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A卷(原卷版+解答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A卷(原卷版+解答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0 20:21:43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A卷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寒噤(jìn) 推搡(sǎng) 演绎(yì) 目眩神迷(xuàn)
B.迂回(yū) 沟壑(hè) 棱角(líng) 怒不可遏(è)
C.蠕动(rú) 蜿蜒(wān) 穹顶(qióng) 纷至沓来(tā)
D.敦实(dūn) 翌日(lì)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解析】B.棱(léng);C.沓(tà);D.翌(y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浮燥 妩媚 振耳欲聋 接踵而至 B.矗立 眺望 穿流不息 络译不绝
C.懈殆 蜿蜒 轻歌慢舞 名副其实 D.寒噤 告诫 瞬息万变 五体投地
【解析】A.浮躁,震耳欲聋;B.川流不息,络绎不绝;C.懈怠,轻歌曼舞。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B.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开展“中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觉养成、自我成长”。
C.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注重挖掘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D.各种“抢红包”活动吸引公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由于其玩法快速 新鲜 刺激
【解析】A.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完善”;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主题活动”;D.句式杂糅,可删去“由于”。
综合性学习
学校组织“读名著”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完成下面的题目。
(1)活动一:【你批注,我完善】
同学的批注有空缺,请你根据摘抄,把批注补充完整。
摘录内容 批注
语段一:这一年里,保尔经历了许多可怕的事情。他同成千上万个战士一样,虽然衣不蔽体,胸中却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烈火。为了保卫本阶级的政权,他们南征北战,走遍了祖国大地。保尔只有两次不得不暂时离开革命的风暴。 ①“这一年里”保尔“两次”离开革命风暴,第一次是因为大腿受了伤,第二次是因为得了伤寒,大病了一场。(不超过10个字)
语段二:马特韦丘克抬起他那剪了平头的脑袋,狡黠地眯起一只眼睛,做了个鬼脸,对他说:“是啊,谢列达,谈情说爱,可真是件好事。你又挺漂亮,简直是画上的美男子!你走到哪儿,哪儿的姑娘就成天围着你转。你只有一个地方美中不足,就是鼻子太翘了,活像猪拱嘴。不过,还有办法补救:鼻尖上挂个十磅重的诺维茨基手榴弹【诺维茨基手榴弹,重约四公斤,用来爆破铁丝网。——原注】,保险只消一宿,鼻子就翘不起来了。”又爆发了一阵笑声。 ②枪林弹雨之外的闲谈,身心疲惫之余的打趣,足见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乐观主义、乐观)精神。(请用一个词语或者短语概括)
(2)活动二:【人物形象我探究】
保尔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靠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却最终成为一个英雄、一位作家。请结合你阅读整本书的体验,从“环境与成长”的关系这一角度谈谈你的感悟。
示例一:保尔小时候生活环境恶劣,但他能明辨是非,疾恶如仇,敢于反抗他人的欺辱和命运的捉弄,所以他能摆脱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朱赫来的引领下走上革命道路,在达雅等人的帮助下战胜困难和病魔,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对读书的热爱。保尔的经历让我懂得,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关键还是看你有没有向上的动力、顽强的毅力和足够的努力,去超越你所处的环境(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示例二:保尔的成长过程很好地诠释了环境与成长的辩证关系。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但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你的主观意愿和努力。社会的不公和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保尔疾恶如仇的个性和勇于反抗的精神,他并没有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成为一个低俗无聊的人,别的学徒热衷于赌博,他却专心读书;神父侮辱他,同龄人欺负他,车站老板欺压他,命运捉弄他,但他没有逆来顺受,自暴自弃。因为他能明辨是非善恶,抵抗环境的消极影响,与正直善良的谢廖沙为友,以革命者朱赫来为导师,主动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答题时,调动知识储备进行回答即可。
阅读理解
(一)阅读古诗,完成后面题目。(10分)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送别诗。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2分)
2.请赏析首联中“横”与“绕”的妙处。(3分)
答: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写了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3.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孤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4.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故人情”?(2分)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7分)
野井
【唐】郭震①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
凿处②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注】①郭震:唐朝名将、宰相。②凿处:指凿井时所选择的位置。
1.诗中写出了“野井”哪些特点?(3分)
