典的传承,如精神的食粮。传诵经典,犹如跨越时空,向古人汲取力量。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王勃坦然面对离别的积极乐观;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学杜甫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读“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学白居易敢于控诉不公的铮铮铁骨;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学大鹏善借长风高飞的志存高远;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学陆游能够坚持正义的高贵人格。
综合性学习
1.下面是某位同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整理的阅读表格,请完成其中的填空。
主题/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爱情 保尔与冬妮娅分手时说:“我首先属于①党,其次才属于你和别的亲人。”
关于读书 保尔最爱阅读英国小说②《牛虻》,从中领悟到了要坚持不懈,拥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
③关于人生/关于人生价值/关于生命 保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④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2.“多部联读”是名著阅读的方法之一,可以将不同的作品按照某一个主题进行比较阅读。小安根据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平凡的世界》两部作品进行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阅读,请你结合名著内容说说小安这样安排的原因。
示例: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个性都符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特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经历了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工地上的磨难等一系列人生挑战,这反而使他更加勇敢坚强。《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平凡但不平庸,他的骨子里始终保持着一股不服输的傲气,他不甘心像父辈那样一生局限于狭小的农村,毅然选择做一名城市最底层的揽工汉,去极其艰苦和危险的煤矿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主题阅读与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首先抓住题干关键词“我命由我不由天”,然后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平凡的世界》里面分析人物性格与这一主题的对应点。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7分)
【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点绛唇·有怀苏州
吴文英
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
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心期误,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
1.请你帮助小吴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D )
A.写鸿“惊起”“有恨”“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B.“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见月兴怀,月色令词人追思当年苏州的美好回忆。
C.“一枕啼秋雨”抒写梦醒后的伤感,泪水像秋雨一般湿透了枕头,比喻贴切新奇。
D.“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词人回忆梦中场景:身在苏州看雁飞过秋天的青山。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分析。D.“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的句意为:遥望秋空,大雁带着萧瑟的秋意飞去,远处的青山已沉没在暮霭之中。这里写的是词人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并非“回忆梦中场景”;故选D。
2.小吴:我发现这两首词有不少相似之处,如都有鸿雁、月亮等意象,环境也都给人以清冷之感。但是我觉得情感有所不同:(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点绛唇·有怀苏州》表达了词人想回苏州却不能如愿的遗憾怅惘或对苏州的思念眷恋。(2分)
小王:不错,不仅情感不同,抒情方式也有不同:(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主要运用托物写怀(或托物言志)的手法,《点绛唇·有怀苏州》主要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孤鸿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孤鸿”这一意象之中,使诗歌的艺术境界得以升华;此外,词人又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假托“孤鸿”选求宿处来渲染“幽人”的独来独往、心事浩茫,以“幽人”寄托作者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和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志趣。《点绛唇·有怀苏州》中的“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含义为:感叹自己不能一生一世住在苏州,很多事情不能如心所愿。这里正面抒写作者内心对“苏州”的怀恋,“可惜”二字,既怀念,又后悔,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足见其对苏州眷恋之情多么深沉。所以这首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苏州却不能如愿以偿的遗憾或感伤之情。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3)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4)执策而临之:马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以及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3分)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让“伯乐”尽早发现我的才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18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乙】圣人无常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选自《古文观止·师说》)
【注】①常:永久的,固定的。②徒:同类的人。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弗食,不知其旨也:吃 (2)然后能自反也:反思
(3)闻道有先后:道理 (4)如是而已:此,这样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
A.虽有嘉肴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温故而知新
C.其贤不及孔子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师不必贤于弟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含义的对比分析。A项,即使/即使;B项,所以/旧的(知识);C项,他,他们/表示选择;D项,比/在。故选A。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5.【甲】【乙】两文的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多运用对偶句,(1分)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运用对偶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说理更使人信服;根据乙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知使用对偶句,阐述我们不必耻于求学这一道理,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人有所触动。
6.【乙】文孔子拜郯子等人为师的事例,能不能证明【甲】文“教学相长”的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答:不能,(1分)甲文“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乙文中孔子拜郯子等人为师是为了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道理,没有谈到教与学的相互关系。(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探究能力。甲文主要是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观点。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教与学相互推动、相互促进”。而阅读乙文,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等语句可知,孔子拜郯子等人为师是为了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道理,并没有谈到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所以乙文中孔子拜郯子等人为师的事例,不能证明甲文“教学相长”的观点。
参考译文【乙】: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那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四)阅读《“的”“得”“地”的前世今生》,完成1~4题。(14分)
①几年来,在学生作文、荧屏字幕,乃至报纸杂志上,结构助词“的”和“地”混淆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开始扩展到“得”字了。就连某知名报纸上也出现了“乌鸦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聪明”的表述。
②人们不禁要问:“的”“得”“地”的区别是如何产生的?对它们不加区别合理吗?
