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6 小石潭记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6 小石潭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9 17:04:56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我们学校又一直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只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不应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求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特别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以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赏析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石潭记》效果分析
学习情况:
通过后测情况,大部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生,能掌握了文中重点字词,疏通了文意,完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检测中的1——3小题和第6、9小题大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能认真思考、主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第5小题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整回答上来,说明对重点句子的掌握还有欠缺。其他问题的失误,反映了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也和课堂最后时间较紧有关,学生没能彻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报告: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是有很多的规律可循,解决字词,读通课文,疏通文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我加入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评价竞争”等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抛弃了“满堂灌”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了,教师只是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同时,我运用的简笔画画小石潭的“寻潭”环节,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导案和课后检测两个环节的设计,弄清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总的来说,完成情况还是比较理想。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正是我们以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前、课堂还是课后,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作为指引着和点拨者,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善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小石潭记》这篇课文教学的得失,我更加明确了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也改进了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力争把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东营市育才学校“自主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 2015年5月4日
学 科
语 文
授 课 时 间
2015-4-15
设计者
石其刚
授 课 班 级
八(9)
教授者
石其刚
课 题
《小石潭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2.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赏析文句,领略美景,掌握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景物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忧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预习——自主学习法 诵读──朗读指导法 讨论──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小白板、计时器、小组评价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级备课


























1.作者资料:
2.生字注音:
篁( )竹 卷( ) 坻( ) 堪( )
俶( )尔 翕( )忽 悄怆( ) 幽邃( )
3.词语解释: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其他重点词语:
4.疏通文意,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导入
1.大屏幕出示柳宗元的《江雪》
2.简介作者资料
柳宗远(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赏析语句,领略美景,体悟作者感情。
三、检查预习
1.字词读音(大屏幕出示)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为坻wéi dǐ为屿wéi yǔ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词语解释
(1)全石以为底
(2)以其境过清
(3)水尤清冽
(4)以其境过清
(5)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崔氏二小生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8)斗折蛇行
(9)凄神寒骨
3.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读潭——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把握节奏、力争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3.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
五、寻潭——游览过程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1.请小组合作,用简笔画的形式快速勾画出小石潭的游览图。
2.结合简笔画,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柳宗元是怎样发现小石潭,并一步步游览小石潭的?
4.师引导讲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柳宗元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六、赏潭——领悟美景
1.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请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原文谈谈理由。
3.示例
景物:树
特点:茂密。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理由:郁郁青青的树木上缠绕悬挂着翠绿的藤蔓,像一张巨大绿色的网,山风吹来,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预测:水--清 树--茂 石--奇 溪--曲 鱼--乐(学生赏析,教师总结方法,并指导学生朗读。)
七、悟潭——体味情感
1.作者的感情前后一样吗?有怎样的变化?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作者的感情前后不一样。可以说是前乐后悲。这一乐一悲似乎很难相容,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呢?(介绍背景,大屏幕出示)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但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刚30多岁时就被贬为无实职的永州司马。他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后不久,母亲又病故,王叔文也被处死,自己也更是不被重视。他在永州10年,只能寄情于山水,写有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八、小结背诵
出示对联:“碧水游鱼石潭美景,凄神寒骨游者悲情”。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尝试背诵,领略美景,感悟作者感情。
(下课)
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完成预习检测。
学生齐读《江雪》
学生根据课前所查资料简介作者
学生齐读目标
指名读,齐读,学生在文中标注
指名学生依次回答,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字词。
指名学生翻译句子,检测学生文意掌握情况。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学生范读,其他学生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齐读。
学生画出简笔画,上台展示并解说。
学生掌握“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学生根据示例,在文中圈点标画,并在书上做批注,然后再小组内谈论交流。
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观点。
学生齐读课文,能背过的尝试背诵。
作 业
背诵默写课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树 乐 茂 借景抒情
水 清 侧面描写
鱼 乐 动静结合
石 奇 特写镜头
溪 曲 形象比喻





组长审阅
《小石潭记》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义,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要明确新课标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学习目标中设计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通过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文本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悟,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
《小石潭记》观评记录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我们都知道,文言文教学比现代文难,它需要细致的文本解读,丰厚的文化积淀,广泛的占有相关资料以及精彩的课堂语言等。
总体来看,石老师讲课投入、稳重、大气,可以说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如行云流水。
具体地我想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重视和贴近。
重视
一是重视诵读,指名朗读,解决字词,读出了知识积累,齐读读出了情景画面,在赏读环节边读边赏,读出了美点,通过反复的品味朗读,引领学生把文字种在心田,这是一种文学的浸润。 二是重视语言。文言文是言与文的结合,石老师既重视了文也夯实了言,重点字词的理解与归类,重点句子及重点段落的翻译理解,由词到句到段,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山水有机的文美,采用圈点批画的方法,把语言作为礼物送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是对学生最好的馈赠。
贴近
一是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有所收益的好课堂。两位老师都以学定教,以学为主,石老师的导入不是华华丽丽的词藻,而是用学生所熟知的《江雪》切入课堂,寻潭环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用学生喜欢的简笔画来理清文脉,理清了文章思路,也就把握了文章内容。并通过品读赏析课文精彩的语句,学习了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并结合写作背景进一步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贴近文本。抓住文本,语文课堂就活起来了。石老师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紧扣文本,回到语言上,通过“读潭——寻潭——赏潭——悟潭”几个教学环节一次次引领学生咀嚼文本和语言,引导学生走进去揣摩思考,反复品味再走出来,学生在语言文字间自由徜徉,让文本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引发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
1.满。一篇文章要讲的内容很多,但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否则课堂就会满满当当,重难点不突出。再就是,老师应考虑学生多一点,考虑自己少一点,老师讲得少一点,学生说得多一点。
2.读。我们重视诵读,什么地方读?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
3.评。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不是应该更丰富一些?评价与应该更适时、适当、实用一些?应该多鼓励、多肯定!
《小石潭记》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小石潭记》的作者是??? ??????,唐朝著名??? ???????? ??,被称为“ ”。
2.注音:
篁( ????)? ?洌( ????)? ?翕( ?????) 邃? (?? ??) ??坻(????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
(2)皆若空游无所依??? (????? ?????????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5)隶而从者????????? (???? ?????????? ??)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2)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6.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1)写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鱼动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鱼情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8.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二.阅读理解。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回答下边的问题。
(1)“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2)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以此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情感。在教此文之前,我反复阅读研究文本,并大量解读相关的资料,也认真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要求,最终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确定下来。从整体上看,我认为我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由学生熟悉的《江雪》导入,首先进行预习检测,然后通过“读潭——寻潭——赏潭——悟潭”几个教学环节引领学生由“言”到“文”,由景及情,层层深入,反复咀嚼品味。既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又体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简笔画的形式发挥学生想象,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用简笔画“画小石潭”的环节,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贴近文本,走近作者。
《小石潭记》用优美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石潭美景,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领略文章优美的语言和石潭美景,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初读,让学生解决字音,读通课文,再读,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品读,让学生反复咀嚼品味,细细体会。还有学生范读、齐读等,都让学生在文本中去欣赏美景、体悟感情。同时,在朗读时配以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让学生再哀婉的氛围中去触摸,去感受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这次教学虽说经过精心的准备,但也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一是学生的互助学习有些小组还仅仅流于形式,仅是相互滔滔不绝的说一通,学生缺乏倾听、交流和思考,自己应该在小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
二是课堂评价语言还是单调,不够丰富。针对不同学生有评价,要做到更适时、适当、适用应该多鼓励、多肯定!
《小石潭记》课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初中生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此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小石潭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