答:井水清冽解渴、地处偏僻、环境凄冷。(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由“味清澄”可知,野井水清澈,水味甘甜、清冽解渴;“纵无汲引”“冷浸寒空月一轮”“凿处若教当要路”说明野井地处偏僻、无人问津、环境凄冷。据此回答即可。
2.对本诗有下列两种不同的赏析,你认为哪一种赏析恰当?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4分)
赏析一:本诗后两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味。
赏析二:本诗表现了郭震不被重用时落寞孤寂的心理。
答:赏析二更恰当。地处偏僻却井水清冽解渴的这一口井,如果放在要路上,一定能够为过往的路人提供清澈的饮水。作者以这一口井自喻,表达了自己不受重用的感慨和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诗词的鉴赏。赏析二更恰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本诗作者想要表达的遗憾愤懑之情不符。“冷浸寒空月一轮”中“冷、寒”,表现出的不仅是气候特点,更衬托了诗人的心境。“若”为假设,说明此时的诗人没有被重用,所以表现出诗人不被重用时落寞、孤寂的心理。诗人托物言志,以野井自喻,表达了自己不受重用的憾恨和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三)阅读刘侗的《水尽头①》一文,完成第1~6题。(19分)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②;皆石,石皆壁之余。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③,至此,林林亩亩。竹,丈始枝;笋,丈犹箨;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孙大于母。
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花竹未役,泉犹石泉矣。石罅乱流,众声澌澌,人踏石过,水珠渐衣。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于苴④于沙。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⑤,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
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⑥水尽头儿,泉所源也。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⑦不可骤闻。坐久,始别,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
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
【注】①水尽头:在北京西郊卧佛寺西北二里多的樱桃沟,又叫樱桃泉。②委:水的下流。③燕故难竹:北京过去很少见到竹子。④苴:水中浮草。⑤族:用作动词,分别种类。⑥指指:用手指指点点。⑦唶(jí)唶:小鸟叫声,比喻泉声较小。
1.请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过隆教寺而又西:向西 (2)不暇声也: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3)闻跫音则伏:听,听到,听见 (4)山僧园叟不能名之:命名,叫出名字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
然而春天的花还是比不上那秋天的柿叶。
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风 日 流 美/晓 树 满 星/夕 野 皆 火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文言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风和日丽的时候,清早每棵树上都像是布满了星星,到傍晚则像漫山燃起野火。故可断为: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
4.阅读选文,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
人们认为卧佛寺无泉的原因 泉水被观音石阁一带林林亩亩的竹(竹子)掩盖
泉水被隆教寺一带有声有色的花竹小鱼掩盖
泉水被山野沿沟琳琅满目的花树(野花柿树等)掩盖
泉水被太和庵前泉水源头的鸟树声壮(鸟树之声等)掩盖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至此,林林亩亩”可知,泉水被观音石阁一带林林亩亩的竹子掩盖;结合“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花竹未役,泉犹石泉矣。石罅乱流,众声澌澌,人踏石过,水珠渐衣。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于苴于沙”可知,被隆教寺一带有声有色的花竹小鱼掩盖;结合“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可知,被山野沿沟琳琅满目的花树(野花柿树等)掩盖;结合“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不可骤闻”可知,被太和庵前泉水源头的鸟树声壮掩盖。
5.本文第二段写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于苴于沙”,好像与游者互动,亦静亦动,充满生趣。这与《小石潭记》中对小鱼的描写颇为相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本文写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于苴于沙”,好像与游者互动,亦静亦动,充满生趣。《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的句子的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文末画横线的句子言外之意是什么?体现了什么道理?(4分)
答:这句话言外之意是:卧佛寺是有泉水的。(2分)道理:本文通过实地探游,在生动的记游中引导人们通过弄清卧佛寺有无泉水,明白了凡事不要浅尝辄止(要实践探索才能得到真知等)的道理,既有山水情趣,又有格物理趣。(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主旨概括。“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意思是:然而游客们瞻仰了卧佛就返回了,说:“卧佛没有泉水。”由此得出言外之意:卧佛寺是有泉水的。本文通过实地探游,在生动的记游中引导人们通过弄清卧佛寺有无泉水,明白了凡事不要浅尝辄止的道理,既有山水情趣,又有格物理趣。