③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得”“地”三个字同属于结构助词,一般置于一个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特别是句子中语汇之间的关系。
④不过,上述“的”“得”“地”的用法,并不是自古以来一直这样清楚而固定的。
⑤……
⑥“地”字,据现代学者推测同样源于“之”或“者”,在古代白话中经常会与“底”或“的”字互换。同时,“地”字也可特别用来表示谓语的修饰语,与今天汉语规范语法中“地”字的用法一样。
⑦“得”字,则经历过一个不太一样的过程。其表示可能性或者结果与程度状态的含义,很可能来源于它的本来实词含义,即“得到”“获得”以及后来的引申义“能够”“完成”再经过一个虚词化的过程后,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结构助词。
⑧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这种混乱甚至持续到了近现代。白话文运动中,还曾讨论过是否应区分“的”“得”“地”“底”的用法,最终结论是可以依照个人喜好和写作习惯自行选用。胡适主张一律用“的”;而鲁迅、胡适、老舍等人的作品,则是“的”“得”“地”不分。
⑨直到1956年,由中国政府主导编订和推广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才最终规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的”“得”“地”三个字各自的语法含义与用途。从学术界的观点看,“的”“地”“得”的分工使得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为科学、精密,这是现代汉语书面语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权威辞书都是主张给予严格区分的。毕竟“的”“得”“地”涉及的是语法,对这三者进行区分是必要的。
1.“乌鸦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聪明”中的“得”应改为“的”。下列加点的“的”与此句中“想象的”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B.“的”“地”“得”的分工使得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为科学、精密。
C.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权威辞书都是主张给予严格区分的。
D.“的”“得”“地”涉及的是语法,语法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必须遵循的规则。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拓展运用。例句中的“的”用在词或短语之后,组成“的”字结构,代指某人某事某物。A.结构助词;B.结构助词;C.语气助词,表陈述,原本就是如此;D.与前面的“涉及”组成“的”字结构,代指某项内容;故选D。
2.下面四个句子是第⑤段的内容,其正确排序是B — D — A — C(3分)
A.唐宋时期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献中,“底”字的用法基本与今天的“的”字相同,用来标志修饰名词的定语或者所属关系,如“文王底说”(周文王的说法)。
B.“的”字源于古白话中的“底”字。
C.到元代,“的”字逐渐获得了“底”作为结构助词的意义,并最终大规模取代了“底”字。
D.“底”字在古代曾可用作代词,作为“之”或“者”的一种音变,用来表示“什么”或者“这个”,如“干卿底事”[关你(卿)什么事?]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句子排序。先承接B项的句子总说古代“底”字的用法,再按时间排序,先说唐宋,再说元代。故排序:DAC。
3.联系全文内容,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句子。应根据后文的内容来完成补充。第③段到第⑦段分别介绍了“的”“地”“得”的区别是如何产生的。根据这几段的内容可设定问题为:“的”“得”“地”的区别是如何产生的?最后两段先是介绍了近代人们并不太在意这三个词语的区别,这种混乱一直持续到了近现代。末段表明作者的观点,对这三者的使用进行区分是很有必要的。根据这两段的内容可设定问题为:对它们不加区别合理吗?意近即可。
4.下列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请具体阐明理由。(4分)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便要凿牙穿眼的”中“的”字与今天的规范用法相同,而“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中“的”字在今天的规范语法中则应为“得”。有意思的是,这一回中还出现了“疼得好些”,此处的“得”与今天规范语法相同。足见那时的作家们对“的”“得”“地”三字的使用较为随意,并无一定之规。
答:第⑧段。(1分)这段文字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红楼梦》中出现的“的”“得”混用的现象;(2分)具体说明了第⑧段“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的中心句。(1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观点。根据所给语段中的“在《红楼梦》第二回中……与今天规范语法相同”可知,本段列举了《红楼梦》中出现的“的”“得”混用的现象。语段中的“足见那时的作家们对‘的’‘得’‘地’三字的使用较为随意,并无一定之规”与第⑧段中的“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相契合。所以应放在本段。
(五)阅读名著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是为什么坐牢的?”他厉声问坐在板床上的老头。
老头欠起身子,提了提裤子。他被这严厉的喊叫吓得有点结巴,含糊不清地回答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他们把我抓进来,我就坐了牢。我家院子里一匹马丢了,可那能怪我吗?”