参考译文:从观音石阁向西都是溪水,小溪都是泉水的下流;同时又有石头,是陡峭山岩伸出的;南岸都是竹林,竹子都长在溪水周围的石头旁边。北京过去很少见到竹子,到了这里,竹子成林成亩。竹子长到一丈高才分枝权,竹笋长到一丈高,笋壳还没有脱落。竹粉生于竹节,竹笋高出竹林,嫩笋长到篱笆外面去了,竹子的生长子孙要比母体大呢。过了隆教寺再向西,听到泉水的声音。水流长而声音短,是因为下流平坦。花要水渠引泉水来为花服务,竹要水渠引泉水来为竹服务,泉水就忙得来不及发出声响了。泉水在未为花、竹服役时,它仍不过是岩石和泉水了。石缝中涌出澌澌作响的泉水。人们踩着石头过去,水珠沾湿了衣服。小鱼在石缝间安静从容地游着,听到脚步声则躲了起来,有的钻到水草里,有的钻到泥沙里。这里的各种花和水藻,山里的僧人和园丁老人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草分不出种类,游客就采集各种花来竞赛游戏。游客采花,不过百步距离。把各自采的花拿出来,有一半互不相同。然而春天的花还是比不上那秋天的柿叶。树叶是紫色的,果实红彤彤,风和日丽的时候,清早每棵树上都像是布满了星星,到傍晚则像漫山燃起野火。(能造成上述迷人景色的果树,)在香山是杏,在仰山是梨,在寿安山就是柿子。向西登上圆通寺,向太和庵前望去,山中的人指指点点着说这里是水的尽头,泉的发源地。到了就看到很多的石头中有两块坑状的石头,泉水应该就从它们中间涌出。鸟发出的声音,树发出的声音都很大,泉水声很小不能马上听见。坐了很长时间才分辨出来。说:“那是鸟的声音,那是树的声音,这是泉水的声音。”继续向西登上废弃的广泉寺,北边半里,是五华寺。然而游客们瞻仰了卧佛就返回了,说:“卧佛没有泉水。”
(四)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①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②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③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④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1.第②段中引述传说有什么作用?(2分)
答: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的情节显得迷离有趣;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好奇作者“领教”了什么。
2.赏析第③段中“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中的“卖弄”一词。(3分)
答:“卖弄”一词在这里是贬义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3.第④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冰塔林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这一段是按照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介绍冰塔林的,首先交代作者接近冰山,描写冰山山壁上的图案,然后描写冰洞内部的景色。
4.第④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答:不能删去。写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和壮观;写摔了一跤受伤是为了说明冰河的坚硬,并且照应前面引述的传说。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景观壮美,让人叹服、敬畏。
(五)苏州老城区有留存了千年的河街布局,有江南的经典园林,还有贝聿铭大师设计的博物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6分)
第一站: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最直观呈现,是我们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开始。
苏州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元素,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它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苏博的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匠心独运,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贝聿铭酷爱三角形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苏博各个廊道里的光线变化,是除展品和建筑外最值得静心欣赏的景致。
苏博园艺造景设计从苏州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
第二站:忠王府
忠王府,很多人忽略,却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它属于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却已经不承担展陈作用,因为建筑风格和苏博迥异,常常被游客忽略,但其实它却内有乾坤,堪称“国宝”的文衡山手植紫藤也在现在的忠王府中。
文征明手植紫藤,是苏州园林的古木名景,在原拙政园中园大门内庭一隅,现该区域已划归隔壁的忠王府内。这棵紫藤为拙政园建园之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征明亲手栽植,至今已逾400年。这棵紫藤主干直径达22厘米,天骄蟠曲,鹤形龙势,花时璎珞流苏,下垂如串紫玉,极有观赏价值,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2021年2月登上央视《国家宝藏》。
此外,会馆是同乡人聚会之所,更是商贾贸易洽谈之地,往往建有戏台。古典戏台为忠王府东路建筑,是八旗奉直会馆利用南部四合院的庭院修建而成,经数次维修,仍基本保持原貌,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
第三站:拙政园
从忠王府出来,稍稍左拐,就回到了东北街,再往前数十步,就到了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苏州最有名的旅游景点——拙政园。
这座园林始建于明朝,经由四大才子文征明之手设计。拙政园的历史在这里就不做赘述,只要听过导游讲解多半能了解个大概。至于它如何游玩,倒是可以提供一些建议,让大家无论是自己游玩或是跟团参观都有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借景是很多苏州园林都会用到的造园技艺,而把它发挥到极致的就是拙政园中部花园的池塘,它借景的对象是远在两公里外的苏州古城第一高度——北寺塔。站在中部花园回廊的入口,眺望北寺塔,你一定会感叹古人造园手法之精湛。
拙政园四时不同,把苏州四季最美的颜色都浓缩在小小一个园林里。城市山林里的春天是嫩绿色;荷塘里的夏天是粉色的;秋天航拍镜头里的拙政园堪称“绝美”;而如果你有幸见过雪后的拙政园,那你几乎等于拥有一次穿越回古代的机会。
第四站:平江路
我们从拙政园出口出来,穿过东北街,沿着百家巷往南就是平江路。游平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坐船,二是徒步,坐船可以亲水,体验真正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徒步则是悠闲,漫步城市水乡,别有一番情趣。
只要你听过有关苏州城市历史的介绍,就应该听过“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两个词语。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典范就是平江路,不光主街边有平江河,每一条小街巷几乎都有小河伴随,这种纵横交错的“双棋盘”形制,在苏州古城延续了千年。
船游平江,是体验水上苏州最佳的方式。船行河中、人在岸上,白墙黑瓦是苏州的本色,一艘小船承载着苏州的情趣,无论是岸上还是船上,双方成为彼此的风景。坐手摇船穿行在平江河上,还能听到船娘或船夫唱一曲船歌,这是摇船人表达愉悦的方式。
1.你能概括一下苏州博物馆在建筑构造上的独特之处吗?(4分)
答:屋面形态设计采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运用三角形等几何线条达成光线与空间的结合。(4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解答时,抓住文中体现苏州博物馆建筑构造上独特之处的语句进行提取概括即可。通过“第一站:苏州博物馆”中第二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苏博的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可提取第一点独特之处:屋面形态设计采用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的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令人赏心悦目;根据“第一站:苏州博物馆”中第三段“贝聿铭酷爱三角形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可提取第二点独特之处:运用三角形等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
2.材料中忠王府的导游说那里的戏台“仍基本保持原貌,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为什么要强调“目前”一词?(4分)
答:“目前”表示限制,指到现在为止。(1分)指戏台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赏析。解答时,首先理解词语本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和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目前”意思是现在、此刻,即到现在为止的;联系句中“仍基本保持原貌,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的内容可知,“目前”表示了时间上的限制作用。说明戏台是截至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不代表未来仍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使人信服。
3.苏州的平江路“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请你选择一种游览方式,并说说理由。(4分)
示例一:选择乘船游览。因为坐船可以亲水,是体验水上苏州最佳的方式,听船娘船夫唱船歌,富有情趣。
示例二:选择徒步游览。因为徒步悠闲,可以穿街走巷,体验各式特色小店。(大意正确即可)(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定位到“第四站:平江路”,由“游平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坐船,二是徒步”“坐船可以亲水……徒步则是悠闲”等句可概括坐船与徒步的优点,据此分析即可。
(六)阅读孟澄海的散文《西行简书》(节选),完成1~4题。(23分)
①过乌鞘岭,没有望见山顶的白雪。
②我们走隧道。很长很多的洞子,幽深、清冷,车窗外闪着灯光,星子般忽明忽暗,没有暖意,如同在时光深处行走。任何粗犷都包含柔弱和秀媚,乌鞘岭也一样。汽车驶出隧道的时候,我发现山脚有一条溪流,细细的,涓涓的,不事喧哗,恍若情人的低语。水湄边摇曳着芨芨草,还有无名野花,或白或黄,姹紫嫣红,招惹着翩翩蝴蝶。
③前面就是古浪。古浪乃县名,读起来朗朗上口,清脆、响亮,且有诗意。但很少人知道,古浪系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为黄羊出没的地方。在古代,古浪皆荒山野地,草木葳蕤,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与白云流水为伴,逐水草迁徙,自由散淡,别有一番景致。而自从人烟至此,黄羊青羊便渐次减少,至于雪豹之类,几近绝迹。
④古浪县城设在一片平缓坡地,楼群鳞次栉比,沿山谷绵延,却没有那种高大霸道的建筑。我们在一家兰州牛肉面馆里吃饭,临窗,可看到乌鞘岭嵯峨的峰峦,上面停着几团云朵,恍若古旧的城堡。时令已至晚秋,山坡上的野草呈现出漫漫苍黄,天依旧瓦蓝高远,纤尘不染,像一个深沉的寓言童话。
⑤馆子里顾客寥寥,饭端上来,老板就走过来坐在我们身边,介绍古浪的风景名胜,说到林则徐,那个穿绸袍的官大人,当年曾在古浪县城住过一宿,那个晚上,文曲星下凡,在昌灵山点亮了三盏灯……老板是本地人,操一口凉州话,嗓音嗡嗡,如振铜锣。他说了一阵子就开始骂当地天气:这个山沟子里讨厌得很,旅游旺季才几十天,立秋刚过便刮冷风,谁还敢浪个风景……骂完便嘿嘿嘿嘿笑,脸上的肉褶子都打开了,油黑油黑的,像极了一个朴实厚道的放羊娃。
⑥出面馆,门外阳光灿烂。天上飞过一群鸽子,鸽哨划过晴空,尖锐,悠扬。白杨树在风中瑟缩,抖落缤纷的叶片。这可能是古浪一带最古老的植物,枝干虬曲,树冠摩云。叶子夏碧秋黄,聚散随风,犹如岁月的隐喻。
⑦我突然想起林则徐。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被发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路过乌鞘岭,他在日记中写道“……又五里乌鞘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胜寒。”他过乌鞘岭记述的荒寒奇冷,是自然气候,更是内心与灵魂的感受。
⑧清代郭柏苍在所辑的《竹间十日话》中说,跟随林则徐西行的有“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及大量宣纸,装载着书籍的四辆车上分别标写着“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颂《诗》闻国政”以及“讲《易》见天心”的诗句。林则徐翻越乌鞘岭后,投宿古浪黑松驿,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凭着一盏昏黄的油灯,写下了七律《载书出关》,诗曰: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纵许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療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
⑨林则徐在诗中表示,自己虽将荷戈西行,万里戍边,住毡庐,冒风雪,但依然以书为伴,煮字疗饥,乐观自信。那个时代,林则徐西行茫茫大荒,前路黄沙半掩枯骨,是地老天荒的绝境,他能够走出去,靠的就是这车载马驮的万卷诗书。诗,或者闪光的经典,星光般照亮和温暖了一代孤臣的九曲愁肠。