“什么人的马?”哥萨克大尉打断他,问。
“官家的呗!住在我家的老总把马换酒喝了.反过来赖到我头上。”切尔尼亚克把老头从头到脚迅速打量了一下,不耐烦地耸了耸肩膀。
“收拾起你的破烂,赶快给我滚蛋!”他喊完之后,转身去问那个酿私酒的老太婆。
老头一下子还不敢相信会把他放了。他眨着那双半瞎的眼睛问大尉:“那么,许可我走啦?”
大尉点了点头,说:“赶快滚蛋,越快越好。”老头慌忙从床上解下口袋,侧着身子跑出门去。
A是最后一个。他坐在地上,眼前的一切,把他完全弄糊涂了。……这些人都放走了。但是,多林尼克,多林尼克……他说是夜里上街被捕……A终于懂了。
“喂,你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上校马上就听到了回答:“我从马鞍子上割了一块皮子做鞋底。”
“谁的马鞍子?”上校没有听明白。
“我家住了两个哥萨克,我从一个旧马鞍子上割了一块皮子做鞋底,就因为这个,他们把我送到这儿来了。”A怀着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又补充了一句,“我要是知道他们不……”
上校不在意地看着他:“这个警备司令尽搞些什么名堂,真是活见鬼,抓来这么一帮犯人!”他转身对着门口,喊道:“你可以回家了。告诉你爸爸,叫他好好收拾你一顿。行了,快走你的吧!”
A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心都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他从地上抓起多林尼克的外套,朝门口冲去。他穿过警卫室,从刚刚走出来的切尔尼亚克身后悄悄溜到院子里,然后从栅栏门出去,跑到大街上。
1.选段中的人物A是保尔·柯察金。。(2分)
2.联系上下文,说一说A被捕的真正原因以及后来出狱后他又去了哪里。(3分)
答:保尔为救朱赫来而被捕。出狱后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家的花园。
3.先结合选文分析A的性格特点,再联系整本书的情节进一步分析A的性格特点。(3分)
答:这部分情节表现出保尔的随机应变、机智。结合全书可知:①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朋友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努力,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②保尔更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
(六)阅读短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伯乐的苦衷
韩梓
韩愈在《马说》中提出了被后世所传诵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著名论断。
为何伯乐不常有?世界上的马种繁多,良种马也不少。尤其像历史较为久远的蒙古马、汗血宝马、阿拉伯马和顿河马等都是比较有名气的。但能够从马群中辨别出真正的千里马,那还得有真功夫、好本事。因而,不是谁都可以成为伯乐,伯乐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还得有广阔的胸怀和“慧眼识珍珠”的眼力,如今的伯乐还得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
在人际社会和经济社会中,伯乐免不了要受到各种制约,因此他会有很多的苦衷。
按理说,伯乐应是清醒、聪明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如今的伯乐不可能像当初的伯乐那样端坐在“相马台”上不受任何干扰地“相马”。现在人际关系的内容要比历史上伯乐所处的年代复杂很多,资讯也十分发达,一个电话、一张条子,甚至是一条短信,就能让伯乐改变对马的属性的认定。有人要给伯乐举荐人才,伯乐免不了也要受到人性弱点的制约,因而也就免不了有被“蒙蔽”的时候。某地一所省一级高中在招聘教师时,不少名校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应试。令伯乐不解的是,许多“良种马”竟然跑不过一匹退化了的“蒙古马”,连正规的大专院校都考不上的人,要来省一级的中学任教,伯乐明知那是要误人子弟的,可他又有什么能力去阻止呢?虽然良心可能会自责,但伯乐不可能无所顾忌地“选马”呀!