⑩车子终于上路,再回头,乌鞘岭,古浪城,以及黑松林和林则徐的故事,都一一向后退去,隐在苍茫的暮色之中。
1.请用动宾结构的短语概括作者“西行的路线”。(5分)
穿越乌鞘岭 — 闲话古浪城 — 远观乌鞘岭 — 思慕林则徐 — 告别古浪城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组织语言时,注意题干要求:用动宾结构的短语概括。梳理文章,根据第①段“过乌鞘岭,没有望见山顶的白雪”和第②段“我们走隧道。很长很多的洞子”可概括路线其一:穿越乌鞘岭;根据第③段“前面就是古浪”,接着又写古浪城的名称及来历等情况,因此可概括路线其二:闲话古浪城;根据第④段“我们在一家兰州牛肉面馆里吃饭,临窗,可看到乌鞘岭嵯峨的峰峦……”,写了作者在面馆远观乌鞘岭和老板闲聊的事,由此可概括路线其三:远观乌鞘岭;根据第⑦段“我突然想起林则徐”,写了作者想起林则徐被贬西行的故事和他在此写的诗句,由此可概括路线其四:思慕林则徐;根据第⑩段写“我们”离开古浪城面馆上路,回头看乌鞘岭的情景,由此可概括路线其五:告别古浪城。
2.请结合全文,赏析下列句子。(8分)
(1)时令已至晚秋,山坡上的野草呈现出漫漫苍黄,天依旧瓦蓝高远,纤尘不染,像一个深沉的寓言童话。(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山坡、野草、蓝天构成的画面比作寓言童话,(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色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2分)
(2)骂完便嘿嘿嘿嘿笑,脸上的肉褶子都打开了,油黑油黑的,像极了一个朴实厚道的放羊娃。(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答:通过神态描写,(1分)描写了老板谈笑风生的状态,(1分)写出了老板的淳朴。(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根据“像一个深沉的寓言童话”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坡、野草、蓝天构成的画面比作寓言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古浪城的风景美,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2)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根据“嘿嘿嘿嘿笑”“脸上的肉褶子都打开了,油黑油黑的”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结合“像极了一个朴实厚道的放羊娃”可知,既写出了老板的热情好客的样子,又写出了朴实厚道的性格。
3.结合上下文以及你所学过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知识,说说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
他过乌鞘岭记述的荒寒奇冷,是自然气候,更是内心与灵魂的感受。
答:①描写出林则徐过乌鞘岭时气候的寒冷,条件恶劣;②因鸦片战争,清政府下令,将林则徐发配新疆伊犁,渲染了悲伤的气氛,烘托出林则徐内心深处的落寞之情。(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句中“记述的荒寒奇冷,是自然气候”,结合第⑤段“他说了一阵子就开始骂当地天气:这个山沟子里讨厌得很,旅游旺季才几十天,立秋刚过便刮冷风,谁还敢浪个风景”可知,再现了(或描绘了)林则徐过乌鞘岭时气候的“荒寒奇冷”,表明条件恶劣;根据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知识,林则徐禁烟利国利民,却遭贬谪,可知“更是内心与灵魂的感受”表现了此时的林则徐内心深处的落寞之情,前面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林则徐内心的凄凉。
4.《壶口瀑布》一文写枯水期的瀑布和本文写古浪城的风景,所采用的观察角度是相同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6分)
答:都采用了定点换景的写法。《壶口瀑布》写枯水期瀑布,立足“河心”,视角反复转换,表现出具有多重意境、刚柔相济的景物特点。(3分)本文写古浪风景,从窗口取景,描写峰峦、云朵和山坡,展现了高远嵯峨的古浪美景。(3分)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理解。结合第17题对作者游览路线的概括可知,文本使用了定点换景法;这与《壶口瀑布》一文写枯水期的瀑布的手法相同。《壶口瀑布》中,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七)阅读短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登庐山
季羡林
①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②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为这神奇的绿色所折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我很后悔,读书时,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
④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⑤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泰山,就是:雄伟。
⑥六年前,我游了黄山。从前山温泉向上攀,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黄山,就是:诡奇。
⑦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曾下定决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每一个细枝末节,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几天以来,我们几乎游遍整个庐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我觉得,这一次确实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当庐山之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这一步,我眼前还不敢夸下海口,只有等将来的事实来验证了。
⑧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体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就是:秀润。
⑨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有层次的,有时候白云蓦地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近浓远淡绿重重,峰横岭斜青蒙蒙。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⑩我自谓抓住了庐山的精神,抓住了庐山的灵魂。庐山有灵,不知以为然否?