伯乐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原封不动的,有时也免不了会遇到“上帝之手”,导致“美丽的失误”发生。某单位在竞聘中,跑在前几名的不知何故纷纷摔跟头,而跑在倒数几名的却“中榜”,不知是伯乐没戴眼镜,还是戴上的眼镜是假冒伪劣产品,但可以肯定地说,那不完全是伯乐的错。
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自然界的各种迷雾也逐渐增多,尤其是灰霾天气,伯乐也免不了遭受烦闷之苦。近些年,在选拔人才方面推行的竞聘制度,无疑是为伯乐“选马”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客观地说,通过这个平台确实也选出了不少“千里马”,其中不少是剽悍的黑马,身材高大的东洋马,还有纯种的阿拉伯马……但在“选马”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选了个别亦马亦驴的骡子。而竞聘制度已推行了好几年,许多新的情况也不断发生。也许是受环境污染的影响,马的品种也发生了变异。当初的纯种马也开始退化,有的马竟然也学会不靠自己的能力去“拉票”,甚至“买票”走捷径,有的还通过主人给伯乐打招呼,企图一步登天,等等,让昔日的韩夫子大跌眼镜,始料不及。因而,假如不对“相马”的规矩做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再高明的伯乐也是很难选出“千里马”来的。
伯乐有时也感到孤单,时而还感到身单力薄,企盼能改变单一的“伯乐相马”,能够有更多的伯乐一起“相马”,换句时髦的话,就是要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的、合理的、良性循环的制度来确保更多的“千里马”能脱颖而出,防止退化了的、变异的以及亦马亦驴的“骡子”混进“千里马”的行列……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韩愈《马说》中“千里马”用来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别和任用人才的人。(2分)
2.作者认为做好一个伯乐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3分)
答:伯乐除了自身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有广阔的胸怀和“慧眼识珍珠”的眼力之外,还要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
3.本文题为“伯乐的苦衷”,在作者看来,在人际社会和经济社会中,“伯乐的苦衷”是什么?(2分)
答:受到外界的干扰,缺少独立裁断的权力。
4.联系选文内容,请你就如何选拔真正的人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4分)
示例:首先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其次提高“伯乐”的道德水平,最后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触摸着、感受着世间的许多美好,我们为之动容。触摸阳光、触摸自然、触摸经典、触摸真情……
请以“触摸_”为题,或叙述经历,或抒写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A卷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B.故外户而不闭(外面的窗户)
C.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 D.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着,挂住)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系向牛头充炭直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盗窃乱贼而不作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亦若是则已矣
4.下列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5.古诗文名句默写。
诗文,是经典的传承,如精神的食粮。传诵经典,犹如跨越时空,向古人汲取力量。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王勃坦然面对离别的积极乐观;读“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学杜甫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读“______________,回车叱牛牵向北”,学白居易敢于控诉不公的铮铮铁骨;读“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学大鹏善借长风高飞的志存高远;读“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学陆游能够坚持正义的高贵人格。
综合性学习
1.下面是某位同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整理的阅读表格,请完成其中的填空。
主题/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爱情 保尔与冬妮娅分手时说:“我首先属于①____,其次才属于你和别的亲人。”
关于读书 保尔最爱阅读英国小说②《______》,从中领悟到了要坚持不懈,拥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部联读”是名著阅读的方法之一,可以将不同的作品按照某一个主题进行比较阅读。小安根据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平凡的世界》两部作品进行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阅读,请你结合名著内容说说小安这样安排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7分)
【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点绛唇·有怀苏州
吴文英
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
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心期误,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
1.请你帮助小吴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写鸿“惊起”“有恨”“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B.“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见月兴怀,月色令词人追思当年苏州的美好回忆。
C.“一枕啼秋雨”抒写梦醒后的伤感,泪水像秋雨一般湿透了枕头,比喻贴切新奇。
D.“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词人回忆梦中场景:身在苏州看雁飞过秋天的青山。
2.小吴:我发现这两首词有不少相似之处,如都有鸿雁、月亮等意象,环境也都给人以清冷之感。但是我觉得情感有所不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王:不错,不仅情感不同,抒情方式也有不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4)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18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乙】圣人无常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选自《古文观止·师说》)
【注】①常:永久的,固定的。②徒:同类的人。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 知 其 善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
(3)闻道有先后:_______ (4)如是而已: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虽有嘉肴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温故而知新
C.其贤不及孔子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师不必贤于弟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的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文孔子拜郯子等人为师的事例,能不能证明【甲】文“教学相长”的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的”“得”“地”的前世今生》,完成1~4题。(14分)
①几年来,在学生作文、荧屏字幕,乃至报纸杂志上,结构助词“的”和“地”混淆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开始扩展到“得”字了。就连某知名报纸上也出现了“乌鸦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聪明”的表述。
②人们不禁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得”“地”三个字同属于结构助词,一般置于一个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特别是句子中语汇之间的关系。
④不过,上述“的”“得”“地”的用法,并不是自古以来一直这样清楚而固定的。
⑤……
⑥“地”字,据现代学者推测同样源于“之”或“者”,在古代白话中经常会与“底”或“的”字互换。同时,“地”字也可特别用来表示谓语的修饰语,与今天汉语规范语法中“地”字的用法一样。
⑦“得”字,则经历过一个不太一样的过程。其表示可能性或者结果与程度状态的含义,很可能来源于它的本来实词含义,即“得到”“获得”以及后来的引申义“能够”“完成”再经过一个虚词化的过程后,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结构助词。
⑧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这种混乱甚至持续到了近现代。白话文运动中,还曾讨论过是否应区分“的”“得”“地”“底”的用法,最终结论是可以依照个人喜好和写作习惯自行选用。胡适主张一律用“的”;而鲁迅、胡适、老舍等人的作品,则是“的”“得”“地”不分。
⑨直到1956年,由中国政府主导编订和推广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才最终规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的”“得”“地”三个字各自的语法含义与用途。从学术界的观点看,“的”“地”“得”的分工使得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为科学、精密,这是现代汉语书面语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权威辞书都是主张给予严格区分的。毕竟“的”“得”“地”涉及的是语法,对这三者进行区分是必要的。
1.“乌鸦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聪明”中的“得”应改为“的”。下列加点的“的”与此句中“想象的”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的书籍中,这三者往往混用在一起,作者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B.“的”“地”“得”的分工使得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更为科学、精密。
C.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权威辞书都是主张给予严格区分的。
D.“的”“得”“地”涉及的是语法,语法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必须遵循的规则。
2.下面四个句子是第⑤段的内容,其正确排序是B — ___ — ___ — ___(3分)
A.唐宋时期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献中,“底”字的用法基本与今天的“的”字相同,用来标志修饰名词的定语或者所属关系,如“文王底说”(周文王的说法)。
B.“的”字源于古白话中的“底”字。
C.到元代,“的”字逐渐获得了“底”作为结构助词的意义,并最终大规模取代了“底”字。
D.“底”字在古代曾可用作代词,作为“之”或“者”的一种音变,用来表示“什么”或者“这个”,如“干卿底事”【关你(卿)什么事?】
3.联系全文内容,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4.下列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请具体阐明理由。(4分)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便要凿牙穿眼的”中“的”字与今天的规范用法相同,而“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中“的”字在今天的规范语法中则应为“得”。有意思的是,这一回中还出现了“疼得好些”,此处的“得”与今天规范语法相同。足见那时的作家们对“的”“得”“地”三字的使用较为随意,并无一定之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名著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是为什么坐牢的?”他厉声问坐在板床上的老头。
老头欠起身子,提了提裤子。他被这严厉的喊叫吓得有点结巴,含糊不清地回答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他们把我抓进来,我就坐了牢。我家院子里一匹马丢了,可那能怪我吗?”
“什么人的马?”哥萨克大尉打断他,问。
“官家的呗!住在我家的老总把马换酒喝了.反过来赖到我头上。”切尔尼亚克把老头从头到脚迅速打量了一下,不耐烦地耸了耸肩膀。
“收拾起你的破烂,赶快给我滚蛋!”他喊完之后,转身去问那个酿私酒的老太婆。
老头一下子还不敢相信会把他放了。他眨着那双半瞎的眼睛问大尉:“那么,许可我走啦?”
大尉点了点头,说:“赶快滚蛋,越快越好。”老头慌忙从床上解下口袋,侧着身子跑出门去。
A是最后一个。他坐在地上,眼前的一切,把他完全弄糊涂了。……这些人都放走了。但是,多林尼克,多林尼克……他说是夜里上街被捕……A终于懂了。
“喂,你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上校马上就听到了回答:“我从马鞍子上割了一块皮子做鞋底。”
“谁的马鞍子?”上校没有听明白。
“我家住了两个哥萨克,我从一个旧马鞍子上割了一块皮子做鞋底,就因为这个,他们把我送到这儿来了。”A怀着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又补充了一句,“我要是知道他们不……”
上校不在意地看着他:“这个警备司令尽搞些什么名堂,真是活见鬼,抓来这么一帮犯人!”他转身对着门口,喊道:“你可以回家了。告诉你爸爸,叫他好好收拾你一顿。行了,快走你的吧!”