(选自《世态炎凉》,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绿”是庐山的精神和灵魂。(2分)
答:因为在庐山,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
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
答:“猛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松柏层层叠叠、随势而上、满眼皆是的特点,显得气势磅礴,富有动感。
3.文中作者改写了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有什么作用?(3分)
答:进一步强调了绿是庐山的精神和灵魂的特点。
4.结合全文内容,仿照⑤⑥两段,在第⑧段的结尾处填写两个字,概括庐山的特点。(2分)
5.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贬低苏轼是为了抬高自己。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这一说法不正确。苏轼的诗表现了庐山变幻多姿的特点,并借景说理,而本文则从绿的角度来赞美庐山,二者叙述的角度不同,所以难分高下。作者在本文中引用并改写苏轼的诗,意在强调庐山绿的特点,并没有贬低苏轼来抬高自己的意思。
作文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林泉之趣的苏州园林,雄伟壮阔的各拉丹冬……这些优美的景物让我们难以忘怀。能留住美丽风景的,不是照相机,而是心灵的感悟,它能把最美的风景留在灵魂深处。
请以“留住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①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写作指导】审题:审题可知,题干要求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以“留住最美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游记。我们可以结合自己在某地的游览经历,记述游览见闻,可描摹山水风光,可吟咏人文胜迹等。游记最重要的是写出游览景物的特点,这个特点要鲜明、丰富、动人。
立意:游记是一段游览经历,写作时可以通过自己的游览经历,来表达对祖国山河、家乡景物的热爱之情;还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游览,表达对自然、环境等内容的思考;通过对一些历史景观的游览,表达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深思等。
选材:我们可选择当地的一处游览胜地,来介绍当地景色,也可选择自己游览过的其他地方的景点来进行介绍。写自然风光的美,如初升的太阳、落日、夏荷等,留住最美的自然风景,表现对风景的留恋、喜爱与赞美。我们在写游览类的文章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景物,采用地点的转换、动静的结合、远近的结合、声色结合等手法来详细地描写,不可走马观花式地描写。描写分主次,有重点详写、其他内容略写的区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A卷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噤(jìn) 推搡(sǎng) 演绎(yì) 目眩神迷(xuàn)
B.迂回(yū) 沟壑(hè) 棱角(líng) 怒不可遏(è)
C.蠕动(rú) 蜿蜒(wān) 穹顶(qióng) 纷至沓来(tā)
D.敦实(dūn) 翌日(lì)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浮燥 妩媚 振耳欲聋 接踵而至 B.矗立 眺望 穿流不息 络译不绝
C.懈殆 蜿蜒 轻歌慢舞 名副其实 D.寒噤 告诫 瞬息万变 五体投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B.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开展“中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觉养成、自我成长”。
C.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注重挖掘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D.各种“抢红包”活动吸引公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由于其玩法快速 新鲜 刺激
综合性学习
学校组织“读名著”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完成下面的题目。
(1)活动一:【你批注,我完善】
同学的批注有空缺,请你根据摘抄,把批注补充完整。
摘录内容 批注
语段一:这一年里,保尔经历了许多可怕的事情。他同成千上万个战士一样,虽然衣不蔽体,胸中却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烈火。为了保卫本阶级的政权,他们南征北战,走遍了祖国大地。保尔只有两次不得不暂时离开革命的风暴。 ①“这一年里”保尔“两次”离开革命风暴,第一次是因为大腿受了伤,第二次是因为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语段二:马特韦丘克抬起他那剪了平头的脑袋,狡黠地眯起一只眼睛,做了个鬼脸,对他说:“是啊,谢列达,谈情说爱,可真是件好事。你又挺漂亮,简直是画上的美男子!你走到哪儿,哪儿的姑娘就成天围着你转。你只有一个地方美中不足,就是鼻子太翘了,活像猪拱嘴。不过,还有办法补救:鼻尖上挂个十磅重的诺维茨基手榴弹【诺维茨基手榴弹,重约四公斤,用来爆破铁丝网。——原注】,保险只消一宿,鼻子就翘不起来了。”又爆发了一阵笑声。 ②枪林弹雨之外的闲谈,身心疲惫之余的打趣,足见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精神。(请用一个词语或者短语概括)
(2)活动二:【人物形象我探究】
保尔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靠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却最终成为一个英雄、一位作家。请结合你阅读整本书的体验,从“环境与成长”的关系这一角度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古诗,完成后面题目。(10分)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_________。从体裁上看是___________。(2分)
2.请赏析首联中“横”与“绕”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故人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7分)
野井
【唐】郭震①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
凿处②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注】①郭震:唐朝名将、宰相。②凿处:指凿井时所选择的位置。
1.诗中写出了“野井”哪些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本诗有下列两种不同的赏析,你认为哪一种赏析恰当?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4分)
赏析一:本诗后两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味。
赏析二:本诗表现了郭震不被重用时落寞孤寂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刘侗的《水尽头①》一文,完成第1~6题。(19分)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②;皆石,石皆壁之余。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③,至此,林林亩亩。竹,丈始枝;笋,丈犹箨;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孙大于母。