A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心都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他从地上抓起多林尼克的外套,朝门口冲去。他穿过警卫室,从刚刚走出来的切尔尼亚克身后悄悄溜到院子里,然后从栅栏门出去,跑到大街上。
1.选段中的人物A是____________。(2分)
2.联系上下文,说一说A被捕的真正原因以及后来出狱后他又去了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结合选文分析A的性格特点,再联系整本书的情节进一步分析A的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伯乐的苦衷
韩梓
韩愈在《马说》中提出了被后世所传诵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著名论断。
为何伯乐不常有?世界上的马种繁多,良种马也不少。尤其像历史较为久远的蒙古马、汗血宝马、阿拉伯马和顿河马等都是比较有名气的。但能够从马群中辨别出真正的千里马,那还得有真功夫、好本事。因而,不是谁都可以成为伯乐,伯乐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还得有广阔的胸怀和“慧眼识珍珠”的眼力,如今的伯乐还得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
在人际社会和经济社会中,伯乐免不了要受到各种制约,因此他会有很多的苦衷。
按理说,伯乐应是清醒、聪明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如今的伯乐不可能像当初的伯乐那样端坐在“相马台”上不受任何干扰地“相马”。现在人际关系的内容要比历史上伯乐所处的年代复杂很多,资讯也十分发达,一个电话、一张条子,甚至是一条短信,就能让伯乐改变对马的属性的认定。有人要给伯乐举荐人才,伯乐免不了也要受到人性弱点的制约,因而也就免不了有被“蒙蔽”的时候。某地一所省一级高中在招聘教师时,不少名校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应试。令伯乐不解的是,许多“良种马”竟然跑不过一匹退化了的“蒙古马”,连正规的大专院校都考不上的人,要来省一级的中学任教,伯乐明知那是要误人子弟的,可他又有什么能力去阻止呢?虽然良心可能会自责,但伯乐不可能无所顾忌地“选马”呀!
伯乐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原封不动的,有时也免不了会遇到“上帝之手”,导致“美丽的失误”发生。某单位在竞聘中,跑在前几名的不知何故纷纷摔跟头,而跑在倒数几名的却“中榜”,不知是伯乐没戴眼镜,还是戴上的眼镜是假冒伪劣产品,但可以肯定地说,那不完全是伯乐的错。
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自然界的各种迷雾也逐渐增多,尤其是灰霾天气,伯乐也免不了遭受烦闷之苦。近些年,在选拔人才方面推行的竞聘制度,无疑是为伯乐“选马”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客观地说,通过这个平台确实也选出了不少“千里马”,其中不少是剽悍的黑马,身材高大的东洋马,还有纯种的阿拉伯马……但在“选马”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选了个别亦马亦驴的骡子。而竞聘制度已推行了好几年,许多新的情况也不断发生。也许是受环境污染的影响,马的品种也发生了变异。当初的纯种马也开始退化,有的马竟然也学会不靠自己的能力去“拉票”,甚至“买票”走捷径,有的还通过主人给伯乐打招呼,企图一步登天,等等,让昔日的韩夫子大跌眼镜,始料不及。因而,假如不对“相马”的规矩做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再高明的伯乐也是很难选出“千里马”来的。
伯乐有时也感到孤单,时而还感到身单力薄,企盼能改变单一的“伯乐相马”,能够有更多的伯乐一起“相马”,换句时髦的话,就是要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的、合理的、良性循环的制度来确保更多的“千里马”能脱颖而出,防止退化了的、变异的以及亦马亦驴的“骡子”混进“千里马”的行列……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韩愈《马说》中“千里马”用来比喻_________,“伯乐”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作者认为做好一个伯乐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为“伯乐的苦衷”,在作者看来,在人际社会和经济社会中,“伯乐的苦衷”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选文内容,请你就如何选拔真正的人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触摸着、感受着世间的许多美好,我们为之动容。触摸阳光、触摸自然、触摸经典、触摸真情……
请以“触摸_”为题,或叙述经历,或抒写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