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花竹未役,泉犹石泉矣。石罅乱流,众声澌澌,人踏石过,水珠渐衣。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于苴④于沙。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⑤,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
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⑥水尽头儿,泉所源也。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⑦不可骤闻。坐久,始别,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
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
【注】①水尽头:在北京西郊卧佛寺西北二里多的樱桃沟,又叫樱桃泉。②委:水的下流。③燕故难竹:北京过去很少见到竹子。④苴:水中浮草。⑤族:用作动词,分别种类。⑥指指:用手指指点点。⑦唶(jí)唶:小鸟叫声,比喻泉声较小。
1.请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过隆教寺而又西:_____________ (2)不暇声也:_____________
(3)闻跫音则伏:_____________ (4)山僧园叟不能名之: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风 日 流 美 晓 树 满 星 夕 野 皆 火
4.阅读选文,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
人们认为卧佛寺无泉的原因 泉水被观音石阁一带林林亩亩的__________掩盖
泉水被隆教寺一带有声有色的花竹小鱼掩盖
泉水被山野沿沟琳琅满目的__________掩盖
泉水被太和庵前泉水源头的__________掩盖
5.本文第二段写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于苴于沙”,好像与游者互动,亦静亦动,充满生趣。这与《小石潭记》中对小鱼的描写颇为相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文末画横线的句子言外之意是什么?体现了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①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②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③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④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1.第②段中引述传说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③段中“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中的“卖弄”一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冰塔林的?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苏州老城区有留存了千年的河街布局,有江南的经典园林,还有贝聿铭大师设计的博物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6分)
第一站: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最直观呈现,是我们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开始。
苏州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元素,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它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苏博的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匠心独运,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贝聿铭酷爱三角形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苏博各个廊道里的光线变化,是除展品和建筑外最值得静心欣赏的景致。
苏博园艺造景设计从苏州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
第二站:忠王府
忠王府,很多人忽略,却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它属于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却已经不承担展陈作用,因为建筑风格和苏博迥异,常常被游客忽略,但其实它却内有乾坤,堪称“国宝”的文衡山手植紫藤也在现在的忠王府中。
文征明手植紫藤,是苏州园林的古木名景,在原拙政园中园大门内庭一隅,现该区域已划归隔壁的忠王府内。这棵紫藤为拙政园建园之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征明亲手栽植,至今已逾400年。这棵紫藤主干直径达22厘米,天骄蟠曲,鹤形龙势,花时璎珞流苏,下垂如串紫玉,极有观赏价值,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2021年2月登上央视《国家宝藏》。
此外,会馆是同乡人聚会之所,更是商贾贸易洽谈之地,往往建有戏台。古典戏台为忠王府东路建筑,是八旗奉直会馆利用南部四合院的庭院修建而成,经数次维修,仍基本保持原貌,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
第三站:拙政园
从忠王府出来,稍稍左拐,就回到了东北街,再往前数十步,就到了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苏州最有名的旅游景点——拙政园。
这座园林始建于明朝,经由四大才子文征明之手设计。拙政园的历史在这里就不做赘述,只要听过导游讲解多半能了解个大概。至于它如何游玩,倒是可以提供一些建议,让大家无论是自己游玩或是跟团参观都有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借景是很多苏州园林都会用到的造园技艺,而把它发挥到极致的就是拙政园中部花园的池塘,它借景的对象是远在两公里外的苏州古城第一高度——北寺塔。站在中部花园回廊的入口,眺望北寺塔,你一定会感叹古人造园手法之精湛。
拙政园四时不同,把苏州四季最美的颜色都浓缩在小小一个园林里。城市山林里的春天是嫩绿色;荷塘里的夏天是粉色的;秋天航拍镜头里的拙政园堪称“绝美”;而如果你有幸见过雪后的拙政园,那你几乎等于拥有一次穿越回古代的机会。
第四站:平江路
我们从拙政园出口出来,穿过东北街,沿着百家巷往南就是平江路。游平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坐船,二是徒步,坐船可以亲水,体验真正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徒步则是悠闲,漫步城市水乡,别有一番情趣。
只要你听过有关苏州城市历史的介绍,就应该听过“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两个词语。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典范就是平江路,不光主街边有平江河,每一条小街巷几乎都有小河伴随,这种纵横交错的“双棋盘”形制,在苏州古城延续了千年。
船游平江,是体验水上苏州最佳的方式。船行河中、人在岸上,白墙黑瓦是苏州的本色,一艘小船承载着苏州的情趣,无论是岸上还是船上,双方成为彼此的风景。坐手摇船穿行在平江河上,还能听到船娘或船夫唱一曲船歌,这是摇船人表达愉悦的方式。
1.你能概括一下苏州博物馆在建筑构造上的独特之处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忠王府的导游说那里的戏台“仍基本保持原貌,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为什么要强调“目前”一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州的平江路“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请你选择一种游览方式,并说说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孟澄海的散文《西行简书》(节选),完成1~4题。(23分)
①过乌鞘岭,没有望见山顶的白雪。
②我们走隧道。很长很多的洞子,幽深、清冷,车窗外闪着灯光,星子般忽明忽暗,没有暖意,如同在时光深处行走。任何粗犷都包含柔弱和秀媚,乌鞘岭也一样。汽车驶出隧道的时候,我发现山脚有一条溪流,细细的,涓涓的,不事喧哗,恍若情人的低语。水湄边摇曳着芨芨草,还有无名野花,或白或黄,姹紫嫣红,招惹着翩翩蝴蝶。
③前面就是古浪。古浪乃县名,读起来朗朗上口,清脆、响亮,且有诗意。但很少人知道,古浪系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为黄羊出没的地方。在古代,古浪皆荒山野地,草木葳蕤,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与白云流水为伴,逐水草迁徙,自由散淡,别有一番景致。而自从人烟至此,黄羊青羊便渐次减少,至于雪豹之类,几近绝迹。
④古浪县城设在一片平缓坡地,楼群鳞次栉比,沿山谷绵延,却没有那种高大霸道的建筑。我们在一家兰州牛肉面馆里吃饭,临窗,可看到乌鞘岭嵯峨的峰峦,上面停着几团云朵,恍若古旧的城堡。时令已至晚秋,山坡上的野草呈现出漫漫苍黄,天依旧瓦蓝高远,纤尘不染,像一个深沉的寓言童话。
⑤馆子里顾客寥寥,饭端上来,老板就走过来坐在我们身边,介绍古浪的风景名胜,说到林则徐,那个穿绸袍的官大人,当年曾在古浪县城住过一宿,那个晚上,文曲星下凡,在昌灵山点亮了三盏灯……老板是本地人,操一口凉州话,嗓音嗡嗡,如振铜锣。他说了一阵子就开始骂当地天气:这个山沟子里讨厌得很,旅游旺季才几十天,立秋刚过便刮冷风,谁还敢浪个风景……骂完便嘿嘿嘿嘿笑,脸上的肉褶子都打开了,油黑油黑的,像极了一个朴实厚道的放羊娃。
⑥出面馆,门外阳光灿烂。天上飞过一群鸽子,鸽哨划过晴空,尖锐,悠扬。白杨树在风中瑟缩,抖落缤纷的叶片。这可能是古浪一带最古老的植物,枝干虬曲,树冠摩云。叶子夏碧秋黄,聚散随风,犹如岁月的隐喻。
⑦我突然想起林则徐。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被发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路过乌鞘岭,他在日记中写道“……又五里乌鞘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胜寒。”他过乌鞘岭记述的荒寒奇冷,是自然气候,更是内心与灵魂的感受。
⑧清代郭柏苍在所辑的《竹间十日话》中说,跟随林则徐西行的有“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及大量宣纸,装载着书籍的四辆车上分别标写着“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颂《诗》闻国政”以及“讲《易》见天心”的诗句。林则徐翻越乌鞘岭后,投宿古浪黑松驿,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凭着一盏昏黄的油灯,写下了七律《载书出关》,诗曰: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纵许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療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
⑨林则徐在诗中表示,自己虽将荷戈西行,万里戍边,住毡庐,冒风雪,但依然以书为伴,煮字疗饥,乐观自信。那个时代,林则徐西行茫茫大荒,前路黄沙半掩枯骨,是地老天荒的绝境,他能够走出去,靠的就是这车载马驮的万卷诗书。诗,或者闪光的经典,星光般照亮和温暖了一代孤臣的九曲愁肠。
⑩车子终于上路,再回头,乌鞘岭,古浪城,以及黑松林和林则徐的故事,都一一向后退去,隐在苍茫的暮色之中。
1.请用动宾结构的短语概括作者“西行的路线”。(5分)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文,赏析下列句子。(8分)
(1)时令已至晚秋,山坡上的野草呈现出漫漫苍黄,天依旧瓦蓝高远,纤尘不染,像一个深沉的寓言童话。(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骂完便嘿嘿嘿嘿笑,脸上的肉褶子都打开了,油黑油黑的,像极了一个朴实厚道的放羊娃。(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以及你所学过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知识,说说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
他过乌鞘岭记述的荒寒奇冷,是自然气候,更是内心与灵魂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壶口瀑布》一文写枯水期的瀑布和本文写古浪城的风景,所采用的观察角度是相同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登庐山
季羡林
①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②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为这神奇的绿色所折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我很后悔,读书时,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
④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⑤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泰山,就是:雄伟。
⑥六年前,我游了黄山。从前山温泉向上攀,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黄山,就是:诡奇。
⑦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曾下定决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每一个细枝末节,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几天以来,我们几乎游遍整个庐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我觉得,这一次确实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当庐山之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这一步,我眼前还不敢夸下海口,只有等将来的事实来验证了。
⑧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体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就是:秀润。
⑨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有层次的,有时候白云蓦地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近浓远淡绿重重,峰横岭斜青蒙蒙。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⑩我自谓抓住了庐山的精神,抓住了庐山的灵魂。庐山有灵,不知以为然否?
(选自《世态炎凉》,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绿”是庐山的精神和灵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改写了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内容,仿照⑤⑥两段,在第⑧段的结尾处填写两个字,概括庐山的特点。(2分)
5.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贬低苏轼是为了抬高自己。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林泉之趣的苏州园林,雄伟壮阔的各拉丹冬……这些优美的景物让我们难以忘怀。能留住美丽风景的,不是照相机,而是心灵的感悟,它能把最美的风景留在灵魂深处。
请以“留住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①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